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汾河上游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遥感与GIS技术,对山西省汾河流域上游的宁武、静乐、岚县和娄烦等1990年至2010年的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并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a来汾河流域上游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变化的主要特点是耕地明显减少,植被覆盖增加,建设用地显著增加,耕地面积主要流向植被覆盖和建设用地,汾河上游生态环境呈好转态势.  相似文献   

2.
汾河上游土地利用生态安全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利用生态安全及其驱动力研究正日益成为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土地利用生态安全驱动因素应包括自然因素和经济社会因素.以汾河上游为例,对其10年以来土地利用生态安全特征分析,来反映整个汾河上游地区土地利用生态安全特征,从而预测本地区未来土地利用生态安全,为评估区域内生态环境变化提供依据,并寻求积极的人为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3.
主要根据民勤盆地的社会调查资料分析了甘肃省河西地区石羊河流域下游民勤盆地近50年来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生态环境变化对人类的反作用,并着重分析了当地人对当地生态环境变化及其原因的理解与认识.认为民勤盆地存在环境恶化趋势.该地区地下水位迅速下降,沙漠化、土壤盐渍化、植被衰退过程加快,这些生态环境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并对人类身体健康造成了持久的危害.  相似文献   

4.
鄱阳湖平原耕地撂荒现状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作为农业生产的载体,是粮食综合生产的基本保障,耕地撂荒因与粮食安全紧密相关而备受关注.当前耕地撂荒研究多集中于山区和非粮食主产区,而在粮食主产区则相对较弱.基于鄱阳湖平原农户问卷调查资料,统计了该地区耕地撂荒状况,同时运用2元Logistic回归方法探讨了撂荒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鄱阳湖平原21.65%的受访农户存在耕地撂荒行为,这说明该区域存在一定程度的耕地撂荒;灌溉条件、交通条件、农业生产设备、地块质量、病虫害、农户对现有的粮食收购价格的评价、旱灾、家庭规模、务农人数是鄱阳湖平原农户撂荒行为的主要驱动因素;鄱阳湖平原耕地撂荒多是区域性和季节性撂荒,大面积的耕地撂荒现象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利用1976年MSS遥感图像、1990年TM遥感图像进行判读制图,输出汾河上游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分类图.应用GIS技术及数理统计学方法,结合土地利用分类动态度模型,对汾河上游地区1976年-199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过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在1976年到1990年14a中草地、水体、城镇建设用地面积有所增加,耕地、林地、未利用地则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水体、草地面积有继续扩大的趋势,未利用地面积为持续缩小的变化趋势.其余三种土地类型,林地、城镇建设用地、耕地的面积则保持相对稳定的.  相似文献   

6.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外部世界,也是围绕着人类的空间,它可以直接和间接影响人类的生活、生存和发展;而生态环境是生物赖以生态的大气、水源、土地、日光、热量以及人们劳动的环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人类走向现代化的物质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能满足现代人在生产、生活中对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更有利于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恢复与重建良好的生态环境,维持生态环境自身的可持续、永持续对于建设长江、黄河上游绿色生态屏障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土地退化是汾河流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汾河流域土地退化的形成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和人为因素(人口激增、资源滥采、产业畸形等)。2010年汾河流域土地退化造成经济损失的估算结果表明:汾河流域水土流失、沙漠化、盐渍化的经济损失分别为18.16×108,3.07×108,12.32×108元,三者合计33.55×108元,约占全流域GDP的0.67%,占第一产业产值的12.77%,人均负荷值为255.70元/人。土地退化严重制约着汾河流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亟需加大治理力度。  相似文献   

8.
流域生态安全研究的历史阶段划分——以汾河上游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认为流域生态安全问题具有深刻的历史渊源,与生产技术水平相应,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的生态安全阈限应是一个动态数值。以汾河上游为例,从人口、政策、技术等对生态环境干预度较高的人文因素入手,以森林、草地覆盖率变迁、水土流失程度为主要指标,对流域生态簧全历史阶段划分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基于SWAT模型的汾河上游径流过程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汾河上游流域为研究对象,用宁武、静乐、岚县、娄烦和古交等气象站和水文站2000到2011年间的气象、水文等资料,结合DEM数据、LUCC数据、土壤空间分布,构建汾河上游水文模型.应用LH-OAT法对其进行参数敏感性试验,应用SUFI2法和手动调参相结合的方法对模型参数进行率定和验证,然后进行径流模拟.结果表明,在模型率定与验证期,除了2006-2011年干季,受汾河上游头马营引黄调水影响,使其模拟值与实测值相比偏小以外,总体来说模拟与实测径流的Nash-Sutcliffe效率系数分别为0.78和0.79,相对误差为5.8%和8.7%,均小于10%,径流量和降水等指标对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比较敏感.SWAT模型在汾河上游模拟效果较好,有较强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0.
可利用容量是环境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一个实际问题.本文根据水环境容量数学模型,结合汾河水库的实际水情,建立了汾河水库的水环境数学模型,并在2001年~2010年10年期间在4个检测地点取样分析和结合期间的水文检测数据的基础上对汾河水库的水环境容量进行了分析,目的是测算汾河水库及上游河道的水环境容量.结果表明:⑴水环境容量方面,汾河水库上游河道能容纳的Ⅴ类污水最大为河道流量的26%,汾河水库最大容纳Ⅴ类水为每日41×104m3;(2)汾河水库上游河道的水土流失和库区本身的因素导致了库容量的降低,加之水库干流水质的不断恶化,导致了水环境容量的减弱.因此,强化汾河水库上游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扩大库区容量是解决当前汾河水库水环境容量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主要根据民勤盆地的社会调查资料分析了甘肃省河西地区石羊河流域下游民勤盆地近50年来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生态环境变化对人类的反作用,并着重分析了当地人对当地生态环境变化及其原因的理解与认识。认为民勤盆地存在环境恶化趋势,该地区地下水位迅速下降,沙漠化,土壤盐渍化,植被衰退过程加快,这些生态环境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并对人类身体健康造成了持久的危害。  相似文献   

12.
贵州喀斯特山区水土流失因素与生态修复对策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清海  林昌虎  何腾兵 《贵州科学》2006,24(3):62-65,74
贵州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脆弱,特殊的地质、地貌、降水等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的交叉影响使贵州喀斯特山区成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人民生活贫困的地区.本文探讨了喀斯特山区水土流失因素,提出了人为因素是贵州山区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防治水土流失与土地退化的几项工程技术措施和政策措施,对解决贵州喀斯特山区的土壤匮乏,发展农业生产,改善生态环境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茹 《山西科技》2009,(4):136-137,139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生活、生产用水的重要水源,全面认识地下水,合理开发地下水,积极保护地下水已成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迫切要求。文章分析了汾河灌区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了不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导致生态环境等多方面问题,并提出如何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随着太原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逐渐扩大,人口增多,太原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加,沿岸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入河道导致汾河太原段的生态环境受到污染.为了探究汾河太原段沉积物中污染情况,在2018年对汾河太原段7个区域沉积物中不同形态氮、铜、铝含量以及脲酶、蛋白酶活性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汾河太原段沉积物各季节总氮含量...  相似文献   

15.
 基于柴达木盆地的地理、气候、水资源和盐生植物等自然条件,综合分析了该地区发展盐湖农业的资源基础,重点讨论了土地利用现状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以盐渍化的土地为主,区域内积温较多、热量条件较好,咸水、微咸水资源及动植物资源丰富;农业用地仅占土地总面积的0.17%,有大量宜农土地未被开发,撂荒面积大;草地占土地面积的46.64%,但海拔、气候、交通等条件限制其利用;林地占土地总面积的2.87%,破坏较严重;盐碱地占总土地面积的11.68%,且资源丰富,几乎未被利用。柴达木盆地资源基础丰厚,开发潜力巨大,建议在该地区建立农业示范园区,发展盐湖农业,加强盐生植物研究,合理开发利用盐碱地资源。  相似文献   

16.
漫湾库区生态变化及其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漫湾库区多陡坡,断层发育,地表破碎,雨量集中,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易退化.通过实地调查及野外资料分析,介绍了该库区生态退化的几个表现:①景观变化,原994m以下河谷地带的村落、耕地、陆生动植物全部被淹没,在1000~1800m的谷坡地带,原有林地、草地、坡度稍缓的地方,均被新开垦的坡耕地和新建的聚落环境所取代.生态环境较以前脆弱,但因蓄水后库区水热配置条件的改变,使1000~1300m地带的植被条件变好,促进了库区植被的恢复;②1984年以后,库区及上游地区地表水土流失加剧,长系列年径流量含沙量增加36.6%,年输沙量增加37.3%;③库容损害严重,1998年调查,水库建成的3年时间里,总库容淤损率已达到原设计标准的第5年水平,有效库容淤损率已达到15年的水平;④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山地洪水、崩塌等山地灾害频繁.并进一步分析了造成生态退化的人为因素,认为:①建库后坡地开垦,造成库区植被的减少,以及水土流失的加剧;②水库蓄放水造成库周边稳定性变弱,引起崩塌和滑坡;③因公路、水沟等水库相关工程设施建设引起泥石流等山地灾害;④库外上游环境恶化是库区泥沙、水质生态环境的重要影响因素.最后,例举库区生态环境恶化对地方生产、生活以及水库工程本身造成危害,提出库区生态环境治理和维护的对策:①对库区内生态环境严重退化地区的环境贫困人口和受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灾害危害的人口,必须移民到库区外进行安置,以减少环境压力.目前,库区属于此方面影响的人口约1000人,需要重新安置费约3000万元;②以小流域为生态单元,将土地合理利用、灾害治理和社区发展相结合,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重点在南涧公郎河和风庆黑河小流域;③加大库周移民安置区重点山地灾害危害区的工程治理;④提高漫湾电厂库维资金的额度,直接用于库区移民安置区的绿化工程建设、农村能源建设和扶贫开发建设;⑤治理库区外大理市及兰坪县境内的水污染企业,改善入流水质;⑥结合小湾大型电站的建设,加大澜沧江中上游干流河谷两岸的天然林建设和水土流失治理.  相似文献   

17.
汾河上游流域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森林覆被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被尤其是森林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汾河上游流域,作为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一个独立的流域单元,是太原市唯一的水源涵养地和供水区,其森林植被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其本身的生态安全和对汾河流域的大城市的生态屏障作用能否正常发挥.所以应用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对汾河上游流域的森林变迁的历史,追根溯源,进行研究,目的是找出人类活动对植被影响的规律,从而能够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恢复植被,为汾河上游流域的生态安全提供可靠的保障.  相似文献   

18.
西部生态环境重建面临的严峻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西部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探讨 ,根据近 2 0年来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恢复与重新研究的理论和实际 ,结合西部地区经济基础差、生产技术落后、经济水平低、贫困人口多 ,特别是恶劣的生态环境严重制约着西部经济快速发展的具体情况 ,科学的分析了西部大开发生态环境建设面临的水土流失、地质灾害、干旱、土地沙化、草场退化、环境污染等问题 ,提出了生态环境治理之对策 .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汾河上游水土流失加剧、污染源增加、管理失效严重延缓了汾河上游的水环境治理。在分析汾河上游水环境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和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20.
积石山县刘家峡库区自然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使得耕地面积不断缩小,土壤肥力减退,影响着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极大地制约着积石山县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加大该地区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保证土地永续生产,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刻不容缓.文章就刘家峡加大库区水土保持和环境保护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及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