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鲨鱼,是人们既熟悉又陌生的海洋动物。现在,随着人们对于鲨鱼认识的不断深入,保护鲨鱼的行动已经在全球开始。遍布踪迹适应性强据生物学家研究证实,鲨鱼属软骨鱼类,全世界共有250~300种之多。它们分布的范围很广,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地区均有踪迹。生活在我国海洋里的鲨鱼也有70多种。它的分布也很广,无论是热带、亚热带海洋;还是温带和寒带水域,都有它们的踪迹。鲨鱼的体积大小不均。最大的鲸鲨体长20米、体重可达5吨。而最小的鲨鱼体长仅20厘米左右,体重只有几十克。两者之间相差十分悬殊。不过,所有的鲨鱼游泳速度都很快,平均每小…  相似文献   

2.
<正>在佛罗里达州的海洋中,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正在发生。据报道,一些走私犯为了逃避追捕,竟然选择将毒品扔进海里。这让专家们开始担心,附近海洋中的捕食者是否会误食这些毒品,并导致它们上瘾。前往这片海域的调查小组惊讶地发现,这里的鲨鱼表现出非同寻常的行为。通常情况下,鲨鱼都会避开人类,但这些鲨鱼却径直游向人类,甚至在水中游动时显得不太平衡。更令人意外的是,当调查小组同时投放了假可卡因包裹和假天鹅时,这些鲨鱼竟然没有攻击天鹅来获取食物,而是径直游向了可卡因包裹,  相似文献   

3.
鲨鱼猎食者     
有3种鲨鱼经常攻击人类:大白鲨、虎鲨和雄鲨。大白鲨体温高于周围海水;而虎鲨决不返回原地攻击猎物;雄鲨相比其他生物来说,睾丸酮含量最高。无论在陆地还是在海洋,它们都有不同的饮食习惯、不同的行为及不同的攻击模式。  相似文献   

4.
鲨鱼的第六感觉之谜许多科学家认为,鲨鱼是自然界最伟大的产物之一。鲨鱼用以与外界联系的感觉器官是自然界中最灵敏的,其构造也是最巧妙的,任何脊椎动物包括人类都相形见细。这是因为,鲨鱼的喉咙里、头的四周及皮肤上的毛孔状小孔里均密布着十分灵敏的化学感受器,鲨鱼使用4套特有的、各自独立的感觉器官系统侦察水中的化学物质情况,因而能依据水中出现的微量氨基酸准确无误地发现猎物。鲨鱼嗅出血腥或腐肉的能力极强,即使其气味被稀释到一百万分之一也没问题。鲨鱼的视觉特别犀利,具有比人更强的夜视能力。它们的听力也非同一般,…  相似文献   

5.
多数人以为鲨鱼是最凶残的海洋霸主,在海洋动物中谁也不是它的对手。其实不然,热带海洋中旗鱼科的箭鱼或许更是名副其实的"鱼林"第一高手,而且还是一群以杀生为乐的"冷面杀手"。这是一种十分凶猛又极其好斗的动物,它喜欢攻击遇到的所有动物,哪怕是大型的鲸鱼,甚至还无缘无故地攻击船只。它们可怕的长颌锐利如剑,能轻易地刺穿动物的躯体,甚至木质和金属的船壳也常能被它们捅开窟窿,其名称也由此而来。有一次在大西洋,渔民们亲眼目睹了一幅惊心动魄的杀戮场面:一条已经遍体鳞伤的巨鲸,在盈红的血水中拼命地挣扎,试图摆脱一群鲨鱼的围  相似文献   

6.
《大自然探索》2005,(6):30-33
莫名失踪 不久前,为了真实地还原鲨鱼在自然界中的生存环境.增加鲨鱼馆的观赏性,“海洋世界”的工作人员做了一个大胆的试验:把一些观赏鱼投人鲨鱼池,让它们和鲨鱼一起生活,这样做并非厚此薄彼.让观赏鱼“羊入虎口”。因为在挑选鱼种的时候,工作人员精心挑选了一些颜色比较暗淡、游速比较快、个体比较大,而且鲨鱼一般不感兴趣的品种,何况鲨鱼馆里面还有很多地方可以供小鱼躲藏。  相似文献   

7.
鲨鱼奇谈     
鲨鱼是一种古老的海洋动物,已有1亿8,000万年的历史,属软骨鱼类,已知约250个品种。它分布广泛,几乎全球各海域都有;鲨鱼的个体大小相差悬殊,大的鲸鲨,体长可达20米;小的如某种角鲨,长仅15厘米。鲨鱼体形似鱼雷,长有镰刀似的尾鳍,狭长的胸鳍和高耸  相似文献   

8.
在我们的印象中,大海是蓝色的。其实,即便是在晴空万里的日子里,海洋也不是纯粹的蓝色。海洋里随处都景浮游生物,当一大群有机物聚集在清澈的海水中时,会改变海水表层的颜色。这种现象称为“潮”,如“黑潮”、“绿潮”等。浮游生物中对海洋颜色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浮游植物。浮游植物处于海洋生物食物链的最底层,是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食物和能量基础。浮游植物中富含叶绿素,能利用光合作用来生成养料。叶绿素吸收阳光,而浮游植物的自身反射阳光。在这两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从观察者来看,海洋的颜色就不一样。在富合浮游植物的海域…  相似文献   

9.
刘助仁 《世界科学》1989,11(8):29-29
开发深海时代的到来海洋是产生生命的源泉,人类和海洋有着很长时期密切接触的历史。人类从海洋中捕捞鱼类等作为食物,并利用海洋作为贸易往来的通道。今天,海洋已不仅仅是水产、海上交通的场所了,它同气象的关系及其资源利用等方面也颇受到注意。然而,人类对于海洋的实际情况却知道得很少。这是因为海水具有光线非常难以穿透的性质,对于海底  相似文献   

10.
高崎 《科学之友》2013,(4):52-53
夏日,夕阳西下,夜幕降临。美国东部濒临大西洋的佛罗里达沿岸沙滩的灼热渐渐消失之后,沙土下巢穴中刚孵出不久的小海龟开始蠕动,掀开巢穴顶部的沙土爬到沙滩上。小海龟穿过黑暗的沙滩,爬向水面闪烁着微光的海洋,潜入海水,并迅速确定航向——顺着大西洋洋流,绕马尾藻海洄游,寻找比较安全、食物(小的无脊椎动物)丰富的栖身之地。刚出世的小海龟只有小孩的手掌那么大,几年之后龟壳长到0.5m以上,成长为成年龟。这时,成年龟每到繁殖季节都要从栖身地游回它们的原出生地,筑巢下蛋,繁衍后代。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海豚是人类忠实的朋友,因为海豚是一种高智商的哺乳动物,经常拯救海中的落水者。它们游到落水者的下方将其顶出水面。一群海豚排成半圆形护卫落水者至岸边。途中如遇到鲨鱼袭击,海豚就会群起而攻之,把鲨鱼击退。  相似文献   

12.
《大自然探索》2009,(12):5-5
对地中海进行的一项新研究表明,随着最近几十年来海水温度的上升,海洋中的一种巨大的黏团状物质——海脓包也越来越多,它们入侵的海域也越来越宽,存在的时间则越来越长。  相似文献   

13.
莫名失踪 不久前,为了真实地还原鲨鱼在自然界中的生存环境,增加鲨鱼馆的观赏性,"海洋世界"的工作人员做了一个大胆的试验:把一些观赏鱼投入鲨鱼池,让它们和鲨鱼一起生活.这样做并非厚此薄彼,让观赏鱼"羊入虎口".  相似文献   

14.
在浩瀚喧嚣的海洋里,它们弱小又残疾,若没有出奇的求生手段,它们早就灭绝了.它们虽然能以海洋霸主鲨鱼美餐,但从不趾高气扬,始终认为自己处于食物链的低端.它们的猎食智慧已然超越了遗传的本能,那是自然界不为人知的啃噬--  相似文献   

15.
美国佛罗里达工学院的生物学家兼鲨鱼研究专家迪姆西·特理卡斯从小就喜欢鲨鱼,上大学时就开始到鲨鱼聚集海域做系统的观察和记录.在完成有关鲨鱼生命周期研究的博士论文后,他已经是世界著名的鲨鱼专家了。  相似文献   

16.
正化石猎人摩尔和他的团队还原了一起2亿年前的远古"凶杀案"。今天的海洋中危机四伏,鲨鱼等凶猛的肉食动物随时可能出现,它们的利齿能轻易撕碎猎物的骨肉。不过,远古海洋中生活过一类更可怕的肉食动物:鱼龙。鱼龙是恐龙的远亲,是一类重新返回海洋生存的爬行动物。鱼龙的身长多为2~4米,目前已知体形最大的鱼龙是新西兰大鱼龙,其体长可达34米,哪怕是今天海洋中最大的鲨鱼——鲸鲨(最大体长20米),在新西兰大鱼龙面前也显得很小。  相似文献   

17.
它们生活在漆黑的深海,有时残缺不全的尸体会被海水冲到岸上,偶尔也会在海面上与远洋渔船不期而遇。一直以来,人们对它们知之甚少,关于它们的种种猜测被称为“海洋留给人类最后谜团”之一。近年来,图农家肥料采用先进的探测技术,不断发现它们的踪迹。[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穿戴上专业的潜水装,背上压缩气瓶潜入蔚蓝的海水中,是让每一个热爱海洋的朋友魂牵梦萦的心愿.当我们潜入大海的怀抱,自由自在地徜徉在五彩缤纷的珊瑚花园中,观赏着周围游来游去的美丽鱼类,偶尔也会与一些有趣的海洋生物不期而遇,比如鲨鱼、海龟,还有常常能带给我们惊奇的海中猎手--海蛇.  相似文献   

19.
(一)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地球还是“幼年”时,黑褐色的地球表面到处是突兀的怪石、陡峭的岩壁和暗绿色的海水。海洋和河谷瞬息万变,顷刻间便会浓雾四起,它们与灼热的地表、变化万千的大气演绎着地球生命的“交响曲”,让最早的生命诞生在原始的海洋里。最早的生命究竟是什么模样?海洋深处没有阳光,生物也能生长吗?不少科学家面对如今的海洋提出了问题。历史的车轮到了1977年,美国的一艘叫“阿尔文”号的深潜器,载着科学家来到东太平洋加拉帕戈斯海底裂谷中,第一次发现了充满生命的温泉口。这些热泉高耸在几千米深的海底,像一个…  相似文献   

20.
船舷 《自然与人》2014,(1):36-38
日前,山东日照渔民出海捕到一头10吨重的鲸鲨,被全国各类媒体炒得沸沸扬扬。殊不知,这在过去是不值一提的区区小事,就是比这大得多的鲨鱼也是经常被捕到的,可见大海的里的鲨鱼已然成为稀罕物。就在中国渔民兴奋地清点出售鲸鲨换回的钞票时,大洋彼岸的美国佛罗里达工学院的生物学家兼鲨鱼研究专家迪姆西·特理卡斯表示,地球上的鲨鱼正以惊人的速度锐减,它们的总体数量看似远远超过中国的大熊猫,但它们谁先灭绝还很难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