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城市再生水中含有的细菌等杂质会在再生水源热泵系统的换热表面形成微生物污垢,影响系统的运行效率与安全性能.化学清洗是去除微生物污垢的常用手段,而苯扎氯铵与次氯酸钠是两种常见的杀菌剂.本研究通过向过滤水中加入菌液、葡萄糖等配置人工再生水,进行旋转挂片实验,流动条件下在挂片表面生成微生物污垢,并每天利用不同浓度的苯扎氯铵与次氯酸钠溶液浸泡污垢10min,随后利用精密天平、CLSM、SEM等多种检测方式考察两种杀菌剂的抑垢效果.结果表明,两种杀菌剂均能杀灭微生物污垢内绝大部分细菌,并显著抑制污垢的生长,而且该作用随杀菌剂浓度的上升而增强,但两种杀菌剂的杀菌机理存在不同.  相似文献   

2.
印刷电路板的乙二胺络合浸镀银工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乙二胺作络合剂,在印刷电路板表面浸镀银.利用电化学方法和场发射扫描电镜等分析测试手段,研究了溶液中银离子浓度、乙二胺含量以及溶液pH值等工艺参数对浸镀速度和镀层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溶液中银离子浓度为3 g/L,银离子与乙二胺的摩尔比为1∶5,溶液pH值为11.3时,可以获得均匀致密的银镀层.  相似文献   

3.
针对建筑生活热水的生物安全性问题,对比研究了银离子、热力以及银离子-热力复合冲击消毒技术对生活热水管壁生物膜微生物的灭活效能.结果表明,银离子浓度和热水温度对管壁生物膜的细菌总数和总大肠菌群灭活效果影响显著,银离子浓度和热水温度越高,管壁生物膜的微生物灭活效果越好.银离子-热力复合消毒对管壁生物膜微生物灭活效果显著好于单一的银离子消毒或热力消毒;60℃热水、0.05 mg/L银离子、消毒60 min条件下的复合冲击消毒效果已接近单一的70℃热力冲击消毒效果,消毒后生物膜变薄或脱落,生物膜结构破坏明显.银离子-热复合冲击消毒显著,提高了建筑生活热水管壁生物膜微生物灭活效果,更高效地杀灭了病原微生物,是一种有应用价值的生活热水安全消毒和水质保障技术.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翅片管换热器表面微生物污垢对其换热和压降特性的影响,对4种不同污垢程度的翅片管换热器进行了实验.比较分析了不同ReDc下,不同微生物污垢面积的换热器和清洁换热器的换热和压降特性.结果表明:在RReDc较小时,微生物污垢对换热器空气侧换热有一定的增强作用,随着RReDc.的增大,增强作用逐渐减弱;当RReDc1200后,污垢对换热只起到衰减的作用.微生物污垢对压降的影响明显大于对换热的影响.随着RReDc.的增大,污垢压降因子逐渐减小,并且污垢面积越大,减小的趋势越显著.  相似文献   

5.
TiO2光催化杀菌机理及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光照TiO2表面产生强氧化性的活性氧基团,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与细菌细胞结合,对环境微生物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与传统有机、无机抗菌剂相比,TiO2光催化杀菌具有持久、耐热、安全、不易产生耐药性、杀菌彻底等优点.另外,理论上光催化剂TiO2不消耗,可重复使用.主要介绍TiO2光催化剂的杀菌机理,及其在陶瓷、涂料、塑料、织物、水处理等领域的应用.并对TiO2抗菌材料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换热设备表面形成的微生物污垢严重影响了换热效率和系统安全。为了减少微生物污垢,需要研究微生物污垢的生长机理和受力特性。该文采用3维细胞自动机模型,对微生物污垢进行了生长模拟,并模拟了混合菌种的相互抑制。针对微生物污垢形状多样的特点,提出了形状因子的概念,分析了形状因子与受力的关系。该文细胞自动机模型采用了换热设备的代表性菌种——枯草芽孢杆菌和鳗鱼气单胞菌。采用该模型模拟两种菌种的生长机理和相互抑制,结果发现换热设备抑垢应侧重于枯草芽孢杆菌。该文提出的形状因子能较好量化污垢形状,有效地描述了3种典型污垢形状。形状因子简化了污垢形状与受力的关联分析,有助于不同形状污垢的对比。  相似文献   

7.
浓度为10~60mg/L单过硫酸氢钾的复合钠盐对不同种类微生物悬液的作用5min,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灭率均为100%,对白色念珠菌的杀灭率大于99.50%,此作用条件下未观察到其对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的杀灭作用;160mg/L单过硫酸氢钾的复合钠盐作用30min未见对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灭活作用。在一定作用条件下单过硫酸氢钾的复合钠盐对细菌繁殖体有良好的杀灭作用,对真菌也有一定的杀灭作用,但未见其对细菌芽孢及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灭活作用。  相似文献   

8.
微生物学中微生物生长的控制是人们研究的重要内容.利用Eutramawasabi提取物对几种细菌的致死作用进行了研究,Eutrama wasabi处理细菌后,用平板菌落计数法测定杀菌率.结果表明,Eutrema wasabi对病原菌有明显的杀灭作用.在Eutrama wasabi提取物有效成分为0.5%~0.8%,作用时间为90~120min的条件下,对几种病原菌的杀菌率为80%~97%.这对控制微生物生长和杀灭有害病原菌找到了一条新途径;对防治病原菌的传播、保证人类健康、丰富微生物学教学内容都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针对电磁场强化传质和抑制微生物生长现象,基于微生物生长动力学和双电层原理,对电磁场强化传质作用机理进行了理论推导,建立了电磁场作用下微生物污垢生长模型.模型以不同水质、流体流速和管道内壁粗糙度为参数,利用Matlab软件,绘制了仿真曲线,计算出微生物污垢热阻变化趋势和电磁抑垢率.结果表明:电磁场对微生物污垢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该模型能够准确地计算出电磁抑垢率,为电磁抑垢装置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基于直接作用、间接作用、复合作用3种传统微生物浸矿机制,结合堆浸体系内细菌种类(吸附细菌、游离细菌)、废石结构、Fe3+迁移特征,提出直接-间接作用和间接-接触间接作用微生物浸蚀机制,探讨浸出过程废石力学损伤机理;将溶液对废石的生化侵蚀划分为溶蚀、沉淀胶结、结晶膨胀3个阶段,分析不同阶段废石力学性质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废石在酸性溶液中浸泡45 d后的破裂裂纹比未浸泡、浸泡15d、浸泡30 d的废石要复杂、曲折;浸泡45 d后,废石黏聚力降低87.7%,废石破坏时的剪应力和正应力均降低一半;浸泡后废石表面铜矿物等物质被溶解,表面微裂隙及孔洞得到进一步发育和扩展.  相似文献   

11.
从硫化物矿床的酸性矿坑水中分离和鉴定出细菌 Thio·ferrooxidans。实验研究表明,该细菌具有明显的浸金脱砷作用,脱砷率达 70%,最高达91%。在细菌作用下,砷以 As~(5+)形式存在于溶液中。实验为含砷金矿石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微生物方法。  相似文献   

12.
选用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法对注银碳基生物医学材料样品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的抗菌效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注银后材料表面形成的富银层是材料抗菌性的主要原因.对注银剂量相同的样品,直接接触比其滤液的抗菌效果好,说明注银碳基材料的抗菌性是溶出的银离子和材料表面未溶出的络合状银离子共同作用的结果,且以银离子溶出杀菌为主.通过紫外光谱法探究银离子和细菌染色体DNA的相互作用机制,发现银离子与DNA之间存在静电和碱基作用,导致DNA分子天然构象遭到破坏,起到抗菌作用.  相似文献   

13.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对铝酸钠溶液种分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铝酸钠溶液的种分过程中,加入一种不饱和脂肪酸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能强化分解过程,提高产品质量·试验表明,表面活性剂的添加量达280mg/L时,可使溶液分解率提高5%左右,产品氢氧化铝的粒度增大2%左右,强度提高5%左右·表面活性剂的加入,使铝酸钠溶液的物理化学性质有明显变化·通过对铝酸钠溶液的粘度、表面张力、电导率性质的测试,分析了表面活性剂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4.
进行了3种强化管在不同碳酸钙溶液浓度和流速下的动态结垢实验,得到碳酸钙浓度、流速和不同管型对碳酸钙析晶垢结垢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碳酸钙浓度增大,使溶液中均相成核速率和所形成晶核的生长速率增大,使溶液换热表面界面的污垢晶粒浓度和成垢离子浓度均增大,前者使更多的污垢附着换热面,而后者使表面异相成核速率和生长速率增大.流速增大,使光管表面形成的晶核、污垢晶体和污垢热阻均减少,而诱导期延长;使平直和锯齿斜翅管初始成核增多,但诱导期延长,而结垢量和污垢热阻减小.平直和锯齿斜翅管在清洁状态和结垢状态下均具有比光管更大的总换热系数、更小的污垢热阻,尽管结垢量略多.在相同结垢状态下,锯齿斜翅管的结垢量和污垢热阻大于平直斜翅管的,但是,其总换热系数仍大于平直斜翅管.  相似文献   

15.
采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SERS)研究了w=0.03NaCl溶液中BTA(苯并三氨唑)及其衍生物5CBTA(5-羟基苯并三氮唑)对铜的缓蚀作用机理,发现5CBTA对铜的作用与BTA的作用机理相似,在较大正电位下两者都是通过三氮唑环与铜形成配合物覆盖在铜表面,随着电位负移在铜电极表面吸附的聚合物膜逐渐转化分为分子形式吸附,5CBTA中的-COOH基团只是起到空间位阻的作用,没有参与电极表面的吸附。两者配使用以BTA吸附为主,其缓蚀机理没有发生改变,也没有产生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6.
植物抗菌肽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植物抗菌肽是一类对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小分子多肽,它能被细菌,真菌或物理的,化学的刺激所诱导,有些抗菌肽甚至在植物体内能组成性的表达,从化学结构来看,植物抗菌肽要包括硫堇,植物防卫素,脂转移蛋白和橡胶素类等,它们抗菌能力强,有较好的耐热性,抗菌机理独特,在农业,医药及食品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作者总结了国内外植物抗菌肽研究进展,对其应用研究的基因工程等方面作了阐述,并对进一步研  相似文献   

17.
两种混凝剂对原水中细菌去除机理异同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烧杯实验研究了硫酸铝和氯化铁对黄浦江原水中细菌的去除机理.结果表明,在合适的剂量时,两种混凝剂均可有效去除水中细菌(99%,2-lg);硫酸铝去除细菌的主要机理是絮凝过程中絮体对细菌的包裹和菌体的直接凝聚作用;氯化铁则不同,研究发现,Fe^3+对细菌具有直接杀灭作用;在原水pH为7.0~8.0时,氯化铁对细菌的去除主要依靠絮体包裹和菌体的直接凝聚,Fe^3+对细菌的杀灭作用较小(〈10%),如果将pH值降至5以下,Fe^3+对细菌的杀灭作用将大大增强.  相似文献   

18.
试验研究了配水管网中常规水质指标随输水距离延长的变化规律以及与细菌再生长的相互关系。随着输水距离的增长,管网水中HPC明显升高,基本保持在104CFU/mL;管网水浊度有所升高,pH值变化较小;余氯量明显下降,水温越高,余氯量下降越快;小管径管道中余氯下降快,管壁生物膜是造成余氯消耗的主要因素。余氯量是控制管网水中悬浮菌再生长的主要常规水质指标,pH值、水温等对细菌再生长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9.
管网水常规水质指标变化规律及其对悬浮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了配水管网中常规水质指标随输水距离延长的变化规律以及与细菌再生长的相互关系.随着输水距离的增长,管网水中HPC明显升高,基本保持在104 CFU/mL;管网水浊度有所升高,pH值变化较小;余氯量明显下降,水温越高,余氯量下降越快;小管径管道中余氯下降快,管壁生物膜是造成余氯消耗的主要因素.余氯量是控制管网水中悬浮菌再生长的主要常规水质指标,pH值、水温等对细菌再生长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0.
周质空间蛋白的抗逆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菌细胞周质空间处于G-细菌与外界相互作用的前沿界面,对生存环境的波动非常敏感,是菌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相互作用的第一道媒介(趋利作用)或屏障(避害作用),因此,周质空间蛋白及其抗逆作用的相关研究对于探究与理解微生物生存适应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周质空间蛋白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对环境波动的适应机制,文中系统总结了G-细菌细胞周质空间蛋白的分类、定位和抗逆机制,着重介绍了周质空间蛋白在抗酸机理中和RND转运系统在菌体抗逆生存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并讨论了周质空间蛋白通过影响细菌生物薄膜的形成而起到间接抗逆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