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的科学家找到了一种新方法,能够把DNA链条任意弯曲,编织成直径只有50纳米(1纳米=10亿分之一米)的“沙滩排球”。  相似文献   

2.
不活跃的“病毒”一种比病毒还小,具有增殖能力与感染力的谜一般的“病原体”,据说它没有基因,目前正在引起全球生物学家与医学科学家的密切注意。事实上,它是本来已有的一种“不活跃病毒”。这种极小的病原体长期留在动物体内引起一种型式异常的病毒病,就是所谓的“慢性病毒感染症”,也有过一段时期排除了认为它是亚急性脊髓视神经症之类的疾病。  相似文献   

3.
《大自然探索》2011,(3):5-5
“生命是如何出现在地球上的?”这是最大的科学奥秘之一。对许多科学家而言,如果说简单生命形式发端于原始的“氨基酸浓汤”,那么今天所见的基因多样性就太难解释了。一种振奋人心的假说是,地球生命来自于外太空—外星微生物被恒星风吹离宿主行星,“驾乘”星际尘埃一路飘泊,最终来到地球。这种理念被称为“胚种论”。  相似文献   

4.
衰老基因     
美国科学家最近发现了另一种与衰老有关的重要基因,从而使不仅可让人衰老、而且可能造成关节炎和早老性痴呆症等疾病的基因又增添了一个新成员。 迄今为止,科学家共发现了61种与衰老有关的基因。最新发现的这种基因叫p21,它不仅对细胞有直接的影响,而且似乎控制着其他与衰变和疾病有关的若干基因。 领导这项研究的芝加哥伊利诺斯大学的伊戈尔·罗宁森(Igor Roninsow)指出:“这种基因被触动后,其他许多与衰老及老年病有关的基因都发生了变化。” p21基因对细胞有抑制作用,一旦细胞受到毒素或辐射损害,它就会使…  相似文献   

5.
动态点击     
生命起源新说最初的生命究竟诞生于海水中还是来自太空,或是另有起源?据德国最新一期《科学画报》杂志报道,来自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的威廉·马丁与英国格拉斯哥环境研究中心的科学家米歇尔·罗塞尔等人提出了一种新假说:生命最初起源于海底含有硫化铁的岩石。科学家认为,在上述狭小空间内聚集的氢气、氰化物、硫化物与一氧化碳及其他生命体起源所需物质最终发生相互反应,并形成了最初的有机体。目前关于生命起源已有多种假说,其中较为主流的是“海洋起源说”。这种假说认为,在大约38亿年前,当地球上的陆地还是一片荒芜时,海洋中开…  相似文献   

6.
地球是一个具有多种生命形式的行星,地球上的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主要是依赖生命必需的阳光、空气和水,因此,很多科学家和生命工程研究者也按这3个条件到其他行星上寻找可能存在的不同于地球生物的生命体.然而,据现在对种种不可思议的新的生命体的发现,人们开始怀疑以前寻找生命的方式是否正确了.  相似文献   

7.
研究小行星的航天器美国航天局最近宣布,计划发射第一个绕小行星运转的航天器。它将对一个叫做“爱神星”(小行星432号)的巨型太空石进行研究,这是很多有时经过地球的小行星中的一个。科学家认为,通过“爱神星”对小行星进行研究,有助于说明行星(地球)是怎样形...  相似文献   

8.
《世界科学》2009,(6):47-47
美国夏威夷的丛林中生活着一种奇特的“笑脸蜘蛛”.这种蜘蛛的腹部长有形如人类笑脸的图案。科学家们解释认为,这种笑脸图案是由于基因的自然变异形成的.主要是用来阻吓其他的猎食类动物。  相似文献   

9.
兰西 《科学之友》2006,(7):20-20
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一颗小行星正风驰电掣奔向地球。为此,科学家决定发起一项离奇的末日救地球任务——“劫持”另一颗无害小行星,撞向这颗杀手小行星,从而使它偏离地球轨道!科学家设计“末日救地球”新法科学家相信,直径100m左右的小行星每隔几百年就会撞击一次地球,  相似文献   

10.
《大自然探索》2014,(4):4-5
科学家最近首次确定了一颗系外行星(即太阳系之外的行星)——“GJ121413”的大气层特点。“GI1214b”是一颗超级地球(它的质量介于地球和海王星之间)。最近的研究表明,像“GJ1214b”这样的行星是银河系中最常见的行星类型。以往对“GJ1214b”的研究,对它的大气层产生了两个可能的解释:它的大气层可能完全由水蒸气或其他某种类型的大分子构成,但也可能包含覆盖全球、挡住下方视线的高层云。  相似文献   

11.
几个月前,密歇根大学生物纳米技术中心的一群科学家来到了美国陆军犹他州的德格韦试验场。他们此行的目的是为了演示“纳米炸弹”(nano-bomb)的威力。这些弹药可不是什么庞然大物,而是分子大小的颗粒,其粗细约为针头的5000分之一,它能摧毁人类的众多微生物敌人,包括含有致命的生物战病毒──炭疽的孢子。 军方对纳米炸弹显然产生了兴趣。在试验中,这种设备的成功率竟然高达100%,证明作为一种抵御炭疽攻击的潜在武器,它同样具有惊人的民用价值。例如,研究人员只要调整炸弹中溶剂、清洁剂与水的比率,就可以为炸…  相似文献   

12.
地球生命起源之谜  地球上最早的动物——海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球上最早的动物是什么?通过对海绵基因检测和与其他动物(苍蝇、鱼、蛙和人)的基因比对,科学家认为,动物最早的祖先是海绵,它们在地球上已生存了至少5.6亿年,距今约5亿年左右的海绵化石也已被发现。从外表看上去,海绵非常像植物,为此,在很长的时间内人们一直认为它们是生活在水中的一种植物,就连一些生物学家也这样认为。1765年一位叫爱勒斯的生物学家第一次将海绵归属于动物。海  相似文献   

13.
暗物质是一种理论上存在并且引起争议的物质,无法被地球上的望远镜观测到。一些科学家认为,暗物质在整个宇宙质量中的比重达到四分之三。目前,科学家利用时空导致的“波纹”探测暗物质,并首次绘制出这种物质的图像。  相似文献   

14.
某些结肠癌、肾、肝的肿瘤具有一种非常活跃的“抗多种药物基因”即 MDRII 这种“抗多肿药物基因”为一种P-糖蛋白编码,这种ρ-糖蛋白在许多正常细胞的细胞膜中均可发现,科学家们相信,这些蛋白质通过泵出毒素来保获健康的细胞。科学家们认为癌细胞中的“抗多种药物基因”可以与抗药性联系起来分析,有一种可能性是,当肾与肝的正常细胞癌变时,ρ-糖蛋白持续作用,这时很难区分毒  相似文献   

15.
科学家们试图寻找消除温室气体的有效途径,目前这种想法仍存在较大争议。 当前,全世界都在关注如何消减碳排放及其他温室气体,各国科学家及工程师们正致力于研发各类地球工程技术(其中绝大部分还属于纯理论性的),以此减缓全球变暖及其所带来的影响。对此,不少科学家持怀疑态度,他们不相信技术能够起到相应的作用。然而部分科学家坚持认为,技术是快速解决环保问题的一种相对廉价的办法。  相似文献   

16.
《科学之友》2004,(5):21-21
俄罗斯萨马拉航空航天大学研究人员正在研制能从国际空间站向地球空投货物的“太空梯”。俄进行“太空梯”的开发是应欧洲航天局的要求而进行的。这种“太空梯”实际上是一种长30千米的绳索,由质轻但承重性能很好的聚合材料制造而成,每条绳索自身质量只有6千克。使用时,绳索一端捆着货物舱从空间站向地球投放。当货物舱抵达地球稠密大气层时,绳索受大气剧烈摩擦而燃烧并与货物舱分离,然后货物舱借助直径为2米的气球的帮助,在地球表面实现软着陆。据介绍,俄专家将于今年10月前完成这种“太空梯”的制造,今年年底将利用俄“光子”卫星对这种“…  相似文献   

17.
张锦 《科学通报》2022,(14):1555-1557
<正>碳元素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有机碳”构成有机物和生命体的分子骨架,“无机碳”可形成立方结构的金刚石和六方结构的石墨.以石墨六元环为基本单元,还可组成多种低维碳纳米材料,如零维富勒烯、一维碳纳米管和二维石墨烯、石墨炔等.碳纳米管是日本科学家饭岛澄男于1991年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下发现的[1].碳纳米管的直径为纳米尺度,  相似文献   

18.
<正>科学家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宇宙奇观。一个不可见的“恶魔”——超质量黑洞在星系际空间横冲直撞。如果它在太阳系中,那么它只需14分钟就能从地球飞到月球。在这个质量可能相当于2000万个太阳的黑洞后面,跟随着长达20万光年(相当于银河系直径的两倍)、主要由新生恒星形成的一道“凝迹”(飞机飞行或轮船航行所留下的尾迹)。科学家说,他们在取得这一新发现之前从未见过如此壮观的宇宙奇观。那么,这样的奇观缘何产生?  相似文献   

19.
1991年,一个叫饭岛澄男的日本科学家在分析煤烟样本时发现了一种针状的管形碳单质,它的形状如同一个卷起的管子,平均直径只有1~2纳米,大小等同于一个DNA分子。出乎意料地,这种微小的东西很快成了材料科学家眼中的超级明星,他们发现,在诸多材料中,这种物质竟鹤立鸡群般地优秀:轻便,坚硬,散热和导电性能无与伦比。这样的材料在人类的未来生活中会扮演怎样的角色呢?人们不禁自问,并对它寄予无限的希望,他们把这种管状的碳单质称为碳纳米管。  相似文献   

20.
病毒的世界     
正睁开双眼去看这个不可思议的病毒世界,可以帮助我们预防疾病,了解生命的起源,甚至可以让我们洞察、预见未来自然世界可能发生的变化。想象某个漂浮在太空中的外星生物体,它不能凭自己的力量生长,除非感染宿主,它漂泊不定,没有活力。我们对它知之甚少,只知道当它进入一个适合它的星球的大气层时就开始繁殖。那么,它是活的吗?它很危险吗?这听起来像是一个不可能的存在,但它几乎就是对病毒的描绘,病毒只不过是一些基因物质,它们只有在宿主体内才能复制。病毒看似不像是地球生物,但它们却是地球上最丰富、最重要的有机体。它们几乎无处不在,从海洋到森林,到你周围的人群,都是病毒的栖息处。当然,病毒也存在于你的身体表面,潜藏在你的身体里。这个由奇怪的准生物(quasi-living)组成的世界被称为病毒圈。这是一个神秘的世界,因为我们对病毒的了解比任何其他生命形式都要少,但这种情况正在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