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 毫秒
1.
本文从《毛传》、《郑笺》二者是否易字说的角度切入 ,通过部分实例的辨析 ,探讨单音语词训释歧义产生的原因 ,从而增深对《郑笺》词义训释的理解和研究。并试图对少数实例的训义去取阐述一己之见。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毛传》、《郑笺》二者是否易字说的角度切入,通过部分实例的辩析,探讨单音语词训释岐义产生的原因,从而增深对《郑笺》词义训释的理解和研究。并试图对少数实例的训义去取阐述一已之见。  相似文献   

3.
《读书杂志》运用“类比手法”释词表现在六个方面,即:表明释词方式相同、揭明比喻义相同、直引同类训释为解、用类比推理说明词义训释、说明正反同词、说明古语今义。  相似文献   

4.
王筠的《说文句读》以通俗、普及著称,在同时代研究《说文》的著述中有其特色,最突出的是他把语法词性引入词义训释,对传统小学走向现代语言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说文解字》是中古一本重要的字典辞书。"异词同训"现象是该书中一种词义的训释方法,从其分布、被训词数量以及训词和被训词的意义关系等不同的角度出发,对《说文解字》中"异词同训"现象进行分类,并分析这种训释方法存在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论语.子罕篇》“子畏於匡”中对“畏”的训释历来众说纷纭,大致训为畏惧、有戒心、拘禁等义。经考察发现,以上训释存在不合语境、不合逻辑、不合词义引申规律等问题。因而考求“畏”为“围”的误字,二字因音近而致误,“子畏於匡”当为“子围於匡”。  相似文献   

7.
文章对《说文解字》增字足义的释义方法进行研究,总结其类别、特点等,发现增字训释的价值与规律,由此可以更全面理解此种释义方法。  相似文献   

8.
本文为《鄞言发微》的(一)、(二)删压而成。由于其(三)已先此发表,故序之为(二)。本文以上引姜先生的论点为指导,探索语词音、形、义的核心的问题。实践证明语词的核心是词义,也就是使用者所要表达的内容;音形不过是语词的躯壳而已。词义的探求以《尔雅》的训释法为主,兼及形、音两训。实践又证明,类比义训法之简捷、可靠和易于接受不是形、音两训所能比拟的。可惜的是,自明清的《骈》、《通》、《别》、《叠》诸雅以后,近代已罕有这类词书问世。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训诂学是在解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训诂的目的,主要是阐述经义。因此,训诂学在训释词义的方法上,虽有形训、音训、义训之别,但最后还是要落实到义训上。因为“训诂者,义理之所由出,非别有义理出于训诂之外者”(钱大昕:《经籍籑诂序》)。义训范围很广,既训释词语,也训释章句;既训释实词,也训释虚词。总之,凡是训释古汉语的词语,不论其语言单位的大小,都在训诂学的范围之内。我国有无比丰富的古籍尚待整理。这种具有我国特点的以综合训释见长的训诂学,无疑应该进一步得到发展。现代语言科学的发展,使语言研究的门类愈分愈细,这为发展传统的训诂学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但是,不能认为,这种研究可以降低或取代传统训诂学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0.
《汉语大字典》在引用古代辞书方面有一些缺失,尤其是在引用时代较早的辞书方面,有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本文就《小尔雅》中的古词义训释看《汉语大字典》引用其书的情况,以提出修订意见。  相似文献   

11.
《召南.驺虞》是《诗经》中在词义训释、创作主旨等方面争论颇多的诗歌之一。在很大程度上,造成诗作主旨争议的正是"驺虞"一词具体所指的不确定性。结合各类辞书、文献,以及有关《诗经.周南》与《诗经.召南》体例编排等因素,"驺虞"当解为一种"仁兽",进而《召南.驺虞》一诗宜解读为带有对"驺虞"这种"仁兽"带有图腾性质的、反映先民畜牧养殖生活的谣谚。  相似文献   

12.
《尔稚·释诂》第一条;“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是说前十一个词都是“始”的意思。这样释义,在今天的读者看来,笼统而又模糊,有极大的词义浑沦性,读罢不得要领。《尔雅》全书都呈现出这种词义上的浑沦性,如互训:“宫谓之室,室谓之宫”(释宫);反训:“故,今也”(释诂);递训:“煽,炽也;炽,盛也”(释言);二义杂训:“乱,治也;纵、缩,乱也”(释诂)。这种颠来倒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我难分的浑沦释义法使《尔雅》成为一个巨大的词义迷宫,使后世的语言研究者无论如何努力也寻不到清楚明晰的出路,只能喟叹《尔雅》“解释词义往往过于简单笼统。  相似文献   

13.
汉代注释书①是供当时人们读懂,学习先秦典籍服务的。其注大致分两部分,一是单词训释,一是句意讲解,为了解释清楚、明白原书句的意思,它就不可能仅仅训释词义而不涉及语法问题。注释书中的语法分析,就是蕴存于这种词义训释而主要是句意讲解中。而且,其分析也是多方位、多层次的,  相似文献   

14.
对《广韵》"萎口"、"梃"的注释进行考证并作新的训释。  相似文献   

15.
在甲骨文、金文中,唯、有二词具有某些特殊的词法、句法特点。由于这些特点在先秦早期传世文献中表现得不够显著,因而传世文献中某些唯、有辞例的词义和句式往往被人们按传世文献中常见的词义和句式所曲解。本文在拙作《先秦“唯”字的用法》和《先秦早期文献中“有”字的代词性》两文的基础上,对《诗经》和《周易》中若干唯、有辞例的词义和句式作一些新的训释尝试。  相似文献   

16.
同字相训材料散见于各个时期的文献典籍中,《说文》、《诗毛传》、《周易》、《孟子》、《释名》等中均有其例。前人主要从声训角度加以研究,认为训释字与被训字字形相同的背后,存在语音、语义等方面的联系,二者存在同源滋生关系。但这些研究比较零散,不成系统。本文以《故训汇纂》中的“同字相训”为材料,从词汇学和语言史的角度,理清训释字与被训字之间的各种关系,追踪其演变的轨迹,从而管窥语言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7.
《说文解字》作为汉语史上第一部因形求义的字典,其说解至今仍有些解释不清,其中有些是版本问题,也有些涉及到训释体例。试从语用学的角度,主要运用新格斯理论之交际原则和维尔索伦的适应理论对这些问题进行说明,也希望提供一个研究古典文献的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篆隶万象名义》中有很多前人未释或释而未安的疑难词义,它们有的因立训久远迂曲而不为今人所知,有的因字形或引文讹误而难以卒读。利用和阅读这些材料时,有必要对其进行校勘辨正。  相似文献   

19.
传统语言文字学是以解读文献语义为实用目的而展开的,其成果大都包含在随文释义的训诂材料中。现代研究汉语言文字学的历史,无论是通史还是专科史,都应该重视历代传衍的训诂材料。分析训诂材料,需要了解古代注释的体例,以“训条”为单位,确定其训释对象、训释目的、训释内容和训释方式。“训释方式”不同于“训诂方法”,也不同于“训条”之间的关系。一般把“形训”、“声训”、“互训”、“反训”、“递训”等看作训释方式,值得商榷。利用训诂材料来研究汉语学术史大有作为.《<周礼>复音词郑玄注研究》是一个例子。该书通过对郑玄注释的全面分析,总结了古人研究复音词的经验和注释复音词的特点,为汉语词汇学和注释学提供了历史性成果。  相似文献   

20.
《春秋·谷梁传》重视对虚词的训释,多采用术语"辞"将其与实词区别开来,而且对某些虚词的语法意义获得了正确的认识,但其对一些虚词的训释是为阐发经义服务的。《春秋·谷梁传》采用直陈语义、据境索义的方法训释虚词,这种虚词研究的方式和成果为后人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