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七八岁到十二三岁之间,是孩子读书兴趣自发产生的阶段,如果在他对文字单纯的好奇和喜爱阶段,不能从垂手可得的书籍中得到启发满足,过了这个阶段,他的心思便要被许多其它东西吸引,他的身心会被许多成长的烦恼所占据,父母能帮他建立一个阅读启蒙,以及可能的终生读书习惯的机会,大概也就从此永远的失去了。但是,一个中等智力的孩子,在成长期中,只要让他可以自由地接触一些有趣  相似文献   

2.
语文是和人的生命、生活接触最密切的学科。语文能力是在语文生活和语文实践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把语文学习仅局限在课本、课堂之中,那是苍白、僵死、没有生命力的。我们的学生接受了十几年的系统语文教育,却仍然没有学会读书——既没有自学的兴趣、也没有读书的方向,更没有读书的方法和审美意识。虽然有些学生成绩优秀,顺利考上大学,但我们看到,在大学里,绝大部分学生是修习文科之外的专业,有可能,他们一生的人文功课,就是中学时代那几本教科书。此后,他可能再也没有机会和兴趣去看那些非专业的不实用的“闲书”,从此与文学和文化名著绝缘…  相似文献   

3.
围猎抑郁症     
正也许作为一名普通大众,您可能从来没有遇到过身边的人患上抑郁症,也许您这辈子也没有机会和抑郁症患者接触。不过,假如哪天遇到了抑郁症患者,即使您不愿意去倾听、鼓励、陪伴,但至少可以给他一个微笑,而不是歧视或刻意疏远。抑郁症不该是令人感到"羞耻"的话题,请相信抑郁症一定会治好的,只要内心点燃灯火,精神世界里就不再会有黑暗。  相似文献   

4.
一天,机会来了,那家人的儿女和新来的女孩儿都出去干活了,只有那个盲老人独自在家。我想,反正他也看不见我,我要是能和他聊聊天,博得他的欢心,求他给我说说好话,他的子女们也许会收留我的。我鼓起勇气走进他家,和他聊了起来,并告诉他,我是一个被遗弃的可怜人,没有亲人,也没有朋友。老人安慰我说,他们可以成为我的朋友。我开心得哭了起来。可这时,他的子女们回来了,两个女孩儿一见我就昏了过去,他儿子拿起手杖,拼命地抽打我。凭我的力气,我完全可以打倒他,但我没有还手,只是抱着头,逃回了自己的住处。  相似文献   

5.
恐龙博物馆     
《科学世界》2008,(4):94
美国夏威夷的Honolulu Community College发起了一个恐龙展览(Dinosaur Exhibit),用丰富的图片和资料为那些恐龙爱好者或无机会真正参观展览的人提供了接触恐龙的机会。  相似文献   

6.
买丽娜 《科技信息》2009,(33):I0081-I0081,I0065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对干部的读书学习越来越重视,干部讲学习多读书已经渐成风气。国家总理温家宝也曾多次谈到:“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如果说一个人的读书习惯折射出的是他的精神追求,那么,众人的读书习惯反映出的则是一个时代和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作者结合自己所学专业对宋人的读书之志、读书之勤、读书之乐、读书之法展开讨论,探究读书学习的精神意义。  相似文献   

7.
孙欣 《世界博览》2010,(4):66-67
趁着有温州同行的当儿,才有机会和张见真正坐下来,闲谈些与艺术相关的话题。读书期间,接触并不多,对于他本人的了解,还是画风更为熟悉。初见他那张《袭人的秘密》之时,我不可抗拒地,被他这种高妙的凝练,深邃的融通之气给吸进去了,并确知,它的与众不同——即使我很分明地知道,我所体会到的,可能仅仅是张画面外延的一部分而已。  相似文献   

8.
(一)“惟书有真乐”的韩驹韩驹,宋朝著名诗人。他把读书当作一种乐趣,曾在一首诗中说:“欲乐诳凡夫,须臾皆变坏。唯书有真乐,意味久犹在。”诗虽然有些武断,但作者对读书的乐趣溢于言表,鲜明地对比,说明真乐惟有读书。多读书、多思考,慢慢地体会“意味久犹在”的真乐吧。  相似文献   

9.
赵光义兴趣广泛,是个喜欢风雅的皇帝。他最大的乐趣是读书,而且是什么书都看,颇有些博览群书的意思。但他读书并不是死读书或看热闹,经常会提出自己的见解,他读《阴符经》时,就说:"这书专讲诡诈奇巧,不是正道。"  相似文献   

10.
阅读是一种交际行为,是阅读者用眼和脑来阅读并理解作者通过文字所表达的文字意义和内涵意义的过程。在现代文明社会中,阅读是人们接受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只要是受过教育的人,没有不读书的。但是他们是否都会读书,都是高效率的阅读者(effient,readers),却是很值得怀疑的。能读书并不等于会读书。只有会读书的人才是高效率的阅读者。阅读效率是阅读时间,以及阅读速度与阅读理解水平之间的比率关系。在一定的时间内,一个人阅读的文字材料越多并且获得所需要的信息量越大,那么他的阅读效率就越高。在语言教学中,这种高效率的阅读…  相似文献   

11.
无国界学习     
《科技潮》1998,(5)
学习不再是正规教育体制的一统天下,学习必须适应学习者不断变化的种种要求。我们正在通过各种可能的交流机会,寻找为多种目的而学的新的学习方式。皮特·肯帕杜奔波于津巴布韦的城市与乡村之间,依靠自己的力量与当地居民共同分享着和不断丰富着他的经验。莫桑比克灾难性的内战使原有的教育机构遭到严重破坏,然而,这恰恰为建立崭新的教育体系带来了机会。此外,美国的青少年在利用互联网探索其周围环境的同时与世界各地的小伙伴建立起一个个学习群体。菲律宾的农民由于建立了一个社区无线电台,他们的水稻产量翻了一番,而孟加拉国的孩子们则通过学习摄影,开始用全新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文化。学会读书成为荷兰人的一项重要家务,而在中美洲,那些不能坐下来读书或写信的人仉依然能找到一种利用多媒体进行职业培训的工具。  相似文献   

12.
李亚蕾 《科技信息》2013,(2):224-224
<正>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将会与日俱增,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西方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这对于加深我们对西方社会的理解是一件好事,但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  相似文献   

13.
费孝通师驾鹤西去了,费师卧病以来我心头牵挂的不祥预感不幸成了事实,一位蜚声国内外的中国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界巨匠离我们而去了。我感到很悲痛,仓猝中记下一些片断的回忆,以表达我深切怀念费师之情。在我的心中,费师不仅曾是一位国家领导人、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他更是一位才智过人的学者、诲人不倦的老师。1952年夏季之前,费先生在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任教,我在燕京大学读书,当时没有机会听他的课。当年中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清华、燕京、辅仁、中山大学和中国科学院考古所等教学和学术机构的社会学民族学部分人员集中到中央民族学院研究…  相似文献   

14.
焚书之书     
正书遭殃了,人也不会幸免。秦始皇焚书坑儒,焚书和坑儒是连在一起的。纳粹在焚书后不久就制定了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政策,开始焚人了。在科幻小说大师雷·布拉德伯里的代表作《华氏451》中,故事主人公盖伊·蒙泰戈是一名消除队员,不过他的工作是焚烧违章书籍。他已经当了10年的消除队员,并且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所从事工作的乐趣:在午夜奔跑,看着书一页一页地烧成灰烬……本  相似文献   

15.
小小机械迷     
说到铁路,大家一定都会想到詹天佑,他就是我国第一条自主修建的铁路的修建者。我们都知道长大后的詹天佑非常了不起,但你知道他从小就是个机械迷吗? 1861年,詹天佑出生在广东南海县的一个茶叶商人家庭。8岁那年,他进入一所私塾里读书。  相似文献   

16.
我喜欢的三本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阅读对人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是他本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对多数科技工作者而言,涉及社科人文的知识匮乏。故推荐作者喜欢的三本书:《中国人史纲》、《思维的乐趣》、《贝太厨房》,以其与同仁共享。  相似文献   

17.
一个人的成长就是学习的过程。读书就是最好的学习,小的时候学习是为自己的成长打基础,为了让自己将来有更多地选择机会。参加工作、走向社会,继续不断地读书对自己进行充实和提高。作为一个女人在任何时候注重读书都是一种对自己最好的滋养。一个女性多读书不仅能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知识水平,也是对自己内在气质、涵养提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那个初冬的早晨,当我走进阿巴杜的办公室时,他没有咧开嘴无拘无束地朝我微笑;他没有潇洒热情地走过来给我一个绅士拥吻;他的眼睛里没有生气勃勃的、男孩气的闪光,坐在那里的,是一个木然衰老的陌生人。望着他,我的心剧烈地疼痛起来。我不能相信,短短两个月时间内,一个人会经历如此巨大的变化。也许,并不是两个月,而是两个小时,他经历了那个被邪恶震慑、血流鬼泣的下午……  相似文献   

19.
孔艳 《科技信息》2011,(35):I0151-I0151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老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一个人,他热爱孩子,感到和孩子在一起交往时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们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学生和老师的关系从来都是平等的,只有在这样和谐的关系下.才能使班集体建设得更加融洽.学习氛围更加浓郁。  相似文献   

20.
汤苏英 《科技信息》2011,(36):328-329
合唱能陶冶人的情操,是一门高雅的艺术,一门能给人带来无限乐趣的学科,是学校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小学,合唱教学是音乐课的一项重要内容,但在当今素质教育还没有深入人心的情况下,如何让合唱走进小学生心里,让每个校园里的孩子都能接触合唱艺术,参与并喜欢合唱艺术,从而在不久的将来真正提高全民的合唱水平,这是承载在音乐教师肩上的重要责任?本文通过对当今社会小学合唱教学存在的一些现象的分析,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提出一些见解,与大家交流,共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