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化问题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性的重大问题,是涉及到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农村人口转化、剩余劳动力的走向以及城市工业、第三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与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新阶段,由于经济增长对城市化的巨大推动力,以及城市化的不可逆性,必将对全国经济社会产生正反两方面的深远影响。由于我国经济基础薄弱与工业化水平不高,城市化起步晚、发展波动大、水平低,因此城市发展受到较多因素的约束。符合“国情”的城市化必将增强综合实力;反之,则有可能贻害子孙后代。如何把握城市化的发展规律,制定科学的城市化发展战略,对我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和可持续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2.
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的发展与工业化、现代化、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农村人口的流动都有着紧密的联系。现阶段中国正处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时期,因此科学、准确地度量城市化发展水平将对我国各项社会经济政策的制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中国城市  相似文献   

3.
推进城市化,加速城市发展,提升城市功能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然而,我国城市化存在着工业化与城市化不协调、城市化发展战略的偏差和区域城市化差距扩大等问题,城乡产业政策失调和制度障碍更是制约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人类社会从农业时代、工业时代进入到今天的城市时代 ,从农业带动、工业带动到今天的城市带动现代化 ,城市已经成为社会的主体 ,是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载体和人类的主要居住场所。自90年代以来 ,长江流域内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正处在工业化与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新阶段 ,由于经济增长和市场经济的机制对城市化产生了巨大的推力 ,以及城市化的不可逆性 ,必将对全流域的经济社会和5亿多人民的生存聚居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笔者在此项中科院重大科研课题的研究中 ,深深感到 :从纵向看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整个流域现代化进程中的两个关键 ;从横向看…  相似文献   

5.
 人类社会从农业时代、工业时代进入到今天的城市时代 ,从农业带动、工业带动到今天的城市带动现代化 ,城市已经成为社会的主体 ,是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载体和人类的主要居住场所。自90年代以来 ,长江流域内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正处在工业化与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新阶段 ,由于经济增长和市场经济的机制对城市化产生了巨大的推力 ,以及城市化的不可逆性 ,必将对全流域的经济社会和5亿多人民的生存聚居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笔者在此项中科院重大科研课题的研究中 ,深深感到 :从纵向看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整个流域现代化进程中的两个关键 ;从横向看 ,长江流域的4大城市及其许多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是这一进程中的聚焦点。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农民工现象日益显现。农民工在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所伴随的各种社会问题,已越来越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的写作目的是对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归属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对策,探讨农民工融入城市,获得城市的认同的途径,以此加快国家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新中国建立初期实施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使新中国城市的发展道路、发展方向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新转变,为未来中国城市的发展奠定了新的历史基础。而当代我国城市道路化应跳出旧有模式,结合我国区域差异大的特性,坚持农村城市化与城市内涵化共同发展的战略,构建与区域一体化发展水平相协调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可持续的多元化城市化道路模式。  相似文献   

8.
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生产力水平的大力提高,资源和劳动力的配置将日趋合理和完善,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新的增长点的城市,城市化水平必将得到提高,中国城市化发展道路该如何走?本文通过目前国内现状,同时借鉴国外城市化发展的经验。提出我国城市化发展道路:严格限制特大城市的发展,以发展大中城市为主,适当发展小城镇。  相似文献   

9.
目前,中国的工业化水平超过50%,但城市化水平却只有35%。中国经济要持续长远发展,"三农"问题要彻底解决,城市化是必由之路。国内研究中国城市化问题的学者一般倾向于认为约束中国城市化的主要因素有户籍制度、土地使用制度以及产业结构等问题,这也是多年来城市化速度一直低于工业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0.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型城市由于其工业化与城市化特殊的规律,两者之间互动发展机制出现了不协调现象。应重构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机制,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