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重庆市沙坪坝区国控空气自动监测点为例,研究了细颗粒物(PM2.5)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污染现状和相关性.结果表明:颗粒物,尤其是细颗粒物(PM2.5),是影响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因子,尤其是在春、冬季节易导致污染天气.大气扩散条件不佳,颗粒物质量浓度越高,细颗粒物(PM2.5)在可吸入颗粒物(PM10)中的比重也越高.细颗粒物(PM2.5)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具有较好的统计相关性,两者可能具有同源性,在环境空气污染中的变化规律相似,有可能遵循相同的迁移转化规律,可以进行协同治理.  相似文献   

2.
利用南昌市2016年4月~2017年3月8个监测点的PM_(10)和PM_(2.5)质量浓度的监测数据,通过聚类分析探讨了大气颗粒物PM_(10)、PM_(2.5)的污染状况和不同功能区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2016年南昌市大气颗粒污染物中,细颗粒物(PM_(2.5))较可吸入颗粒物(PM_(10))超标情况更严重;从时间角度看,PM_(10)和PM_(2.5)浓度表现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的季节性变化趋势;从空间角度看,表现为商业交通居住混合区交通区文教区居住区风景区的变化规律;PM_(2.5)/PM_(10)比值变化特征提示冬季可吸入颗粒物中细颗粒物所占比重最大,春季和秋季次之,夏季最小;在影响因素中,监测点大气颗粒物的浓度受交通环境的影响最大,受居民日常生活排污的影响次之.  相似文献   

3.
近年,我国细颗粒物(PM_(2.5))污染严重,危害环境质量和公众健康,成为影响社会民生的重大环境问题.美国PM_(2.5)污染防治起步较早,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法规和措施,建立了较完善的管理制度,使PM_(2.5)环境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总结了美国PM_(2.5)的治理历程,回顾PM_(2.5)环境空气质量的改善状况,重点分析空气质量未达标区的控制对策以及州实施计划等管理制度的特点,并以加州为例介绍具体的控制措施,以期对我国有关部门制定PM_(2.5)的管理控制对策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4.
针对上海市颗粒物的污染和防治问题,利用2014年4月14日—2015年3月24日10个国控监测点的PM2.5和PM10小时数据及对应的气象因素资料,以PM2.5质量浓度占PM10质量浓度的比例为研究对象,使用聚类分析和相关性分析PM_(2.5)/PM_(10)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P2.5和PM10的季节高低为冬春秋夏,PM_(2.5)/PM_(10)的季节分布在不同区域存在差异性.PM_(2.5)/PM_(10)的日变化呈现双峰型趋势,峰值出现在05:00和14:00左右,上午PM_(2.5)/PM_(10)高于下午.颗粒物质量浓度及PM_(2.5)/PM_(10)具有明显的"周末效应",这与车辆通行政策与人类作息时间变动相关.在空间分布上,颗粒物质量浓度及PM_(2.5)/PM_(10)均表现为背景站浦西站浦东站.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重工业城市住宅在夏季开窗条件下,室外细颗粒物PM_(2.5)对室内空气品质的影响,数值模拟得到细颗粒物PM_(2.5)的质量浓度、速度、温度分布云图及粒子轨迹.方法通过采用气溶胶检测仪对室内外细颗粒物PM_(2.5)污染物质量浓度进行实测,使用SPSS软件对测试得到的细颗粒物PM_(2.5)质量浓度进行拟合,并运用FLUENT模拟软件对室内细颗粒物运移及分布情况进行模拟分析.结果位于重工业厂矿下风侧交通主干线一侧的A房间的室内与室外细颗粒物质量浓度的比值(I/O)小于1,受室外环境的影响较大;位于重工业厂矿下风侧小区内部的B房间的I/O大于1,说明受室内细颗粒物染物污的影响较大.并且两房间室内外细颗粒物具有较强的二次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20 77、0.941 11.结论室内PM_(2.5)质量浓度随室外细颗粒物质量浓度增加而升高.建立的室内外细颗粒物PM_(2.5)质量浓度相关性模型,可以分析室内外颗粒物浓度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气颗粒物污染逐渐成为影响我国城市居民健康的重要危险因素.以流行病学各项研究成果为基础,参考浓度选取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的二级浓度限值作为标准,利用泊松回归比例危险模型定量评价可归因于PM_(10)和PM_(2.5)污染的居民健康效应,并结合各健康终端的单位经济价值,采用环境价值评估方法估算相关的健康经济损失.结果表明,目前大气颗粒物污染已对京津冀地区的居民带来了较大的健康危害和经济损失:PM_(10)污染所造成的健康经济损失总额为1 399.3(1 237.1-1 553.1)亿元,相当于2013年该地区生产总值的2.26%(1.99%-_(2.5)0%),PM_(2.5)污染引起的健康经济损失总量达1 342.9(1 068.5-1 598.2)亿元,占2013年该地区生产总值的2.16%(1.72%-_(2.5)8%),其中慢性支气管炎与早逝是健康损失的主要来源.研究结果可为基于健康效应的大气颗粒物污染控制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对控制大气污染、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郑州市PM_(10)和PM_(2.5)中多环芳烃(PAHs)的污染特征、来源及对健康的影响,于2013年4—12月在郑州大学采样点同步采集大气中的PM10和PM_(2.5).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16种优先控制的PAHs进行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Ba P毒性当量法对PAHs进行健康风险评估,并采用比值特征法揭示PAHs的可能来源.结果表明:郑州市大气颗粒物PM_(10)和PM_(2.5)中PAHs的单体质量浓度随季节变化特征明显,基本上都呈现冬季秋季春季夏季的趋势,其中4~6环化合物是PAHs的主要成分.郑州市四季大气颗粒物Ba P质量浓度均超过国家空气质量标准限制,存在潜在健康风险.经过比值特征法分析得出,郑州市大气颗粒物PM_(10)和PM_(2.5)中PAHs主要来自燃煤源、石油化工源、生物质燃烧源和机动车尾气源.  相似文献   

8.
对娄底市环境空气中的PM_(10)、PM_(2.5)质量浓度进行自动监测,并统计分析其分布的均匀性.结果表明,短时间看,PM_(2.5)较PM_(10)分布均匀;长时间看,PM_(10)、PM_(2.5)分布均匀性相当;在4个不同的功能区,PM_(10)、PM_(2.5)分布无明显的差异性和规律性.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太原市PM10和PM2.5中重金属污染状况,采集了太原市春季环境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样品,利用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对样品中As和8种重金属(Mn,Cu,Zn,Pb,Cr,Ni,Co,Cd)的含量进行测定,并对As和重金属健康风险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太原市PM10和PM2.5中均以Zn的质量浓度最大,分别为369.08ng/m3和271.74ng/m3;As的质量浓度相对较小,分别为3.41ng/m3和2.33ng/m3;各点位As、Cu、Zn、Pb、Cr和Cd元素主要显含在PM2.5中。PM10和PM2.5通过呼吸吸入途径产生的成人非致癌风险和致癌风险为儿童的3.98~4.00倍;非致癌风险总和(Hi)低于人体可接受的水平,不具有非致癌风险;PM2.5和PM10的致癌风险介于人体可接受范围,不具有致癌风险。各点位As和重金属在PM2.5和PM10中的非致癌风险比值PHi小于1;1号、3号点位致癌风险比值QR大于1,且对人体健康危害最严重的为可吸入颗粒物PM10,需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0.
含氮化合物是大气细颗粒物(PM_(2.5))的重要组分,其中含氮有机物是含氮组分的重要存在形式,对陆地和水生生态系统影响较大.于2015年4月、7月和10月分别采集了金华市3个具有代表性站点的PM_(2.5)样品,分析了其中水溶性有机氮(water-soluble organic nitrogen,WSON)的质量浓度分布及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金华市PM2.5中WSON质量浓度范围为0.06~6.90μg/m~3,平均1.90μg/m~3,对水溶性总氮(water-soluble total nitrogen,WSTN)的平均贡献率为31%.WSON的质量浓度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秋季较高,夏季较低,而在夏季WSON对WSTN的贡献率最高.金华市PM_(2.5)中WSON的主要来源可能是含氮前体物在大气中的二次转化以及生物质燃烧活动.  相似文献   

11.
可吸入颗粒物(PM10)是铜陵市环境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本次工作采集了样品,并测量样品中15种元素、5种水溶性离子的含量,初步了解了铜陵市环境空气中颗粒物污染的化学组成及其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采暖通风方式对住宅室内外环境中PM_(2.5)浓度及其相关性的影响,于2014—2015年冬季在南京市选取3种不同采暖通风方式的住宅(顶棚辐射供暖+24 h净化新风住宅H1;独立户式地暖住宅H2;无采暖住宅H3)进行了室内外颗粒物分粒径日平均质量浓度采样和PM_(2.5)质量浓度逐时监测实验.实验结果显示,室内外颗粒物均以PM_(2.5)为主,PM_(2.5)/PM10的质量比高达74%以上,3处住宅室内外PM_(2.5)浓度相关系数分别为0.840,0.825,0.923.H1室内PM_(2.5)质量浓度水平最低,仅为室外的22.1%,且室内无粒径大于2.5μm的颗粒物;H3室内PM_(2.5)质量浓度水平最高,室内外PM_(2.5)相关系数最高,且室内存在一定量粒径大于2.5μm的颗粒物.夏热冬冷地区居民应改变传统的开窗通风模式,向净化新风系统转变,可有效降低室外大气污染对室内空气的干扰,保障室内空气品质.  相似文献   

13.
利用2016-2020年绵阳市环境空气(SO_2,NO_2,CO,O_3,PM_(2.5)和PM_(10))监测数据,分析了春节期间烟花爆竹燃放对绵阳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烟花爆竹燃放对环境空气质量产生严重影响,除夕烟花爆竹燃放后,SO_2和颗粒物(PM_(2.5)和PM_(10))均会升高,PM_(2.5)增长尤为明显正月初一达到峰值浓度后污染物开始下降,污染过程逐渐消除。2016-2020年烟花爆竹集中燃放对PM_(2.5)贡献量为12~122μg/m~3、贡献率为16.2%~58.7%,2016年和2019年烟花爆竹燃放对PM_(2.5)贡献较为明显。2020年绵阳市扩大烟花爆竹禁燃区域,强化烟花爆竹管控和巡查,同时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烟花爆竹燃放对城区环境空气质量影响较小。建议今后继续扩大禁止燃放区域加强烟花爆竹管控,同时要求周围区县和郊区在春节期间进行联防联控,以减轻周边区域对城区的污染输送。  相似文献   

14.
利用晋安区五个空气质量监测站2017年的PM_(2.5)监测数据,对晋安区PM_(2.5)质量浓度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晋安区PM_(2.5)浓度年均值和99.7%的日均值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的二级标准;PM_(2.5)浓度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春、冬季浓度值大于夏、秋季浓度值;而日变化趋势则呈现双峰形态;春、冬季PM_(2.5)/PM_(10)比值高于夏、秋季。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泉州市PM_(2.5)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有针对性地提出大气污染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选取2016年泉州市主城区的一城区点和一背景点大气监测站在线PM_(2.5)与污染气体数据,并同期采集PM_(2.5)样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城区点和背景点的年均PM_(2.5)质量浓度分别为(31.06±20.96)μg/m~3和(20.59±10.29)μg/m~3,低于我国空气质量标准中的年均质量浓度二级限值;2)PM_(2.5)的月均质量浓度在2—3月最高,其次为11月,这可能与污染物远源传输和不利天气条件的双重影响有关;3)冬、春季城区点PM_(2.5)同时受到一次排放污染物(如工业、机动车)和二次颗粒物的共同影响,而背景点PM_(2.5)则和较多的二次反应产物生成相关;4)夏、秋季两个站点PM_(2.5)和SO_2、NO_2的相关性明显提升,伴随着夏、秋季主导的西南风,验证了西南部工业区排放污染物传输的影响,此外,城区点PM_(2.5)质量浓度还受到粉尘的显著影响;5)硫氧化率和氮氧化率在冬、春季高于夏、秋季,这可能与上游区域污染物的远源传输相关.上述结果为全面掌握泉州市大气颗粒物的分布规律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6.
为测定太原市初中学校大气细颗粒物(PM_(2.5))的浓度和元素组成,并对暴露于PM_(2.5)中的致癌元素进行环境健康风险评价。文章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太原市城区随机选取10所学校,通过小流量分级采样器对PM_(2.5)进行采样,并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对PM_(2.5)中的元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采样期间PM_(2.5)的平均浓度为(162.99±107.43)μg/m~3。使用ICP-MS共检测出PM_(2.5)中的66种元素,其中,元素S的含量最高,地壳元素(Si、K、Ca、Fe和Al)次之。元素S、As、Cd、Co、Cr和Ni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6 259、38.80、9.25、2.87、84.19和25.12 ng/m~3。健康风险评价结果显示,学校中男生经呼吸途径暴露于各元素的非致癌风险和癌症风险较高。不同人群经呼吸途径暴露于元素Mn的非致癌风险较高(HQ1),暴露于元素Cr的致癌风险较高(R_i10~(-4))。  相似文献   

17.
卫星观测不仅能反映全球尺度的大气污染状况,也能从城市等区域尺度上监测大气污染物的变化.本文基于2004-2013年MODIS气溶胶标准产品,利用PM_(2.5)卫星遥感估算的统计模型,统计分析了郑州地区的PM_(2.5)质量浓度的年际及季节变化特点,有助于深入研究郑州地区细颗粒物污染水平变化.研究发现,在空间上,郑州地区PM_(2.5)高值区主要集中在郑州市市辖区、中牟县、新郑市、荥阳市以及巩义市西北等地区,低值区主要分布于登封市和巩义市南部的山地地区.在时间上,2004-2011年整个郑州地区PM_(2.5)质量浓度总体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直到2011年达到峰值(108.59μg/m3).2011年之后,该地区PM_(2.5)污染状况有所好转,但仍处于重度污染状态.季节变化方面,PM_(2.5)高值通常出现在冬季(149.28μg/m3),秋季次之,春、夏季该地区PM_(2.5)质量浓度较低(81.71μg/m3).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卫星数据可以有效地分析郑州地区的PM_(2.5)时空分布特征,为该地区的PM_(2.5)污染治理提供有力的数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比较了β射线法、微振荡天平法、β射线-光散射融合法和手工滤膜采样-称重法测定环境空气中PM_(2.5)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β射线-光散射融合法在PM_(2.5)浓度较低时准确度较好,浓度较高时准确度较差。经过比较,β射线法、微振荡天平法能够满足环境质量细颗粒物的测定要求。  相似文献   

19.
选取PM_(2.5)、PM_(10)、SO_2、NO_2、O_3和CO作为评价因子,并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基础上对评价标准扩展到五级,通过建立各污染物的隶属函数和权重集,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2013年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的环境空气质量进行评价,得出各个城市的环境空气质量污染水平及其污染因子的大小排序.结果表明,该区域空气质量状况总体较差,石家庄的首要污染物为PM_(10),张家口和承德对大气污染贡献率最大的污染因子为O_3,其他城市最主要的污染物均为PM_(2.5),可吸入颗粒物仍是该区域对大气污染影响最大的因子.评价结果能够较客观地反映该地区环境空气质量优劣状况,从而为改善和治理大气污染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与平原地区城市相比,由于山地城市地形地貌的因素,城市道路具有坡度大、弯道多、路窄、起伏大等特点。车辆在道路上行驶相较于平原存在巨大差异,使得这种道路更容易产生交通污染.为明确山地城市道路长上坡路段汽车尾气与细飘尘排放浓度及其影响因素,特选取重庆主城多条具有代表性的道路采集汽车尾气与细飘尘浓度值,采用交通系统仿真分析方法分析车流量、区域差异、横向距离等对汽车尾气与细飘尘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夜间汽车尾气与细飘尘(PM_(2.5))浓度较日间差异性显著;整体上看,随着横向距离的增加,汽车尾气与细飘尘浓度不断衰减,根据实验结果,日间PM_(2.5)浓度先衰减,当处于横向距离6~10 m之间PM_(2.5)浓度出现向上波动,最后下降至稳定值;夜间PM_(2.5)浓度呈波动式衰减,最后趋于稳定;车流量的大小不是决定山地城市日间上坡路段道路旁PM_(2.5)数值大小的最直接原因;同一个城市的不同区域,道路两旁空气中的PM_(2.5)浓度的含量存在巨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