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为探讨CT对重型颅脑损伤后颅内压的估价,CT扫描15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析其脑室脑池形态、脑室/颅腔比率、中线结构移位等变化特征,从而估价颅内压,其结果与颅内压监测结果对照,分析颅内压和预后的关系.结果表明:(1)CT显示三脑室、基底池受压明显或消失,脑室/颅腔比率越小,中线结构移位越严重者,颅内压升高超明显;(2)颅内压越高,预后越差,生存质量越低;(3)CT能够估价颅内压,并由此指导治疗,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证实神经节苷脂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中具有确切的疗效.方法解放军第425医院从2008年1月—2011年1月治疗的18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选取56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病例28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神经节苷脂进行治疗,并对两组研究对象的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在重度脑水肿、呼吸异常、心律失常等发病率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10 d患者的GCS分值、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及随访2个月的GOS评分等数据的比较中,观察组均较对照组有明显优势,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节苷脂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中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脑水肿、颅内压和脑供血,对神经功能的恢复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具有确切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监测急性中型颅脑损伤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 ICP)的变化和检测外周血凝血功能参数的变化,探索颅脑损伤后颅内压同凝血功能参数关系,为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诊治和病情判断提供相关理论依据.方法 颅脑损伤患者42例,均为受伤后12 h内入院、诊断为中型颅脑损伤患者.根据文献按ICP大小,将患者分为:ICP正常组(6~15 mmHg)、ICP轻度增高组(15~20 mmHg)、ICP中度增高组(20-40 mmHg).以我院健康体检者17例为对照组.检测患者外周血凝血功能参数,ICP监测仪监测中型颅脑损伤患者ICP的变化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ICP正常组、轻度及中度增高组患者外周血PT(凝血酶凝固时间)延长(P<0.05或P<0.01),ICP轻度和中度增高组外周血APTT(部分凝血酶时间)和D-D(D-二聚体)水平上升(P<0.05或P<0.01),ICP中度增高组患者外周血TT(凝血酶凝固时间)水平增高(P<0.05),ICP正常组、轻度和中度增高组Fg(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降低(P<0.05或P<0.01);与ICP正常组比较,ICP中度增高组患者外周血PT、APTT时间及D-D水平增大(P<0.05).结论 急性中型颅脑损伤后可出现凝血功能的异常,随着ICP的升高凝血功能异常更加明显,因此,凝血功能参数指标的变化与ICP变化有相关性,可以提示颅脑外伤患者病情变化,为临床颅脑损伤患者的诊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痰热清注射液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肺部感染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选择重型颅脑损伤并且肺部感染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痰热清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痰热清注射液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肺部感染,疗效确切,未见明显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循证医学层面探究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参附注射液治疗脓毒性休克的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在SinoMed、Embase、PubMed、Cochrane数据库中查找关于参附注射液治疗脓毒性休克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关键指标为28 d病死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ICU住院天数、血乳酸水平和血乳酸清除率,荟萃分析使用的软件为Review Manager 5.4和Stata 15.0。Meta分析共纳入43项RCTs,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接受常规西医治疗)相比,参附组(参附注射液联合常规西医治疗)脓毒性休克患者28 d病死率(RR=0.82,95%CI:0.70~0.95)、MODS发生率(RR=0.67,95%CI:0.56~0.81)、ICU住院天数(MD=-1.95,95%CI:-2.61~-1.30)、治疗后6 h的血乳酸水平(MD=-1.10,95%CI:-1.47~-0.72)、治疗后24 h的血乳酸水平(MD=-0.87,95%CI:-1.12~-0.63)均更低(均P<0.001),而参附组治疗后24 h血乳酸清除率(MD=9.79,95%CI:...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控制体温与常温治疗71例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71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成控温组(36例)和对照组(35例),治疗期间监测颅内压,并发症发生情况,伤后3月内根据COS评估法判定疗效。结果控温组愈后良好18例(50%),常温组愈后良好7例(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控温组颅内压下降程度优于常温组(P〈0.05)。结论控制体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能明显提高恢复良好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控制性脑室外引流在重型颅脑损伤临床治疗中的运用及其效果.方法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手术中置管和CT下定位穿刺置管脑室外引流117例,术后持续开放引流3~7d,每天引流脑脊液量150~480ml,测颅内压每天4~6次.结果80例愈后Ⅲ级以上,3例植物生存,27例死亡,死亡率23.07%,同期常规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死亡率3557%.结论脑室外引流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能有效降低颅内压,并可指导治疗用药,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控制性脑室外引流在重型颅脑损伤临床治疗中的运用及其效果.方法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手术中置管和CT下定位穿刺置管脑室外引流117例,术后持续开放引流3~7d,每天引流脑脊液量150~480ml,测颅内压每天4~6次.结果80例愈后Ⅲ级以上,3例植物生存,27例死亡,死亡率23.07%,同期常规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死亡率3557%.结论脑室外引流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能有效降低颅内压,并可指导治疗用药,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亚低温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治疗作用及临床效果,将48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对照组。亚低温治疗组22例,均于伤后24小时内行亚低温治疗,对照组26例,应用脱水、激素、止血、抗感染及预防上消化道出血等药物治疗。结果两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提示亚低温疗法具有肯定的脑保护作用,是安全有效的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方法,可降低死亡率,无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观察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治疗对颅脑损伤患者运动和认知功能的影响。选取100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运动功能和认知功能。观察组患者治疗后Fugl-Meyer评分为8.36±0.31,MMSE评分为16.78±4.19,高于治疗前的1.75±0.63和10.24±2.0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57,t=9.88,均P0.05);高于对照组治疗后的5.42±0.37和13.58±3.8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07,t=3.99,均P0.05)。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治疗颅脑损伤患者,可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认知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