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9 毫秒
1.
直皖战争皖系败北原因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皖系集团在直皖战争中一败涂地在很大程度上是安福系造成的。安福系代表皖系集团站在政治舞台的前沿,与直系集团展开了激烈的政治斗争,进一步激化了直皖两派之间的矛盾。同时,安福系的罪恶行径又使得国人与直系集团把斗争的矛头直指皖系集团,从而加速了皖系败北的进程。皖系遂因安福而亡,退出中央政权的角逐。  相似文献   

2.
北洋军阀皖系悍将卢永祥,在袁世凯时代(1915年)任松沪护军使,段祺瑞时代(1919年)任浙江督军,曹锟、张作霖控制北洋政府时代(1920—1922年)假“联省自治”之名以自保,曹锟、吴佩孚“直系即中央”时代(1922—1924年)参与组织粤、皖、奉反直“三角联盟”,在江浙战争中倾倒。二次直奉战后又投靠奉张,虽曾打回浙省地盘,但未等立足即被新直系孙传芳所逐。现就卢氏督浙祸浙六年之史作如下初步考察。  相似文献   

3.
以北洋军阀直系为例,考察了以宗族关系和私人交谊为代表的关系因素在军阀维系中的作用,认为以私人关系为纽带的军阀集团,天然具有不稳定性,其最终走向分裂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4.
1926年4月段祺瑞退出北京,北方实力派军阀围绕北京政权尝试进行新的政治整合。行宪和组阁问题是直奉双方政治合作和博弈的焦点,内阁在这次政治整合中起到了整合利益平台的作用,其他各派政治势力对这次政治整合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五原誓师,是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是“一生不断追求进步”的冯玉祥重要的转折点,是其从北洋军阀阵营中分化出来,转而参加国民革命的开始。而五原誓师,是冯玉祥访苏回国后采取的重大举措。因此,历时三个月的访苏,对冯玉祥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其在政治上、行动上发生了重要转变。 一、冯玉祥访苏的历史背景 1924年10月,冯玉祥因不满吴佩孚的专制与排挤,在第二次直奉大战正酣之机,毅然倒戈回师,发动了“北京政变”,推翻了直系统治,并采取了激进措施,电邀孙中山北上主持大计。此举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由于当时冯玉祥在思想上对革命、对军阀缺乏本质性的认识,北京政变的成果很快便落入段祺瑞和张作霖之手,冯玉祥再次受到反动军阀的排挤。但具有朴素爱国爱民思想的冯玉祥,倾慕孙中山的主张,倾向革命,并与广东革命政府和苏联取得联系,在其所辖地区内采取了开明政策,使民众革命斗争不断发展。这种形势,引起了帝国主义和奉、直反动军阀的嫉恨,被看作是致命的威胁。“对冯玉  相似文献   

6.
1920年7月,第一次直皖战争结束以后,吴佩孚被北京政府任命为直鲁豫巡阅副使。吴佩孚遂开府洛阳,决定苦心经营,扩军经武,以完成自己"武力统一华夏"的梦想。河南陆军第一师师长成慎与河南督军赵倜积怨日久,在吴佩孚的支持下发动震惊全国的彰德兵变。赵倜多方奔走协调,纵横捭阖,在直系、奉系、鄂军等军阀的帮助下,联合剿杀了这场兵变,成慎自杀身亡。拟就吴佩孚开府洛阳的背景下,彰德兵变的成因、经过、性质以及结局作一梳理,重点论及吴佩孚在兵变过程中攸关成败的作用以及兵变对河南局势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陆荣廷二次兴兵图粤与孙中山援桂讨陆之战是粤桂战争的延续,导致了陆荣廷政权的全面覆灭,促成两广统一,奠定了北伐基础.本文结合史实对战争的起因、社会背景及失败原因进行评述、分析.陆荣廷的跨台,是曾经作为革命同行者的军阀势力被革命者所取代的历史写照.  相似文献   

8.
8月13日,阿富汗过渡政权总统卡尔扎伊撒消了西部军阀伊斯梅尔的西部军区司令一职,同时也撒消了南部坎大哈省省长古尔·阿迦的职位。这是卡尔扎伊对中央和地方政权进行的最大胆的一次改组,也是他尝试限制军阀势力的又一次努力。塔利班被美国反恐战车推倒后,阿富汗出现了巨大权力真空。支抢救无效美军的北方联盟不能补这一真空,卡尔扎伊政权也不能办到。对阿富汁这个长期战乱而又笃信武力的国家而言,权力真空产生的一亚彼一时后果是:任何有足够军事实力的军阀派别都能够在阿富汗中央临时政权或地方政府占据一席之地,阿富汗实际上仍处在割据状况中。阿富汗军阀按实力大小分割守据,正如下文所述。同时,地方上的军阀或其代表几乎占据了每个省长职位和其他一些要害部门。  相似文献   

9.
辽朝于统和十一年(993)八月发动对高丽的征伐,而不是统和十年(992)十二月,《辽史》本纪记载有误。辽对高丽的第一次征伐是辽宋争夺中国正统地位在对外政策上的延续。由于高丽人以汉族建立的政权为正统,不以契丹族建立的辽朝为正统,建国后积极发展与中原汉族政权的关系,奉其正朔,受其册封。辽朝为了取得高丽对其中国正统地位的承认,于993年发动了对高丽的第一次征伐,迫使高丽于994年奉辽正朔,行圣宗统和年号,并于996年接受辽朝册封。  相似文献   

10.
七年战争(1756——1763年)实际上是欧洲列强“第一次世界性的战争”,对欧洲和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本文试就战前的欧洲国际关系、战争的特点和战后列强的地位和外交政策的变化等问题进行评述。一、战前欧洲国际关系的改组马克思指出:新航路开辟后,“跟踵而来的是欧洲各国以地球为战场而进行的商业  相似文献   

11.
十九世纪中叶,我国兴起了近代历史上的第一次革命高潮——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 随着革命浪潮的冲击,云南爆发了杜文秀为首的回民起义,很快发展为全省范围内各族人民的反清大运动,在滇西建立起长达十八年的政权。起义军宣布“遥奉太平天国南京之号召,革命满清,正好说明它与太平天国在思想认识上的共同性和斗争大方向上的一致性,客观上成为太平天国西南战线上的一翼。这次起义也有独特之处,主要表现为它适应民族复杂这一地方色彩,组成多民族集合体政权,建立军事体制政府来开展多民族战争。杜文秀称帅不称王,中央政权便是最高军事司令部。根据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相一致的马  相似文献   

12.
在帝国主义阵营各国疯狂地推行着扩军备战的同时,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苏联政府却正在更进一步地加速发展社会主义的和平经济。自苏维埃政权执政以来,共产党与苏联政府最关心的和最重要的任务始终是不断地与经常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尽可能地在每一个阶段上充分满足人民的物质与文化的需要。虽然苏维埃政权在十月革命后从沙皇手里接受了落后和支离破碎的经济遗产,虽然在苏维埃政权执政的三十六年有近乎十五年是处于战争的年代中和经过帝国主义战争、国内战争以及伟大的(?)国战争之后恢复国民经济的年代中,  相似文献   

13.
朝鲜战争是在美苏冷战的大背景下,东西方两大集团在远东的第一次较量;也是中国革命胜利以来,共产党政权与美国的直接军事对话。战争的后果是双方在朝鲜半岛继续对峙,中美之间的政治军事对抗成为亚洲冷战的重要特征。美国政府在这场战争前后对中国进行了全面审视、全面定位,建构主义理论的观念建构身份、身份决定利益的核心理念是厘清美国政府在1953年前后亚洲政策变化的重要理论工具。通过此案例研究能够深刻体现建构主义核心概念-观念在历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1756—1763年的七年战争,实际上是欧洲列强之间的“第一次世界性的战争”。交战双方的核心国——英国和法国,为争夺海上和殖民霸权在各大海洋上展开了一场大厮杀。现简述如下。在海上和殖民地,英法处处对垒马克思指出:自新航路开辟后,“跟踪而来的是欧洲各国以地球为战场而进行的商业战争。”在西欧列强争夺海上和商业霸权的斗争中,英国先后打败了拥有“无敌舰队”的西班牙和“海上马车”荷兰。18世纪,法国成了同英国争霸的“主要的海上和商业强国”。争夺海上霸权同争夺殖民霸权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时,英国和法国占有的殖民地,大多  相似文献   

15.
今年是北伐战争的六十周年。六十年前国民革命军曾先后在咸宁县的汀泗桥、咸宁城和贺胜桥与直系军阀吴佩孚的军队进行过激战。其中汀泗桥战役和贺胜桥战役更是威震中外,闻名寰宇,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16.
蒋斌  王忠 《当代地方科技》2010,(12):169-170
美西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第一次帝国主义战争,也是美国海军在马汉制海权战略指导下进行的第一场海上战争,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对美西战争中马汉海军战略原则的研究有助于理解马汉海军战略的具体内容,对深入研究马汉的海军战略理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敦煌张氏归义军政权的第三代统治者张承奉,在唐朝已经灭亡、外患方殷的形势下,在原地方政权基础上于910年建立起具有高度独立性的西汉金山国政权,使原来一直奉唐正朔的张氏政权由此蜕变为割据性独立政权。其立国之举虽不乏民众基础,但加剧了与周边政权特别是甘州回鹘政权关系的紧张。此举道义上的欠缺和策略上的失误,暴露出统治者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离心倾向,但不能完全否认其自存自保的现实意义,而上层及民众中普遍存在的中原情结,表露出敦煌地方与中原血脉相连的精神实质,这正是汉民族文化认同的巨大张力和国家统一必然性的反映,也是西汉金山国政权特殊性的典型表现。  相似文献   

18.
搭上北洋军阀统治末班车的张作霖和他统治的奉系军阀,经历了前后两次结果相反的直奉战争后,走上了权力巅峰。利欲的膨胀,使他将扩张的利爪伸得更远,而日本在奉系军阀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郭松龄反奉使奉系军阀遭受了沉重打击,也致使奉系内部的矛盾冲突、腐败等问题暴露无遗,张作霖的欲望泡沫最终破灭。  相似文献   

19.
论大革命时期国共关系中的“包办”问题管志武二十年代初的中国社会,在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军阀统治的重压下,积聚了巨大的革命潜能.这一革命潜能在国共合作的民族民主革命统一战线的推动下,迅速转变成“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大革命滚滚铁流.其间国共两党关系决定着这...  相似文献   

20.
关于克里米亚战争的原因,国内外史学界普遍认为,是欧洲列强争夺欧洲和近东霸权的斗争引起了这场战争,实际上,欧洲列强,特别是英俄两国在近东的经济冲突,是克里米亚战争的经济根源或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