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指出日本金松茎初生结构中树脂道存在于皮层中;成熟的树脂道由1层上皮细胞和2~3层鞘细胞包围着胞间道构成;树脂道来源于原形成层束外侧的基本分生组织细胞,以裂生方式形成胞间道,腔道的扩大主要依靠鞘细胞插入上皮细胞层和上皮细胞本身的切向延伸而形成,同时伴有上皮细胞的分裂。  相似文献   

2.
油松树脂道结构及与树脂产生和分泌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油松树脂道由上皮细胞围绕着引长的胞间隙构成,在上皮细胞外又有2~3层鞘细胞。它们在各类器官中均有分布,除胚珠外树脂道都以裂生方式发生,但是在不同器官中树脂道的结构、分布和发育方式并不完全一致。从树脂道细胞超微结构特点分析。上皮细胞中各种细胞器都参与了树脂的合成,但由质体、线粒体、核膜和内质网合成的树脂及由高尔基体和细胞质合成的树脂分别以不同的方式通过质膜分泌至原生质体之外,然后,分泌至质膜外的树脂则以相同的方式通过细胞壁分泌至树脂道腔中.  相似文献   

3.
臭椿初生结构中分泌道的发育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地研究了臭椿初生结构中分泌道的发生发育、结构及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分泌道为裂生腔隙,只分布于茎和叶中;分泌道原始细胞起源于基本分生组织;分泌道原始细胞团裂隙的扩大靠鞘细胞的插入和上皮细胞自身的切向伸长;成熟的分泌道呈圆形或椭圆形,由一层上皮细胞和其外的1 ~2 层鞘细胞包被.在茎中,分泌道分布于髓和髓射线中,且呈一圈排列;在总叶柄和叶柄中,分泌道的分布除了与茎中的一样外,在髓维管束近旁也有分泌道的存在.在小叶片中,分泌道分布于叶片基部主脉的初生木质部近旁的薄壁组织中.  相似文献   

4.
系统地研究了臭椿初生结构中分泌道的发生发育、结构及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分泌道为裂生腔隙,只分布于茎和叶中;分泌道原始细胞起源于基本分生组织;分泌道原始细胞团裂隙的扩大靠鞘细胞的插入和上皮细胞自身的切向伸长;成熟的分泌道呈圆形和椭圆形,由一层上皮细胞和其外的1~2层鞘细胞包被。在茎中,分泌道分布于髓和髓射线中,且呈一圈排列;在总叶柄和叶柄中,分泌道的分布除了与茎中的一样外,在髓维管束近旁也有分泌道的存在。在小叶片中,分泌道分布于叶片基部主脉的初生木质部近旁的薄壁组织中。  相似文献   

5.
壳菜果树脂道发育过程的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组织化学研究发现,壳菜果初生结构树脂道发育过程的5个不同阶段中,基本组织细胞与树脂道细胞中的多糖与树脂含量呈正比消长关系;树脂道细胞形成多糖和树脂的时间晚于基本组织细胞,此结果提示,树脂主要由基本组织细胞经多糖转化形成后传输到树脂道上皮细胞,再由上皮细胞分泌到空腔,树脂道上皮细胞担负的主要功能是泌脂而不是合成树脂。  相似文献   

6.
枫香树脂道发育过程的组织化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组织化学方法对枫香树脂道发育过程的5 个阶段的多糖物质、树脂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结果为, 随发育阶段的后移, 基本组织细胞与树脂道上皮细胞内的多糖物质量与树脂量不断增加, 在成熟阶段达到最大值; 基本组织细胞形成多糖物质与树脂的时间均早于树脂道上皮细胞; 树脂道上皮细胞所含多糖物质始终极少, 而树脂总量变化明显, 在树脂道发育成熟阶段, 树脂充满整个细胞。提示树脂道上皮细胞并非是合成树脂的主要场所而是转运、贮存、分泌树脂的重要组织。  相似文献   

7.
陆祖军  王永繁 《广西科学》1999,6(4):293-295
利用组织化学方法对枫香树脂道发育过程的5个阶段的多糖物质、树脂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结果为,随发育阶段的后移,基本组织细胞与树脂道上皮细胞内的多糖物质量与树脂量不断啬在成阶段达到最大值;基本组织细胞形成多糖物质与树脂的时间均早于树脂道上皮细胞;树脂道上皮细胞所含多糖物质始终极少,而树脂总量变化明显,在树脂道发育成熟阶段,树脂充满整个细胞。提示树脂道上皮细胞并非是合成树脂的主要场所而是转运、贮  相似文献   

8.
芨芨草营养器官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盐渍环境下芨芨草营养器官解剖结构的研究表明,芨芨草在形态结构上有如下特征:根系发达,外皮层明显,为5-7层扁平且极不规则的细胞,近内皮层处有几层小型的、排列非常整齐的细胞,形成环内皮层带。发育后期,3、4层外皮层细胞壁加厚变为厚壁细胞,环内皮层带的细胞也变为厚壁细胞,属多原型根;茎中表皮下由20-30层排列紧密、形状较小的纤维细胞组成发达的机械组织,维管束3或4轮,中央为发达的髓;叶表皮细胞外切向壁增厚,上表皮有发达的表皮毛,近上下表皮的叶肉细胞分化为引长的栅栏组织状,维管束鞘2层,具典型C3植物叶的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9.
张氏红山茶叶片适应于环境的解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氏红山茶Camellia changiiYe是一年多次开花的植物,它具有全缘、倒卵形的叶,其异面叶具有异型结构的特点:叶的上表皮由1层偶见2层、下表皮由2层细胞组成复表皮,角质膜上覆盖着颇厚、透明的蜡被层;气孔器主要分布在下表皮,气孔口略凹陷,保卫细胞外面常由3个不等大的副卫细胞包围;栅栏组织由1层、偶见2层圆柱状的细胞组成;海绵组织多数,常见首尾相接连成网状;叶脉维管束由纤维细胞组成的扁圆形的维管束鞘包围,维管束鞘两端开放,小脉维管束鞘则由薄壁细胞组成;中脉的维管束鞘外具有多层的基本组织细胞,在接近表皮处基本组织中有大型的石细胞,在下表皮紧靠复表皮处分布石细胞带,带宽1~3个细胞,石细胞外形不规则,分枝粗短或不分枝;石细胞带的内侧为海绵组织细胞。张氏红山茶叶片解剖结构特征表明它是旱生性的中生植物,具有适应强阳光生长的生态习性。  相似文献   

10.
不同致病力线虫接种黑松后寄主体内组织病理学变化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分别用强、弱致病力松材线虫和无致病力拟松材线虫接种2年生黑松苗,发现不同致病力线虫在黑松苗体内的迁移特性不同,导致黑松苗产生的组织病理学变化也有差异.强致病力松材线虫扩散主要通过轴向树脂道在树体内上下扩散,通过径向树脂道在树体内向外扩散,并以此成为逾越形成层的通道,由于松属植物树脂道是遍布整个树体的一个"管网系统",所以线虫扩散速度快;弱致病力松材线虫扩散主要在皮层中,扩散速度慢,致病速度慢;无致病力拟松材线虫主要分布在皮层中,仅仅在少数皮层树脂道中发现线虫,而其对韧皮部、维管形成层细胞、木质部的射线细胞和树脂道周围的薄壁细胞未造成影响,也不能大量繁殖,因而对黑松不致病.无论是强致病力松材线虫还是弱致病力松材线虫接种后均未观察到线虫直接侵入松树形成层细胞,形成层细胞的死亡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与线虫未到达的树脂道上皮细胞等薄壁细胞的死亡方式类似.  相似文献   

11.
报道采自河南省鸡公山的蜻蜒目昆虫30种,其中18种为河南省新记录。  相似文献   

12.
用现代建筑设计的观点去探讨鸡公山近代建筑群的整体空间构图,研究个体建筑在选址和环境空间处理所采用的手法及艺术效果;并且对其与西方、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在空间处理的方法进行对比。在继承和发挥鸡公山建筑风格方面,对鸡公山风景区的建筑规划提出设想。  相似文献   

13.
鸡公山旅游气候资源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振升 《河南科学》2014,32(7):1373-1376
引入温湿指数、风寒指数、综合舒适度指数对鸡公山旅游气候资源进行定量计算,结果显示:6—9月份是鸡公山风景区每年的最佳旅游季节;4,5,10月天气虽然偏凉,但人体感觉较为舒适,也可以开展旅游.这种定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引入,可为合理开发利用鸡公山旅游气候资源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孟南  苏芳  李永 《河南科学》2011,29(3):297-300
利用核基因片段,对鸡公山和桐柏山连翘野生种群20个个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核基因数据得到6个单倍型(A~F),单倍型多样,性指数为0.479±0.083,核酸多样性指数为0.001 47±0.000 37.桐柏山种群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为0.516±0.132,核酸多样性指数为0.00205±0.00067,鸡公山种...  相似文献   

15.
鸡公山自然保护区药用,食用大型真菌资源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导了鸡公山自然保护区药用、食用大型真菌资源,其中药用15种,食用23种,药用兼食用25种,并对如何开发利用这些资源提出了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6.
鸡公山隧道水文地质勘察分析及涌水量预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鸡公山隧道为京广铁路信阳至陈家河段改造工程的控制性工程.根据该隧道的水文地质勘察资料,分析评价了其地质构造、地表水的发育、地下水的发育、地表水及地下水的补给等水文地质特征,并采用径流模数法预测了隧道的正常涌水量和最大涌水量.预测结果表明,隧道的正常涌水量和最大涌水量分别为860m3/d和1283m3/d,由此确定了隧道全线属贫富水区段、构造带段属弱富水区段,进而提出了隧道的施工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光镜下观察了松属(Pinus L.)14种、1变种茎次生韧皮部结构,并对亚属间及一些种间差异进行了比较,主要结果为:(1)各种茎次生韧皮部结构基本一致。次生韧皮部由轴向和径向两个系统构成。轴向系统的主要成分为筛胞、韧皮薄壁组织细胞、含晶细胞和径向片;径向系统由单列和纺锤形两类射线组成。与具功能韧皮部相比,不具功能韧皮部的组成分子在形态、结构及排列上均发生显著变化。(2)次生韧皮部分层现象,射线扩张现象,树脂道密度,含晶细胞频率,韧皮薄壁组织细胞后合物含量,射线高度,以及筛胞长度、径向宽度和弦向宽度,筛域直径,直立射线细胞高度和径向宽度等许多方面存在一定的种间差异,但无明显的规律。(3)两亚属在晶体形状和长度、树脂道上皮细胞数(具功能或刚失去功能的韧皮部)等方面有较稳定的差异,可作为属内分类的进一步证据。  相似文献   

18.
肥大细胞与针刺信息传递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过去的研究表明,在大鼠皮肤中存在多条纵贯全身的交感物质分布线,在这些线上的毛囊立毛肌上分布着极其丰富的交感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1-2].大鼠全身剃毛后,新生的毛首先在某些部位优先生长出来,形成新生毛线环路系统[1,3-4].针刺或皮内注射药物后会产生立毛运动线,立毛传递线下的皮肤显著充血.这种传递可以在去中枢支配的情况下,独立地沿着交感物质分布线或毛线环路传递,属于邻近毛囊间的连锁或接力传递过程,依赖于通过局部真皮网状层和皮下组织中的神经轴突反射[1,5].  相似文献   

19.
用热刺激电流(TSC)法研究了环氧树脂体系的固化过程。TSC谱图表明,适量的促进剂与固化剂有利于交联的发生。同时,还测量了环氧树脂玻璃化转变过程的活化能和松弛时间。  相似文献   

20.
长序狼尾草幼苗形态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海民  张伦 《贵州科学》1995,13(4):28-30
本文对长序狼尾草幼苗的根、叶片、叶鞘和胚芽鞘等部分进行了详尽地观察和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