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球与人类的未来,是因为资源的耗竭而面临大崩溃,还是能够依靠地球自身构筑的、完善地保护生命生存和发展的机制进行自我调节,从而避免灾难性的未来?以下是对地球未来持不同观点的悲观派与乐观派、科学派的争论.科学家们认为,不同的思维方法导致对未来的看法不一,但他们相信地球的未来是光明的.  相似文献   

2.
地球未来论     
刘素静 《科学之友》2005,(10):18-19
地球与人类的未来,是因为资源的耗竭而面临大崩溃,还是能够依靠地球自身构筑完善的保护生命生存和发展的机制,然后进行自我调节,从而避免灾难性的未来?在地球的未来学上存在着悲观派、乐观派与科学派三种争论。科学家们认为不同的思维方法导致对未来的看法不一样,但是,他们相信  相似文献   

3.
地球与人类的未来,是因为资源的耗竭而面临大崩溃,还是能够依靠地球自身构筑的、完善地保护生命生存和发展的机制进行自我调节,从而避免灾难性的未来?以下是对地球未来持不同观点的悲观派与乐观派、科学派的争论。科学家们认为,不同的思维方法导致对未来的看法不一,但他们相信地球的未来是光明的。悲观派代表人物及作品:罗马俱乐部与《增长的极限》1972年,罗马俱乐部出版了《增长的极限》,这是未来学悲观派的代表作。该书以人类行为与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结果,联系到人类下一步行为,作为反馈环的封闭路径。它用麻省理工学院的系统动力学软件,建…  相似文献   

4.
发展国际合作, 促进我国地球系统科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少平 《科学通报》2005,50(6):608-612
自20世纪后半叶,地球科学相关理论和技术的进步使科学界逐步认识到,地球层圈演化的行为具有整体性.地球系统科学正在成为21世纪基础科学研究的前沿.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国际合作对促进我国未来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中国地球科学领域研究和发展的实际,试图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合作在地球科学领域发挥的作用、经验和教训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国际合作在未来我国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和着眼点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5.
吴凡 《大自然探索》2006,(11):32-37
在以千年、万年和亿年为单位的遥远未来,地球与宇宙将会发生什么?——地球上形成超级大陆,海水被全部吸入地球内部,无数彗星撞击行星,强力伽马射线袭击太阳系……这就是一些科学家所描绘的地球与宇宙可能的未来情景。  相似文献   

6.
走出科幻     
近年来一些天文学家或天文爱好者频繁使用"地球化"一词.什么是"地球化"呢?所谓"地球化",是指在未来把不适合生物生存的其他天体环境改造成类似地球这样的生命世界.显然,"地球化"实质上就是一项巨大的环境工程.  相似文献   

7.
环境地球科学学科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通报》2021,66(2):201-209
对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顶层战略设计,探索和总结环境地球科学内涵与外延,分析环境地球科学学科发展趋势、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学科优化布局和学科代码调整建议,初步描述未来5~10年环境地球科学学科优先发展领域.  相似文献   

8.
根据联合国发布的环境变化报告以及其他一些研究报告,有人给出了一张令人震惊的时间表,对未来100多年中地球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进行大胆预测. 的确,现在地球拥有65亿人口,这是地球上人类十分拥挤的时候,而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正日益恶化.如果人类不能采取更加有力的环境保护措施,地球可能发生灾难性变化.  相似文献   

9.
和其他所有人一样,科学家们都希望能预言未来--不是某个人的未来,而是地球自身的未来.怎样才能预言未来会发生什么呢?一个办法是回首往昔,寻找那些今后会重复出现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行星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与场所。以行星地球为研究对象的地球科学,在20世纪与其他学科一样有了很大的发展。当前,不少地球科学家正在探索与研究21世纪地球科学发展趋势。对地球科学未来发展作出科学预测是极其困难的,但意义是巨大的,因为,探讨地球科学发展趋?..  相似文献   

11.
地质科学发展的新机遇: 对地质学发展趋势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姚玉鹏  柴育成  马福臣 《科学通报》2004,49(18):1919-1924
地质学作为一门传统科学, 在经历了板块构造理论革命后, 正在面临新的发展机遇——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在全球环境变化、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前所未有的科学命题; 随着地球科学各分支学科在各自领域的深化, 并在系统性和整体性的高度上相互结合, 形成了关于地球系统的新兴领域, 成为地球科学发展所面临的重大挑战. 面对地球科学发展的新趋势, 地质学家将在地球环境演变的历史记录、地球生命与环境的协同演化、固体地球内部与地球表层的联系及其相互作用以及现代地质过程与人类活动的互馈等领域作出独特的贡献. 在研究理念上, 从“将今论古”的认识过程, 发展到以地质记录为现代过程及未来预测提供启示. 我国地质学具有独特的地域优势和研究积累, 如能抓住发展的机遇, 可能出现新的繁荣时期, 并为社会做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各种变化将席卷地球,未来前途未卜的不仅仅是人类,对于地球上的动植物来说,未来十多年也将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地球上几乎所有可以耕种的低洼土地都已被人类占领了."美国杜克大学生态学家斯图尔特·皮姆说,"一些生存在高地的野生动物如今也正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威胁.如果气候进一步变暖,动植物的高地避难所将被摧毁,它们将无处安身."  相似文献   

13.
布什总统想要到2019年将美国人送到火星上去,可是国家宇航局发现1990年送他们到德国都是够困难的.国家宇航局本打算派60人赴德累斯顿国际宇航联盟年度会议;经费的困难只派了10人.在大多数研究中——包括国家宇航局的研究——火星任务是非常复杂的.为了到火星再返回地球,一个太空船得携带大量燃料,它得放在一个空间站中发射.它太大不能着陆在火星上——而让它围绕火星运行,派一些小的着陆器到火星表面上去,就像一艘船的救生筏带乘客上岸."火星直接"计划(Mars Direct),要求一个大而新的助推火箭,称之为Ares,能传送一  相似文献   

14.
朱茂炎  郭正堂  汪品先 《科学通报》2023,(12):1425-1442
由大陆-海洋-大气之间水的3种相态(固态-液态-气态)相互转换和位移构成的水循环,是地球气候系统的主要过程之一.太阳辐射量在地球表面分布不均匀,是地表水循环的基本驱动力.水循环与碳循环密切关联,是气候系统演变中的两条主线.不同时空尺度的水循环和碳循环受天文、地质和生物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控制,揭示水循环地质演变过程及其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可为了解当今水文气候变化提供宝贵启示.通过水循环地质演变研究现状回顾,提出如下5个科学问题应在未来予以重点关注:(1)雪球地球时期的水循环;(2)植被起源和演化对水循环的影响;(3)深时热带辐合带(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 ITCZ)的演变与水循环;(4)暖室期地下水与海平面变化;(5)深时水循环中的氧同位素示踪.同时建议我国未来亟须加强的4个研究方向:(1)深时冰室期向暖室期转变中的水循环;(2)深时水循环与生态系统演变;(3)深时水循环研究方法的发展;(4)深时水循环与长周期地球系统演变的数值模型.  相似文献   

15.
地球生命科学的研究课题近年来,人们已确认在地下数千米范围内有微生物,还认识到在海底或冻土层下的大范围内,由生物生成的沼气以冻结状态存在的事实。可见,在距我们脚下很远的地下深处就存在着以前未知的生物圈世界。日本在21世纪深海底开挖作业中,将派日本新建的先进挖掘科研船参与,以求探明地下深处的生物圈,对开创新地球生命科学有所建树。 把生命体的起源与进化(包括人类的进化)同地球环境与变迁等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而弄清地球与生命之间的联系的科学,叫做地球生命科学。 为了更好地理解地球生命科学,地下生物圈的存在已…  相似文献   

16.
蔡炳贵  谭明 《科学》2008,60(2):19-23
全球变暖的事实使得人们越来越关注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的未来气候变化,围绕全球变暖成因与对策问题的争论已经从科学问题上升到国际政治层面,并成为百姓街头巷尾议论的话题之一.  相似文献   

17.
地球考察     
Gava.  H 林克强 《世界科学》1991,13(3):25-26
对未来环境的忧虑推动了对太空的研究.然而现在注意的焦点不在远距离星系,对于地球本身该是作长远考虑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18.
走出地球将是未来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21世纪,是人类向海洋、向太空中其他星球探取新能源、新资源的时代.  相似文献   

19.
田军  拓守廷 《自然杂志》2015,37(4):239-250
新十年国际大洋发现计划(2013-2023)以探索深部了解整个地球系统为目标,围绕气候与海洋环境、深部生物圈、地球内部与表层连接、灾害与观测等四大科学主题,预测未来,预警灾害,提出了14个前沿科学问题。继板块构造学说掀起地球科学领域的一场革命之后,科学大洋钻探将触发地球科学领域新的革命。  相似文献   

20.
日前,美国天文学家发现了一条贯穿太阳系的新的"星际高速公路",它可以在未来加快航天器从地球到太阳系遥远部位的旅行时间,并监测和了解可能与地球碰撞的近地物体. 研究人员研究了太阳系中各种天体的轨道,并计算出它们如何相互配合和相互作用.新发现的星际高速公路使彗星和小行星在太空中的传输速度比以前想象的要快得多,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就可从木星旅行到海王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