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泰山之巅的大观峰西侧,有一自然石上两面刻字,阳面为"聪明正直",阴面为"一拳石"。所谓"一拳石",大约是指其石形如拳,而所谓"聪明正直"四字通俗易懂,但此语何以刻在此,多令人  相似文献   

2.
1993年版《泰山志》,由于空间太小,布局欠妥,存在缺项,时代性和科学性未能得到充分体现。目前泰山研究的成果已经比较充分地体现了泰山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内涵。新一轮山志编纂若要体现双遗产特色,应从多学科研究成果中选材,并设泰山研究专编;必须摒弃重人文轻自然的观念。  相似文献   

3.
泰山是大自然的天然杰作,泰山画派是以泰山为描绘对象,以使自然泰山进入艺术境界,创造出外具泰山气派、内蕴泰山情愫的视觉意象的地域性艺术流派,其基本追求应为:1,博大的视角意象;2,丰厚的历史内涵;3,多样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4.
周郢先生是泰安人,年甫不惑,却已研究泰山20余年,出版有《周郢文史论文集》、《泰山文史丛考》、《泰山历史纪年》、《泰山通鉴》、《泰山志校证》等10余部学术著作,《泰山与中华文化》(山东友谊出版社,2010年4月)是他最新的一部力作.全书近50万字,复旦大学著名教授陈尚君先生为之序,就其多年所知称道周郢求学"特立独行",治学"卓然自立而有著作成一家之言,在目前一般重点大学或研究院所也不多见".这一评价决非过誉.其实仅就泰山研究而言,周郢实是当今中国和世界领军人物之一,而他的研究却又不仅是泰山!《泰山与中华文化》是他近年研究泰山并扩展至中国文化最重要的收获和代表之作.  相似文献   

5.
明朝泰山人宋焘编著了《泰山纪事》,褒扬泰山名宦的忠君爱国、清廉恤民、以德治政、守死普道、博学多才等真善美的治绩、德行和才干,为后世展现了为官做人的楷模。  相似文献   

6.
泰山与冥界     
泰山作为中国实有山岳之一,五岳之宗,在民间信仰中具有重要地位和神奇力量,古代地震引发的泰山崩塌被视为灾异的征兆;古人祭拜时的至敬之礼被形容为"五体投地,如泰山崩"。从印度佛典的翻译开始,泰山便被作为"地狱"的译语,从而促使泰山原有的民间冥界信仰和佛、道地狱观混合,产生一个具有井然秩序的官僚制度的地狱世界,并被作为现世生活的延伸而流传开来。  相似文献   

7.
泰山崇拜在华夏文化史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有其深远的历史原因.<海经>中的昆仑就是泰山;夏前华夏族活动在泰山周围的山东中南部及其周边地区,创造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的先民是华夏族的祖先.几千年来,上至帝王下至百姓对泰山的封禅祭祀不过是自然崇拜、神灵崇拜、祖先崇拜三位一体的泰山崇拜的一种表现.泰山文化应该定位于"华夏之源,中华神山".  相似文献   

8.
以泰山为首的五岳山川神祀系统,自汉初确立一直由国家主导,当政者通过管理岳庙来保证祀事并维系正统。金元之际,有道士进驻东岳庙参与庙事活动,负责看护、洒扫及管理香火等日常庶务。资料显示,元代,由官方选高道主管祀事并住持岳庙。明至清,泰山岱庙成为府州道纪司的署地,道纪既是岱庙住持,又管理着泰山上下宫观祠庙。道纪们大多克勤克俭,不辞辛劳。远见者以所积香资购买赡田,借助岱庙的国家祠祀地位,上下营构,拓展守庙道众的生存空间,尽力延续宗脉。泰山(岱庙)现存碑刻中保留有部分明清道纪活动的史实,通过对碑刻的梳理分析,根据道人法名对照道教宗派谱系,可以基本确定泰山岱庙住持道人归属于全真龙门华山派,且传承有序。道士管理岳庙是政府权力的有限让渡,道众仅充当“守庙者”的角色,其影响力有限,丝毫不改变岳庙的国家祠庙性质。  相似文献   

9.
泰山为上古华夏之中心,黄帝生于寿丘(曲阜),于泰山下战蚩尤、受天书,为泰山置包括碧霞元君在内的“玉女七人”,于泰山之巅“会诸侯”“合鬼神”、行封禅,乘龙升仙。黄帝是最早提出“吾欲陶天下而以为一家”之“大一统”思想的历史人物,其生身事业、狐死首丘于曲阜以及与泰山的故事,是曲阜——泰山为齐鲁文化象征的叙事背景成为整个华夏文化主轴的象征。黄帝作为史学累积与文化创造之共铸形象,其形成、作用与影响表明“一切历史都是形象史”。  相似文献   

10.
"盗跖"在清代被民间社会塑造为神灵,私祀于泰山,一度与官方河神金龙四大王产生关联。民国时期,由于泰山民间的"常门"信仰与扶乩降神的特殊因缘,作为"盗跖"化身的灵蛇"柳大王"代替了金龙四大王谢绪,成为当地两座新修"大王庙"的唯一河神。这种基于"盗跖"信仰习俗的民间意识隐含着与鬼神交通的宗教情怀,但其并不认同也无意对抗国家权力与主流文化符号。尽管其一直没有得到文化精英与国家政府的认可,但却具有地方日常生活的自洽性,并非完全的"盗跖"活动。泰山河神角色从官到民的地方性转换表明,普通民众在处于社会弱势而又缺少社会保障的情况下,通常会借用扶乩降神的传统与仪式以应对日常生活的部分风险与困境,并积极寻求群体利益的代言人和地方共享的信仰世界。  相似文献   

11.
泰山无字碑众说纷纭已逾千年,本文试分三个阶段加以综述,即清代之前论争的初始阶段、清代无字碑的学术之争、20世纪的实质性突破。结论为:第一,无字碑为秦始皇立;第二,无字碑不为碑实为阙;第三,无字碑为秦文化在东方的体现,只具其象征意义。因此,无字碑应正名日“泰山秦阙”。  相似文献   

12.
《泰山编年通史》全面记述泰山五千年历史发展、文化演进.该书在著述体式、记述内容均较前人有所突破,内容上记“实体山”与“精神山”、记“山体”与记“近域”、记“朝”与记“野”、记“史”与记“文”、记“事”与记“言”并重,同时注重新史料的挖掘、新观点的提出与新理论的借鉴,对山岳文化史编纂作了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13.
明《泰山志》整理论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明《泰山志》蝙纂于嘉靖年间,是泰山现存第一部山志,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明代泰山志校证》是首次对其书的整理校订。在《校证》中,对明志的体例设定、编纂思想、史料价值、学术影响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并对其在泰山学史上的地位试作评价。同时从补充新资料、采用新成果、提出新见解,尝试新体例四个方面对整理校证工作作了具体说明。  相似文献   

14.
泰山地区是佛教传入最早的地区之一.从文物考古资料看: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考古学家综合考订东汉时期的佛教图像,在全国仅有六处,其中两处就在泰山附近(临沂、滕县).九十年代,邹城又有佛教图案的新发现.这些佛教图案都出现在东汉时期墓葬的画像石上,表明佛教的传入已有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否则不会进入人们的生活习俗之中.从文献资料看:高僧进入,佛寺兴建,时在东晋,但在佛典中有言汉明帝时佛、道斗法之事,就有作为五岳之首的东岳道士参与其中,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佛教进入中土的初期,在泰山的弘法已经对本土的道教构成了威胁。  相似文献   

15.
扇子崖为泰山西南一区,明中期以前可勾勒的历史基本与兵事相关;明清之际及以后,扇子崖突出的事象是信仰活动的肇兴及发展。虽然从现存史籍、传说、碑记等资料中难窥当时全貌,但结合泰山扇子崖民间信仰的现状,对其信仰活动肇兴之时的探索依然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历史背景梳理泰山扇子崖的历史,描述信仰活动的肇兴,以为泰山扇子崖信仰活动的现状及转变等研究略述缘由。  相似文献   

16.
近代以来,众多日本人士奔赴泰山,访古览胜,对泰山展开了一系列的深入记录和研究,其中日本记者、随笔家涩川玄耳于大正年间多次登泰山,并作多篇见闻录、诗歌集及对泰山研究的论著,以独特的文化视角,审视泰山人文和历史.以涩川玄耳的泰山研究为中心,可探讨近代日本人笔下的泰山面貌和心中的泰山感悟.  相似文献   

17.
泰山旅游产业由于泰山的资源、市场以及游客的诉求均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而彰显出其有别于其他景区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如何将传统的泰山文化与时下的旅游经济联姻,是泰山旅游界面临的一大课题。泰山文化元素主要包括物质化的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借助旅游这一载体,充分挖掘泰山文化的丰富内涵,推进泰山旅游和泰山文化的密切融合,共同繁荣,有着重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孔子与泰山     
孔子思想万世推崇,泰山精神博大精深。然而就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并未多见。本文探讨了孔子与泰山在地位、精神内涵方面的相通性、孔子与泰山的历史关联性以及孔子思想在泰山上的新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