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多边外交是相对于双边外交而言的。中国的多边外交是从1971年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逐渐兴起和发展的。冷战的结束,中国不断增强的综合国力为中国多边外交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尤其是在党的十六大以后,以"和平、合作、发展"为基础而构建"和谐世界"的新型多边外交思维更是为中国的多边外交增光添彩。本文以中国多边外交的实践与发展为基础,对中国多边外交的特点与发展趋势进行简单论述。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的最早倡议国,是这一新的多边开发金融机构的主要发起国,在其初期筹建谈判过程中担任多边临时秘书处主席国,扮演着主导性引领的角色。这一点,迥异于中国在金砖开发行、上合组织开发行等多边开发银行倡议中的角色定位。实际上,这是中国自十八大以来进行外交理念和实践创新的体现,是"金融外交"顶层设计下追求"更加奋发有为"  相似文献   

3.
外刊要论     
中国参与东盟推动的多边机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上世纪90年代初至1995年)为被动参与;第二阶段(1996年至1999年)为积极参与;第三阶段(2000年至今)为主动促进。中国自2000年提出建立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构想后,其多边外交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中国的多边主义有三大特点,一是  相似文献   

4.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逐步发展的中国开始适应世界形势和周边环境的变化,转变固有的外交模式,积极探寻以多边外交来解决存在的问题,发展与相关国家尤其是周边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在朝核问题上中国的外交思维转变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中国一直坚持朝鲜半岛无核化的原则,在外交政策上则是经历了一个旁观者到参与者的转变,做出了多边外交的正确选择,积极承担国际责任,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5.
<正>刚刚过去的一年,世界形势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新一轮动荡不安。地区冲突交织迸发,一些主要经济体经济复苏艰难,国际秩序加速演变。刚刚过去的一年,也是中国外交的丰收之年。无论双边还是多边,都呈现出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态势,成效显著。当然,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需为此做出不懈的努力。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王逸舟教授指出,中国外交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与成就和机遇一样大,甚至更多。很多时候"战略意外"本身就成为新常态,各种重大的不确定性实际上构成了国际关系中一个又一个  相似文献   

6.
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是基于对国际国内形势切合实际的判断,外交目标的明确是为了维护和增进国家利益。开展国际维和符合我国对外政策的战略宗旨,是我国大国地位和综合实力的体现,是多边外交的具体实践,丰富了我国的外交手段,提升了国际形象和国家的"软实力",对发展我国的对外关系起到了搭桥铺路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一年一度的博鳌论坛再次召开。对于国家来说,博鳌论坛是多边外交的重要舞台。但是海南的学者告诉我,海南也把博鳌论坛视作地方政府外交的一张名片。国家对外交的顶层设计,越来越给地方政府的外交工作带来机遇。一说到地方政府外交——或者更国际化的说法叫"城市外交",总会引发争议。保守的人坚持外交是国之大事,为国家所专属,地方政府和其他社会主体插手会有"越权"之嫌。一些人甚至批评说,中国在外交上的被动局面,好多都是非外交部门  相似文献   

8.
<正>习近平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发表重要讲话,总结了新的外交理念和发展方向,对于中国外交具有指向标意义。细心的人们会发现,习近平在关于"深化和拓展外交战略布局"的要求中,同十八大报告中相对应的内容相比,在表述上有了一些细微的变化。习近平谈到了"正确义利观"和"维护海外利益"两个问题。而在十八大报告中这部分内容为"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维护我国海外合法权益","开展同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的友好往来,加强人大、政协、地方、民间团体的对外交  相似文献   

9.
发展多边外交,是中国走向世界大国的必由之路。但多边外交毕竟不同于我们已经习惯的双边外交。多边外交在国际上已形成一些得到公认的观念与做法,它们要求中国在具体外交实践中有所选择,不可能只有得没有失,只享受权利和好处而不承担相应的  相似文献   

10.
多边外交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边外交是整个外交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一国对外政策中占有重要地位。这里就多边外交谈些管窥之见,权当引玉之砖。与双边外交的区别及联系多边外交与双边外交的区别首先是涉及的范围不同。双边外交只涉及两个国家间的关系,尽管这其中不可避免地要牵涉到双方以外的一些问题,即我们在外交公报中常见到的“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但其最终目的还是发展双边的关系,增进双方在各个领域的交流,或是在一些重大国际问题上商讨对策、协调立场,以便更好地保护各自的利益。多边外交则不然,  相似文献   

11.
<正>"主场外交"(Host Diplomacy),简言之就是在本国境内举行的外交活动。这是对主场外交相对宽泛的界定,主要强调其空间性,对内容和形式等并不做精确界定。不过除了其空间性,也要关注主场外交的多边性,甚至还要考虑东道国的能动性。因而主场外交可以界定为在一国境内举行的多边外交活动,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诸多领域,其目的在于促进本国的国家利益,增强本国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安秀伟 《科技信息》2010,(33):I0202-I0202
中国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执政以来,突出强调中国开展多边外交的重要意义,其多边外交成就主要表现在积极维护联合国权威及支持联合国改革,参加区域、跨区域性的政府间组织和非政府国际组织,采用越来越多的多边外交形式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冷战时期,由于世界分为两大阵营,多边外交主要是国家外交的一种工具,难以发挥国际对话合作等“多边”建设性功能。冷战的结束为多边外交真正履行其“多边”义务和功能创造了条件,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中国要改革开放,必然要积极参与多边外交,与整个世界全面接轨。为此,目前应解决以下几个问题:加强对多边主义的了解和研究,包括理论方面的探讨。多边外交对我们是较新的事物,我们对它的了解和认识主要还停留在表面。特别是对有关的一些理论我们不但不熟悉,而且由于历史原因还抱有很深的偏见。为此我们要更多地了解一些直接和间接的国际关系理论学说,如相互依赖理论、一体化理论、结构主义理论、功能理论、合作理论、国际体系和国际制度理论等。  相似文献   

14.
和合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国的多边外交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和合文化传统中的“和为贵”、“兼相爱”、“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等思想中透析中国多边外交思想,分析出中国多边外交思想的共生性、平等性、多样性、自主性,并以构建和谐世界作为奋斗目标,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的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周鑫宇 《世界知识》2014,(17):75-75
8月中旬,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三次高官会议在北京召开,为秋季的APEC首脑峰会拉开了序幕。一个月以前,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还远赴巴西,出席了金砖国家第六次领导人会晤,并参加中国—拉美和加勒比领导人峰会。近一年多来,密集开展的多边外交成为中国新政府外交的典型特征之一,它将为新时期外交格局的塑造起到特殊作用。多边外交的第一个特殊作用是“创制”。多年来,中国外交常被一些舆论批评为被动居多、创新不足。  相似文献   

16.
“建设海洋强国”概念进入十八大报告,推动该战略目标实现需要多方面的长期努力,其中从国际政治视角看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路径选择在于:推动海洋制度的制定和完善,构建建设海洋强国的法理基础;推动各全球性国际组织发挥沟通协调积极作用,寻求调节海洋矛盾冲突组织依托;开展多边外交活动,积极推行区域合作战略,构建建设海洋强国的外交基础;拓展军事外交领域和加强海洋安全合作,以恰当方式应用海上武装力量推进海洋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17.
<正>6月27日,"联合国70年:作用与未来——纪念联合国成立7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被誉为"小联合国"的北京语言大学举办,来自政界、学界的近70位代表与会,共同探讨联合国在当今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联合国的改革与未来、中国的联合国外交等议题,为中国多边外交出谋献策。战火中诞生的联合国1941年8月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秘密会晤后发表的《大西洋宪章》可以说是之后《联合国宪章》的基础。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  相似文献   

18.
多边外交,内容十分丰富。工作对象不是某个特定国家,而是面向整个国际社会。涉及问题很广,政治、经济和社会等问题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交织成一幅五颜六色的画面。历年形成的议事规则和惯例规范着多边外交的具体活动。在当今世界,超级大国、有实力和影响的重要国家及大大小小各种势力和集团,为维护自己的立场和利益,纷纷在多边场合顽强表现自己。从某种意义讲,多边外交好似一锅腊八粥,不同势力投入各种各样的米粮和干果,在国际会议这个大容器里,或猛火煮,或温火焖,经表决机器一搅,熬出的粥味道如何  相似文献   

19.
<正>周边外交对中国的发展大局和外交大局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是中国整体外交中居于首要地位的一部分,同时又有其自身的基础体系和战略架构,并与大国外交、多边外交存在密切的互动关系。我认为,习近平关于周边外交的新理念,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时代观习近平是从中国的发展大局和根本利益、从世界大势和主流趋势去认识周边形势的。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取得巨大成功,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正>过去说中美之间的"制度竞争"主要是指国内政治制度的竞争,即哪一个国家的制度更有优越性的问题。然而最近以来,中美之间的"国际制度竞争"正在成为舆论争议的焦点。刚刚达成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被一些媒体认为是美国将中国排除在外、夺取新的国际规则制高点的标志性成果。而在另一边,中国近来也在多边外交中频频发力,"金砖国家金融机制"、"亚投行"等由中国推动创建的新国际经济机构不断出现,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