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对内蒙古师范大学840名中老年教职工空腹血糖(S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H)的测定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男性和女性血糖异常率分别为5.09%和3.95%,男性和女性高甘油三酯症的检出率分别为21.53%和13.98%,均为男性高于女性; 男性和女性高总胆固醇检出率分别为7.63%和7.90%,无明显差异.男性和女性上述3项指标的平均值和异常检出率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且50岁后变化较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公务员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方法对176名在公务员体检中,高脂血症、高血压、高血糖、高尿酸血症、超重肥胖和脂肪肝检出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随年龄的增长各种危险因素检出率升高,高脂血症、高血压、高血糖、高尿酸血症、超重肥胖和脂肪肝检出率在年龄小于35岁组较35-55岁组呈明显升高趋势,男性高于女性(P〈O.01);年龄大于55岁组男女性的检出率无差异(P〉0.05)。结论公务员男性心血管危险因素检出率更高,应加强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A)的发病情况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plasma homocysteine,pHcy)与CAA的相关性。方法:对179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查并按动脉硬化程度分组,比较不同程度CAA组患者pHcy水平的变化,记录所有患者年龄、性别、吸烟、饮酒、高血压及糖尿病等传统危险因素以及pHcy、血脂等生化指标。结果:①入选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率为59.2%,颈动脉狭窄发生率为9.5%;②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呈显著性相关;③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组(Hhcy)不稳定斑块率(50%)大于正常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组不稳定斑块率(28.97%),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脑梗死患者Hhcy率(46.28%)大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Hhcy率(27.59%),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较低,但普遍存在颈动脉粥样斑块,Hhcy是CAA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能是不稳定斑块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在山东省某市(2013.1-2014.12)利用整群随机抽样和风险筛查问卷筛选出1104名脑卒中高危人群,收集其生活方式、体格检查、颈部血管彩色超声检查等相关数据.该文利用SPSS对一般情况下不同年龄段的两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卒中高危者特征间的关系进行卡方检验,并利用颈动脉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来得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球囊损伤加高脂喂养建立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索建立颈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的有效方法。方法将29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高脂饲料喂养加球囊损伤术(球囊损伤组n=12)、单纯高脂饲料喂养(高脂组n=9)和正常饲料喂养(正常组n=8)。在实验第8周分别处死各组动物,观察颈动脉病变的形态特征,计量其内膜增厚程度。结果球囊损伤组11只出现典型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包括内膜增厚、平滑肌细胞移行增殖、脂质沉积、弹力纤维和胶原基质的生成、粥样斑块形成等,死亡1只,无1只出现颈动脉闭塞;而在高脂组的颈动脉仅发现轻度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结论球囊损伤加高脂饲料可以成功建立家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  相似文献   

6.
对内蒙古师范大学840名中老年教职工空腹血糖(S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H)的测定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男性和女性血糖异常率分别为5.09%和3.95%,男性和女性高甘油三酯症的检出率分别为21.53%和13.98%,均为男性高于女性;男性和女性高总胆固醇检出率分别为7.63%和7.90%,无明显差异,男性和女性上述3项指标的平均值和异常检出率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且50岁后变化较明显。  相似文献   

7.
探讨用彩超探查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其与脑梗塞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彩超不仅能清晰地显示血管内中膜增厚、斑块形成及斑块形成的部位、大小、是否有血管管腔狭窄、管腔狭窄程度、有无闭塞等详细情况,并能进行准确地测量及定位外,还能对检测到的动脉的血液动力学结果进行分析.证实了颈部大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脑梗塞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学新生入学体检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异常率及影响ALT异常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15年4 393名大学新生进行入学健康体检,分析血清ALT异常检出率及影响ALT异常的因素。结果4 393名大学生的血清ALT异常检出率为6.65%,其中男性为11.06%,女性为2.78%,男性显著高于女性(χ~2=120.801,P<0.01);本省新生ALT异常检出为6.08%,外省新生为8.62%,外省新生ALT异常检出率高于本省新生(χ~2=7.982,P<0.01)。分析影响ALT异常因素中超重肥胖比例最高(56.51%),其次为高尿酸血症(44.18%),第三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10.62%)。结论大学生的ALT异常与性别、体重指数、生源地域、高尿酸血症、乙型肝炎病毒阳性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了解翼状胬肉在甘肃省张家川县中老年农民中的患病率。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的23个自然村,将35岁以上4457例农民作为调查对象。35岁以上人群中共发现404例翼状胬肉患者,患病率9.22%,其中:男性240例(10.62%),女性164例(7.73%);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35~54岁患病率7.5%,55岁以上11.57%。翼状胬肉在甘肃省张家川县中老年农民中的患病率较高,随年龄增大而升高,老年人保持高水平。手术率则随年龄的增大而降低,提示应提高老年人的手术治疗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的结构变化及粥样硬化斑块情况 ,研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 DL - C)、载脂蛋白 B(Apo B)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 :测定 10 0例患者空腹血中 L DL - C、Apo B浓度 ,并行颈动脉超声检查 ,测量斑块面积 ,并计算斑块积分和斑块指数。分别计算 L DL - C、Apo B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总积分的相关性。按 L DL - C/ Apo B比值分组 ,计算各组的平均斑块指数。结果 :L DL - C、Apo B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总积分之间均呈正相关 ,且二者的相关性相当 (r=0 .6 6 5 7,P<0 .0 1;r=0 .6 86 4 ,P<0 .0 1)。L DL - C/ Apo B<1.2 5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指数比 L DL - C/ Apo B>1.6 2组高 ,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1.76± 0 .80 ,3.30± 1.4 6 ;P<0 .0 5 )。结论 :L DL - C、Apo B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均有密切关系 ,其中 Apo B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更密切  相似文献   

11.
人体生理、物理因素对血管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动脉血管功能测定越来越多的被用作预测心血管疾病的替代指标,然而非常重要的是需要确定非病理因素是否可能影响到这些测量参数。对年龄、身高、体重指数、心率和血压等生理因素与脉搏波速度(PWV)、系统动脉顺应性(SAC)、中心动脉压增加指数(AI)和颈动脉壁内中膜厚度(IMT)之间的相关性和影响进行评估。共选择285个正常志愿,其中男性98例,女性187例,年龄50-82岁。结果经年龄校正后,脉搏波速度、系统动脉顺应性、颈动脉壁内中膜厚度和中心动脉压增加指数有显的性别差异。系统动脉顺应性、中心动脉压增加指数与高度相关,而且此相关在性别上有明显差异。经年龄和性别校正后身体体重指数与SAC正相关,与AI负相关。经年龄、性别和身高校正后,脉搏波速度、中心动脉压增加指数与心率、中心脉压差呈显地直线相关。这些结果可能意味着与心血管功能障碍的相关性:对矮身材的人来说,大动脉顺应性地降低和中心压力附加值的增大是增加其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潜在的生理因素;对于老年人来说,缓慢心率可能导致潜在的反效果即中心静脉压的增加。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仫佬族中老年人的骨骼发育状况,选取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45岁以上的仫佬族438人(男性196人,女性242人),测量身高、体质量、肌肉量、骨量、骨强度指数和骨密度等指标,分析骨量、骨强度指数与年龄、身高、体质量、肌肉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仫佬族中老年男性的骨量、骨强度指数和骨密度均大于女性数值.随着年龄增长,男性和女性的骨量、骨强度指数和骨密度均呈下降趋势,女性的骨强度指数和骨密度下降幅度大于男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仫佬族中老年男性和女性的骨量均与年龄呈负相关,与身高、体质量和肌肉量呈正相关.男性和女性的骨强度指数与年龄呈负相关,女性的骨强度指数还与身高、体质量和肌肉量呈正相关.仫佬族中老年人群骨量随年龄下降除了自然衰老因素外,饮食结构不合理和吸烟也是造成骨量下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某高校教职工身体成分变化规律和超重肥胖现状,为高校教职工保持身体健康提供相关参考与建议。实验人员采取多频率生物电阻抗法对某高校732位教职工进行身高、体重与身体成分检测。结果显示,该高校教职工的身体超重问题情况较为严重,特别是40~49年龄组与50~59年龄组超重、肥胖人群的比例分别达到了76.93%和75.76%,各个年龄组男性教职工超重与肥胖问题均比女性教职工更为严重,男女教职工60~69岁体脂肪含量最高。该校教职工细胞内、外液与蛋白质含量符合性别差异,各部分肌肉含量呈下降趋势,且左右肌肉含量分布略微不均。根据检测结果,建议该校教职工应适当增加体育锻炼、合理饮食,40~59岁年龄层教职工应注意超重与肥胖问题,60~69岁年龄层人群应警惕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铜陵市不同年龄段阴道炎患者阴道分泌物霉菌及滴虫检出率,探讨该地区霉菌性及滴虫性阴道炎发病与年龄的关系。方法分析本院妇科门诊4187例阴道炎患者阴道分泌物常规湿片法检查结果。根据患者年龄将其分为20~29岁组、30~39岁组、40~49岁组、50~59岁组、≥60岁组,比较不同年龄组阴道分泌物霉菌及滴虫检出率。结果 20~29岁组、30~39岁组、40~49岁组、50~59岁组、≥60岁组霉菌检出率依次为15.2%、13.6%、12.1%、6.5%、3.4%,20~29岁组、30~39岁组、40~49岁组霉菌检出率均显著高于50~59岁组、≥60岁组(P0.01);滴虫检出率依次为2.0%、6.8%、18.2%、5.9%、1.4%,40~49岁组滴虫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其他各年龄组(P0.01)。结论铜陵市霉菌性阴道炎好发于20~49岁女性,滴虫性阴道炎好发于40~49岁女性。  相似文献   

15.
高飞鹤  胡国儒  韩军平 《甘肃科技》2014,30(22):137-139
通过分析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寻找高危致病因素,为动脉粥样硬化的一级预防提供依据。对159例40岁以上健康群体进行脑卒中筛查,根据彩超颈动脉是否有粥样斑块分为有斑块组和无斑块组,并分别检测血脂、血糖和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Perason相关方法检验性别、体重、血压、血脂、血糖和同型半胱氨酸与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的相关性。Perason方法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吸烟、血压和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与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有显著差异,而血脂、血糖与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无差异。对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其可能诱发的脑卒中,不但要合理的饮食、戒烟,控制血压外,还要降低血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尿酸(UA)、同型半胱氨酸(HCY)及炎性指标与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关系.方法收集T2DM患者200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thickness,IMT)值,依据IMT值将患者分为正常组(IMT厚度0.9 mm)、增厚组(1.3 mm≥IMT厚度≥0.9 mm)、斑块形成组(IMT厚度≥1.3 mm),各组分别为65例、78例及57例.选择同时间段正常健康体检者80例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采用GE-V2V13型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观察颈动脉IMT二维超声图像;同时检测血清UA、HCY、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IL-6、IL-10指标水平,并进一步分析T2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正常组、增厚组、斑块组中的T2DM患者与同期对照组中的健康体检者在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指数、病程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受试者UA、HCY、IMT指标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T2DM患者血清中UA、HCY及IMT值均较对照组升高;增厚组、斑块组患者与正常组比较,血清中UA、HCY及IMT值均明显升高;斑块组患者血清中UA、HCY及IMT值均高于增厚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血清炎症指标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T2DM患者血清中的hs-CRP、IL-6水平均显著升高,而IL-10水平明显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比较,增厚组和斑块组T2DM患者血清中hs-CRP、IL-6水平均升高,IL-10水平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组T2DM患者血清中hs-CRP、IL-6水平均高于增厚组,IL-10水平较增厚组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A、HCY、IMT、hs-CRP、IL-6、IL-10可作为T2DM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形成的重要指标,其中UA、HCY、hs-CRP、IL-6与大血管病变关系较密切,可促进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及发展,IL-10的作用则相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分析1286例高校教职工健康体检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及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检出情况.方法:用酶法检测1286例健康体检者血清Hcy水平,分析不同性别、年龄段血清Hcy水平和HHcy检出率.结果:检测人群血清Hcy总水平为7.74(6.38,9.52)μmol/L,其中男性为9.03(7.69,10.85)μmol/L,女性为6.84(5.79,8.19)μmol/L,男性Hcy水平明显高于女性,随着年龄的增加,血清Hcy水平呈上升趋势.检测人群血清HHcy总的检出率为5.8%,其中男性为10.6%,女性为2.2%,男性HHcy检出率明显高于女性,随着年龄的增加,血清HHcy检出率先下降,之后升高.结论:高校教职工血清Hcy水平以及HHcy检出率存在性别、年龄的差异,对HHcy检出率高的人群应采取相应措施,尽早进行干预,以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调查裕固族50~75岁女性骨强度指数随年龄的变化特点及骨质疏松(OP)的检出率,为裕固族骨质疏松的防治提供依据。采用GE EXPRESSⅡ超声骨密度测量仪,用整群抽样法抽取甘肃省肃南县50~75岁妇女共169名,对受试者进行右足跟骨骨强度的测量,通过计算T值评估其骨质状况。(1)裕固族50~75岁女性骨强度指数随年龄增加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最大值(101.85±21.18)和最小值(73.52±11.92)分别出现在55~、70~岁年龄组,不同的年龄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2)裕固族50~75岁女性骨质正常率和骨质疏松率为53.85%、 20.71%。随年龄增加,骨量低下和骨质疏松现象越发显著,70~75岁年龄组骨质异常率达95.65%。(3)裕固族与朝鲜族、傣族、满族、毛南族、蒙古族、苗族、瑶族和藏族女性的骨量异常检出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4)裕固族与回族、毛南族、水族、藏族、和壮族的骨质疏松检出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1)裕固族女性骨强度指数随年龄增加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2) 55岁以后裕固族女性骨强度指数明显下降,是骨质疏松的重点防治人群。(3)裕固族女性与朝鲜族、傣族、回族等骨量异常检出率和骨质疏松检出率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9.
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与发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的患病情况与其发病相关危险因素以及防治骨质疏松的策略.采用了与骨质疏松危险因素相关的健康生活方式情况调查表,并应用美国Norland Excell plus 双能X线骨密度吸收仪(DEXA)对某干休所离退休的老年男性150名(年龄76.2±8.7岁)进行问卷调查和测定股骨近端各部位骨密度(BMD)值.结果可见: 1)髋部BMD测定有骨质疏松者为90名(占60.0%).60~80岁各组的骨质疏松患病率分别为42.5%, 63.9%与71.1%,70及80岁组的骨质疏松患病率明显较60岁增多(P<0.05;P<0.01).2)男性在60岁以后股骨近端各部位骨密度(BMD)测量值逐渐下降,80岁组的股骨颈及Wards三角的BMD下降最明显(P<0.01).3)从骨量丢失的部位及程度来看,以股骨Wards三角部最为明显,其次是股骨颈,股骨粗隆部相对较轻.4)骨密度与年龄呈负相关(P<0.05),与体重指数呈正相关(P<0.05).骨质疏松发生与卧床成正相关(P<0.05);与适量运动、喝牛奶、服用钙剂成负相关(P<0.05).吸烟、饮酒、喝浓茶及日照等因素与骨质疏松的发生未见明显相关.总之,男性老年性骨质疏松的发生率并不低于女性,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采取健康生活方式,可阻止骨质疏松症的发展和预防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通心络治疗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软斑块其能否有效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软斑块的发生发展及其能否降低脑梗死复发。方法符合人选标准的100例患者随机分成通心络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为常规治疗组,通心络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组的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3粒(0.7Sg)3次/d,疗程均为6月。两组每3月后复查色多普勒颈动脉和椎动脉超声,记录斑块性质、大小和数目,并检查血糖和血脂,同时记录不良事件。结果通心络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年龄方面及斑块数目体积等各危险因素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经治疗后在软斑块消退、软斑转为硬斑、软斑体积数目减少、无变化和恶化等方面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治疗6个月后至1年脑血管病事件发生和再住院情况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通心络能有效地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软斑块的发生发展和降低脑血管疾病事件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