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研究大理白族学龄前儿童中指同身寸与其身高、四肢长度的关系,为体质人类学、法医学等提供数据参考。方法:大理白族学龄前儿童446人,按年龄,性别随机分组,分别测量其中指同身寸、身高、上肢长度、下肢长度。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大理白族学龄前儿童3-5岁时,中指同身寸与其身高、上下肢长度均有统计学相关性;而6岁时,二者间则无相关性。通过测量,得到大理白族学龄前儿童中指同身寸、身高及上下肢长度的均值,并计算出各年龄阶段学龄前儿童同身寸与其身高、上下肢长度的关系方程(回归方程)。结论:大理白族学龄前儿童3-5岁时,利用得出的回归方程,通过中指同身寸值可推测其身高及上下肢长度,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中国汉族人群形态特征随经度的变化规律,2009年—2013年自西向东测量了中国31个城市汉族10 451例(男性5 048例,女性5 403例)成人的身高、体质量等16项指标值,并计算了身体质量指数,分析这些指标与经度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随着经度值的增加,城市汉族男性和女性的身高、体质量总体上呈增加趋势.汉族男性和女性的身高均与经度呈正相关(P0.05),在长度特征中只有躯干前高是造成这种相关性的体质特征.汉族男性的体质量与经度呈正相关,身高、躯干部围度和四肢骨骼发育水平是造成这种相关性的重要原因.汉族女性的体质量则与经度不呈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依据2000年、2005年和2010年内蒙古自治区3次体质与健康现场调研资料,选取身高、体重、50m跑、立定跳远、男引体向上、女1min仰卧起坐、男1 000m跑、女800m跑作为对照分析指标,对2000~2010年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与汉族大学生运动能力的变化趋势及民族差异比较与分析.结果表明:10年间蒙、汉族大学生身高持续增长,体重呈快速增长趋势;大学生的各项运动能力指标呈下降趋势,其中蒙古族男女学生的耐力及力量优于汉族学生,而汉族女生的立定跳远成绩优于蒙古族女生;蒙古族与汉族男生运动能力指标的民族差异显著,蒙古族与汉族女生形态指标的民族差异逐渐缩小.  相似文献   

4.
测量了山东汉族成人778例(男428例,女350例)与安徽汉族成人693例(男352例,女341例)的13项身体遗传学指标(头长、头宽、额最小宽、面宽、形态面高、鼻宽、鼻高、口裂宽、眼内角间宽、身高、坐高、肩宽、骨盆宽),采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山东、安徽汉族与我国19个族群亲缘关系的研究.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山东和安徽汉族与我国蒙古族、回族、赫哲族较为接近.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山东和安徽汉族具有身体高度大、头部长度大、面部宽的特点.这一结果表明这两个省份汉族族群的体质特征与我国北方族群更为接近.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环境因素对学生身高的影响,对30个城市2010年18岁汉族男女学生身高平均数与相应城市的海拔高度、地理纬度、经度和2010年前18年的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湿度、年日照时间和年人均GDP等环境指标进行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纬度、经度地区的城市18岁汉族学生身高的差异明显;除海拔高度外,另7项环境指标与学生身高具有相关关系,但环境指标间相关程度较高,独立性差,存在共线性问题;环境指标主成分分析提取了2个主成分,分别代表气象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用其得分建立了与城市18岁男、女学生身高的主成分回归方程,并将其转换为与原环境指标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用于推测2010年和2005年18岁学生的身高,推测精度高.因此,身高与海拔高度无相关,与纬度、经度、年日照时间和年人均GDP呈正相关,与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湿度呈负相关;若城市的这些环境指标已知,即可预测其学生的身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贵州少数民族与汉族青年骨代谢生化标志物的特点及差异性,为青年少年生长发育提供资料。方法本研究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了年龄在18~20岁的来自铜仁的26名苗族、42土家族男性青年和60名汉族青年,检测了骨钙素(OC)、骨碱性磷酸酶(BAP)、血清钙磷水平及身高和体重,并问卷调查他们的饮食营养及运动状况。结果苗族及土家族男性青年OC、BAP、血清钙磷及身高体重均低于汉族。苗族与汉族在身高和体重具有显著差异(P<0.01),在OC、BAP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土家族与汉族相比除身高体重外均无统计学意义,而苗族各项指标均低于与土家族;问卷调查显示苗族、土家族营养条件比汉族差。研究中OC与BAP及身高与体重呈显著正相关,但身高与OC、BAP及体重与血钙间呈弱的负相关。结论铜仁苗族、土家族与汉族在OC、BAP、血清钙及身高体重上有明显种族差异,苗族与汉族间差异比土家族与汉族间差异较大,各数据表明土家族更接近汉族。营养条件对生化标志物及身高体重有影响。  相似文献   

7.
报告了呼和浩特市2087例2~18岁汉族人4项体质发育指标(身高、体重、坐高、胸围),并计算了11项体质发育指数(身高体重指数、Kaup指数、Rohrer指数、身高胸围指数、Vervaeck指数、Erismann指数、Broca指数、Livi指数、Pelidisi指数、坐高下身长指数、身高坐高指数),分析了呼和浩特市汉族儿童、青少年的体质特征并与全国城市汉族学生的资料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8.
采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改革开放后中国汉族学生生长发育长期趋势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改革开放后,中国汉族学生生长发育长期趋势仍然存在,但不同指标在二个时期的加速趋势不同.身高加速有放慢的趋势,城市学生体质量增长有继续加速的趋势,表现出体质量的增长与身高的增长不成比例,尤其突出表现在城市男生,而乡村学生体质量增长与身高的增长比例相接近.学生性成熟年龄提前的趋势仍在加速,特别是乡村女生.  相似文献   

9.
采用人体测量学方法对山东汉族成人的身高与坐高进行测量,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如下:(1)得到了山东汉族的身高和坐高的平均值、标准差、指数分型及回归方程.(2)身高与坐高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可以用回归方程来推测身高和坐高.  相似文献   

10.
对1981—1984年出生的1 002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身高和体重等发育指标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各年龄组男性平均身高、体重和身高/体重比分别为173.24 cm、62.5 kg和277.6;女性平均身高、体重和身高/体重比分别为162.48 cm5、1.08 kg和318.1.发育指标测定中,男性身高和体重蒙古族最高,分别为176.5 cm和64.8 kg;女性身高维吾尔族最高,为163.1 cm;汉族女生以52.5 kg为最重,但各民族和相邻年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为了了解河南汉族成人唇部生物学形态特征及年龄变化,对995名汉族成人男女唇部形态进行观察与测量,计算唇部指数及年龄变化。结果显示,河南汉族成人上唇侧面观以正唇出现率最高,红唇以薄唇、中唇为主。口裂宽度以中等、宽为主。上唇皮肤高度、口裂宽度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上红唇厚度、唇高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小。男性、女性唇指数均随年龄增加而减小。由此认为,河南汉族成人多为正唇的上唇侧面观,薄唇或中唇为主的红唇,中等或宽的口裂宽度。测量指标及唇指数与年龄变化呈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安徽省滁州地区成年人的头面部变化特征,在安徽滁州的城市和乡村分别调查了汉族690例(男为351例,女为339例)成人的头面部体质指标,计算了头面部体质指数,并且统计了指数分型情况,对该地区汉族的头面部形态特征随年龄变化情况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1)口裂宽、上唇皮肤部高度、容貌耳长、容貌耳宽、面颊皮褶、下颌角间宽、形态面高、鼻高等8项指标与年龄呈正相关.(2)唇高、上红唇厚度、头宽、额最小宽、头最大围、眼外角间宽等6项指标与年龄呈负相关.(3)随年龄增长,安徽汉族上眼睑有皱褶率增加,有内眦褶率明显下降,眼裂变窄,眼外角高率下降,眼色变浅,上唇皮肤部高度低型率下降而高型率上升,上红唇厚度的薄型率明显增加,鼻翼宽的中等型率下降而宽阔型率上升,颧骨突出度增加,鼻根高度下降.(4)随年龄增长,形态面指数、头面高指数增加,口指数下降.  相似文献   

13.
河南汉族成人头面部形态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人体测量方法,对河南1400名汉族成人男女头面部21项测量指标进行体质测量,计算头面部14项指标,并与其他民族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河南汉族头面部21项测量指标男性均大于女性,头宽、面宽、下颌角间宽、眼外角间宽、口宽、鼻宽和容貌上面高、唇高、上红唇厚和头围具有性别差异(P〈0.05);形态面指数、形态上面指数、颧下颌宽度指数具有性别差异(P〈O.05);男女性头型以中头型和圆头型为主,面型以超狭面型为主,鼻型以中鼻型为主.河南汉族成人头面特征表现为中头、圆头、超狭面、中鼻,体现中原地区人群的共有体质;聚类显示河南人与西北民族的特征相似,还兼具南方民族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河南汉族成人耳部生物学形态特征.方法:对河南780名汉族成人男女耳部形态进行观察和测量,计算耳部指数并分析其年龄变化.结果:河南汉族成人耳部达尔文结节以微显、缺失为主,耳廓类型以耳尖微显型为主,耳垂类型以圆形为主,耳廓外展程度以中等为主.耳部测量值男性均大于女性,随年龄的增长大致表现为缓慢减小趋势.容貌耳指数在48.00~52.00,形态耳指数在170.00~180.00.结论:河南汉族成人耳部形态特征表现为微显或缺失达尔文结节,耳尖微显型耳廓,圆形耳垂,中等外展耳廓.耳部测量数值及指数,各年龄组浮动极小,显示出耳部外形的相对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5.
运用测试法、文献资料法、数量统计法、比较分析法对宁夏4所高校回、汉族大学生进行体质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回、汉族男生之间、回、汉族女生之间的身高和标准体重、台阶试验、立定跳远测试无明显差异(p>0.05).回、汉族男生之间的肺活量和肺活量体重指数均无明显差异,但回、汉族女生之间的肺活量体重指数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汉族女...  相似文献   

16.
山东汉族成人皮褶厚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2009年6月在山东寿光调查了778例(城市男性156例,城市女性150例,农村男性272例,农村女性200例)山东汉族成人的6项皮褶(面颊、二头肌、三头肌、肩胛下、髂前上棘、腓肠肌)厚度.分析了山东汉族成人皮褶厚度随年龄变化的特征,研究结果显示:(1)男女同年龄组比较,总体来说,女性皮褶厚度高于男性皮褶厚度.(2)6项皮褶指标中,男性以肩胛下皮褶最大,而女性则以三头肌皮褶最大.(3)城乡对比显示,总体来说,城市组皮褶发育优于农村组.(4)与其他4个族群比较,总体来说,山东汉族皮褶发育优于布依族、俄罗斯族、乌孜别克族,逊于北京汉族.  相似文献   

17.
调查了江苏淮安汉族成人732例(城市男性157例,城市女性154例,乡村男性213例,乡村女性208例)的12项围度测量项目(头围、颈围、胸围、吸气胸围、呼气胸围、腹围、臀围、大腿围、小腿围、上臂围、前臂围、上臂收缩围),分析了不同年龄组围度值的变化情况,并与国内的18个族群进行了比较.结果如下:(1)城市男性围度的总...  相似文献   

18.
The body weights of 26,954 Han Chinese adults in 67 areas (16,503 in rural areas and 10,451 in urban areas) across China were measured from 2009 to 2013.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China, the three areas (north China, northeast China, and Jianghuai Plain) were with the greatest body weight. Northwest Hart Chinese populations were heavier. Southwestern dialect groups were at the middle level and lighter than northern Han Chinese populations, but were heavier among southern Han Chinese populations. Chinese Han who located in areas of Hangjiahu were the general level, and similar to south- western dialect groups. The mean values of body weight in Hunan Han and Fujian Han were greater than other Han groups in southern China. Gan dialect groups and Can- tonese dialect groups showed the minimum body weight value in all Chinese Han groups. Besides, the mean body weight of Hakka was heavier than Gan dialect groups and Cantonese dialect groups which were adjacent to Hakka. Body weight increases with an increase in height, bone diameter, subcutaneous fat on the limbs and trunk, chest circumference, and abdomen circumference. This study revealed that northern Han men were heavier than southern Hart men, because the former were taller and had a larger waist circumference as well as thicker subcutaneous fat on their backs. Among women, height, bone diameter of the upper limbs, chest and abdomen circumferences, and sub- cutaneous fat on the limbs and trunks of northern Hart exceeded those of rural southern Han. Consequently, body weight values of northern Han women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southern Han women. While a significant differ- ence in these values was found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men,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ccurred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women. Body weight was associated with age in urban and rural men only in the case of minority groups. However, there w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body weight and age in the majority groups of both urban and rural women. The particular composition of genes involv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