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氯代烃结构特性对其还原脱氯反应速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铁为主要反应介质,以Cu,Ag,Pd为催化剂研究了包括氯代甲烷系列、氯代乙烷系列、氯代乙烯系列、氯代苯系列等多种氯代有机物在这些反应体系中的还原脱氯反应,重点考察了氯代烃的结构特性对其还原脱氯反应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氯代有机物中氯取代基数目、位置、碳链甲基(-CH3)、不饱和碳键等,都能对氯代物脱氯速率产生重要影响.氯代烃在零价金属体系中的还原脱氯反应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方程.通过In(c/co)对时间t的线性回归关系,可以计算出各种氯代烃的还原脱氯速率常数.研究了氯代烃结构性质和反应速率常数的关系,得出了氯代烃还原脱氯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2.
PVC材料热解脱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PVC在氧气、空气、氢气、氮气以及水蒸气中的脱氯可分3个阶段,低温缓和脱除期、中温快速脱除期和高温缓和脱除期。快速脱氯期的大致温度为180-240℃,其中70%~80%的氯离子在其间被脱除。气氛对脱氯率有显著的影响,氧气氛最有利于PVC材料的热解,随氧气分压的提高,脱氯率相应增加;与氮气相比,氢气也有利于热解;而在水蒸气中的脱氯率最小。各种改性PVC材料的热解性能不尽一致,通过对添加剂邻苯二甲酸二辛脂和硬脂酸钙与PVC树脂混合后的热解研究表明,脱氯性能的差异是由于添加剂的组分和含量的不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3.
钯—铁催化还原法对水中三氯乙烯的快速脱氯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采用零价铁还原、钯催化法对水中三氯乙烯进行了还原脱氯静态试验研究,考察了钯化率、铁/钯用量、反应物浓度及反应时间对脱氯率的影响,并对脱氯机理进行了一定的探讨。结果表明,铁还原、钯催化法对三氯乙烯还原脱氯迅速有效。有所选择的优化条件下,10min内脱氯率近100%。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配煤与废塑料共热解煤气有机吸收液的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以及蒸馏水吸收液的离子色谱分析,探索了热解煤气中氯的赋存形态.结果表明,煤气中氯主要以HCl的形式存在,有机吸收液中没有检测出含氯有机化合物.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升温速率、气体流速等热解条件对煤气中氯含量的影响及对脱氯剂脱氯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一种新型高温煤气脱氯剂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价廉易得的天然矿物及碱为化学活性组分,制得一种新型高温煤气脱氯剂GH1,该脱氯剂在650℃高温,空速2500h^-1和进口HCl气体体积浓度1500mg/m^3-2000mg/m^3条件下的穿透氯容量达到37.2%,同时机械强度合格,实验还考虑了主要成分配比,空速和温度对脱氯性能的影响,并讨论了有关机理。  相似文献   

6.
高氯氧化锌烟尘浓硫酸脱氯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浓硫酸用量、固化反应时间、物料粒度对浓硫酸法脱氯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浓硫酸用量增加脱氯率增大,当烟尘酸量达到0.52ml/g时,再继续增加酸量,脱氯率反而下降;固化反应时间与脱氯率呈线性关系,随着固化反应时间的延长,脱氯率增大;氯化锌烟尘粒度在60 ̄175μm范围内,对脱氯率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7.
多元金属脱氯剂的脱氯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气固相固定床反应器研究了一种多元金属脱氯剂的脱氯行为及耐水性能,考察了温度及水汽环境对脱氯剂反应性及强度的影响,通过TG及XRD分析初步探讨了在脱氯反应过程中脱氯剂活性相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多元金属复配的脱氯剂脱氯净化度高,500℃时的穿透氯容为45.3%;多元金属氧化物的引入增加了脱氯剂的耐水性能和机械强度,脱氯前浸水前后的机械强度分别达114.4 N/cm和66.3 N/cm。  相似文献   

8.
低温等离子体对水体中4-氯酚的脱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平板双介质阻挡放电研究了富氧条件下水相中的4 氯酚的脱氯机理.结果表明,4 氯酚在等离子体的作用下能有效脱氯,而其CODCr下降相对缓慢;4 氯酚的脱氯过程在不同初始浓度和溶液初始pH值下均较好地符合一级反应;4 氯酚的脱氯速率常数与其初始浓度C0和初始pH值的关系分别近似为:k(C0)=0.326+0.678EXP( C0/48)和k(pH)=0.231+0.0452EXP(pH/3.53);pH值降低不利于4 氯酚的脱氯;等离子体降解4 氯酚主要是电子轰击水产生的水相活性粒子的作用,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OH·自由基和水合电子eaq ;气相中的活性物种对脱氯率的影响不大,但对CODCr的下降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以甲酸钠为氢源,聚乙烯吡咯烷酮锚定的PdCl2(PVP-PdCl2)催化氯代芳烃脱氯.结果表明:PVP-PdCl2是使氯代芳烃有效脱氯的催化剂,加入聚乙二醇可明显提高脱氯效果.该方法催化剂用量少,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便  相似文献   

10.
实验利用固定床反应法,通过改变气体成分单一变量的方法,研究了无尘条件下与含尘条件下高炉炉顶煤气的气体成分变化对低温钙基脱氯剂脱除HCl的影响.结果表明:高炉炉顶煤气中,CO2含量增加,含尘条件下与无尘条件下脱氯剂的脱氯效果均明显变差;CO含量和N2含量增加,含尘与无尘条件下的脱氯环境都有着明显的改善;H2含量变化,含尘与无尘条件下脱氯剂的脱氯效果均没有明显的变化;含尘条件下脱氯剂的穿透时间比无尘条件下高出40~60 min左右,穿透氯容量百分比高出6%左右.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水源水及生活饮用水中抗生素含量的检测结果推测氯残留可能对生活饮用水中抗生素检测产生一定影响,进而就此开展生活饮用水脱氯与不脱氯对各类抗生素回收率影响的对照试验。结果表明,林可霉素及四环素类抗生素的回收率在进行脱氯处理后大大提高;而螺旋霉素和红霉素的回收率则不受其影响;氯残留对生活饮用水中抗生素含量检测的影响因抗生素类别的不同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2.
采用混合法制备了CaCO3/SrCO3双组分高温脱氯剂;探讨了焙烧温度、使用气氛对脱氯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焙烧温度为550℃、使用气氛为煤气时氯容较高;用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综合热分析仪(TG-DSC)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反应前后的脱氯剂进行了分析表征,结果表明该高温脱氯剂脱除HCl主要是化学吸附,反应后生成了CaCl2和SrCl2。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以甲酸钠为氢源,聚乙烯吡咯烷酮锚定的PdCl2(PVP-PdCl2)催化氯代芳烃脱氯。结果表明:PVP-PdCl2是使氯代芳烃有效脱氯的催化剂,加入聚乙二醇可是提高脱氯效果。该方法催化用量少,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便。  相似文献   

14.
针对不同电气石的性能及其对脱氯菌群降解三氯乙烯(TCE)效果影响的差异,分别研究了铁电气石和锂电气石对水溶液的p H、电导率和氧化还原电位的调节作用及其对脱氯菌群降解TCE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铁电气石在对溶液p H的调节作用、提高溶液电导率的性能和降低溶液氧化还原电位的能力方面都要优于锂电气石;且基于这些性能的优势,铁电气石对脱氯菌群降解TCE的促进作用较锂电气石更为明显,在降解相同浓度的TCE时,其效率可提高30%,说明铁电气石在促进脱氯菌群降解TCE的应用方面较锂电气石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在Raney Ni催化剂催化下4-氯酚(4-CP)的液相加氢脱氯,重点考察了溶剂、碱、温度和催化剂用量对Raney Ni催化活性的影响以及催化剂的重复利用.研究结果表明:水的加入解决了NaCl在催化剂表面聚集以致催化剂失活的问题;强碱以及三乙胺的加入则使催化剂活性保持在较高水平;在30℃下催化剂催化4-CP加氢脱氯的活性比较好;随着催化剂用量的增加,4-CP的加氢脱氯反应速率明显加快;催化剂使用3次后活性下降.  相似文献   

16.
针对氯代有机化合物不易分解或被生物降解,而会在自然界中长时间滞留,使很多地表水和地下水受到污染的现状,研究了在紫外光/H2O2/草酸铁体系中,氯代有机物结构为光降解脱氯的规律,以及pH值对脱氯速度的影响,并探讨了光降解脱氯机理。  相似文献   

17.
利用自制的纳米Ni/Fe双金属对对氯硝基苯(p-NCB)催化脱氯进行研究,考察了镍化率、Ni/Fe投加量、反应温度、初始pH值和p-NCB初始浓度等反应参数对脱氯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反应产物为苯胺和Cl-;较高的镍化率、Ni/Fe投加量和反应温度可以促进p-NCB的还原降解;初始pH值有最佳浓度范围,较高pH值和较低pH值都不利于反应的进行.  相似文献   

18.
选取邻氯苯酚、间氯苯酚和对氯苯酚为目标污染物,采用循环伏安法(CV)考察其在惰性(玻碳,GC)及催化(Ag和Pd)电极上的电还原脱氯活性及机理,探讨污染物的分子结构对电化学还原脱氯过程的影响.结果显示,三种单氯代苯酚在GC电极上的电子转移系数(k值)均大于0.5,表明单氯代苯酚在GC电极上的C-Cl键断裂过程遵循分步离解电子转移机理.而在Ag和Pd电极上,单氯代苯酚的还原峰电位出现显著正移,显示出其对单氯代苯酚具有极强的电催化脱氯活性.同时,催化(Ag和Pd)电极上的k值远远小于0.5,表明C-Cl键的还原裂解遵循同步离解电子转移机理.研究进一步显示,三种单氯代苯酚的电催化脱氯活性遵循对氯苯酚>间氯苯酚>邻氯苯酚的顺序,这主要归因于空间位阻效应,致使处于邻位的氯原子最难与电极表面结合;三种单氯代苯酚的最低未占分子轨道能(ELUMO)的大小为:邻氯苯酚>间氯苯酚>对氯苯酚,表明其还原脱氯的难易程度遵循相反的顺序.最后,基于单氯代苯酚的分子结构特性,选取ELUMO作为结构参数,成功建立了其与电还原脱氯活性间的良好线性自由能关系(LFERs).  相似文献   

19.
1,1-二氯乙烷微生物降解菌群的生理学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纽约哈得逊河河底淤泥样品中富集分离得到的微生物菌群,在厌氧条件下,可将1,1-二氯乙烷通过还原脱氯的呼吸代谢方式降解生成一氯乙烷.这个微生物菌群可以利用氢气、甲酸、乙酸、苯甲酸和延胡索酸作为电子供体进行还原脱氯生长,并能以丙酮酸发酵的呼吸方式生长,但丙酮酸不能用来作为电子供体进行还原脱氯.通过对其他氯代化合物是否能作为电子受体的实验,发现只有1,1-二氯乙烷能被脱氯.在培养基中加入亚硫酸盐可完全抑制二氯乙烷的还原脱氯,但硫酸盐、硝酸盐和延胡索酸盐的加入却不影响还原脱氯.在以氢气作为电子供体进行还原脱氯时,每摩尔氯原子的还原相应地使细胞干重增加(4.402±1.241)g.同时对富集分离的菌群进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发现,在脱氯生长方式下,该微生物菌群中Dehalobacter细菌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20.
硫化纳米零价铁对五氯苯酚的脱氯及其增强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硫化作用可以提高纳米零价铁(nZVI)的催化活性.利用硼氢化物还原法合成了硫化钠米零价铁(S-nZVI),采用比表面积(BET)、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TEM)、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方法对材料进行了物理化学性质的表征,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和离子色谱仪研究了S-nZVI对五氯苯酚(PCP)的脱氯性能.结果表明:与nZVI相比,S-nZVI在聚集体形态和孔隙率上发生明显改变;不同n(Fe2+)/n(S2-)、溶液pH、S-nZVI的老化以及S-nZVI的重新硫化活化对S-nZVI催化PCP的脱氯均有重要的影响;PCP脱氯效率在n(Fe2+)/n(S2-)=60时达到最大;S-nZVI对PCP的还原转化率随溶液pH(5~8)的升高而显著增加;老化的S-nZVI对PCP的降解性能降低,归因于该老化材料的结构发生了变化;而重新硫化活化产生的FeS层可以减小S-nZVI表面的钝化,从而延长S-nZVI的寿命.文中研究对拓展纳米零价铁的应用和环境污染物治理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