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阿凡达》的神话使得数字技术与电影艺术之间的关系再次成为众多学科关注的焦点,数字技术正逐渐成为吸引观众眼球的要素之一,然而传统电影美学仍在以灵魂的身份支撑着电影的艺术价值。要艺术美感还是形式体验,数字技术与电影艺术在未来电影银幕中的戏份将如何演变?本文欲以影片《阿凡达》为讨论中心,从技术发展的角度切入电影艺术中技术理性与艺术美感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数字媒体的发展与应用对传统电影艺术美学观念的推动与颠覆。  相似文献   

2.
川端康成的文学作品不仅深受日本传统文化、西方文学的影响,而且更突出地表现在深受当时刚引进的电影文化的影响。其成名作《伊豆舞女》和中期创作的《雪国》等作品均可见有电影文化影响的痕迹。在小说与电影艺术的交融中,想象力、电影镜像、光影作为美学因素构成了川端康成小说的镜像思维特征,同时也表现了川端康成小说特有的电影情结。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瑞典导演伯格曼的电影《假面》所进行的电影美学方面的文本分析,探讨存在于人类的言语与沉默之间的哲学与美学关系,并进而探讨电影作为一种语言的形式的本体论意义。  相似文献   

4.
《集结号》的成功上演,对处于困境之中的当代中国电影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的人文关怀与人道主义.对战争状态下人性的思考,对入的生命价值的尊重,在电影主流文化价值与国家意识形态、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以及国际电影主流文化价值与民族本土文化价值的契合,使冯小刚的电影展现了一个全新视景,也是冯小刚对中国电影国际化进程的一次成功探索与尝试,预示了中国电影新的文化诉求,给处于困境中的中国电影的突围之路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立足于分析电影《寻枪》和《可可西里》的生命价值找寻母题的内涵及在影片中的表现。指出其当下意义主要在于两点:1.满足当代人内心积压的对形而上的追逐欲望。2.刺激当代人思考生命的价值及存在意义。  相似文献   

6.
张艺谋电影的成功之处在于其独特的色彩语言。肖似化代码、修辞性代码、风格化代码共同构成了张艺谋电影的红色代码能指。红色折射时代与社会、刻画人物及心理、营造意象与意境,表现思想与哲理,体现了丰富的美学价值。红色整合民俗、涉指伦理,具有深刻的文化蕴含。以红色为基调的多色彩结构,与电影其他要素共同构成张艺谋电影的视听语言系统,最终形成一种新的电影艺术理念,一种新的电影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7.
生命美学诞生之初,由于没有正确阐释“生命”,引起生命美学与实践美学的争论。《人类生命系统中的美学》为生命美学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它是生命美学的纲领性文献;生命美学是美学研究的第三条道路;生命美学突破了本体论美学和认识论美学的局限,成为价值论美学,力求固守人生价值,追寻人生意义;从人类生命的角度研究美,是一个崭新的理论课题,虽然取得了喜人的成果,但仍有许多体系性工作亟待展开。  相似文献   

8.
贾樟柯影像的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樟柯生于1970年,山西汾阳人,1997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电影理论专业。他是中国新生代电影导演群体的中坚,“故乡三部曲”之《小武》《站台》和《任逍遥》成为新生代电影的重要代表。同时他身体力行,参与并引导了中国新兴的青年DV电影创作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关注“贾樟柯现象”其实就是对中国新生代电影研究关键词的一种梳理,如边缘化、平民视角、现实主义、都市化、新DV运动和美学转型等等。本期的四篇论文中,美国明尼苏达大学JasonMcGrath教授的论文《我对贾樟柯电影的一些看法》从比较电影研究的视角,强调贾樟柯早期影片创作在新纪实运动的影响下逐渐显露出独特的现实主义风格,这种“如其所是”的现实影像不同于政治现实主义和第五代的寓言式电影,从而表现出国际艺术片普遍具有的世界性美学特征。林少雄教授《贾樟柯影像的文化意蕴》从身份认同观念、视像书写意识、时间感悟体验与空间建构意识等方面,探讨中国新生代导演全新的“影像本体”美学的建构过程。刘志荣博士《漫谈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从切实的感性实感出发,指出贾樟柯电影是从日常生活中升腾起来的“无邪”之诗,这源于导演本人对于生活世界保持的开放态度以及对文化之根的溯求。王卓慈副教授《修复失忆的影像表达》则以贾樟  相似文献   

9.
贾樟柯生于1970年,山西汾阳人,1997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电影理论专业。他是中国新生代电影导演群体的中坚,“故乡三部曲”之《小武》《站台》和《任逍遥》成为新生代电影的重要代表。同时他身体力行,参与并引导了中国新兴的青年DV电影创作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关注“贾樟柯现象”其实就是对中国新生代电影研究关键词的一种梳理,如边缘化、平民视角、现实主义、都市化、新DV运动和美学转型等等。本期的四篇论文中,美国明尼苏达大学JasonMcGrath教授的论文《我对贾樟柯电影的一些看法》从比较电影研究的视角,强调贾樟柯早期影片创作在新纪实运动的影响下逐渐显露出独特的现实主义风格,这种“如其所是”的现实影像不同于政治现实主义和第五代的寓言式电影,从而表现出国际艺术片普遍具有的世界性美学特征。林少雄教授《贾樟柯影像的文化意蕴》从身份认同观念、视像书写意识、时间感悟体验与空间建构意识等方面,探讨中国新生代导演全新的“影像本体”美学的建构过程。刘志荣博士《漫谈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从切实的感性实感出发,指出贾樟柯电影是从日常生活中升腾起来的“无邪”之诗,这源于导演本人对于生活世界保持的开放态度以及对文化之根的溯求。王卓慈副教授《修复失忆的影像表达》则以贾樟  相似文献   

10.
宗白华生命美学体系是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创造性诠释,由于其美学注重对生命本体及价值的张扬,至今仍颇具生命力与现代意义。文章集中于宗白华生命美学的方法论的形态研究,并把这一研究放在当代美学反思与重构的大背景下进行,从生命美学的思维角度,分析宗白华美学采用散步式的研究方法的依据及成因,由此揭示出宗白华美学方法论形态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1.
漫谈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贾樟柯生于1970年,山西汾阳人,1997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电影理论专业。他是中国新生代电影导演群体的中坚,“故乡三部曲”之《小武》《站台》和《任逍遥》成为新生代电影的重要代表。同时他身体力行,参与并引导了中国新兴的青年DV电影创作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关注“贾樟柯现象”其实就是对中国新生代电影研究关键词的一种梳理,如边缘化、平民视角、现实主义、都市化、新DV运动和美学转型等等。本期的四篇论文中,美国明尼苏达大学JasonMcGrath教授的论文《我对贾樟柯电影的一些看法》从比较电影研究的视角,强调贾樟柯早期影片创作在新纪实运动的影响下逐渐显露出独特的现实主义风格,这种“如其所是”的现实影像不同于政治现实主义和第五代的寓言式电影,从而表现出国际艺术片普遍具有的世界性美学特征。林少雄教授《贾樟柯影像的文化意蕴》从身份认同观念、视像书写意识、时间感悟体验与空间建构意识等方面,探讨中国新生代导演全新的“影像本体”美学的建构过程。刘志荣博士《漫谈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从切实的感性实感出发,指出贾樟柯电影是从日常生活中升腾起来的“无邪”之诗,这源于导演本人对于生活世界保持的开放态度以及对文化之根的溯求。王卓慈副教授《修复失忆的影像表达》则以贾樟  相似文献   

12.
以70年间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体育电影作品为研究范围,以体育电影美学特征为研究对象,运用比较分析、案例分析、文本研究等研究方法,从电影本体分析视听审美特征与主题内容,旨在寻绎总结出体育电影视听与主题的历史美学价值以及对未来发展的思考,为新时代体育电影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贾樟柯生于1970年,山西汾阳人,1997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电影理论专业。他是中国新生代电影导演群体的中坚,“故乡三部曲”之《小武》《站台》和《任逍遥》成为新生代电影的重要代表。同时他身体力行,参与并引导了中国新兴的青年DV电影创作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关注“贾樟柯现象”其实就是对中国新生代电影研究关键词的一种梳理,如边缘化、平民视角、现实主义、都市化、新DV运动和美学转型等等。本期的四篇论文中,美国明尼苏达大学JasonMcGrath教授的论文《我对贾樟柯电影的一些看法》从比较电影研究的视角,强调贾樟柯早期影片创作在新纪实运动的影响下逐渐显露出独特的现实主义风格,这种“如其所是”的现实影像不同于政治现实主义和第五代的寓言式电影,从而表现出国际艺术片普遍具有的世界性美学特征。林少雄教授《贾樟柯影像的文化意蕴》从身份认同观念、视像书写意识、时间感悟体验与空间建构意识等方面,探讨中国新生代导演全新的“影像本体”美学的建构过程。刘志荣博士《漫谈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从切实的感性实感出发,指出贾樟柯电影是从日常生活中升腾起来的“无邪”之诗,这源于导演本人对于生活世界保持的开放态度以及对文化之根的溯求。王卓慈副教授《修复失忆的影像表达》则以贾樟  相似文献   

14.
著名华人导演李安近年来蜚声国际影坛,他成长在一个有浓厚中国艺术氛围的家庭里,由他执导的《父亲三部曲》深得人心,2000年的《卧虎藏龙》荣获第73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成为迄今唯一获此殊荣的华语片,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年度最佳影片、最佳导演,亦是全球票房最高的华语片记录保持者。李安在电影的拍摄中不断探索创新,将东方美学与西方美学完美结合,运用镜头语言揭示电影内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15.
作为新生代摄影师的代表人物,曹郁出道的时间虽不长,但他的影像风格却独具个人魅力,并贯穿于中国电影产业升级、美学风格转向的整体格局中。从冷峻笔触书写的《可可西里》,再到血肉筑成的黑白影像《南京!南京!》,曹郁凭借对电影本体的领悟,建构起写实与诗意互融的影像风格,并延续到商业美学语境下的奇观电影《鬼吹灯之九层妖塔》与《妖猫传》,曹郁逐步形成极具个人特色的构图、摄影机运动、色彩运动,细腻而温润。本文将以摄影基本理论为依托,分析曹郁作为一名电影摄影师对不同影片的处理方式,并尝试总结、归纳其个人风格。  相似文献   

16.
沈从文小说所表现出的人的情感、人的价值和人的生命体验,显示了文艺与生活(人的生命活动)的同一性的生命美学特征,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准则。  相似文献   

17.
老庄美学是中国美学的源头之一,对中国美学具有永恒的指导意义.老庄美学重视人生,热爱生命,追求个体的精神解放和人格自由,揭示人的本质和价值,这无疑也对当代人的人格确立和精神追求,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特别是老庄美学在人与自然之和谐关系的处理上更是启迪着当今生活在"工具论"世界里的人们.老庄美学虽以人为本,而又向自然回归;虽重在人格修养,而又以人性的自由为落脚点,这在审美境界的构成上恰与孔子美学形成鲜明对比.本文以老庄"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为基点,探讨了老庄美学以生命哲学为核心的审美境界论建构.  相似文献   

18.
电影《香水》运用时空光影、画面声音等视觉造型元素,开启了一次神奇的嗅觉视觉化之旅,从人的感触出发,将《香水》所要表达的与美学原理中美感的产生相结合。从美感的直觉性、社会功利性、愉悦性、主观性的特征和美感的悲剧感,来看电影《香水》,对美感的概念就能有更具体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暴力美学”是电影拍摄中一种由杂耍蒙太奇发展出来的技巧论形式美学观念,常因镜头过于血腥暴力,给观众带来理解的难度。通过对“暴力美学”形式感的解析,阐释“暴力美学”所负载的社会功能和道德教化作用,分析日本的“暴力美学”电影《大逃杀》的主题:对人性的弱点投以最大的同情和悲悯;同时,还极力刻画人性的温存,人性的美好。  相似文献   

20.
封孝伦先生的生命美学思想经历过初构、改造和成熟三个阶段,他以三重生命学说为支撑,以美是人类生命追求的精神实现为核心命题,建立起一个独特、系统的生命美学理论体系,是生命美学的重要理论创获。生命美学是哲学价值论美学的典型代表,准确、深刻地解决了人类审美活动的内在动力与价值的哲学内涵问题。与所有哲学美学一样,生命美学需要真正解决人类审美活动精神个性问题,需要以实证的专题研究实现自我深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