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7月28日,光明日报报道,北京协和医院在一位艾滋病患者眼部前房水中检测出HIV-1病毒。这是我国科学家首次在房水中发现HIV(艾滋病病毒)。这一发现提示,当艾滋病患者血浆中HIV检测呈阴性时,患者房水中仍可有HIV存在,抗HIV治疗仍然不能中断。●7月29日,新华网报道,新加坡VEREDUS生物技术公司成功开发出一种能快速、有效检验H5N1禽流感病毒的检测装置。该装置能在4小时内检测出H5N1病毒中的一种特殊基因,可在病发后两天内对禽流感病毒进行诊断,从而将诊断时间提前了数日。这是世界上首次推出的商用禽流感病毒检测装置。●7月30日,…  相似文献   

2.
 2013年7月3日,艾滋病研究者Timothy Henrich和Daniel Kuritzkes两位医生向全球宣布了一个激动人心的消息,“波士顿病人”——两名感染艾滋病病毒(HIV)及患有淋巴癌的患者在接受干细胞移植后,停止使用抗艾滋病病毒药物,已有数月检测不到HIV的存在——艾滋病可能已被功能性治愈。不料,美景须臾,噩耗即传,HIV在两名“波士顿病人”身上宣告复发。研究人员刚刚升起的治愈艾滋病的希望再次落空。不过,也有研究人员表示,这个结果“令人失望,也令人清醒”。  相似文献   

3.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简称HIV)是导致艾滋病的病原体。研究HIV的病原学是认识HIV的致病机理、寻找有效的抗病毒治疗的靶位、设计HIV疫苗和诊断方法并最终控制艾滋病的基础。自从1983年HIV被分离出以来,HIV的病原学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阐明了HIV的形态、结构以及病毒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了解了HIV的复制和生命周期,并对病毒复制的调控有了基本的认识;对HIV在体内的动态和变异规律有了深入的了解;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对HIV的致病机理以及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良好的进展。但是,艾滋病的抗病毒治疗和特异性免疫预防还远没有解决。开展深入的艾滋病病原学和致病机理研究,进一步揭示病毒复制、调控和致病的分子机制,阐明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是发展新型抗药物、设计有效的HIV疫苗的前提和保证。本文概括了HIV病原学研究领域的主要进展,并提出了今后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4.
几年前,大家对艾滋病的宣传并不关注,认为与己无关,但随着艾滋病病毒(简称HIV)感染者的日益增多,许多人对艾滋病产生了恐惧,把艾滋病患者视为瘟神.其实这些都是缺乏艾滋病知识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被称为“世纪瘟疫”的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的简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是引起艾滋病的病原体。本文综述了艾滋病的血清学检测方法,尤其对现在普遍采用的三种先进的核酸检测方法PCR、bDNA和NASBA方法的检测原理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6.
刘俊 《科技潮》2011,(9):22-25
艾滋病(AIDS),全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因为感染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通过杀死人体内的免疫细胞、降低人体的免疫力,使患者失去防御能力,最终死于机会性感染。从上世纪80年代发现至今,全世界超过3300万人感染HIV。虽然全世界众多医学研究人员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至今尚未研制出根治艾滋病的特效药物,也没有可用于预防的有效疫苗。  相似文献   

7.
<正> 该项成果属于现代生物技术方面免疫生物工程领域。艾滋病由一种嗜人类淋巴细胞病毒感染而引起的疾病,该病传播快,死亡率极高。迄今尚无特效的药物及疫苗来治愈和预防该病。切断其传播途径是防治该病传播的可行有效的措施。艾滋病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缩写“HIV”)检测盒是我们诊断HIV感染和杜绝经血液  相似文献   

8.
目前,艾滋病仍然是无法完全治愈的绝症。虽然科学家绞尽脑汁都无法找到有效对抗HIV病毒的治疗方法,但是有些人天生就有对抗HIV的武器。 导致艾滋病的HIV病毒之所以可怕,就是因为它能感染人体中负责免疫的T细胞,摧毁人体的免疫系统,使人体抵御病源微生物的防线彻底崩溃,最终导致人体因感染死亡。  相似文献   

9.
Q&A     
包春莹 《科学世界》2014,(1):102-103
Q:艾滋病病毒通过性接触、体液和母婴传播,那第一个艾滋病患者是如何感染的? A:现在比较认可的观点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起源于感染非洲狒狒(chimpanzee)和黑猩猩(gorillas)的类人猿免疫缺陷病毒SIV(Simi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相似文献   

10.
据英《新科学家》2002年10月5日报道 :一个长期存在的有关HIV病毒之谜被揭开 ,美国的一个科研小组称 ,已经发现了令人难以捉摸的使某些感染HIV病毒的人不得艾滋病的血液因子。这可能导致治疗HIV病毒的新方法。对这种难以捉摸的因子的寻找可以追溯到16年前 ,当时美国旧金山加利福尼亚大学的JayLevy领导的科研小组就研究过HIV呈阳性的人但并不得艾滋病的原因。他们断定 ,这种人的某种免疫细胞CD8T细胞能产生一种可能帮助人体战胜艾滋病毒的小的蛋白质 ,而得艾滋病的人身上没有这种CD8T抗病毒因子(CAF)。但这种小蛋白质究竟是什么物…  相似文献   

11.
最新研究发现,开发艾滋病病毒(HIV)疫苗可能比想象中更加困难。因为HIV不仅会对抗病毒药产生抗性,而且会进化产生规避人类免疫系统的方法。相关论文2月25日在线发表于《自然》杂志。  相似文献   

12.
《广西科学》2011,(1):55-55
艾滋病病毒(HIV)存在潜藏机制可以长期潜伏在细胞中而逃逸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目前已上市的抗HIV药物均不能选择性地杀伤感染细胞而根除病毒。核糖体失活蛋白(RIP)具有RNA N-糖苷酶活性,  相似文献   

13.
《广西科学》2005,12(1):72-72
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艾滋病病毒(HIV)是通过变形来逃避人体免疫系统的防御的,该发现有望帮助科学家提前开发出治疗艾滋病的新药和疫苗。  相似文献   

14.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一种后果极为严重的传染病。经血传播是艾滋病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 ,曲靖市血站1995年开展抗—HIV检测 ,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2型)酶联免疫抗体诊断试剂盒对9812份标本进行筛选 ,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1 1筛查对象1995年10月—2002年6月曲靖市血站有偿献血者 ,部份受血者 ,门诊病人 ,1996年—1997年征兵体检者共计9812人次。1 2试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2型)抗体酶联免疫诊断试剂盒 ,分别由上海科华生物技术公司、厦门新创科技有限公司、洛阳华美生物工程公司提供。1 3仪器澳大利…  相似文献   

15.
<正>艾滋病流行有望终结?一项于2019年5月3日发表在Lancet上的研究称,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在接受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后,体内的病毒可以被完全抑制,即便和伴侣发生不安全性行为,也不会将病毒传染给对方。这项长达8年的研究由欧洲多国科学家参与,以近1000对男性同性恋伴侣(其中1人为HIV携带者)为研究对象。研究人员让病毒携带者全部接受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结果显示,所有参与实验的伴侣之间,都没有出现HIV传染的情况。论文作者表示,该研究结果证明,接受治疗的HIV携带者将病毒传染给  相似文献   

16.
艾滋病(AIDS),全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因为感染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通过杀死人体内的免疫细胞、降低人体的免疫力,使患者失去防御能力,最终死于机会性感染。从上世纪80年代发现至今,全世界超过3300万人感染HIV。虽然全世  相似文献   

17.
目的:综述艾滋病的流行现状和治疗进展。方法:检索有关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艾滋病是HIV引起的改命性慢性传染病,流行形势严峻,各国感染人数不断增加,有的地方已经到了失控的地步。结论:目前的治疗不能根除体内的HIV,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可产生完全的病毒抑制,显延长病人的生命。  相似文献   

18.
《科学世界》2009,(9):9-9
近10年来,多数科学家认为,黑猩猩与其他一些非人类灵长类动物虽然能被猿免疫缺陷病毒(SIV,与HIV极为相似)感染,但它们不会出现类似艾滋病的严重症状。今年7月23日出版的《自然》杂志刊登的一项研究推翻了这一结论,美国、英国及坦桑尼亚科学家研究发现,黑猩猩也会患上类似艾滋病的疾病。  相似文献   

19.
孔杰 《科技资讯》2015,13(1):253
目的探讨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防护以及管理策略。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2月—2012年2月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护理人员6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护和管理策略。结果通过不同时期的随访,对所有患者进行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结果显示6例医护人员的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加强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相关知识培训和自我防护意识并建立全面合理的管理制度有利于减少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7 月10 日,美国卫生官员和专家宣布,曾被认为“功能性治愈”的艾滋病女童“密西西比婴儿”在停药2年多后体内再次检测出HIV。因母亲HIV测试呈阳性,“密西西比婴儿”出生30小时后即开始接受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此后连续27个月HIV检测结果呈阴性,2013年3 月,医生宣布该女童已被“功能性治愈”。鼓舞人心的抗艾奇迹仅维持短暂1年,艾滋病毒便卷土重来。“密西西比婴儿”被“治愈”是检测方式及病毒藏匿造成的假象吗?其治疗手段和方法是否值得继续效仿?该案例对于人类未来攻克艾滋病有何借鉴价值?残酷事实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并思考“密西西比婴儿”究竟为人类攻克艾滋病带来了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