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提高,我国农民人均收入不断增加。但经济增长并没有使地区间农民人均收入差距缩小,反而日益扩大。本文从我国农村区域间差距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探索了造成农民收入区域差距的根本原因,并在文章的最后提出了几项缩小农民区域间收入差距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农村经济收入是衡量农村经济收益的两个重要指标。以山西省临汾市隰县2001—2008年各乡镇农民人均收入和农村经济收入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隰县农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和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农村经济总收入之间的关系,为隰县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3.
最近,我们赴习水、赤水两县进行了一次关于农村发展多种经营的调查。通过这次调查,我们总的感觉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广大群众、干部对党在农村的各项经济政策是拥护的,欢迎的,实行包干到户责任制后,农村形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好,农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现在的问题是怎样因地制宜,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引导农民向“重点户”、“专业户”方向发展,让农民尽快地富起来,进一步改变农村面貌。  相似文献   

4.
地方动态     
正"十二五"新疆农民人均累计增收4120元过去五年新疆农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13.6%,累计增收4120元。城乡居民收人差距由2010年的2.90:1缩小到2015年的2.79:1。劳务收入和非农收入持续增加,成为农民增收的突出亮点。全区11个地州市农民收入超万元。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目标关键是看农民收入。按照到2020年自治区农民人均收入接近或者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要求,今后5年新疆农民人均收入年均增幅不能低于7%。新形势下,促进农民增收必须  相似文献   

5.
如何从21世纪苏州农村现代化发展的目标出发,整体上优化劳动者素质,造就跨世纪的新一代农民;苏州的农村教育如何适应现代化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这是摆在我们面前既长远又十分紧迫的任务。 1 透析苏州农村劳动者素质状况 苏州历来是人文荟萃之地,有崇尚知识、尊师重教的良好传统。苏州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  相似文献   

6.
关于农民人均收入预测的线性回归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齐峰  徐丽丽 《科技信息》2007,(11):26-27
农民人均收入问题是当前我国农村问题的重中之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同时也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农民人均收入定义及其相关因素的分析,解决了数学模型创建过程中的问题,建立了关于农民收入的线性回归模型。该模型能够较为准确的反映实际情况,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张毅 《科技咨询导报》2009,(24):212-212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国民人均收入也在不断增长,人均收入的增长不仅体现在城镇居民的收入上,也体现在农村人口的收入上。尤其在农民收入增长这一块,随着国家不断地加大对于农业的补贴力度,农民的收入更是有了大幅的增加。收入的增长,将会给农民生活带来方方面面的影响。其中我们认为,最直接的影响就体现在消费层面。本文着重分析我国农村的消费现状。  相似文献   

8.
绍兴的“三农”工作近年来取得了可喜成绩,保持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良好势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8619元,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74.6%。全市建成特色农业基地245万亩,农业龙头企业1110家,外拓农业基地710万亩,农产品加工率、农机化水平、农民组织化程度、良种覆盖率等都处在省内领先水平,形成了绍鸭、长毛兔、茶叶、香榧、兰花等一批国内闻名的优势产业群。  相似文献   

9.
利用双对数计量模型对农业机械化有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表明:农业机械化水平与农民人均收入水平、耕地规模和农村金融发展水平之间具有相关关系;规模经营可能会增加对大型农业机械的需求,耕地细碎化会产生对小型机械的需求。指出,提高农民人均收入和加强农村金融对农业机械化的支持,都有利于建立现代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切实加强农民负担的监督管理,减轻农民负担,是我党在农村的一项重要经济决策,是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重要一环,也是党和政府关心农民疾苦、保护农民利益的具体体现,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政治意义。本文联系苏州农村实际,试就农民负担的规范化管理问题作粗浅探讨。农民负担的现状和原因从经济比较发达的苏州农村来看,农民负担有三个特点:  相似文献   

11.
基于对山东省农民收入与农村土地使用状况的调查,发现农民人均收入与人均耕地资源的占有呈负相关关系,并对其形成原因进行了剖析,对农民增收、实现农村现代化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结合实际情况和数据资料,分析了恩施州人口与劳动力现状、农村劳动力输出的情况,研究结果显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区域经济增长明显正相关,对农民人均收入和GDP增长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李雪 《科技信息》2008,(10):29-29
发展农村体育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国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文化教育程度、充足的闲暇时间等使农村体育发展成为可能。农村体育场馆匮乏、农村体育组织管理滞后、农民体育观念落后等因素成为农村体育发展的主要问题。构建适合农村实际的体育发展模式,是解决农村体育发展问题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4.
榆中县位于省城兰州以东,总人口42.3万人,农业人口占92%,总耕地面积107万亩,农业比重较大,属中国陆域地理几何中心,区位优势得天独厚,经济发展迅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日趋完善,产业结构调整必将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永恒主题。农村改革20多年来,在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指导下,农业经历了计划指导和市场选择的多次调整,农、林、牧产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曹玮 《科技信息》2009,(15):328-328
积极推进苏州农业产业化,以城带乡,统筹城镇发展是全面繁荣苏州地区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经之路。本文重点围绕苏州的经济和地域特征,从苏州整体经济建设目标、农业产业化方向及农民自身素质等方面对苏州地区的农业产业化建设做了一些分析.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韩明琴 《遵义科技》2005,33(1):28-31
通过对凤冈县386户农民调查,人均收入2614.00元,纯收入1382.00元,全县贫困户3870户,占总数的4%,达到小康水平的农户4980户,占总户数的5%,大多数农民属温保型。农民支出情况,主要是生活消费支出,占消费总额的20.9%,其中食品消费占总生活费用的40%。另外是衣着、日用、医药、燃料、学费、人情等支出,尤其是农村子女上大学的高额学费和亲友往来情况特别严重,无力加重了农民负担。农民生活状况残缺,暗淡而纯洁。根据调查情况,提出相关建议:进一步实行农业结构调整、培育市场,发展特色农业,发展加工业,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引导和培训,大力发民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总之必须是适合本地经济发展的切实路子。  相似文献   

17.
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实现农民的充分就业,始终是事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问题,是农民走出贫困、走向小康和富裕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困扰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一大难题。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乡镇企业的发展壮大和众多小城镇的迅速崛起,大批农民进厂、进城,掀开了大面积转移农村劳动力的新篇章,在苏州农村,劳动力的充分就业已从希望逐步  相似文献   

18.
增产1万亿斤粮食和使农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是“九五”时期农村工作的两大任务。Z000年我国城镇居民和东部沿海地区农村将提前或基本达到小康水平,而关键是中西部农村能否实现小康目标。一、农村小康建设的形势伴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开放,农村小康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特别是进人90年代以来,农村小康建设由点到面进入了整体推进阶段。但到本世纪末实现农村小康目标的任务仍非常艰巨,当前农村小康建设的形势十分严峻。农村小康建设进程大大低于城市小康建设进程。按1990年不变价,城市居民人均收入为2400。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为…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结合近几年苏州多种经营的实践,就如何加快多种经营产业化的进程,推动多种经营再上新台阶,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 产业化是“农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经营的简称。即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工企业为龙头,以广大农户为基础,以科技服务为手段,通过将多种经营再生产过程中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实现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经营。  相似文献   

20.
一、农民:最早进入市场的主体从我国14年改革的历程看,农民是最早作为市场主体进入市场的。1979年开始实行包产到户的责任制,结果是农村劳动力和资金的大量剩余,这就为农村的多种经营创造了条件,从此涌现出了大量的兼业户、专业户和重点户。他们的出现和发展暴露了农村供销体制等方面的局限性,各种矛盾冲突迫使国家不得不着手农村商业体制的改革,推动流通渠道向适应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方向转化。改革初期,个体农户社会化和专业化商品生产的迅速发展推动了农村各类流通手段的进一步完善。个体农户的出现及其多种经营的生产方式造就了农村最初的职业分化。社会分化也随之发生。不同农户条件的差异造成了农户之间收入和分配上的不平等,人们按收入的不同而居于不同的等级,这是市场经济对农村社会结构的第一次冲击。应当说,发生在这个阶段的分化依然是同一产业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