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目前弱势群体已成为一个规模较大,具有自身特征的复杂群体,在社会中处于极低的地位,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不和谐,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解决弱势群体问题的关键,应通过扩大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健全社会救助制度等措施完善弱势群体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2.
非政府组织(NGO)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救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为现阶段,我国社会弱势群体的绝对数量庞大,增长趋势明显,该问题已经成为我国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分析了我国社会弱势群体的形成及特征,阐述了我国非政府组织(NGO)对社会弱势群体救助的现状,并对完善NGO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救助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残疾人事业是崇高的人道主义事业,发展残疾人事业对于提高我国社会的文明程度具有重大意义。农村残疾人是社会弱势群体中的绝对弱势群体,现代政府职责决定了政府应是残疾人救助的第一主体,但从实际情况看,政府救助无论是在救助资源、救助对象、救助项目,还是在救助效果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随着我国民主社会进程的加快,在非政府组织大规模涌现的今天,探讨非政府参与我国农村残疾人的救助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社会医疗救助制度是政府和社会向一部分生活处于低收入甚至贫困状态的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最基本的医疗支持,以缓解其因病而无经济能力进行医治造成的困难,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增强自我保障和生存能力。它是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中的最后一道保护屏障,是贫病交加人口最后的一道安全网。  相似文献   

5.
孤儿是社会弱势群体中最脆弱、最容易受到伤害的一部分。孤儿的救助涉及到抚养、医疗、教育、就业等方面。目前,我国在孤儿救助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法制不健全、政府工作不力、社会关注度低等。只有探明原因,才能找到切实有效的对策,使孤儿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6.
苗倩 《菏泽学院学报》2012,(6):10-13,46
社会转型期,弱势群体问题再次突显,弱势群体生存状况不容乐观,政府保障弱势群体权益的社会支持政策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缺乏基础的公正性和彻底的实施力度,缺少法律支撑,因此政府应在维护社会公平的基本价值理念的指导下,从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存权与发展权方面,完善与落实维护弱势群体权益的社会保障政策、住房政策、受教育政策和就业政策,以及加强保护弱势群体权益的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7.
张明 《科技信息》2010,(23):I0417-I0417,I0398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法律援助制度的建设水平和实施的效果,是其法治发展水平高低的衡量标准之一。为了保障程序公正同时维护实体公正,尤其是保护弱势群体的基本人权,我国开展了法律援助,确立了法律援助制度。本文通过简述法律援助的宪法基础,司法救助与法律援助的区别,进一步分析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完善途径。  相似文献   

8.
社会救助制度在我国具有较长的发展历史,其在保障我国群众的基本生活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主要包括生活社会救助、生产社会救助、医疗社会救助、灾害社会救助等,形成了一定体系。由于经济体制改革及社会救助本身的弊端,我国社会救助体系存在严重不足,在分析国内外情况基础之上,提出了完善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定程序,向那些因各种原因导致基本物质生活陷入困境、自己无力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人,提供多种形式援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在现代社会更有其新的内涵。近些年来,我国在城市社会救助工作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本文将主要探讨当前我国城市居民社会救助工作中的现实困难与问题,最终以发展的角度得出进一步完善城市居民社会救助体系的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在转型期出现了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即由农民、老年群体、失业人群以及残障人群等组成的社会弱势群体,无论社会地位还是政治地位都非常低,甚至连最基本的法律权益也经常会受到侵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加强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法律权益保护,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将对转型时期的社会弱势群体特征和现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加强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保护提出一些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中国社会转型对社会救助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救助是一项基本的社会保障工作,也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工作.在我国从传统向现代社会的快速转型过程中,传统的社会救助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价值取向、政策规范、救助方式及管理手段等,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本文将尝试分析社会转型对社会救助工作的主要影响,并进一步探讨现代社会救助工作的创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我国当前的弱势群体社会公平问题内在地包含两个基本意义向度,问题的背后隐含着我国现阶段面临的制度伦理困境.为解决弱势群体社会公平问题而做出制度伦理回应,要弘扬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制度伦理价值追求,依据社会公平、制度正义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伦理原则,对事关弱势群体社会公平问题的制度伦理做出恰当调整,倚重制度刚性确保弱势群体获取和享受利益公平,构建立体多维的弱势群体利益公平制度伦理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3.
牟莹 《科技信息》2011,(32):140-140,142
弱势群体问题是任何社会在发展过程中都必然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随着社会结构转型,市场化、城市化和工业化步伐的加速,社会弱势群体必然在相当长的时期仍将继续存在,因而如何对待社会弱势群体也就成了任何社会都不能回避的重大社会问题。从现代法治精神、法律自身的功能及弱势群体的特殊性上来看,法律当属保护弱势群体的治本之策。因此,从法律的角度保障弱势群体的权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完善对社会弱势群体法律保护的体系,将是我国今后法制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4.
救助范围的扩大,救助类型、方式、内容、力量、性质的转变,反映救助管理职能在实践中的不断优化。而人口有序流动、社会矛盾协调、社会治安防控、服务型政府建设、救助制度完善等因素是救助职能优化的内外动力源。为此,建立良好的救助文化、完善救助协作机制、提升救助队伍素质是打造立体救助模式,实现救助职能优化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5.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建立以来,为暂时或永久面临生存困难的弱势群体提供物质和服务帮助,发挥着社会保障最后一道“安全网”的功能。社会救助制度的内容也不断发展完善,而目前对发展性社会救助政策尚未充分重视。本文通过对社会救助制度取得的成就、发展型社会救助内容不足的分析,提出一些发展性社会救助的相关建议,如“工作验证”、建立个人救助综合账户、小额贷敖和税收优惠、多元主体参与等,为完善中国社会救助内容提供了符合实际的可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6.
包容性发展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发展方式。包容性发展理念在对社会弱势群体“包容”的基础之上,更注重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共生”。实现包容性发展需要着力完善基于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的政策关怀。其中,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话语权是政策关怀的前提,面向社会弱势群体的政策制度倾斜是政策关怀的关键,“适中”与“适度”相结合的政府责任是政策关怀的根本。社会只有实现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政策关怀,才能有计划地推动社会各阶层尊严的不断提升,让改革成果更多地惠及普通百姓和社会弱势群体。  相似文献   

17.
论我国社会弱势群体的经济立法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姚芳 《韶关学院学报》2005,26(10):46-49
社会弱势群体是指同一社会中,在经济、文化、体能、智能、处境、发展潜力等方面处于相对不利地位的特殊人群。当前我国社会弱势群体主要是由新生贫困群体、农民群体、城市农民工群体、生理性弱势群体和妇女群体六大类构成。帮扶和保护弱势群体是立法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必须制定和完善我国劳动法、社会保障法、税法等相关法律,保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从而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18.
一个公正的、法治的社会,应该对所有公民的基本人权予以普遍的尊重和保障,这更为突出地体现在对弱势群体所提供的制度保障方面,它是社会稳定的前提。从个人功利及社会文明发展的角度看,需要健全的社会保障机制给弱势群体以安全感。各民族文化中都蕴涵着人道的情怀,正是这种情怀使人类几千年来虽灾祸不断,但仍繁衍至今,生生不息。事实上,对弱势群体的保护不需要理由,因为它本身就是人类终极性目的。  相似文献   

19.
目前,在我们的社会中,弱势群体问题正在成为一个迫切需要关注的现象。弱势群体问题不仅是一个政治问题、社会问题,还是一个法学问题。我国保护弱势群体的法律规范(立法)不够完善,司法救济体系尚未形成,法律对弱势群体保护力度远远不够,如何采取有力的法律措施来保护弱势群体将是一个严峻的法律课题。  相似文献   

20.
弱势群体犯罪问题,是社会转型阶段各种矛盾的集中反映。其已经成为了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阻碍,应当引起社会各方面、各阶层的足够重视。本文在对弱势群体犯罪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弱势群体犯罪的基本特征,最后阐述了对弱势群体犯罪问题的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