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宜欣  王可 《科学之友》2005,(2):78-81
感悟篇· ·永不消逝的传统 如同圣诞节对于西方人一样,春节是中国人一年当中最为盛大的节日。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春节所包含的内容在变,人们过春节的方式在变,但春节在中国人生活和意识当中的地位仍无可替代。 中国人的春节,据说已经有 4 000 年的历史,不过起初不叫春节  相似文献   

2.
中国人同西方人的“节日精神”有所不同。中国人更讲究对人的崇尚。这在我们的民间传说中表现得尤为充分。 西方国家的圣诞节与我国的春节很相似,都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但就其节日的传说而论,您可以体验出另一种感觉。 相传商朝时,有位名叫万年的青年人,平日他以打柴为生,非常聪明好学。 他听说天子因农事设台祭天,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便带上自己设计的日晷仪和漏水壶去见天子,说明农事失常,五谷欠收是因节令未能定准而造成的。天子认为万  相似文献   

3.
1991年的一天,一位年近叨高龄的、大名鼎鼎的美国老人,打电话给另一位默默无闻、当时年仅四十的美国人,诚恳地表示要向他学习。这位老人是谁?那位中年美国人又是谁?为什么这位大名鼎鼎的老人要向那位中年人学习?他要学习什么?在这人生的风烛残年之际,是什么竟还能强烈地引起他的兴趣?这位老人就是曾为战后日本经济复苏立下汗马功劳、并被称为当代最杰出的管理科学大师的祆明。而那位默默无闻的中年人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彼得·圣吉博士。戴明所要学的,就是圣吉博士当时创立的“学习型组织·第五项修炼”理论。“学习型组织·…  相似文献   

4.
泽泽 《科学之友》2004,(4):84-84
仔细分析热衷洋节日的中国人构成会发现,90%过洋节日的人为38岁以下的年轻人,而他们中的一半都有相当的经济实力。用北京王府井某商家的话来说,“圣诞节、情人节这样的洋节日就是专门策划给有钱的年轻人的,中老年人对此不感兴趣。”面对“洋节”现象,有些人深感忧虑地说:“这是值得警惕的文化侵略”。对此,专家们却不以为然:“这不过是一种快乐的借口,因为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节日讲的是家人团聚,而洋节日的狂欢色彩使它更像是为自己而过。我们不过是喜欢朋友间聚会时的狂欢,喜欢舞会中暂时抛开所有烦恼的轻松感觉而已。”当然,热衷洋节日的年…  相似文献   

5.
科学之窗     
月亮的起源月亮这老家伙始终令人迷惑不解。麻省理工学院的地球物理学家托克苏斯(Nafi Toksoz)宣称:“阐明为什么月亮不应该存在,要比阐明月亮为什么存在容易得多。”如果载人的阿波罗月球探险积累的资料一举解决了关于月球的起源这个老问题,这准会引起震动。可惜根本没有这回事。尽管耐心细致地研究了十年,月球科学家们还在打算重写月亮怎样成为月亮的故事。  相似文献   

6.
帕拉塞尔苏斯是16世纪一位具有科学革命精神的怪杰。作为一位医生,他敢于否定中世纪以来最具权威的盖伦和阿维森纳的学说;作为一位炼金术士,他开创了医学化学之先河,被称为“化学中的路德”。他一生被人咒骂为“疯子、庸医、大炮”,他的著作也被列为禁书,他甚至被驱赶,四处流浪行医。他的理论价值死后才逐渐被人们所认识。许多国家发行过纪念帕拉塞尔苏斯的邮票。图1是德国于1993年  相似文献   

7.
1927年,因为单人驾机飞越大西洋,查尔斯·奥古斯都·林德伯格(昵称林迪)一夜间全球闻名。他看起来的确是当时美国人的典范:年轻、不做作、非常英俊、高大魁梧。当幸运的林迪遇到富豪女继承人安妮·莫洛后,他不仅教她怎样驾驶飞机,还最终娶了她。当这对明星夫妇有了第一个孩子查理后,他们的幸福看来才完整了。但他们的快乐只持续了不到两年时间。当“美国英雄”林迪之子被报告失踪后,整个美国都震惊了。人们不相信这个非同凡响的“小王子”真的会被偷走。因为现场只有一把由绑匪留下的自制梯子,找不到目击证人,也几乎没有其他线索,所以警方在侦破此案时困难重重。  相似文献   

8.
“我盼望在本世纪结束时癌症也同时消失。”(纽约凯特林治癌中心主任L·托马斯博士语)“我们将在两年内知道我们是否能在本世纪末把癌症的死亡率降为零,尽管目前的死亡率仍达40%。”(美国国家癌症研究院院长德维他博士语)“我预计在八十年代结束时就会产生一种对付所有癌症的疗救办法”(总统治癌委员会主席A·海默博士语)。  相似文献   

9.
正故事发生在2000年的12月27日,一个在圣诞节前发生的、不可思议的求生故事:一名美国空军士兵连同他的汽车被埋在雪底16天,在圣诞节前夕被人意外发现,奇迹般生还。意外"掀"出被埋汽车进入12月份以来,位于美国西北部的俄勒冈州受寒流影响,连降特大暴风雪,大雪伴着狂风时断时续下了近20天。一直到圣诞节前的12月22日,大雪总算停了下来。当地气象台测量后说这场雪下了  相似文献   

10.
人天观、人体科学与人体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在两年前写过一篇讲人体科学的东西,提出把美国物理学家Robert H. Dicke在1961年首创,后来英国天文学家Branden Carter在1974年大为发挥的所谓“人的宇宙原理”或“人择原理”(Anthropic Principle)扩展成为人天观,后来我建议  相似文献   

11.
曾经劝说美国政府接待故伊朗逊王在美国治疗的医生正就美国《科学》杂志刊登的怀疑他的诊断和动机的两篇文章控诉其诽谤罪。诉讼费高达四百万美元的这宗控诉案的最终被告是《科学》的主办单位美国科学发展协会。美国纽约医院的本杰明·基恩博士说:这两篇文章是“令人作呕的”,使他蒙受了“羞惭、丢脸、耻辱和嘲弄”!他说这两篇文章的公开发表已经使他每年收入的十万美元减去了一半。第一篇文章是由美国杂志《医药世界新闻》记者马克·勃洛姆所撰写,文章描述了基恩对故伊朗逊王(已被废黜的伊朗国王1979年10月由美国政府  相似文献   

12.
海上,一条船、两个人、三年的厕纸供应──这是里德·斯托和亚历杭德罗·莫利诺这2名美国人打算自编自导自演的漂流故事。事实上,这是一次长途航行。斯托和莫利诺将乘上斯托的“安妮号”纵帆船从纽约港出发,他们下次看见陆地将会是2008年8月的事了,这一趟漂流全程为时1000天,旅  相似文献   

13.
今年2月24日,本刊编辑部举办了一次报告会,邀请《自然杂志》的老作者、老朋友,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校区客座教授王明伟博士作题为“九十年代的生物科技”的学术报告。这是本刊编辑部第二次为王明伟举办学术报告。上一次是在1989年4月份,当时他主要讲的是关于他在英国剑桥所做博士论文的内容,是有关避孕与抗体的专业性很强的报告;而这次他根据自己两年来在美国所从事的生物科技的教学、科研  相似文献   

14.
正享有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也叫沟吕木-赫克反应)之父之誉的有机化学家、美国特拉华大学名誉退休威利斯·哈林顿化学教授、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分享者理查德·弗雷德里克·赫克(Richard Frederick Heck)博士因病于2015年10月9日在他的住地菲律宾马尼拉去世,终年84岁。赫克博士与美国珀杜大学的日本科学家根岸英一博士和日本北海道大学的铃木章博士一起,因  相似文献   

15.
生命复苏器     
新技术常常只是用新方法对老思路进行修订,但是容·克拉茨博士的最新发明却是对生命的重新定义。 容·克拉茨博士并不喜欢那句谚语:“需要是发明之母。”首先我们必须弄清楚什么是需要。克拉茨认为,对于一个人最重要的不只是呼吸,而是生活。  相似文献   

16.
千百年来,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大西国”的传说,像幽灵一样,在地中海、大西洋西岸乃至世界回荡着。它牵动多少人一次又一次地去大洋深处寻觅它的踪迹;它吸引了多少人写出成千上万本书来论证它的兴衰。它是当今世界留在海底最大的谜。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幼年的时候,博学多识的祖父曾经给他讲了“大西国”的故事。柏拉图长大之后,为了验证这个故事的可靠性,专程漂洋过海,前往文明古国埃及,访问了德高望重的僧侣,得到了肯定的答复。柏拉图就把这个故事,写在他的《克里齐》和《乞麦牙》等著作中。故事说,1.2万年以…  相似文献   

17.
美国一位老人学专家四月七日在联合国说:“人类的遗传天然寿命大约是一百一十年。美国国家老人学院(设于马里兰州的贝斯达)主任罗拔·华拉博士说:“据我们所知,自人类历史开始以来,这种情况从未有过任何改变。”  相似文献   

18.
节日,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内涵的外化和表现,它的形成和形式都是独特的,是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特质。它甚至是神奇的,比如中国的许多节日,带有节令预告和神话情结的双重特征,当此节日时,不但气候应时而变,庆贺方式也与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密不可分。这是异邦异族难以学习到精髓的。然而,曾几何时,西方的节日却风行神州,圣诞节、情人节、狂欢节、感恩节等等不一而足,尤其近些年,这些“舶“来的“洋节日”在中国越来越像那么回事,过节的人越来越多,倒使中国本土的许多节日相形见绌,大有喧宾夺主之势。许多热心于传统文化保护的人站出来力推…  相似文献   

19.
12月25日,是基督教徒纪念耶稣诞生的日子,称为圣诞节。从12月24日到翌年1月6日为圣诞节期,节日期间,各国都要举行隆重的纪念仪式。圣诞节本来是基督教徒的节日,由于人们格外重视,它便成为一个全民性的节日,是西方国家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可以和新年相提并论,类似我国的春节。  相似文献   

20.
常接到一些大学生和年轻的科技工作者询问有关如何从事科学研究,怎样学会利用资料,以及培养好的素质等问题,希望本刊加以介绍。赵永新同志去年随我国学习小组赴(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进修班学习,这是他们访问著名水稻专家张德慈博士的记录稿,值得一读。张德慈教授于1979年曾来我国参加国际学术讨论会和讲学,本刊发表过他在上海的一次报告内容。借此向张德慈博士表示谢意。另一篇是美国明尼苏达州大学的化学工程教授E.L.Cusslev的“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也颇有参考价值,以上一并发表,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