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7 毫秒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传承、文脉传承和精神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与影响力。新时代需要更加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这是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之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精神支撑之需,是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之需。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有新的核心要义。要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导向,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2.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展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承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的特殊文化形态,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2017年,中央下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出要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新时代如何在传承、传播、创造、创新中推进"非遗"工作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我国文化强国战略中的一个重点。  相似文献   

3.
上下5000年华夏民族历史悠久,民族传统文化经久不衰,各式各类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子孙后辈,其中舞蹈文化就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愈发在当今的青少年中有着良好的传承,该文就这一时事展开研究,期望初中舞蹈教育能继续发扬与更好的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4.
本文结合《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项目定位和编纂思路阐述了选目思想、原则,总结了百部书目的遴选主体、流程及细则,通过对选目成果的分类梳理,概述了选目的成果和意义:选目工作全面梳理中华传统文化,打造了新时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体系。选目成果承载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所要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主要内容,并为其他多种实施传承发展的重要工作和主要任务提供了书目参考。  相似文献   

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根基,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下简称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公共图书馆(以下简称图书馆)作为保存人类文明智慧成果,贮藏传统文化知识的宝库,是公益性的社会服务机构,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2019年9月9日,总书记在给国家图书馆老专家回信中指出,图书馆是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服务方式,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图书馆事业的高度重视。图书馆利用丰富的馆藏文献资源和完善的服务手段,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的优势,传承文脉,与时俱进,举办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传承活动,对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文梳理图书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分析了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6.
新时代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需要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新时代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论。坚持和推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既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继续在中国人民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性”地转化出来,又要把握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的贯通,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推进其“创新性”发展。将“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有助于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7.
文化传承与创新是高校的基本职能之一,高校拥有特有的人才、平台、资源和知识等特点,这使得高校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地方高校肩负有传承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责任,该文以某校音乐学院为例,从学院顶层设计、搭建研究平台、开展校园文化引领活动、推进教育改革和课程设置、社会志愿服务工作等措施,进一步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8.
高校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当今社会发展及学生发展的主客观需求促使高校要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研究。通过立足高校实际,分别从"国学文化"、"民族精神"、"修身立德"、"勤俭自强"四个主题内容出发,以学生技能培养为依托、以青年自组织为依托、以新媒体技术为依托,创新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方式,从而提升高校学生传统文化的水平,促进新时期和谐校园的构建。  相似文献   

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徽州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徽州民间文艺表演是徽州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和直观的呈现形式。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时代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徽州民间文艺表演融入广大民众的文化生活,融入到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可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由"送文化"向"种文化"转变,推动黄山旅游品质革命和全域旅游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任何自成体系的文化,都是在传承和弘扬基础上进行创新,中华传统文化也不例外。我们必须使之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这就需要探讨建设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问题,包括把握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揭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内涵、形成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的政策保障等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1.
任何自成体系的文化,都是在传承和弘扬基础上进行创新,中华传统文化也不例外。我们必须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这就需要探讨建设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问题,包括把握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原则、揭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内涵、形成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的政策保障等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2.
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能在无形中提升国家形象,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保护文化遗产对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我们应当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在中国发展的新时期新阶段,中华文化正面临着内外双重危机,文化遗产逐渐消亡,因此,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存文化遗产,是当前我们国家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得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具体而言,伟大建党精神传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志存高远"的进取精神、"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和"爱国为民"的担当精神.伟大建党精神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与魅力,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4.
文化兴盛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繁荣昌盛建立的基础,且民族文化的兴盛是这个国家和民族强盛的基本支撑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建立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繁荣的基础上的。高等学校是传播、弘扬和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面对当下信息媒体高速发达的社会,如何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在今天弘扬与创新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如何使学生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人文素质营养,是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深入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如何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如何在外语教学工作中创造性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江门社区大学通过开展"送教进社区"活动,在推动外语教学和侨乡文化相融合、促进中国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外传播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相似文献   

16.
当前高职院校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磁课程教学中存在教学主体单一、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教学方式呆板等“痛点”。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优势与作用,依据“三教”改革的任务和目标,立足学校实际情况,通过锻造高素质教师团队、建立协同育人机制,重构课程内容以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供多维感受等措施,上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课。  相似文献   

17.
<正>近年来,社会各界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大大增强。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加强对传统历法、节气、生肖和饮食、医药等的研究阐释、活态利用,使其有益的文化价值深度嵌入百姓生活。实施中华文化新媒体传播工程。充分发挥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群艺馆、美术馆等公共  相似文献   

18.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图书馆的基本职能,在增强文化自信、提升道德境界、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图书馆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阅读推广中存在着推广主体单一、推广场景单调、推广内容分散等问题。基于此,应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阅读推广的一体化模式,通过整合优化资源,多元主体参与、跨部门协作,重视体验、增进互动,融合多种媒体、加大宣传力度等措施,以更好地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阅读推广。  相似文献   

19.
传统节日是文化传播与传承的重要载体,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及独特的民族特征,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引入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可发挥凝聚力功能、行为约束功能、关系调节功能和宣泄功能。  相似文献   

20.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成果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它的内涵体现了"文明、和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因此,教育工作者要深入探讨和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积极利用优秀传统文化与学校专业课程教育中的结合点,赋予它新的时代气息,使它成为新时期中职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技能学习相融合的基础。该文将以《二维动画制作》课程教学为例,谈一谈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