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在云南省西双版纳与四川省石棉县调查了157例木雅人、120例尔苏人、158例八甲人与71例空格人的皮褶厚度,包括面颊皮褶、肱二头肌皮褶、肱三头肌皮褶、肩胛下皮褶、髂前上棘皮褶、髂嵴上皮褶、小腿内侧皮褶共7项.比较研究了4个族群与我国西南地区15个族群的皮褶厚度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①木雅人、尔苏人、八甲人与空格人男性的7项皮褶厚度均显著低于女性数值;②木雅人与尔苏人的各项皮褶厚度值较接近,二者的面部皮下脂肪堆积水平较高,八甲人身体躯干和四肢皮下脂肪堆积水平优于其他3个族群,空格人的各项皮褶厚度均较小,皮下脂肪堆积水平较低;③同西南地区其他15个族群的皮褶厚度相比,八甲人的数值偏大,尔苏人和木雅人的数值属于偏大或中等偏大,空格人的数值较小;④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木雅人与尔苏人接近,八甲人与四川汉族族群接近,而空格人与云南傣族和云南蒙古族接近.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闽东语族群城市成人围度值及其年龄变化特点,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测量福建310例(男151例,女159例)闽东语族群城市成人的头围、颈围、平静胸围、吸气胸围、呼气胸围、腹围、臀围、大腿围、小腿围、上臂围、前臂围、臂缩围等12项围度值,分析不同年龄组围度值的变化规律;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国内的27个族群进行了比较。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男性胸围、吸气围、呼气围、上臂围、前臂围、臂缩围等6项围度值和女性头围、胸围、吸气围、呼气围、上臂围、前臂围、臂缩围等7项围度值均存在年龄组间的显著性差异(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男性头围与年龄呈负相关,胸围、吸气围、呼气围、腹围、臀围、上臂围、前臂围、臂缩围等与年龄呈正相关;女性颈围、胸围、吸气围、呼气围、腹围、上臂围、臂缩围等与年龄呈正相关,头围和小腿围与年龄成负相关。除大腿围值不存在性别间的显著性差异,其余11项围度值在性别间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并且男性值明显高于女性。研究结果表明闽东语族群城市成人围度值具有中国北亚类型族群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应用人体测量法,对福州地区乡村的382例成年汉族人进行12项围度值(头围、颈围、平静胸围、吸气胸围、呼气胸围、腹围、臀围、大腿围、小腿围、上臂围、前臂围、上臂最大围)的测量,分析闽东语族群的乡村汉族围度值随年龄变化的特征,并将其与我国部分省份族群的6项围度值进行比较.结果显示:(1)闽东语族群乡村男性的12项围度值均高于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男性除上肢的3项围度值以外,其余9项围度值各年龄组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3)女性除头围、大腿围和小腿围以外,其余9项围度值各年龄组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4)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闽东语族群乡村男性的围度特征接近于我国北亚类型族群,女性接近于我国南亚类型族群.  相似文献   

4.
调查了江苏淮安汉族成人732例(城市男性157例,城市女性154例,乡村男性213例,乡村女性208例)的12项围度测量项目(头围、颈围、胸围、吸气胸围、呼气胸围、腹围、臀围、大腿围、小腿围、上臂围、前臂围、上臂收缩围),分析了不同年龄组围度值的变化情况,并与国内的18个族群进行了比较.结果如下:(1)城市男性围度的总...  相似文献   

5.
应用人体测量方法,测量了安徽滁州地区694例汉族成人的12项围度值,包括头围、颈围、平静胸围、吸气胸围、呼气胸围、腹围、臀围、大腿围、小腿围、上臂围、前臂围、上臂最大围,分析不同年龄组围度值的变化情况,并与国内的少数民族族群和部分汉族族群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安徽滁州地区城市汉族男性的围度值均高于乡村男性,除前臂围外,城市男性与乡村男性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2)城市女性除头围和大腿围外,其他围度值均高于乡村女性,在头围、颈围、前臂围和上臂最大围方面,城市女性与乡村女性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安徽虽地处偏南,但根据聚类分析,安徽汉族与我国北方众多族群一样,属于蒙古人种北亚类型.  相似文献   

6.
用随机抽样法调查了山西祁县303例(男为150例,女为153例)城市汉族成人的头围、颈围、胸围、吸气胸围、呼气胸围、腹围、臀围、大腿围、小腿围、上臂围、前臂围、上臂收缩围等12项围度测量项目,分析了不同年龄组围度值的变化情况,并与国内的19个族群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随年龄增长,男性头围、颈围变化不大;躯干部的4个围度值逐渐增大,在50-59岁组达到最大;四肢的5个围度值在30-39岁组达到最大.围度的绝对变化值与相对变化率,躯干部的围度变化较为明显.女性12项围度值变化特点与男性相似.(2)性别间比较,男性除臀围、大腿围外,其它10项围度均数都明显高于女性(P<0.01).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臀围值变化明显,男性腹围值变化明显.(3)男性与女性6项围度值均明显大于我国蒙古人种南亚类型诸族群.与我国北亚类型诸族群比较,山西城市汉族人胸围、大腿围、小腿围值大,头围值中等.(4)聚类分析显示:山西城市汉族与山东城市汉族、塔塔尔族最为接近,具有我国北方族群的体质特征.  相似文献   

7.
山东汉族成人围度值及其年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778例山东汉族成人(城市男性156例、女性150例,乡村男性272例、女性270例)进行了12项身体围度测量,比较了城乡间的差异.运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比较了山东汉族与国内的18个族群的差异.分析了不同年龄组围度值的变化情况.结果如下:(1)城市男性围度的均数均高于城市女性;乡村男性围度的均数除臀围和大腿围略低于乡村女性外,其它均高于乡村女性.(2)城乡男性头围、颈围、胸围、吸气胸围、呼气胸围、腹围、臀围、大腿围和小腿围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城乡女性腹围、小腿围、上臂围和前臂围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与我国18个族群比较,山东汉族各项围度值都偏大.(4)聚类分析和主成分结果显示,山东汉族与锡伯族等北方人群较为接近.(5)头围在各年龄组中的变化范围不大,躯干围度变化趋势一致,四肢围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躯干围度年龄组间的绝对变化值高于四肢围度.  相似文献   

8.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测量了杭嘉湖地区696例(男性为334例,女性为362例)吴语汉族成人的头围、颈围、胸围、吸气胸围、呼气胸围、腹围、臀围、大腿围、小腿围、上臂围、前臂围、上臂最大围共12项围度值;采用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研究了不同年龄组围度值的变化规律;对国内20个族群的围度值进行了聚类分析.吴语汉族头围值在20~岁组最大,上臂围、前臂围及躯干部6项围度值在20~岁组最小.男女躯干部6项围度值、女性和城市男性上肢的3项围度值均随年龄增长而出现线性增大,乡村男性和乡村女性的头围、小腿围值随年龄增长而出现线性减小.年龄组间围度值的差异多数表现为20~岁组与其他年龄组间,乡村成人围度值的变化比城市成人更加明显.吴语汉族围度值具有蒙古人种北亚类型族群特征.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中国西南地区2个未识别族群(尔苏人和木雅人)的体成分状况,采用生物电阻抗法测量四川尔苏人120例(男性为69例,女性为51例)、木雅人157例(男性为77例,女性为80例)的20项体成分指标,包括身高、体质量、脂肪及肌肉发育状况等,并且与甘肃和西藏藏族人群进行体成分的比较.结果表明:尔苏人和木雅人男性的体成分各项指标均接近;木雅人女性除体质量、总能量代谢、躯干肌肉量大于尔苏人女性外(P0.05),其余指标均与尔苏人女性接近.随年龄增长,木雅人和尔苏人的总肌肉量、推定骨量、总能量代谢、躯干肌肉量呈线性下降(P0.01).尔苏人和木雅人的体脂率高于西藏藏族,超重及肥胖出现率均高于甘肃藏族和西藏藏族,腰臀比的出现率小于西藏藏族而大于甘肃藏族.  相似文献   

10.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云南对空格人和尔苏人进行了5项舌运动类型的调查,调查了71例(男性46例,女性25例)空格人和158例(男性61例,女性97例)八甲人.调查结果显示,(1)空格人的卷舌率为66.20%,叠舌率为0.00%,翻舌率为8.45%,尖舌率为57.75%,三叶舌率为1.41%;八甲人的卷舌率为56.96%,叠舌率为0.63%,翻舌率为2.53%,尖舌率为61.39%,三叶舌率为5.70%.(2)与国内其他族群相比,空格人和八甲人的卷舌率和尖舌率处于中等水平,叠舌率和翻舌率的水平偏低,空格人的三叶舌率水平偏低,八甲人的三叶舌率处于中等水平.(3)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空格人、八甲人和布依族的舌运动类型最为接近.(4)空格人中只有翻舌和尖舌存在着相关性,八甲人中只有卷舌和三叶舌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在四川省雅安市对尔苏人和木雅人进行了5项舌运动类型的调查,包括卷舌、叠舌、翻舌、尖舌和三叶舌.应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尔苏人采样120例(男性69例,女性51例),对木雅人采样157例(男性77例,女性80例).调查结果表明,尔苏人的卷舌率为42.50%,叠舌率为0.83%,翻舌率为3.33%,尖舌率为59.17%,三叶舌率为1.67%;木雅人的卷舌率为46.50%,叠舌率为1.27%,翻舌率为3.82%,尖舌率为66.24%,三叶舌率为4.46%.与国内外其他族群相比,尔苏人和木雅人的尖舌率处于中等或较高水平,其余4项的出现率处于极低或较低水平.尔苏人仅在叠舌和尖舌之间存在相关性,木雅人仅在卷舌和三叶舌之间存在相关性.与南方10个族群基于舌运动类型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尔苏人和木雅人的亲缘关系最近,二者与四川彝族和羌族的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云南汉族成人围度值的年龄变化特点及城乡间的差异.对云南呈贡709例(男性356例,女性353例)汉族成人的头围、颈围、胸围、吸气胸围、呼气胸围、腰围、腹围、臀围、大腿围、小腿围、上臂围、前臂围、上臂最大围13项指标进行测量,分析围度值随年龄增长的变化规律;对城乡间围度值进行了u检验;采用聚类分析方法,与国内的18个族群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男性与女性躯干围度值随年龄增长出现明显的线性增大,均与年龄呈正相关.(2)城市男性及乡村男性年龄组间围度值的差异主要表现在20~29岁组与其他年龄组间,城市女性围度值年龄组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20~29岁组、30~39岁组与其他年龄组间;乡村女性围度值在多数年龄组间均出现差异.(3)男性、女性围度值城乡间差异多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云南汉族围度值具有北亚类型族群特征.  相似文献   

13.
采用随机抽查方法,2016年8—9月对杜尔伯特蒙古族239例、阜新蒙古族404例、郭尔罗斯蒙古族401例、喀左蒙古族408例的成人的9项身体围度(头围HDC、胸围CC、腹围AC、臀围HPC、大腿围TC、小腿围CFC、上臂围UAC、前臂围FC、上臂最大围BC)值进行测量,并与国内其他8个族群进行了比较。结果:(1)直线相关分析显示,东北三省蒙古族4个族群男性的TC、CFC、UAC、BC、FC均与年龄呈显著负相关。杜尔伯特蒙古族、郭尔罗斯蒙古族的HDC、HPC亦与年龄呈显著负相关。蒙古族4个族群女性的TC均与年龄呈显著负相关,杜尔伯特蒙古族、喀左蒙古族、郭尔罗斯蒙古族的CFC亦与年龄呈显著负相关。蒙古族4个族群女性的AC均与年龄呈显著正相关,阜新蒙古族、喀左蒙古族、郭尔罗斯蒙古族的CC亦与年龄呈显著正相关。(2)u检验显示,东北三省蒙古族4个族群的HDC、CC、AC、CFC、UAC、BC、FC各围度值的性别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男性高于女性,HPC、TC的围度值女性高于男性。(3)聚类分析显示,东北三省蒙古族4个族群身体围度值最为接近,与青海蒙古族和巴尔虎蒙古族较为接近。其男性还与俄罗斯族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14.
独龙族成人围度值及其年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调查了独龙族成人200例(男97例,女103例)的9项围度测量项目(头围、胸围、腹围、臀围、上臂围、前臂围、上臂最大围、大腿围、小腿围),分析了不同年龄组国度值的变化情况,并与国内其他17个民族进行了比较,结果如下:(1)独龙族9项围度性别问比较,除大腿围外,男性其他围度值均大于女性;(2)不同围度最大值并非出现在同一年龄组,表现出各部位围度发育的不一致性,但男女绝大多数四肢围度指标最大值在30-39岁组,反映了四肢围度发育的同一性;(3)男女同年龄组闻比较,除头围外,其余8项围度值性别间差异均在40-49岁组,而且差异最大;(4)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与我国其他17个民族比较,独龙族男性与女性的头围、胸围及四肢围度数值均较小,与布依族、仫佬族、黎族、苗族等南方人群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15.
对贵州省黔南州494例(男259例,女235例)布依族成人的围度值进行测量,分析了不同年龄组围度值的变化情况,并与我国其他15个族群的围度值进行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1)不同年龄组的头水平围值变化很小;(2)男性与女性四肢围度的最大值均在30-岁组,男性躯干围度的最大值在40-岁组,女性胸围、臀围最大值在30-岁组,腹围最大值在50-岁组;(3)躯干围度年龄组间的绝对变化值高于四肢围度,但相对变化率都低于四肢围度;(4)同年龄组间比较,女性的腹围、臀围、大腿围值多大于男性,而四肢围度值小于男性;(5)我国16个族群进行比较,布依族围度值较小,但在5个南方族群中,布依族围度值较大;(6)聚类分析显示,我国16个族群围度可分为2个大组,即南北方混合组与北方组,布依族男性和女性均属于南北方混合组;(7)主成分分析显示,南北方混合组上肢围度值小,北方组上肢围度值大,上肢围度值是16个族群分组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测量了201例乌孜别克族成人的头水平围、胸围、腹围、臀围、上臂围、前臂围、上臂最大围、大腿围、小腿围的围度值,分年龄组研究了随年龄增长的9项围度值的变化状况,进行了男女间围度的比较,并与我国其他人群的围度值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1)随年龄的增长,男性与女性的躯干围度呈明显增加趋势.(2)四肢围度值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最大值在40-岁组.(3)男性在40-岁组,女性在50-岁组头水平围值最大.(4)随年龄的增长,躯干围度值变化范围明显大于四肢围度值变化范围,而头水平围值变化很小.(5)除大腿围外,男性其余8项围度值大于女性.50岁后,女性腹围值超过男性.(6)随年龄增长,除小腿围外,女性其余8项围度值增加的绝对值与相对值均大于男性,男女围度的差值随年龄增长而逐渐缩小.(7)聚类分析显示,乌孜别克族围度值与柯尔克孜族最接近.我国16个人群围度比较,表明乌孜别克族围度值较大.  相似文献   

17.
为了建立木雅人和尔苏人头面部特征与身高的相关关系,对四川省雅安市的157例木雅人与120例尔苏人进行头面部特征和身高的测量,包括头长、头宽、面宽、下颌角间宽、额最小宽、形态面高,采用直线回归方程和倍增因数法由头面部指标推测身高,并且建立头面部特征与身高的多元回归方程.结果表明:木雅男性的6项头面部指标与身高均呈正相关,头长与身高的相关性最大;木雅女性的面宽、下颌角间宽与身高呈正相关,面宽与身高的相关性最大;尔苏男性的头长、头宽和下颌角间宽与身高呈正相关关系,头长与身高的相关性最大;尔苏女性的额最小宽和面宽与身高呈正相关关系,额最小宽与身高的相关性最大.木雅人与尔苏人通过直线回归方程估测的身高值比通过倍增因数估测的身高值更接近实际测量值.  相似文献   

18.
为了能够对未识别族群八甲人的身高进行有效推测,随机调查了云南省西双版纳自治州的158例八甲人(男性61例,女性97例)的身高和6项体部指标:手长、手宽、足长、足宽、肱骨内外上髁间径和股骨内外上髁间径.通过分析6项体部指标与身高的相关性,计算体部指标与身高的倍增因数,建立了体部指标与身高的线性回归方程.结果发现,八甲人男性的各项指标值均比女性的数值高(P 0.001).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八甲人男性和女性均是足长与身高的相关性最大,男性的股骨内外上髁间径和女性的足宽与身高的相关性也较大.分别根据倍增因数和线性回归方程推测八甲人的身高,结果发现,由线性回归方程推测的八甲人男性和女性的身高均更接近于实际测量值,与倍增因数法相比,该方法更适合于推测八甲人的身高.  相似文献   

19.
在四川省雅安市对157例(男77例,女80例)成年木雅人进行身高、坐高和指距的测量,并且计算身高坐高指数和身高指距指数,以此分析木雅人的体型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木雅人男性的身高、坐高、指距、身高指距指数均高于女性,身高坐高指数略低于女性.根据身高坐高指数分型结果可知,木雅人男性以长躯干型为主,女性以中躯干型为主;根据身高指距差分型结果可知,木雅人男性和女性均以Ⅲ型(身高指距)为主,远远高于Ⅰ型(身高指距)和Ⅱ型(身高=指距).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木雅人男性和女性的身高与指距、身高与坐高都呈线性正相关关系,相关性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因此可根据回归方程,由木雅人的坐高和指距推算其身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河南地区公务员亚健康罹患状况,探讨公务员亚健康人群的身体围度特征.方法:对河南省1685例公务员(亚健康1110例,健康575例)围度进行了测量,并对亚健康与健康公务员的围度进行比较,分析不同年龄组亚健康人群的围度值变化情况.结果:河南地区公务员亚健康罹患率为65.85%,不同性别、年龄、职别、受教育程度、婚姻状态对亚健康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亚健康公务员的平静胸围、腹围、臀围、上臂围均高于同性别健康公务员(P<0.05);男女亚健康公务员躯干、四肢围度均在50岁以上组达到最大值.结论:亚健康公务员躯干围度值变化较明显,并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