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DEA模型、熵权法与综合评价法的结合、耦合模型分析了2002-2015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旅游效率、旅游强度及耦合指数.结果表明:(1)2002-2015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的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综合效率逐渐趋向有效,旅游综合效率的极化效应愈加明显.(2)2002-2015年,长江经济带旅游强度的主体演化类型为先降后升型,旅游强度由区域非均衡阶段逐渐转向相对均衡阶段,但省市间旅游强度的差距仍然存在.(3)2010年之后,长江经济带整体上旅游综合效率与旅游强度开始步入良性协调轨道,高度、较高度耦合型省市的空间分布经历了"均衡—相对集中—分散"的演变过程,中度、低度耦合型省市在方向上历经了自西向东的梯度扩散过程,在空间分布上经历了"集中—分散—均衡"的演变态势.高度耦合型省市具有较好空间集中性和年际变化稳定性,较高耦合型省市表现出对高度耦合型省市的依附性.  相似文献   

2.
A级景区作为旅游资源的典型代表,其空间格局深刻影响旅游产业布局,本研究以新疆A级景区为研究对象,选取2001年、 2007年、 2019年的截面数据,利用重力模型、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及标准差椭圆分析等方法,研究新疆A级景区空间特征及驱动机制.结果显示:(1)新疆A级景区重心与旅游经济重心演变呈现较大差异,景区重心向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属县市迁移并逐渐靠近几何重心,塔城、喀什、阿克苏等地区旅游资源禀赋丰富,但其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却较低.(2)新疆A级景区分布呈现"离散→凝聚"的演化特征和"分散型→一核多边→两核心三组团"的核密度演变特征.(3)资源禀赋、社会经济、政府决策等多因素综合影响新疆A级景区空间格局并构建其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3.
以中国旅游的空间格局及重心迁移特征为研究目标,利用2000-2014年间分省的统计数据,借助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空间重心等方法,分析了中国旅游人次的空间格局及重心迁移和演化规律.主要结论:(1)中国旅游人次在时间上存在阶段性,分别为阶段I低速增长阶段(2000-2004)、阶段II稳定增长阶段(2005-2009年)和阶段III高速增长阶段(2010-2014年);(2)中国旅游人次存在空间聚集的特点,聚集程度逐渐增强,中国西部省份多为"低-低"聚集,东部省份聚集情况变化较大;(3)中国旅游人次重心存在"北向、西进、南移"的特点,2010年为"北向"和"西进、南移"的分界.  相似文献   

4.
从相关历史文献中提取数据,采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重心迁移等方法,对清代(1636—1911年)宁夏清真寺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状况,以及清真寺的分布与政策、自然等因素的相关度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时间上,根据清真寺增长率的变化情况,清代宁夏清真寺的发展可划分为3个阶段,即1636—1784年的探索起步阶段、1785—1845年的平稳发展阶段和1846—1911年的高速发展阶段;空间上,清代宁夏清真寺的最邻近点指数R1,表明其空间分布类型属于集聚型。清前中期(1636—1840年)清真寺分布重心"北移",在农业较发达的北部地区集中;清后期(1840—1911年)清真寺分布重心"南移",在宁夏南部空间集聚特征明显。不同教派的清真寺数量分布差异大且不均衡,同种教派的清真寺在宏观空间分布上处于聚集状态。清代宁夏清真寺作为古代丝绸之路伊斯兰文化的历史遗产,其空间分布特征可以反映早期伊斯兰教在宁夏的空间传播规律和丝绸之路宗教文化的走向。  相似文献   

5.
以六盘水市为研究对象,构建交通可达性和区位优势度模型,借助ArcGIS 10.1软件,选取1990年、 2000年、 2010年、 2016年4个截面,分析六盘水市90个城镇节点公路交通网络可达性、区位优势度的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公路交通网络发展历经了规划准备阶段—初步建设阶段—快速发展阶段—路网高等化发展阶段4个阶段,公路交通网络规模不断扩大,区内公路交通网等级结构日趋完善.(2)交通可达性显著提高,可达性时空离散程度表现出聚集—均衡—聚集的发展过程,其空间格局整体上呈现从南北廊道向东同心圆拓展态势.(3)交通区位优势度表现出聚集向均衡性发展态势,总体空间格局呈现出多中心圈层—中心圈层与轴线并行—轴线延展—短时圈连片发展阶段性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6.
洲内旅游一直是世界入境旅游的主体。为揭示大洲尺度下国家间入境旅游空间格局演化及驱动因素,利用泰尔指数、基尼系数、重心模型等方法,分析1998—2017年亚洲国家入境旅游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和规律,并利用面板数据回归方法探讨影响格局演化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亚洲国家入境旅游空间差异可大致分成两个阶段,即波动阶段(1998—2004年)和持续下降阶段(2005—2017年);入境旅游高值国家和低值国家在空间上呈随机分布态势,并且不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少部分国家一直处在高或较高等级,而大部分国家一直处在低或较低等级;21世纪以来,亚洲国家入境旅游重心在加速向东偏南方向转移,在南亚、东南亚和东亚地区形成"入境旅游高值集聚区";外国直接投资、航空运输能力、国家经济发展程度对亚洲国家入境旅游空间格局演变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基于南昌市人口普查数据,利用空间自相关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讨南昌市人口空间分布与自然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南昌市人口空间格局基本保持不变,人口密度大致呈现"中心外围"格局,人口重心始终位于西湖区系马桩街道内部,并向西南方向缓慢移动.(2)人口分布在空间上呈显著的"高高集聚""低低集聚"特征,且有增强趋势.(3)不同自然因素对南昌市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力有所不同,其由大到小依次是河网密度、起伏度、海拔、坡度.人口空间格局是多个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任意两因子交互作用的影响力均大于单因子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以新疆69个热门景区为研究单元,运用重力模型刻画2010—2017年游览人数与景区收入时空演变轨迹,并结合空间错位指数模型度量二者的空间错位程度.结果表明,游览人数重心始终在"东南—西北"方向上回转与折返,并呈现三角板型空间特征.而收入重心轨迹沿"西南—东北—西—西南—东北"方向上折返后回转,呈"十"字型空间分布.游览重心总体向西南偏移11.82km;收入重心总体向西北移动46.70km.两类重心经纬度变化与其差值变化均显示新疆西部、北部地区景区竞争优势明显.43.48%的高、中错位区均以北部地区景区为主,其中那拉提、喀纳斯、国际大巴扎和天山天池景区ISM贡献度G值之和为50.5%,此为影响全局空间错位的关键区域.受新疆旅游资源产品转化程度、政府政策导向、景区产品差异化程度与景区管理能力差异等多方面影响,使二者空间格局发生变化,并出现错位分布的态势.  相似文献   

9.
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创造的见证,研究文化遗产的空间演化及其成因对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运用ArcGIS工具对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时空分布进行分析,探讨文化遗产时空演变特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研究发现:安徽省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类型趋于凝聚型,且聚集的程度较高;但不同类型的文化遗产具有不同的集聚形态。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文化遗产演化特征各异。文化遗产分布重心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西北—西北—东南—东南迂回向南推移的态势,文化遗产演化格局经历了先分散后极化的空间过程。随后,进一步从地形地貌、水系河流、交通基础、历史积淀等4个方面探究文化遗产分布形态与地理环境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文化遗产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平原指向性特征;与河流水系和主要交通线的距离远近关系呈幂指数递减趋势,且拟合方程的相关系数分别达0. 98和0. 99,说明文化遗产整体上呈现出较为显著的河流和交通"指向性"规律特征。  相似文献   

10.
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重要时刻,扩大国内需求,释放消费潜力成为保证经济平稳发展的关键变量.本文利用城镇收入-消费差作为测度指标表示消费潜力,采用变差系数、空间自相关等空间数据研究方法,分析2000—2018年以来长江经济带消费潜力的时空演化格局以及地域类型划分来反映未来消费的热点地区.结果显示:(1)2000—2008年期间长江经济带消费潜力差异是处于波动的状态,到2008年之后各城市之间的消费潜力差异逐渐减小.(2)2000—2018年消费潜力冷热点的空间集聚都具有明显的异质性,消费热点区集中在长三角城市群,冷点区集中在长江中游地区并有扩散趋势.(3)消费潜力出现西低东高的空间分布状态,其总体范围逐渐扩大.由于较高潜力地区的城市数量增加,较低潜力地区与低潜力地区由最初的集聚变成"碎片式"城市分布,因此消费内在潜力进一步扩大.(4)通过潜力的地域类型划分发现高速增长区有成都、长沙等城市,这些城市成长速度和经济发展较快,可以更快带动消费的增长;同时中下游的二三线城市大多属于中速增长区.从地理学角度研究经济学消费的时空演化特征和类型划分,了解未来长江经济带消费潜力可以进一步释放城市消费空间,可为后续研究消费影响因素作一定的铺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