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应受刑罚处罚的社会危害性是立法者规定犯罪化和除罪化的标准,由于它缺乏规范性,因此不能直接运用到司法中作为认定犯罪的标准。犯罪构成则是司法中认定犯罪的基本标准。但由于社会危害性的实质与犯罪构成之间存在不一致的地方,还应通过刑法明文规定的除罪条件对符合构成但不具应受刑罚处罚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加以排除。我国的犯罪构成理论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与其他刑法理论协调一致并符合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理论。  相似文献   

2.
明晰主观罪过与人格态度的视角差异具有重要意义。从司法功能看,主观罪过以行为为视角、以定罪为主要取向,人格态度以行为人为视角、以量刑为主要取向。从体系地位看,《刑法》第37条是合理衔接《刑法》第13条和第5条并指导司法人员公正量刑的一个重要条文。从制度属性看,人格态度的动态性和可塑性从根本上决定了减刑、假释主要是一种量刑制度。  相似文献   

3.
在法制文明的国度,刑法作为一种价值工具是认定犯罪的唯一根据。立法者决定哪些行为属于犯罪并规定于法条,无不依照一定的价值观,我们常言的社会危害性亦即对价值目标的破坏或威胁。价值观的演化和相异,决定了行为的犯罪属性的变迁和差别。但司法者认定现实生活中大量的犯罪根本不能从抽象的价值观下的社会危害性入手,而只能靠已经包含社会危害性的刑法条文,这就是罪刑法定。如果司法者认定犯罪的程式中仍然包含了大量立法者的思维,无疑会给司法者以不可避免的误导,从而有害于人权保障,这样,罪刑法定就大打折扣。因此以司法意义上的犯罪概念去指导和构建犯罪构成理论将有助于廓清司法者的认识误区,真正体现刑法的人权保障和罪刑法定精神。  相似文献   

4.
2006年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六)》对重大责任事故罪进行了重大修改。该罪犯罪主体是一切参与到生产、作业中的人员,犯罪客体是生产、作业中的公共安全,犯罪客观方面是行为人在生产、作业中违反有关安全管理规定,或者强令他人违章冒险作业,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本罪是对具体生产、作业领域危害公共安全行为的惩罚之一。  相似文献   

5.
持有型犯罪具有不同于传统犯罪的特殊犯罪构成,在刑法理论界备受关注。持有本质上是危害行为,在形式上属于作为。持有型犯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并以明知为必要。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应该坚持主客观相统一的罪过原则。考虑到持有型犯罪的特殊不法、罪责内涵及可罚性,应当客观评价持有型犯罪在刑法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完善有关立法及实践。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犯罪构成理论由于自身的矛盾和混乱而受到责难。对犯罪构成概念的传统界定与刑法规定不相符,与犯罪构成的外延不一致;犯罪主体、犯罪客体作为犯罪构成要件存在不可克服的矛盾;犯罪构成要件体系的各部分之间也不协调。因此,必须在科学界定犯罪构成概念的基础上,重构犯罪构成要件体系。  相似文献   

7.
最近"两高"《补充确定罪名(五)》已将《修正案(八)》第22条所规定的行为确定为"危险驾驶罪"。因此,此处的危险驾驶的"危险"与《刑法》第114条所规定的危险方法的"危险"的内涵与外延是迥然不同的。所以对"危险驾驶罪"之罪名,司法罪名所指的此"危险"并非学理罪名所指的彼"危险",二者之间的区分不容混淆;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飙车"行为属情节犯类型,"醉驾"行为属危险犯类型,对醉酒的认定应以《车辆驾驶人员血液、呼气酒精含量阈值与检验》中规定的国家标准为依据,对这一标准不能因人而异进行反证;本罪的罪过形式是故意犯罪,如果在"客观超过要素"的罪过支配下,发生了实害结果,即可构成其他犯罪。其类型有二:故意犯罪或者过失犯罪。具体所涉罪名,前者为"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后者为"交通肇事罪"。但本条是纳入《刑法》第133条中加以规定。因此,对危险驾驶行为人主观罪过上对"造成严重后果"的认定,以"过失"为一般,以"故意"为例外进行判定。  相似文献   

8.
刑法理论界普遍认为,刑法第17条、18条、19条是刑事责任能力的法律依据。本文指出,刑法没有对刑事责任能力做出具体规定,刑事责任能力是一个没有法律依据的理论问题。刑法第17条、18条、19条分别是关于人的受刑能力、主观罪过、生理缺陷与刑事责任的关系问题,不是刑事责任能力与刑事责任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9.
单位犯罪的成立只是一种新的犯罪形态的成立,而不是一种不同于自然人犯罪的另一类犯罪的成立;单位犯罪的成立标准是单位犯罪的成立条件,而不是在犯罪构成之外有其他特别的犯罪构成,单位犯罪的成立条件包括单位、单位罪过和单位行为。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法理学的观点,对消防责任事故罪的概念、犯罪构成的客体要件、客观要件、主体要件、主观要件等作了论述,同时提出对消防法规应作广义的理解,认为如果发生的严重后果是由行为人的消防违法行为所引起,但这一消防违法行为并没有被消防监督机构发现并通知其改正,那么行为人的消防违法行为与由它所引起的严重后果之间就不具有刑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因而不能追究其本罪的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11.
罗帮选 《科技资讯》2007,(2):141-142
本文以法理学的观点,对消防责任事故罪的概念、犯罪构成的客体要件、客观要件、主体要件、主观要件等作了论述,同时提出对消防法规应作广义的理解,认为如果发生的严重后果是由行为人的消防违法行为所引起,但这一消防违法行为并没有被消防监督机构发现并通知其改正,那么行为人的消防违法行为与由它所引起的严重后果之间就不具有刑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因而不能追究其本罪的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12.
对运输行为按行为人主观罪过的内容来定罪,既解决了运输毒品罪与走私毒品罪、贩卖毒品罪的区别,又解决了非法持有毒品罪与运输毒品罪的区别问题。按行为人犯罪意图的实现程度来认定犯罪的结束形态,可以解决运输毒品行为的犯罪预备、未遂与既遂问题。  相似文献   

13.
我国现行刑法规定的洗钱罪不论是在对本罪的上游犯罪还是对洗钱行为的认定都有欠科学,这对当前我国打击洗钱犯罪构成了严重障碍。鉴于洗钱犯罪固有的跨国性,应提倡对国际刑法界对惩治洗钱犯罪经验的吸收。美国的现金交易报告制度,英国对洗钱犯罪主观方面的认定,以及瑞士刑法对洗钱罪上游犯罪的界定都值得我们借鉴。此外,遏制洗钱犯罪还应在金融立法以及国际合作方面进行努力。  相似文献   

14.
法人犯罪问题,在世界各国都经历过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在我国,法人能否成为犯罪主体,刑法学界的看法也存在分歧。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愈来愈多事实表明法人犯罪已成为不可否认的客观存在。由于“法人犯罪”这一课题极其强烈的现实性,使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严肃的理论探讨。一、通过立法确认“法人犯罪”的现实必要性本文所指的法人是经济领域中自然人以外的可以以自己的名义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具有独立法律人格的组织。什么是法人犯罪呢?根据刑法理论,任何犯罪行为都是行为人的主观罪过与其客观危害行为的有机统…  相似文献   

15.
单位犯罪的成立只是一种新的犯罪形态的成立,而不是一种不同于自然人犯罪的另一类犯罪的成立;单位犯罪的成立标准是单位犯罪的成立条件,而不是在犯罪构成之外有其他特别的犯罪构成,单位犯罪的成立条件包括单位、单位罪过和单位行为.  相似文献   

16.
严格意义的裁判规范源自近代 ,这是罪刑法定原则之必然要求。罪刑法定之确立依据 ,在于树立刑法规范的裁判规范性和限定个罪犯罪构成之内容 ,由此构造一个犯罪构成的法律模型 ,用以限制司法裁判行为的任意性。一般意义的犯罪构成是对个罪之犯罪构成的归纳总结 ,但其基本内容仍源自法定的个罪犯罪构成之内容。对于两可行为在适用犯罪构成时 ,宜选择非犯罪化处理  相似文献   

17.
刑法中行使财产权利行为是指行为人采取非法手段救济自己财产权利的行办,具体包括两种类型。行使财产权利行为的本质是一种私力救济,这是基于对其构成特征的分析而得出的结论。它不构成财产犯罪,具体原因可从以下两方面展开论述:一是财产犯罪的犯罪构成,其中重点论述其主观方面和客体两个构成要件;二是刑法的二元机能,即社会保障机能和人权保障机能。当然,对于行使财产权利过程中的过当行为还须予以单独评价,并进行相应规制。  相似文献   

18.
刑法意义上的先行行为是指在行为人的行为使得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处于危险状态时,要求行为人实行特定的行为,以消除、减轻危害或危险的行为。先行行为是不纯正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之一。先行行为可以是违法行为,不仅仅限于作为。  相似文献   

19.
现行刑法第306条专门规定了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毁灭证据、伪造证据、妨碍证据罪。本罪的主要特征犯罪主体、犯罪客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观方面不同于一般主体的犯罪。同时,从我国刑法第306条这一专门刑事条款违背公正性原则,构成对律师职业的歧视,破坏司法平衡,恶化控辩双方关系,在实践中不利于刑事诉讼法的实施.不利于民主法制建设等方面对此罪名进行了质疑,主张此罪名应予废止。  相似文献   

20.
“准中止犯”是由被害人的行为、第三人的行为、客观情况的介入或行为性质所致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其主观特征表现为犯罪中止行为是基于行为人意志所为,其客观特征表现为行为人做出了真挚努力但其防止行为与犯罪既遂结果不发生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准中止犯是中止犯的一种特殊形态,刑法应该在相关的法条中对其明确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