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用于区域气候模式的地形指数空间尺度转换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0.5°×0.5°的区域气候模式尺度框架,探讨了地形离散和地形平滑分别对地形指数尺度变化的影响程度;分析了地形指数在100和1000m栅格尺度上的统计相关性,并给出了两者在尺度上的转换关系;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区域尺度和全球尺度下地形指数尺度转换的差异.该研究提高了地形信息在大尺度水文模型中的适用能力,实现了区域气候模式中陆面过程的地形参数精细定量化及其时空模拟尺度的转换匹配.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进行最近邻方法重采样,获取不同空间尺度DEM数据.针对不同空间尺度DEM,研究地形因子和流域信息提取与DEM的尺度效应,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随DEM空间尺度的增大,高程信息、坡度和地面粗糙度等地形因子的平均值呈下降趋势,河网总长度与河网密度值随DEM空间尺度的增大而减小,大尺度DEM无法较好地表达喀斯特山区细小河流信息;2)经相关性分析发现,坡度、地面粗糙度与DEM分辨率相关性较强,用幂函数拟合相关性为显著相关;3)借鉴信息熵理论方法分析可知,研究区地形和流域信息提取的DEM最佳分辨率范围区间为30~120 m.  相似文献   

3.
为提升晋东南传统村落院落内部风环境舒适度,同时给城市不良风环境问题提供解决经验,对晋东南传统村落院落风环境进行了定量研究.通过实地调研和测绘晋东南典型传统聚落民居布局现状,将该地院落基本形式分为21个工况,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模拟分析进行定量分析.使用风速比评估法针对夏季和冬季不同的风环境要求展开讨论,并将每一种工况的院落形态量化,分析各工况院落内平均风速比与建筑体积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建筑物全围合的"口"型院中的几种方案更能兼顾夏季散热与冬季抗寒的功能,且西厢房高东厢房低的布局能营造更优质的风环境;风速比曲线的单调区间主要由民居围合形式决定,单调性则由主要由民居组合高度决定.  相似文献   

4.
选取河南省豫北、豫中和豫南3个典型样区,将土壤多样性理论引入耕地动态变化空间分布多样性与地形多样性分析中.在1km×1km网格尺度下计算2001、2007和2017年间耕地动态变化量的空间分布多样性特征及其与地形空间分布多样性的关系,分析地形和耕地变化空间分布多样性指数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典型样区在不同的研究时期,耕地的空间分布多样性指数均大于0.95,呈现出整体均匀状态;地形的空间分布离散程度是山地丘陵平原;由单因素方差分析可知,地形和耕地的空间分布格局具有显著性相关关系(F=89.242Fcrit=3.285);由互熵关联分析可得平原与耕地的相关性最强,丘陵次之,山地最弱;以地形为基础,各研究区耕地的空间分布多样性变化有显著差异,豫北耕地变化相对最稳定且多样性指数变化小,豫中耕地不断减少但多样性指数变化较稳定,豫南耕地变化明显且多样性指数有较大起伏.  相似文献   

5.
宁夏地区乡村民居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冬季室内温度低、舒适性差、采暖能耗高、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缺乏有效利用.针对问题,通过问卷与入户调研掌握民居现存缺陷,立足太阳能富集特点,利用现代建筑技术,提出适合地方特点的太阳能被动利用设计方案,并在碱富桥村生态民居设计中进行了实践探索.通过比较分析,证明了太阳能被动利用技术在西北地区乡村民居中可以提高冬季室内温度,减少煤炭消耗,在经济与技术上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院落民居形式多样,是中国悠久的社会、经济、历史、文化共同作用的产物。本文通过分析三种最具代表性院落民居的设计,试图了解传统民居的建筑元素、影响因素以及其反映的本质哲学观,并提出对现代民居建设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对环境变化与乡村聚落演变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分别解析了乡村聚落的概念演化、环境变化背景下的乡村聚落演化历程、不同空间尺度下环境变化对乡村聚落演变的影响机制及应对措施.研究发现,中西部地区的乡村聚落演变研究更多地关注了生态脆弱性或全球变化背景,而东部地区的乡村聚落研究更多地关注了区域或全球社会经济的变化.同时大型开发项目的大规模启动以及环境事件的频发正急剧地影响着乡村聚落演化,但目前对这一动向缺乏应有的关注.此外,就研究尺度来看,从微观层面对环境变化与乡村聚落演变关系的研究也相对薄弱,这些研究领域和方向应得到必要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南方传统民居大多是围绕天井的组合方式,天井的尺度和形态特征对民居内部环境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该文以孝感地区小河镇现存明清古民居为例,研究天井的形态特征对民居内部光环境的影响.通过对大量传统民居的测绘和空间分析,总结天井尺度和空间形态的共同特征,分析室内光环境照度分布与眩光影响,探讨其在中庭式公共建筑中的应用,阐述现代中庭式建筑通过借鉴传统民居天井尺度与空间形态能实现优良的室内光环境,提出中庭式公共建筑中庭空间的适宜高宽比及理想的中庭剖面形式.  相似文献   

9.
中国西北农村生土民居室内环境实测与技术改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部大开发和目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大好形势下,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生土民居的优秀之处,克服不足,改善西北地区广大乡村居民的生活条件十分必要,通过对陕南山地传统生土民居的实地测试和分析,证明生土民居有着优良的室内物理环境,但同时也存在着很多不足,如室内光线较差、通风不畅等,这些都阻碍着乡村居民居住水平的提高.文中最后根据实测结果进行分析并给出了几点建议,希望对西北地区乡村生土民居的发展起到引导和借鉴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以延边地区乡村朝鲜族民居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延边乡村朝鲜族民居的现状调查,找出其存在的不足及问题.结合地区地理条件、气候特点以及朝鲜族居民的生活习俗,从平面形式、围护结构构造、材料运用、室内采暖方式、新能源利用等方面提出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1.
以历城区为例,研究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历城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总量及人均用地过大,用地粗放,变化强度具有空间差异性;交通干线及地形因素对农村居民点分布变化有重要影响,农村居民点呈现出向临近公路区域聚集的趋势,高海拔与高坡度地区农村居民点密度较大,分布零散,空间分布不合理.通过以上研究对揭示历城区农村居民点用地存在的问题,优化农村居民点布局,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乡村人居环境与满意度评价——以镇江典型村庄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学  张敏 《河南科学》2008,26(3):374-378
乡村人居环境是人居环境系统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新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以村庄作为研究尺度,以镇江典型村庄为例,构建包括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水平评价体系和村民满意度评价体系两个方面的乡村人居环境评价模型,从客观建设水平和主观感知度进行双方面评价,并对两者的评价结果及其相互差异进行了剖析,指出乡村人居环境实际建设水平是村民满意度形成的物质基础,而社会心理因素是导致满意度偏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喜洲是隶属于大理市的一个历史文化名镇,也是白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和传承地之一,拥有大批具有地域特点的白族传统民居建筑.以喜洲作为田野点,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对白族合院式传统民居不同部位的装饰进行收集整理,并从造型、图案及工艺手法等方面作了初步的分析与研究,以期能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通过优选抑制剂和封堵剂,确定了铝胺钻井液体系配方,配合相应的现场维护处理工艺,解决了沙河街组地质构造复杂,断层、地应力及层理性泥岩易导致井壁失稳等问题,保证了沙河街组的井壁稳定,使该井提前完钻,提高了钻井时效.该井的钻探成功为深化研究青东区块成藏条件提供了基础资料,有助于该区块进一步的勘探开发.  相似文献   

15.
钱琮晖    张永福      徐华君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3):381-390
探究农村居民点的时空演变与影响因素,以喀什地区为例,采用网格分析、核密度估计等空间分析手段,研究喀什地区2009-2019年农村居民点时空分布特征及演变规律,选取坡度、地形起伏度、人口密度、耕地面积、距道路距离、距河流距离、距最近耕地距离、增减挂钩政策8个影响因子,进行地理探测和地理加权回归(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 GWR)分析.结果表明:2009-2019年喀什地区农村居民点集聚特征显著,主要集中在叶尔羌河冲积平原和喀什噶尔河冲积平原,呈现集聚中部、西密东疏的分布特征,在2019年达到核密度峰值;2009-2019年喀什地区农村居民点的数量和面积逐年增加,但农村居民点平均面积由0.011 0 km2减少至0.010 7 km2,10 a间喀什地区农村居民点演变方式为自身扩展、新生/合并和消亡;坡度、地形起伏度、人口密度、耕地面积、距河流距离、距道路距离和距最近耕地距离是影响喀什地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的主导因子,增减挂钩政策对喀什地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影响不明显;各影响因子对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以金华市ETM(Enhanced Thematic Mapper)影像及国家1:25万基础地理数据库为主要信息源,经图像识别与实地验证获得了金华市乡村聚落的空间信息,并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金华市乡村聚落的空间聚集特征作了定量化分析.结果表明:水系、道路、地形、人口增长和城市化等因素都对聚落的空间集聚有重要影响.1)研究区绝大多数乡村聚落在局部空间上聚集,水系和道路控制了聚落的分布,聚落多沿水系、道路分布,距之越远,聚落数目越少;2)绝大多数聚落分布在海拔150m以下地势较为平坦的盆地底部,而在海拔大于150m的南北两侧的高山丘陵地区,乡村聚落分布相对较少,且绝大多数乡村聚落分布在坡度10°以下,乡村聚落随坡度的增加,聚落的分布逐渐减少;3)人文经济因素对乡村聚落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17.
Gold deposits are characterized by multi-sources, superimposition, large scale and temporal-spatial concentration in Jiaodong Peninsula, Eastern China. In this paper, we review the histor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udy on metallogenic chronology and genesis of gold deposits, summarize the main features of superimposed metallogenesis, provide evidence of the Mesozoic complex metallogenic system, and point out some problems for further research of Jiaodong gold deposit cluster from a regional view. Although gold deposits are different in genetic types, ore-forming materials and geological settings, our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the accumulation and emplacement of the ore-forming materials are temporally-spatially concentrated on a large scale, and the main metallogenic epoch of Jiaodong gold deposits was concentrated in Mesozoic. Metallogenic chronology and geological-geochemical data indicate that there are two periods of gold mineralizations occurred in 130?110 Ma and 90?80 Ma respectively in Jiaodong ore cluster. The gold deposit cluster results from the superimposition of the polygenetic mineralization, and further study is needed to investigate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Mesozoic complex metallogenic system.  相似文献   

18.
Gold deposits are characterized by multi-sources, superimposition, large scale and temporal-spatial concentration in Jiaodong Peninsula, Eastern China. In this paper, we review the histor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udy on metallogenic chronology and genesis of gold deposits, summarize the main features of superimposed metallogenesis, provide evidence of the Mesozoic complex metallogenic system, and point out some problems for further research of Jiaodong gold deposit cluster from a regional view. Although gold deposits are different in genetic types, ore-forming materials and geological settings, our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the accumulation and emplacement of the ore-forming materials are temporally-spatially concentrated on a large scale, and the main metallogenic epoch of Jiaodong gold deposits was concentrated in Mesozoic. Metallogenic chronology and geological-geochemical data indicate that there are two periods of gold mineralizations occurred in 130-110 Ma and 90-80 Ma respectively in Jiaodong ore cluster. The gold deposit cluster results from the superimposition of the polygenetic mineralization, and further study is needed to investigate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Mesozoic complex metallogenic system.  相似文献   

19.
石谦飞  吕洁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1,21(32):13860-13871
大同市天镇县为军事型防御性聚落分布较多的地区,其传统聚落形态在保证防御性功能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系列气候适应性营造策略。本文选取晋北防御性聚落——村堡安家皂村,并对其相关资料进行了查询整理,并进行实地调查。按照由“大”及“小”的尺度顺序,从聚落整体,院落形态,民居单体进行了营造分析。从气候适应性角度如气温与降水,风环境,热环境等方面研究分析其营造技术,并总结出村落建设营造技术策略,将其应用于传统防御性聚落的保护与更新。深入研究晋北防御性聚落营造技术的气候适应性策略,并以此为依据,对聚落未来的发展进行一定的引导作用,为国内其他防御性聚落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研究以及参考价值,对于当代乡村建筑的更新发展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陶华蕾 《科技信息》2010,(27):186-187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和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导致地方性本科院校在地处区域、办学经费、人才引进、政策倾斜等方面存在不足,以至该类院校的大学生在素质培养方面还不够健全,导致该类院校大学生在待人接物、就业面试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从而引发出很多不良的方面。据此,高校工作中必须要认真研究地方性本科院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工作,以加强大学生自身素质建设和各方面的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