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长羽 《科技信息》2012,(34):491-492
语境是翻译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它不但能使译者准确理解源语言材料的意思,还可以帮助译者重组译文的语言和结构。本文分别讨论了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等三类语境与翻译的关系,希望可以帮助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减少对原文的误读.以便尽可能确切地翻译好原文。  相似文献   

2.
王永红 《科技信息》2007,(24):216-217
本文从顺应论和选择性注意理论的视角描述了微观翻译语境的构成要素,语境因素对译者选择的影响以及微观翻译语境中的互动制约机制,进而指出,译者随着微观翻译语境的动态变化而进行动态地顺应。所以他/她的语言处理方式表现出灵活多样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杨双 《科技信息》2009,(11):180-181
双关语的翻译问题一直都是译界难题。本文从顺应论的视角探讨双关语翻译中灵活变通的方法和策略,通过实例考察译者在双关语翻译中对源语和目的语的语言结构和语境关系方面如何做出动态顺应,旨在揭示顺应论对双关语翻译具有解释力和指导作用,译者在双关语翻译中应遵循动态顺应的原则。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当代西方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奠基人沃尔特.本雅明在其《译者的任务》一文中提出的“纯语言”问题及其翻译思想,评析了本雅明的“纯语言”概念及与之相联系的解构主义翻译观,指出它对传统翻译理论的冲击及其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纯语言”是本雅明在《译者的任务》一文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的哲学观点。对纯语言的正确理解是正确解读《译者的任务》所体现出来的哲学翻译观的关键。本文试图从纯语言的概念入手来分析纯语言与翻译的关系,以及本雅明基于纯语言原理下的直译观,文章最后论述了纯语言翻译观在翻译领域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顺应论是语用学的理论。将这一理论的核心——动态顺应引入商标翻译中,无疑是一个全新的尝试。商标译者在全面考察原商标词对各种语境和语言规则顺应的基础上,忠实地再现原商标词的标识功能,应将重点放在对目标消费者的文化传统、语言习惯、审美情趣及消费心理等等的动态顺应上。从而,使商标翻译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相似文献   

7.
关联—顺应语用翻译模式,是译者在原文认知语境中寻找关联,在译文认知语境中做出动态顺应的翻译过程。该语用翻译范式指导下的苗族文化翻译,要求译者克服文化差异的障碍,通过恰当的语言编码形式重现原语文本的文化因子,确保身处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对苗族文化认知达到共享与体验的可能。调查研究表明:关联—顺应翻译模式的解释力,在于译者获取足够语境效果的基础上选择顺应于读者的语言来实现交际,而这种选择的可接受性取决于翻译策略的调整与择取。  相似文献   

8.
语境与翻译     
“语境”即语言所处的环境,是人们理解和解释话语意义的依据。翻译中对上下文及更广泛的语言环境所确定的语境意义的研究是绝对不可忽视的,本文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探讨了语境困境在翻译中的作用,认为语境研究是正确翻译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为了获得最佳英汉翻译效果,分别从生态翻译观和关联翻译观的不同视角,探讨了译者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阐释了译者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是多维适应与优化选择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寻求最佳关联。揭示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处于中心地位,要在语言、文化和交际层面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并做出与翻译生态环境相适应的选择,最终寻找到最佳关联,取得最佳语境效果。因此,取得最佳关联的翻译是最佳翻译,也是"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  相似文献   

10.
准确分析原文意义是确保翻译这一交际活动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从认知语言观的角度看,框架、视角和前景化等识解要素对于意义的分析与理解至关重要。然而,这一系列识解要素的激活与选择都会受到语言、文化、逻辑思维等语境因素的制约:首先,从语言层面看,译者的语言知识库直接影响其对词句等内容的比较、甄别、选择;其次,反映在文化层面上,如果在译者知识结构中缺乏相关文化意象的积累,就无法避免意义分析时出现框架概念空白,从而可能导致误译;再次,译者在翻译中的逻辑思维也会直接作用于译者的识解过程,影响最终的意义推理。  相似文献   

11.
随着20世纪70年代西方翻译界出现的“文化转向”思潮,翻译这一术语得以重新改写与界定。将译者主体性置于文化语境视阈下,分析文化语境与译者主体性之间的互动关系。译者从文本的择取到文本的理解都或多或少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从翻译动机到翻译成品的推出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当下时代文化语境的影响和操纵。因此,只有当译者在认同主流文化趋向的前提下,译者的主体性才能得以充分显彰。  相似文献   

12.
基于互联网传播的英语影视作品的字幕翻译,呈现出与传统字幕翻译不同的特点:译者非职业化、以无偿翻译为主;翻译快速,注重译者间的分工与协作;受众需求多样化。同时,文化上过度归化、表达过度网络化、译者过度介入和多义词词义选择忽视语境等问题亦日益凸显。译者选用翻译策略时,在文化层面上应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在网络语言使用上,要注意把握网络语言的"信"度、雅俗度与通用度;在介入的必要性与方式上,应充分考虑相应语言文化背景知识预设在翻译受众中的存在状态;在多义词词义选择上,要综合考虑言内语境和言外语境。  相似文献   

13.
在传统的翻译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对翻译理论和方法的讲授,通过大量练习让学生尽量获得忠实原文,语言通顺的翻译能力。学生在翻译活动中的主动性往往被忽视。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体验观”也逐步被用来解释翻译教学中的译者主体性问题。本文通过探讨翻译教学中“体验观”的运用,来进一步探讨文化教学在翻译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以及在保护本民族优秀文化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隐喻是人们认知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商务语境中最为普遍的语言组成部分之一。隐喻翻译的关键是译者能否成功地传递或重塑其中的喻体意象。喻体意象的恰当转换可以传达隐喻的真实意义,实现特定的交际目的。翻译时译者若从二分法的视角下对商务语境中的隐喻采用直译与意译结合起来的翻译策略,优势互补,合力相助,能够产生比较满意的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15.
史晓岚 《科技信息》2009,(12):88-88
文章认为译者解决翻译问题的关键在于翻译理解问题空间。而翻译理解问题空间文章里引入了“语境理解”这一新名词,语境理解包含了译者对原语语境的理解和译语语境的理解。文章只从汉译日的角度通过实例说明译者大脑里原语语境理解的不同对问题表征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从《水浒传》的“吃”字翻译谈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被誉为“把《水浒传》推向世界第一人”的赛珍珠的英译本《水浒传》向西方宣传了中国文化,这已被中国和世界所肯定,她本人也被视为沟通中西文化的桥梁。本文从译者对“吃”字翻译的角度探讨她对原作语意、语境及典故的把握程度,尽管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但她在翻译过程中所体现的一名翻译者的态度和精神都是值得读者和译者学习的。  相似文献   

17.
在跨文化交流中,经常出现词汇空缺现象,法律翻译也不例外。在法律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根据特定关联的语境因素,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进行必要的语用充实,选择相应的翻译策略及语言手段,补充空缺的词汇所蕴含的语境意义,以顺利实现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18.
译者的风格是文学翻译中译者身份的标识。译者风格的建构离不开译文所体现的语言特征和贯穿于译文的翻译观。朱生豪、梁实秋两位翻译家所译《理查二世》译文风格迥异,在于译者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出于各自的翻译目的、翻译原则和审美取向,采用了不同的解读文本策略,从而分别形成了“豪放、率真、大气”和“含蓄、简洁、典雅”的两种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关联理论角度出发,动态地研究了语境与口译的关系。口译作为一种交际活动,与一定的语境有密切关系。关联理论中的语境对口译中信息的关联阐释如命题形式、信息意图和交流意图帮助译者获得一定的语境效果、建立预测机制,从而更好地把握口译活动。  相似文献   

20.
语言交须必须切合语言环境,任何言语活动的进行总是离不开特定的时间、场合、人物和方式。在翻译中,译者除了要考虑原语本身的语言因素外,还必须重视非语言因素对语言表达的制约作用。翻译离不开语境分析,如果忽略原语赖以产生的特定语境去进行翻译,则往往会导致误译。本文旨在通过对某些误译例子的辨析,谈谈如何在翻译中进行语境分析,以阐明语境因素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