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宋月华 《甘肃科技》2014,(4):136-137,130
回顾2010—2012年检验科工作人员出现的职业暴露情况,并对其构成的危险因素进行了分析。3年期间在职业暴露的16人次中,采血针头刺伤比率是37.2%;标本管裂划伤是22.1%;仪器针头刺伤是10.5%;血液、体液污染皮肤、粘膜是30.2%,这些都造成了检验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受到污染而发生的感染,发生各种各样的职业暴露事件。检验科人员长期暴露在高风险的工作环境中,不仅对个人的健康造成危害,也成为医院获得性感染的根源。所以,要强化对生物安全的认识,提高自身防御危险的能力,制定切实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维护医疗环境的安全,是我们每个医学检验人员应当承担的的责任。  相似文献   

2.
杨余  王华录  王梅英  方耀武 《甘肃科技》2013,29(15):137-138,148
综合分析基层微生物实验室人员应对TB/HIV双重感染患者痰标本检测的职业危险因素。以标本本身具有的传染性、医院基础设施、实验室工作人员为核心,分析了TB/HIV双重感染患者痰标本检测的职业危险因素。微生物室工作人员的职业危险因素主要有3个方面:首先TB/HIV双重感染患者痰标本本身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其次是基层实验室基础设施薄弱,布局不规范;再次基层人员偏重检测,而自我防护意识薄弱。职业安全防护需要对标本的传染性、基础设施建设、人员培训3方面加强管理,进而从根本上降低职业风险。  相似文献   

3.
《攀枝花学院学报》2013,(3):126-128
艾滋病(AIDS)的流行在我国已进入快速增长期,医护人员由于职业技术操作常直接与病人的血液、体液接触,是职业暴露的高危群体。本文通过分析医护人员HIV职业暴露的常见危险因素,提出在医疗护理环境中,医护人员必须熟知HIV暴露的自我防护措施,增强医护人员对HIV职业暴露的认识,主动提高自我防护的意识,争取病人的配合与支持,避免和减少HIV职业性感染对医护人员安全的危害。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分析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伤害因素与预防措施。方法根据消毒供应室职业伤害发生的因素,制定并落实相关的制度、防护措施,实施规范化操作。结果提高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伤害的防护意识,确保其身心健康。结论通过分析职业伤害的危害因素,强化防护意识,建立健全了各项制度,规范了技术操作,最大限度地预防了医院内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魏兴梅  李承菊 《甘肃科技纵横》2012,41(6):160-161,34
本文目的在于分析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并探讨其防护措施。通过临床观察和分析,针对手术室护士常见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对相应的防护措施进行探讨。防护措施的关键在于减少或消除手术室职业危险因素。在此基础上严格操作规程,增强防护意识,充分认识手术室职业危险因素的严重性,力求将护士职业损伤降至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6.
16例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的预防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我院16例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HIV/AIDS)职业暴露发生的类型、经过、危险程度及暴露后的预防措施进行分析,探讨暴露后实施预防措施及进行防护的方法。方法:结合卫生部制定的《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对我院16例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例职业暴露人员在发生HIV/AIDS职业暴露后经过暴露后预防措施(PEP)的实施,进行4年6个月的临床医学观察后,未发现一例感染。结论:临床医务人员在医疗护理过程中极易发生HIV/AIDS职业暴露,因此应加强医务人员防护相关知识的教育和培训。  相似文献   

7.
曲范清  朱红艳  袁亚萍  陈琼 《甘肃科技》2009,25(13):182-183
经血液传播性疾病每年呈上升趋势,供应中心工作人员的职业暴露危险也随之加大,暴露后如何处理?成为切断血液传播性疾病传播途径的重要措施,也是预防院内感染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从职业暴露的环节,预防,职业暴露的局部处理和特殊处理进行了论述,从而克服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工作中在职业暴露后惊慌和麻痹大意的心理,以减少或避免因职业暴露而造成血液传播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王惠荣  董驰 《甘肃科技》2012,28(17):161-162,165
手术室的护理工作者是在一种特殊环境中从事特殊护理专业的群体,现代手术室的护士处于多种有害因素之中,职业危险因素自被提出以后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手术室护理人员由于其特殊的工作环境和性质,每天直接或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分泌物及各种化学消毒剂、麻醉废气、X线等,因此,手术室护士具有较高的职业危险。为了有效地避免或减少职业危险因素,必须明确职业危险因素的相关因素,才能更好地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构成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危险因素主要有生物因素、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等。为此,手术室护士在工作中的防护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危险货物进行分析,发现危险货物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性、放射性以及腐蚀性这五种危险特性,针对我国铁路危险货物运输的安全防护措施、运输包装、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以及运输设备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在人员管理上,严格规范工作人员的操作,重点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养,加强信息化教育的开展与应急措施的培养;在设备管理方面,提高消防设备的质量、定时对防雷防电设备进行严格检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全院护理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4年10~2016年11月期间220例医院全院护理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所有资料,探究处理血源性职业暴露的有效措施.结果:1~5年护龄护士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率为29.54%;白班是最容易出现血源性职业暴露的班次,拔针及拔针后处理是最容易出现血源性职业暴露的环节,锐器伤是最容易出现血源性职业暴露方式,手是最容易出现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部位.乙型肝炎病毒(HBV)大约占据2.27%(5/220),丙型肝炎病毒(HCV)合并HBV大约占据1.81%(4/220),HCV大约占据2.72%(6/220),梅毒大约占据7.27%(16/220),免疫缺陷病毒(HIV)大约占据0.45%(1/220),不明原因大约占据9.09%(20/220).结论:在全院护理人员中血源性职业暴露是高危以及常见的职业风险,需要给予强化培训和加大监督力度,有效降低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危险.  相似文献   

11.
王清 《科技信息》2010,(22):362-363
目的:了解护理人员对职业危害的认知水平与防护现状,积极采取防护管理措施,有效控制临床护理人员职业暴露。方法:自设问卷随机对120名在岗护理人员进行职业暴露的危险性和预防方法等项目的调查。结果:被调查护理人员中仅20%(24人)的人知道被针头刺伤有感染爱滋病病毒的可能性;40%(48人)的人没有听说过普遍性防护原则;45%(50人)的人认为不可能碰到爱滋病病毒感染者;36%(43人)的人检查病人时戴手套;检查病人前后都洗手者只占60%;70%(84人)的人曾被针头或锐利器具刺伤;40%(48人)的人曾被病人分泌物溅入眼鼻口中;平均医疗锐器损伤次数为2.7次。结论:护士对职业危害的认识水平较低、防护意识谈薄,应建立职业防护管理系统,完善管理制度增加必要防护的设备,加强职业危害教育,提高护理人员职业防护意识,有效控制职业伤害。  相似文献   

12.
了解口腔科护士对职业安全防护的掌握情况分析相关因素,探讨有效措施提高护士的职业防护水平。对120名口腔科实习护士进行职业防护知识培训,临床防护中的执行情况,影响防护的因素。掌握标准防护的实习护士仅占1/3,2/3实习护士不了解在职业安全防护并正确使用防护用品。学校和医院对口腔科实习护士未重视上岗前的培训,对每一位口腔科实习护士进行岗前的培训并建立有效监管机制,从而减少实习护士职业危害。  相似文献   

13.
孔杰 《科技资讯》2015,13(1):253
目的探讨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防护以及管理策略。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2月—2012年2月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护理人员6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护和管理策略。结果通过不同时期的随访,对所有患者进行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结果显示6例医护人员的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加强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相关知识培训和自我防护意识并建立全面合理的管理制度有利于减少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摸清辖区主要工业企业的职业危害因素、职业危害接触人群分布,职业损害及职业病发病状况,从而为制定本地区的职业病防治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国家《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进行调查。结果调查企业120个,发现存在职业危害的企业有85个,占70.8%。企业的环境抽查合格率为83.6%,主要的危险因素为苯、粉尘、噪声和其它化学毒物,接触危害因素总人数有2961人,占一线工人的36.3%,职业损害发生率为0.8%,暂未发现职业病患者。结论该县工业企业不发达,以中小企业为主。主导工业为电声、木具业,职业危害情况暂不严重,职业损害发生率仅占0.8%,暂没有发现职业病患者。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企业以小型为主,其职业卫生管理较差。建议有关监管部门在强化对企业职业卫生监督管理的同时,应持续强化企业责任人的职业卫生管理意识,引导企业树立职业健康管理理念,从而实现企业自觉防制,员工自觉防护,达到减少职业危害发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通辽地区30岁以上常住居民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暴露情况及分布规律.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通辽市30岁以上的居民共2577名作为调查对象,进行脑卒中高危人群危险因素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血压、血脂、血糖检测,分析和比较危险因素暴露水平、脑卒中患病率,并进行脑卒中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结果: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史,吸烟史、超重或肥胖、脑卒中家族史危险因素的暴露率其男、女性分别为,男性48.9%、28.8%、14.1%、46.85、58.3%、38.3%,女性42.9%、27.8%、11.4%、14.3%、45.9%、44.3%,男性脑卒中患病率15.95%,女性为9.5%,男性显著高于女性( P<0.001).结论:本次调查提示,通辽地区常住居民脑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及脑卒中的患病率高,应积极从控制危险因素,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入手,进而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6.
刘红伟 《甘肃科技》2012,28(24):136-138
消毒供应中心(CSSD)是医院临床的后勤保障部门,它担负着全院医疗护理及各科室所有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清洗、消毒、灭菌及无菌物品的供应工作,加上高温、噪音、潮湿等环境的诸多不良因素,接触有害病原菌和其他有害因素的机会成倍增加,极易对工作人员的健康及安全造成威胁。认清这些潜在的危害,因地制宜地采取切实可行的安全有效的防护措施,把危害降到最低,是每个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应该做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7.
郑张卫  刘香构  何泓 《甘肃科技》2011,27(22):158-159
在艾滋病疫情越来越严重的今天,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避免其职业暴露的发生,已经迫在眉睫.针对这一现状,结合艾滋病诊疗和护理的实际工作,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护生锐器伤后伤口处理现状并分析影响因素。方法根据地理方位布局,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对在湖南省内6所三级医院内实习的503名护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护生锐器伤发生率为66.40%,锐器伤后,能规范处理伤口的护生占37.72%,未规范处理伤口的护生占57.79%,还有4.49%护生未对伤口进行任何处理。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实习时间长、教育程度高、带教老师传授职业防护知识频率高,是护生发生锐器伤后规范处理伤口的有利因素,工作量大、岗前培训次数少、对锐器伤认识不足是护生锐器伤后伤口处理的不利因素。结论护生锐器伤发生率高,但锐器伤后伤口处理不规范,与个人因素及环境因素有关,应引起学校及医院相关部门的重视,加强护生职业防护教育,健全医院规章制度,减少锐器伤对护生的伤害。  相似文献   

19.
分析某煤气化项目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放射性职业病危害程度对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的影响,为监管部门实施职业卫生监督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通过职业卫生调查与现场检测,分析放射性职业病危害接触水平、职业病防护设施与措施。正常工况下,含密封源仪表周围5cm处周围剂量当量率在0.1~13.6μSv·h~(-1)范围,周围100cm处周围剂量当量率在0.13~1.12μSv·h~(-1)范围;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为0.056 m Sv。该项目放射性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和放射卫生管理措施可行,满足国家标准规范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中心供应室是从医院不同区域如手术室、临床病房、门诊和检验等部门,将所有污染物品回收集中处理后,再送到原使用部门的场所,承担着全院医疗用品的洗涤、消毒、灭菌工作。因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的特殊性,每天不得不暴露于各种各样的危险因素之中。不安全的工作环境不仅影响医疗、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