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大鼠膈肌β-银环蛇毒素结合蛋白的部分纯化及其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沈国光 《科学通报》1995,40(23):2181-2181
β-银环蛇神经毒素(β-bungarotoxin;β-BuTX)是从银环蛇毒分离得到的一种由两个亚基构成的碱性蛋白.与其它β-神经毒素一样,它作用于神经肌肉接头,选择地抑制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释放.在中枢神经系统,这种毒素表现出既作用于胆碱能也作用于GABA能等神经元的细胞毒性.电生理研究资料表明,β-BuTX可能结合并阻断突触前的A型K~+通道,因此我们利用这种毒素作为探针,进行毒素结合蛋白的分离纯化工作,将可能有益于对突触前的离子通道结构与功能的探索,以增进有关突触递质释放机制的知识.文献报道,从小鸡  相似文献   

2.
大鼠脑中存在β-蝮蛇神经毒素的结合位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国光  张新妹  徐科 《科学通报》1997,42(18):1997-2000
由于神经细胞质膜上的多种离子通道和受体是神经毒素的天然靶物质,所以神经毒素在这些膜蛋白的生理功能及结构性质研究中已成为十分有用的工具.从各种蛇毒分离的神经毒素分为在突触后选择地阻遏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的α型毒素以及突触前抑制递质释放的β型毒素两类.α-银环蛇神经毒素作为一种突触后毒素在nACh受体的发现、鉴定、分离及结构功能研究中所起的关键性作用是众所周知的,但与此形成对照的是,突触前过程及有关通道、受体的研究鉴定工作却进展有限.缺乏合适的探针是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川楝素增大NG108-15细胞的Ca~(2+)电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施玉樑 《科学通报》1993,38(9):836-836
由传统中国医学中用于驱蛔虫的楝科植物根皮提取的三萜化合物川楝素,是一种神经肌肉突触前阻断剂。川楝素不影响冲动在神经纤维的传导、肌细胞膜的静息电位和对乙酰胆碱(ACh)的敏感性,而以选择性地抑制ACh从运动神经末梢的释放阻遏神经肌肉传递。尽管同另一突触前阻遏剂肉毒杆菌毒素(BoTX)的作用有不少共同点,川楝素却具有明显的  相似文献   

4.
施玉樑 《科学通报》1990,35(24):1902-1902
梭状肉毒芽孢杆菌产生的毒蛋白——肉毒杆菌毒素(BoTX),是世界上已知最强的毒物,在脊椎动物BoTX干扰乙酰胆碱从运动神经末梢的释放,从而引起与呼吸有关的肌群麻痹,导致动物死亡。已有资料表明,多数脊椎动物如鱼类、两栖动物、乌龟、鸟类和哺乳动物对BoTX都有很高的感受性。来源于植物的三萜化合物——川楝素是另一类突触前阻遏剂,它  相似文献   

5.
一种东亚钳蝎酸性神经毒素的晶体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金雷 《科学通报》1993,38(6):561-561
蝎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存在于我国的主要是东亚马氏钳蝎(Buthus martensi Karsch以下简称BmK).其毒腺分泌毒液,经尾部毒针伤害人畜.现在知道,蝎毒液中的有效毒性成分是一组由30-80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和蛋白质,具有神经毒性.其毒性作用来自它们与可兴奋膜结合并提高其去极化能力,从而引起从突触前神经末梢来的神经递质的过量释放.这种作用发生在钠通道水平.显然,阐明蝎毒蛋白的三维结构对研究离子通道作用机理和膜中配体-受体相互作用本质有重要意义.同时,由于蝎毒神经毒素形成一族同源蛋白质,并随其一级结构的不同而出现毒性和作用专一性的显著差异,因此它又是研究结构-功能关系很有  相似文献   

6.
α-LTX是一种从黑寡妇蜘蛛毒腺中提取的神经毒素, 它通过和受体的结合, 可以有效地触发神经末梢突触前囊泡的释放. α-LTXN4C是一种研究α-LTX同CIRL受体作用的有效工具. 通过对大鼠胰腺β细胞的研究, 发现α-LTX通过在细胞膜上的穿孔引发外钙的内流使[Ca2+]i升高, 而α-LTXN4C是通过引起胞内钙库Ca2+的释放导致[Ca2+]i升高, 并且α-LTXN4C的作用依赖于细胞外二价阳离子的存在.  相似文献   

7.
吉永华 《科学通报》1993,38(5):465-465
蝎毒中存在着多种神经毒素,其中除个别小分子多肽成分被证实是神经细胞膜上钾离子通道的阻断剂外,绝大部分是一类选择性地影响电压敏感钠离子通道的、由60—7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单链多肽。蝎神经毒素作为一种工具物已被广泛地应用在神经电信号传导机制的基础理论研究中。文献[1,2]曾报道了从国产东亚钳蝎(Buthus martensi Karsch)毒中纯化的2个哺乳动物神经毒素(BmK Ⅰ和Ⅱ)和一个被命名为BmK IT的昆虫神经毒素,并分别确立了它们的完整蛋白初级结构。本文将报道东亚钳蝎毒中另一个昆虫神经毒素BmK aIT的HPLC纯化及其部分氨基酸排列顺序的测定结果。  相似文献   

8.
曲瑞瑶 《科学通报》1994,39(5):452-452
P物质(SP)和血管活性肠肽(VIP)等是在脊神经节(DRG)中合成与共存的神经肽,分别向中枢和外周神经末梢移行.SP是公认的初级感觉传入纤维与伤害性信息有关的神经递质,VIP也参与感觉的调节.曾被Sherrington称做“侧位脑”的DRG,最近又被称为脊髓运动节段的“大脑”(the“brain”of spinal motion segment)和腰背痛的介体(the mediator oflew back pain),考虑到迄今尚缺乏有关外周不同传入纤维兴奋时DRG内神经肽含量的系统报道,本工作用不同强度电刺激分别激动A类及A C类纤维动作电位(AP),采用RIA技术测定DRG神经肽免疫活性,研究A以及A C传入纤维长时间激动时SP,VIP和β-End含量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9.
<正>大脑中负责记忆和认知的区域中的β﹣淀粉样肽聚合体(Aβ)被认为会引发阿尔茨海默病(AD)。尽管有大量关于肽的神经生物学效应的研究,但是仍然有两个核心问题悬而未决:各种形态的Aβ都是人体主要的生物活性神经毒素吗?以及这些形态的Aβ是如何破坏神经功能的呢?迄今为止,尝试在临床上降低或消除人体内Aβ的尝试都未能明显减缓AD症状,若想开发成功的治疗方法可能需要这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陈永明 《科学通报》1995,40(22):2060-2060
研究分子间的特异作用(即分子识别)是当前仿生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β环糊精(β-CD)是7个葡萄糖通过1,4-糖苷键构成的环状寡聚糖,可以作为受体通过其憎水穴腔与许多有机物(作为底物)形成包结复合物,这种结合是以对底物分子的形状、体积及极性大小的选择性实现的,因而它在模拟酶的研究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生物体系中,分子间的专  相似文献   

11.
具有广泛寄主范围转移特性的Tn5-nifA重组质粒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江群益 《科学通报》1990,35(4):302-302
固氮作用调节的研究指出固氮基因(nif基因)受氨和氧的阻遏.近几年来,已有报道基因nifA产物引起氨存在下固氮酶合成的去阻遏作用.1983年,Zhu等构建了一个带有nifA的重组质粒pST1021引入野生型和gln突变型的肺炎克氏杆菌(Klebsiella pneumoniae),两者在氨存在下都发生固氮酶合成的去阻遏作用.当pST1021引入具有固  相似文献   

12.
王铁冠 《科学通报》1994,39(1):61-61
化石燃料和沉积物中,藿烷类是普遍存在的以原核生物(细菌与蓝细菌)生源标志物.1974年Ensminger等报道了以C_(30)藿烷为主峰的C_(17)—C_(35)(缺C_(28))藿烷类常规分布型式;以后Seifert和Moldowan从中鉴别出17α(H),21β(H)-和17β(M),21β(M)-藿烷以及17β(H),21β(H)-莫烷三种差向异构体系列,在常规分布型式中,以17α(H),21β(H)-藿烷系列为主.1991年Moldowan等和Armanios等又报道了17α(H)-重排藿烷和18α(H)-新藿烷(即  相似文献   

13.
设立在S.伊丽莎白医院的国家精神健康学会的路易斯·德·麦迪纳塞里(Luis de Medinaceli)等研究发展了一种保证切断的神经末梢能被连接起来以便恢复正常功能的方法,而目前使用的方法的成功率仅为百分之十五。麦迪纳塞里十五年来一直试图发展一种有效的方法,使神经末梢重新连接起来,但收效甚少。而今  相似文献   

14.
杨士珍 《科学通报》1982,27(2):110-110
胰岛素原是胰岛素的前体,本身生物活力很低,只是在胰脏β-细胞中经酶解后才释放出胰岛素发挥其作用,同时也释放出一分子C肽和两对碱性氨基酸.人胰岛素原C肽部分是三十一肽,其他动物的C肽与人C肽的差异较大.尽管C肽的功能尚不清楚,但人体血浆中C肽含量是检测β-细胞释放胰岛素功能的最好指标.临床放射免疫(放免)方法测定血清中C肽含量已是许多国家糖尿病研究中较为重要的手段.放免建立的先决条件是具备天然的或合成的  相似文献   

15.
中华马氏钳蝎中一种强毒性神经毒素的结晶和晶体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宏民 《科学通报》1995,40(8):746-746
蝎毒是由一系列具有高度选择作用的神经毒素构成的,大部分蝎神经毒素是由60~80个氨基酸组成的碱性多肽(BmKIV除外),它们是一组同源蛋白质.已发现蝎神经毒素能作用于多种离子通道,不同的蝎毒素对通道的作用具有高度的亲和性和选择性,且随一级结构的不同而出现毒性和专一性的显著差异,构成了研究结构与功能关系的极好的系统.中华马氏钳蝎(Buthus martensii Karsch,以下简称BmK)广泛分布在我国各地.虽然对中华马氏钳蝎的分离纯化和序列研究已有一些报道,但关于它们的晶体学研究在国内只在近期才取得  相似文献   

16.
以β-环糊精(β-CD)作为模拟酶的动力学研究是当前模拟酶化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据文[1]报道:β-CD 对于2-二茂铁基丙烯酸对硝基苯酚酯水解反应的催化加速程度k_c/k_(un)(k_c与k_(un)分别表示在相同pH 条件下β-CD 存在及不存在时水解反应的速率常数)高达360000,达到了典型的酶催化反应的数量级.这一结果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并被广泛地引用.  相似文献   

17.
壳聚糖/明胶网络聚合物微球药物释放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尹玉姬 《科学通报》1995,40(24):2241-2241
近年来,以刺激响应水凝胶为载体的智能药物释放体系尤为引人注意,因其药剂可响应病理环境信号自反馈而控制释放.采用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如壳聚糖组成的脉冲药物释放体系颇为有利.因壳聚糖(1,4-α-乙酸胺基-α-脱氧-β-D葡聚糖)为自然界最丰富的多糖之一,可由虾壳和蟹壳中的甲壳素脱乙酰化制备,且无毒能为生物体吸收,在体内有降低脂质的作用.Nishimura等将阿霉素负载于壳聚糖微球,考察其抗肿瘤特性.Chandy等则用于壳  相似文献   

18.
神经细胞与神经细胞以及神经细胞与其他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是通过两者的结合点(突触)释放化学物质而实现的。具体地说,就是神经细胞的电冲动传导在突触部位转化为化学传递,依赖神经冲动所释放的贮存于神经末梢内的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起反应,而后引起效应细胞的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19.
存在水稻中新型农杆菌毒性区基因的信号分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中朝 《科学通报》1995,40(12):1126-1126
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Ti质粒毒性区基因所编码的特殊的接合系统将介导T-DNA由农杆菌向高等植物的运动和转移.在双子叶植物中,该系统可通过二元调节系统被许多植物酚类激活.然而,对单子叶植物,尤其是禾本科作物而言,有关毒性区基因诱导因子的报道甚少.我们曾采用带有vir::lacZ融合基因的农杆菌系列菌株,研究了水稻不同组织、不同发育时期的渗出液及提取液对农杆菌毒性区基因的激活作用,发现只有在幼穗分化期至抽穗扬花期的叶片才能检测到较强的诱导活性.我们纯化了水稻中的毒性区诱导信号分子(RVS),其中一个为3,5-二羟-3’,4’-亚甲二氧基-5’-亚甲二氧基-5’-甲氧基-β-羰基二氢查耳酮(C_(17)H_(14)O_7).RVS的诱导方式与乙酰丁香酮(AS)相似,均随诱导物浓度和时间变化而变化.结果表明:在水稻中存在着毒性区基因诱导的信号分子,但只有在特定组织及特定发育时期才可被明显检测到.  相似文献   

20.
有证据表明,气味结合蛋白(odorant binding proteins,OBPs)在昆虫的嗅觉识别中是必需的,起着运输外界脂溶性气味分子通过嗅觉感器淋巴液到达嗅觉受体(olfactory receptors,ORs)的关键作用.克隆和表达了一个新的苜蓿盲蝽气味结合蛋白(AlinOBP3),采用qPCR方法解析了AlinOBP3的表达谱,结果表明,AlinOBP3绝大部分在触角中表达.使用1-NPN作为荧光探针,用荧光竞争结合实验研究了AlinOBP3蛋白和9种棉花挥发物及5种性信息素类似物的结合能力.结果表明,在9种棉花挥发物中,月桂烯、β-罗勒烯、α-水芹烯能够与AlinOBP3相结合,其中α-水芹烯和AlinOBP3的结合能力较强,结合常数为56.68μmol/L.在5种性信息素类似物中,丁酸己酯和AlinOBP3的结合能力最强,结合常数为59.53μmol/L.丁酸丁酯、丁酸反-2-己烯酯、丁酸乙酯和AlinOBP3的结合能力中等,结合常数分别为227.39,108.77及143.47μmol/L.据此推测,AlinOBP3可能是性信息素结合蛋白(pheromone binding protein,PBP)并在感受性信息素和植物挥发物的过程中起着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