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针对一些人认为《阿Q正传》是悲剧的观点,明确认定《阿Q正传》是喜剧性质的,并对其喜剧性进行探讨,结合鲁迅先生创作动机,从作品的艺术风格和阿Q这个人物本身分析该作品的喜剧性以及用喜剧创作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2.
针对一些人认为《阿Q正传》是悲剧的观点,明确认定《阿Q正传》是喜剧性质的,并对其喜剧性进行探讨,结合鲁迅先生创作动机,从作品的艺术风格和阿Q这个人物本身分析该作品的喜剧性以及用喜剧创作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3.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一部知名度很高的小说,它的问世,在当时就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美籍华裔学者夏志清曾这样高度评价——“《呐喊》集中较长的一篇当然是《阿Q正传),它是现代中国小说中唯一享有国际盏誉的作品”。连素与鲁迅对立的陈西滢看了《阿Q正传》后也不得不折服,论断“阿Q不仅是一个典型,而且是一个活泼泼的人,他是与李逵、鲁智深、刘姥姥同样生动、同样有趣的人物,将来大约会同样的不朽的”。  相似文献   

4.
申燕的论文《〈阿Q正传〉的艺术缺陷及原因》,试图从艺术上否定《阿Q正传》的价值,批评其杂有许多古文和生僻词,没有统一的个性,灰冷绝望。并进而探讨了其艺术缺陷形成的原因。申燕的分析或依傍前人,绝少新意,或论证乏力,有欠公允。申燕所举古语词大部分都是无可非议的,有的还运用得很绝妙。阿Q之为典型形象,也是不容置疑的。在灰冷绝望的世界背后,有鲁迅的大爱和希望在。申燕对所谓“艺术缺陷”形成原因的分析,也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5.
浅谈高晓声对鲁迅小说的承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分析鲁迅《阿Q正传》和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小说,在对农民历史命运的思考方面,可以窥见高晓声在创作思想和方法上与鲁迅的承继关系。  相似文献   

6.
鲁迅说自己的写《阿Q正传》,是要画出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见《集外集·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及著者自叙传略》)他所谓的画魂灵,当然不单是指《阿Q正传》的创作,同时也指他的其他小说的创作。他的《呐喊》和《傍徨》中的一篇篇小说,可以说是一幅幅魂灵画。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民俗学角度,分析了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的阿Q,《祝福》中的祥林嫂的性格及其形成的原因,说明了民俗对增强鲁迅小说中人物的民族化具有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8.
阿Q形象分析     
鲁迅是一个深切理解和关心农民生活与命运的作家、其最著名的小说《阿Q正传》就是典范性的作品。小说主人公阿Q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是个落后的农民的典型。  相似文献   

9.
对鲁迅《阿Q正传》中的阿Q典型形象的评价,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内,众说纷纭,争论不休。自从毛泽东同志提出《阿Q正传》“主要写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的观点以后,人们的看法,趋向统一;但是在论述阿Q的“精神胜利法”上,仍然说法不一,流行着一些似是而非的错误观点。其中影响较大的,即是唐弢等同志的观点。他们认为:  相似文献   

10.
人们说阿Q,那就意味着是在讥诮自轻自贱的“精神胜利法”,很少会有人想到阿Q对革命的热烈和执着上去。当《阿Q正传》发表不久,就有人怀疑写了阿Q要革命,是否在人格上是两个。鲁迅坚决地回答道:“据我的意思,中国倘不革命,阿Q便不做,既然革命,就会做的。”可见鲁迅是决心把阿Q要革命作为其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来写的。然而一般  相似文献   

11.
《野草》中的《腊叶》较为真实地展现了鲁迅本人对生命的思考。"病叶"意象是鲁迅对生命的大欢喜、大悲痛体验后的平易的情感投射,是回归到生命本体的真实书写。"病叶"的疾病隐喻与鲁迅本人的疾病体验有着密切联系",病"的生命体验促使他对生命有着更加真切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鲁迅是中国传统文学的优秀继承者,有关中国小说史以及对古典旧籍的整理、校对工作都显示了他在古典文学领域的修养和成就。魏晋是一个文学自觉、思想解放的时代,鲁迅对魏晋时期的名士,他们的文学创作,以及魏晋风度都表现出格外的推崇和欣赏。  相似文献   

13.
作为鲁迅灵魂的记录,《野草》几乎蕴含了其心灵的全部智慧和意义。其中关于"路"和"走"的意象建构,更是深层次地反映了鲁迅对于人生的思考。无论是在路的始端所阐述的对环境的逃离,在路的终端所书写的对穷途末路的焦虑,抑或是在路途上对行走的强调,都在不同程度上突显了鲁迅对世界的哲理思考和对人生意义的不断求索。  相似文献   

14.
鲁迅将以《补天》为代表的非现实题材小说,称为“历史的小说”,而并非“历史小说”,这是大有深意的。小说以人性为标的,演绎、重建了中国古代神话,并赋予了现代的意味。文学渊源、原初母性、创造性失败等论题,在小说中得到了形象性的阐发。  相似文献   

15.
鲁迅在翻译观方面主张直译。体现他直译翻译观的两部译著——《苦闷的象征》和《出了象牙之塔》的翻译出版在中国文坛引起了轰动,由此引发了新一轮翻译策略的大讨论。鲁迅的这两部译作完全反应了作者的观点和心声,可以说是原作的再版。仔细研究可以发现,鲁迅本人的创作与原作作者在很多地方存在惊人的相似,原作作者厨川白村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鲁迅以后的创作风格。从几个角度分析了他们的相似性以及鲁迅相应翻译观形成的深刻原因。  相似文献   

16.
鲁迅与当下日益成为显学的"生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创作题材与思想内涵的批判性都涉及到对生态的思考与价值判断。通过分析鲁迅对自然生态关注的先锋性,精神、文化和政治生态的批判性,指出鲁迅关于生态的思考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和谐与生态化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作为鲁迅先生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说,《阿Q正传》无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杰出作品,作品里塑造的阿Q形象深入人心,对于这个形象的解读和阐释学术界也从来没有中断过。阿Q无疑是一个落后愚昧的小人物,而他生活的地方———未庄,本质上是封建传统社会的缩影,阿Q作为鲁迅先生笔下的一个人物典型,既有其个性也有其社会共性,他身上的精神弱点必然也反映在未庄人身上。通过对阿Q及其他未庄人身上所体现的传统文化中的糟粕的揭示,可以进一步加深对阿Q这一人物形象以及当时整个社会的精神风貌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在鲁迅小说中,阿Q是个被统治阶级剥夺得一无所有的赤贫户,他具有复杂的特殊性格,本质上是专制主义制度下的心理交态和人性异化,表现为退回内心和泯灭意志的双重人格。这种双重性有机联系,构成一个复杂的网络结构,从而使阿Q这一个典型形象永葆其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9.
鲁迅为后人提供了小说体式创新的范本,他颠覆传统也超越自我,创造经典又拆解经典。在关于小说体式的广泛实验中,他深入地探究了小说与故事的关系,以及故事与传统的勾连。对鲁迅小说体式创新的考察无疑能让我们重新认识一个文体家的价值,尤其是感受他那以最为自由之手笔创造崭新的小说形式的心灵探险。  相似文献   

20.
《聊斋志异》以写神仙狐鬼精魅的故事著称,奇思幻想的情节、血肉饱满的人物形象,别具一格的美学理想,使得《聊斋志异》有一种独特的魅力。鲁迅称其用传奇法,而以志怪,但是《聊斋志异》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有所超越,它把人物故事、环境都升华到一种诗歌般的意境,令小说变得丰美,富有生活情趣和文学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