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文章从比较文化的视角对《老子》的修身之道进行了分析。《老子》中的修身之道具有“内向超越”的维度,这不同于西方的“外向超越”。在《老子》中身不离道,道不离身,体性一如,在与道俱化中无己成己,而道动于返,用于弱,归于化。  相似文献   

2.
以往哲学界对阳明心学的研究多集中于哲理的层次,而于其重工夫践履的特色则把握不够。本其工夫体验之所得以成说立教,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途径,阳明心学亦不外是。阳明之心学确立于龙场悟道,而龙场之悟则直接源于其青年时期的作圣之功。他早年以儒家圣人为志向,以究心性命为旨趣,经反复体验探求,终于悟到心与理一、自得的“心学”宗旨及其工夫途径。了解了青年阳明的这一作圣工夫历程,对领会其龙场所悟之道及其整个心学理论之归趣均大有助益。  相似文献   

3.
王阳明于明武宗正德元年35岁(1506)因疏救戴铣上封事,谪贵州龙场驿丞。三年春至龙场,在这极度荒凉险恶之处度过了非比寻常的一年,始悟格物致知,称龙场悟道。十一年45岁(1516)升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鬲赣汀漳等处,在江西五年中,他剿平南赣汀漳诸“盗”、平定宁王宸濠叛乱,又经历张忠许泰之变,于百死千难中得悟“良知”之理,十六年50岁(1521)始揭致良知之教。从“龙场悟道”到“揭教良知”,是理论的升华,是知行的统一。其学说在身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孔子思想由“礼”起,进至“仁”、“义”,它以“仁”为核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孔子对“仁”的界定,实为“仁”的主要含义。这是一种超越了“礼”和“义”的大公境界,是最高的“德”。而“忠恕”之道是达成“仁”德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5.
阎连科是一位具有人道主义情怀的作家。他用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思考和关注人存在的本质意义。他的小说在儒、道两种思想的浸润下,对作为“人之生存状态的死”,给予了更多的笔墨和思考,力图向人们展示“死之无谓”、要“死得其所”,以及死是一种“大美的无限超越”的境界。  相似文献   

6.
分析庄子思想的核心“道”,及其可行之径“两行”的蕴含。论证“两行”中自适之用与和通是关键的方法,只有自适其适、自得于心,才能无视外在的是非、对立,达到道通为一,这才是行道。道之可行的极境是无待,当客观有待的存在无法改变时,主观的无待显得更为重要。因此,主观的无待是实现无待境界的根本,注重超越主观的有待是真正的无待。  相似文献   

7.
杜甫在诗歌创作上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与他的思想基础是分不开的。本文首先从分析杜甫的两首“凤凰诗”入手,然后参之以其他材料和杜甫的大量诗作,证明杜诗的思想基础乃是一种超越了儒、道思想范围的“大爱精神”。  相似文献   

8.
龙场的经历和宸濠忠泰之变是王阳明人生经历中的两件大事,王阳明的思想在这两次事件之后都发生了变化:龙场悟道后,阳明开始发展自己独立的心学思想;宸濠忠泰之变后,阳明"始揭良知之教"。这两次事件对于阳明来说都可以看作是"生死考验",而在这样的"生死考验"之后,阳明均实现了某种意义的"道德觉悟",这一顺序似与一般人的理解不同。分析生死考验对于阳明思想发展的意义,从阳明对生死问题的理解上来看阳明的学术发展,尤其是从这一问题入手,丰富对阳明"良知"的理解,即阳明的"良知"实包含德性之外的丰富内容。对于儒者阳明,并不存在独立于道德问题的生死问题,阳明对于生死问题的思考,是内化于其道德修养之中的,对于生死的超越,是阳明道德觉悟的契机,也是道德觉悟的直接体征。  相似文献   

9.
庄子的死亡观集中体现在生命相对论,自然本体论和精神超越论三个层面。其美学思想是在人向自然生成的动态过程中,以“道”和“德”两个美学范畴为基础,借助精神外在和内在无限超越的双向统一,建构超越时空有限性的美学死亡观,使死亡的忧惧感化为精神的至乐感,回归“道”体的本原状态。  相似文献   

10.
《庄子》内篇中的概念“命” ,系由生存现状出发 ,落脚于对“命”的疑问 ,揭示了人之生存的必然律和偶然律 ,指出了各任其性命之情的道理 ,从而升华入“道”的逍遥游境界 ,颇具生存存在论意味。“道”是《庄子》的最高范畴 ,但内篇的主要兴趣似在于从“有待”到“无待”———也就是由“命”之“道”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竜”,壮语森林之意。云南壮族年年祭“竜”,并以之作为村社发展的精神支柱和本民族群体团结的纽带。他们认为:有“竜”环抱的村寨,人能健康长寿,百姓衣食无忧;“竜”的圣洁能免除疾病、瘟疫,预防自然灾害;他们把“竜”的萌、发、荣、枯视为春、夏、秋、冬的信息,更把“禁山林、培风水”说成是“关乎地灵人杰”的大事。壮族虔诚地祭祀森林并对其严加保护的传统风俗,实为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本质是“天人合一”的生态文化理念。  相似文献   

12.
"元小说"作为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在英国著名作家约翰·福尔斯的名作<法国中尉的女人>中有着鲜明的体现以小说为对象进行自我反思--作者一方面进行小说创作,同时又在字里行间对自己的创作行为加以评论,展示小说的叙述成规和创作过程,从而把小说创作的人为性和虚构性充分地揭示出来,还这一活动的神秘性为真实性.其实对后现代性的一些反思也一样小说的虚构与真实原本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现代生活给予我们的也具有同样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事物的客观规律是能够被认识的。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相对性是绝对的,绝对性是相对的。“绝对真理”是为反对“相对主义”,“相对真理”是为反对“绝对主义”而提出的。“真理”是实概念,“绝对真理”如“纯金”、“理想气体”是理想概念。并对马文提出了商榷。  相似文献   

14.
方东美的美学方法和他所回答的种种问题在逻辑上是一致的.他是从人文途径建构了一个"既超越又内在"形上学方法,并以此反对西方二元对峙的方法.他的美学和哲学是浑为一体的,是步了"天人合一"的理路.他把人、自然、宇宙的统一看作是生命情调以美学化方式的一种渲泄.方东美美学的方法还可以称作是"全体的直透"法.由于把宇宙、人皆看作是有生命的"情理集团",他对美的解释是庄子所谓的"大美",是"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同时,他主张这个天地之美寄于生命,形于创造.总之,方东美的美学思想既承续了中国传统体用不二的路数,又借鉴了西方柏格森、怀特海许多有益的因子,构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当代中国美学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5.
《从“共时”到“横跨”——骆宾基:中国现当代作家中的一个抽样分析》,是一部以共时与横跨视角和抽样分析的方法来研究骆宾基创作生涯与作品成就的专著,体现出一种历史诗学的悲情寻真、沧桑艺术人生的美学升华、范型与抽样的宏观主旨.  相似文献   

16.
李白的一些生平事迹在他生前身后被非凡化了,这是一个很值得注意的文化现象。“长庚入梦”的神话化、“醉使力士”的英雄化以及“捉月骑鲸”的传说化这三个非凡化了的形象是人们向往“非凡”的心理的真实体现。  相似文献   

17.
司马迁在文学创作上力主的“抒愤”,积淀着社会、历史和个人实践的丰富内容。其《史记》所抒之愤既是个人的,也是群体的;既有讥刺.也有歌颂,可谓真善美三者和谐统一,而抒愤的主要形式则是“隐约”。这一主张对后世文艺审美和文艺创作影响深远,后人继之,发展成为一种优良的创作传统和一种重要的理论。  相似文献   

18.
阿Q在精神胜利法中满足了自我实现的需要,避免了因要做他自己而产生的绝望。但当他碰到恋爱问题的时候,它就失灵了。他的求爱是源于这样一种深厚的“生命无意识”,是他的性别自我渴望获得认同与肯定的生命需要。这种生命需要如此本真,如此强烈,以至于他无法去粉饰。但阿Q合理的生命无意识在日趋没落的封建末世屡次遭到僵死冷酷的集体无意识的打击与摧残。他的恋爱悲剧堪称范例。当阿Q在生命无意识的驱动下稍一偏离集体无意识的严酷规范时,他的精神和肉体便被同类们的集体无意识无情地挤灭。  相似文献   

19.
在<庄子>内篇中,实际上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情".联系庄子的时代背景,追随庄子的哲思理路,可以澄清种种对庄子之"情"理解的偏见,对庄子之"情"作出全面而合理的阐释.其文中的"情"字既有"情况"义,又有"情感"义.而庄子的情感世界,包含有一般的情绪、感情("天情"),经过理解的本真之情("理情")和对世界整全、生命本体的情怀("至情")三个不同层次.  相似文献   

20.
龙启瑞、龙继栋父子在晚清词坛上占有一席之地。启瑞词工于小令,其词善于表达士大夫的闲雅生活,温婉蕴藉,自然清妙。继栋词秉承家学又有所变化,表现为小令与其父风格相似,慢词则将身世之感融入伤春悲秋之中,沉着苍凉;部分词更以气势胜,奇情四溢;善于用典,语言琢炼工致。龙氏父子词能独立于常州词派的牢笼之外,又与晚清临桂词派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