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女作家凯特.肖班的代表作《觉醒》是她呼唤中产阶级女性挣脱男权社会制度的束缚,实现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扛鼎之作。小说主人公埃德娜不屈不挠的探求自我,实现从"真女性"向"新女性"的自我转变过程,反映了美国转型时期逐渐觉醒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2.
美国女性主义文学经典《觉醒》蕴含浓厚的存在主义色彩。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与承担责任等哲学理论,诠释了主人公爱德娜自我选择、自我设计、自我创造,实现其"自为"本质的探求历程,并洞见了她以结束生命来超越自我,获得精神完美这一觉醒行为的深邃内蕴。  相似文献   

3.
凯特·肖邦的小说《一小时的故事》揭示了美国女性与社会的矛盾问题。本文运用”三一律”戏剧结构来解读作者在小说创作中对这一理论的创新与完善,剖析女主人公在寻找自我价值和从社会约束中挣脱出来的内在转变。  相似文献   

4.
万涛  杨小婷 《科技信息》2011,(20):39-39,42
小说《傅家的儿女们》是旅美华裔女性作家於梨华的成功作品之一。作品中通过描写父亲用高压的政策对几个儿女前途进行干涉,揭示了父权制对女性的抑制和压迫,同时通过对小说女主人公的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实际行动反抗的体现,表达了女性要求摆脱传统束缚、表达自由心声的迫切希望。  相似文献   

5.
张芳霞 《中国西部科技》2011,10(20):87-87,84
《简爱》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作者塑造的女主人公简爱是刚强,追求自由的新女性。作者通过主人公简爱自我意识的觉醒,宣扬了女性的反抗意识和自尊意识,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意识。  相似文献   

6.
凯特·肖邦的《一双丝袜》和玛丽·E·维尔金斯的《母亲的反叛》这两篇小说创作于女性主义运动萌发的19世纪末期的美国。它们的主人公表现出了女性意识的觉醒,觉醒的过程也是女性主体意识建构的过程。本文从女性主义与女权主义的视角来关注以两位主人公为代表的女性主体意识建构及其在出发点、方向、环境和结局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7.
张抗抗作为一名女性作家,其小说有其独特的风格。她小说中的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是一种无性别区分的理性思考,渗透着作者的亲身感受和体验,并启发了众多读者对"人"的深层次思考,尤其是引起了女性读者对自我的理性认识,也对当代女性作家的创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女性追求自我意识的角度解读肖班的<觉醒>.用女性主义相关理论探讨小说女主人公爱德娜的分裂形象,阐述她受压迫、觉醒、反抗并失败的过程.最后把她失败的真正原因归结到父权制下女性自身定义的缺失.  相似文献   

9.
《苔丝》是英国小说家托马斯哈代的一部著名小说,通过分析女主人公苔丝的悲剧开始及发展的过程,关注其成长中自我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0.
王燕 《科技信息》2012,(16):159-159
凯特·肖邦是美国19世纪著名女作家。她的作品《觉醒》已受到无数读者的欣赏,得到了文学评论界的关注,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作品进行广泛的学术研究。本文旨在结合希腊神话原型理论解读这部作品,探讨肖邦在《觉醒》这部小说中女主人公艾德娜体现的神话色彩,希望能以此丰富对小说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华裔美国作家徐忠雄的小说《家园》,探讨了主人公雷恩斯夫德如何通过回顾父辈的移民历程,再现美国华裔从自我否定到自我觉醒的心理变化过程及其对自我身份定位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2.
美国十九世纪末期女权先驱凯特.肖班在她的代表作《觉醒》中,通过描写主人公埃德娜从性欲觉醒到精神觉醒,再到不惜放弃生命捍卫其女性意识的经历,以独特的视角审视女性置身于男权社会重围中的扭曲与无奈,深刻洞察其深陷于实现自我价值和履行社会强加的家庭责任的身心俱疲的两难处境,展现了彼时美国妇女日益觉醒、渴望实现性别平等的历史生活画面,并将对男权文化制度的批判置于显著地位。  相似文献   

13.
《觉醒》是凯特·肖邦的代表作品,评论界对其主题曾褒贬不一。本文通过对作品中三个主要女性人物:“沉睡”的阿黛尔、“觉醒”的埃德娜和“清醒”的雷兹的解读来进一步分析作品主题中女性的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14.
美国十九世纪末期女权先驱凯特·肖班在她的代表作《觉醒》中,通过描写主人公埃德娜从性欲觉醒到精神觉醒,再到不惜放弃生命捍卫其女性意识的经历,以独特的视角审视女性置身于男权社会重围中的扭曲与无奈,深刻洞察其深陷于实现自我价值和履行社会强加的家庭责任的身心俱疫的两难处境,展现了彼时美国妇女日益觉醒、渴望实现性别平等的历史生活画面,并将对男权文化制度的批判置于显著地位。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罗尔德·达尔创作的《杀人的羊羔》中的女主人公玛丽,展现自我意识觉醒后的女性凭借智慧与勇气与男权统治抗争并获得胜利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普拉斯的小说创作有非常突出的自传性特色,《钟形罩》这部小说被认为是她的精神自传。本文拟从女性视角解读其主人公埃斯特在成长过程中的角色危机以及其后来对自我价值的追寻,试图阐明在当时特定社会价值观下女性的悲凉处境和矛盾心理。  相似文献   

17.
《最蓝的眼睛》是美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首位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第一部小说,在小说中她揭示了美国黑人在种族、阶级、性别等多种压迫下审美价值观的扭曲和变态,以及他们对自我黑人身份认同的迷茫和混乱。以皮尔斯符号学的理论为视角来解读《最蓝的眼睛》,可以使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莫里森对美国黑人社会独特的观察,以及她对美国社会中黑人自我意识的唤醒和黑人民族文化的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从生态批评视角对杰罗姆·大卫·塞林格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进行解读,通过分析主人公霍尔顿的困惑与觉醒、反抗与追寻以及死亡与重生,揭示了二战后美国人民所面临的自然生态危机、社会生态危机和精神生态危机,通过分析霍尔顿的纯真守望,告诉世人要怀揣反抗虚伪、守望纯真和追寻自然之心,要用爱与理解来解决生态异化的问题,最终实现生态和谐。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对小说《简爱》中两个女主人公的行为举止和言谈话语进行解读,分析了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受教育女性自我肯定的意识,揭示了这种自我肯定意识在她们个体未来发展中产生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20.
艾里斯·沃克是当代美国文学界最杰出的黑人作家之一。著作《紫色》使她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获得普利策小说奖的黑人女作家。她还写了大量的论文阐述自己的创作观念和女性主义观点。小说《紫色》更是进一步深化了她独特的女性主义观点。她自创了一个新词"妇女主义"(Womanism),引起了人们对黑人女性的广泛关注。其小说《紫色》鲜明地体现了她的女性主义观和黑人女性寻求自我解放的互助精神——姐妹情谊。这部小说通过描写黑人妇女的内心生活、她们被压抑的创造天性与才能以及她们为重新确立自我、为创造自由和独立完整的生活所做出的种种努力,揭露了黑人妇女在种族、性别双重压迫下的坎坷遭遇和悲惨命运,反映了其女性意识的觉醒和追求平等、自由的进步思想,体现了作者的妇女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