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根据高阶地磁场模型NGDC-720-V3,利用功率谱法反演塔里木盆地的居里等温面,研究磁性层基底起伏特征.结果显示,塔里木盆地居里面深度范围在28~48 km.塔里木盆地的居里面与大地热流存在相关性,与基底隆坳存在一致性.浅居里面在盆地隆起区延伸对应着高的热流值.深居里面和低的热流值沿着盆地坳陷区分布.居里面呈现山脉浅,盆地深,盆地隆起区居里面较浅,坳陷区居里面较深的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2.
塔里木盆地东部边缘区深部构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高精度航磁资料,应用对应分析,图象处理,人机交互等方法以及多种常规处理手段(化极,上延,滤波,视磁化率,基底和居里面深度等)并结合地质和其它地球物理方法对研究区基底的岩相变化,基底和居里面的起伏状态以及深部断裂构造的展布格局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中国东部海域高精度的船测磁力数据的二阶小波逼近结果采用功率谱法,计算得到该区域的居里面深度特征。中国东部海域居里面深度16.8~36.6 km,在构造环境稳定、地壳厚度正常的区域,如苏北—南黄海盆地、东海陆架盆地,居里面深度在28 km以上且起伏变化平缓,可能与相对较弱的中、新生代构造活动有关;在构造活动区边缘或者中、新生代造山系,如渤海盆地、千里岩隆起区及冲绳海槽,居里面则以上隆为特征。其中南黄海中部隆起居里面深度西部下凹而东部相对上隆,可能是古陆核与岩浆侵入的综合反映;而东海的居里面深度则呈现与构造区划相一致的"东西分带"特征。另外,区内居里面深度与热流、地温梯度的自相关系数(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389 6与-0.516 0,显示出居里点深度与热流值间的弱负相关性及其与地温梯度间的中等程度负相关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本文应用广义线性反演法,利用最新重力和航磁资料。反演计算了临汾盆地的莫霍面和居里面。结合已有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分析了盆地的深部构造特点及其对地震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选择理想靶区建立中国第一个EGS 示范工程,在中国节能减排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过程中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根据全国大地热流图、居里面深度图、新构造运动图、酸性岩体分布图,通过剖面分析,将中国EGS 靶区分为板块构造活动、近代火山、沉积盆地和酸性岩体分布4 种类型,分析了各类型干热岩靶区的产热特征。遴选了10 个靶区通过建立指标体系进行EGS 示范工程选址指标分析,指标包括大地热流、热储岩性、覆盖层厚度、居里面深度、地应力(构造历史)、放射性生热率、地温梯度、区域经济8 个指标,在对指标分析打分的基础上最终确定羊八井、阳江、漳州、福州等为中国EGS 潜在靶区。通过典型地区的热结构剖面分析说明了评价结果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基于济阳坳陷的深反射/折射地震测深资料以及华北地区地温场资料和地震波速度(υp)与放射性生热率(A)的实验关系,建立了二维稳态热传导模型,模拟了济阳坳陷岩石层温度分布.研究表明:壳幔边界温度与地壳厚度密切相关,地壳厚度大的地区壳幔边界温度相对较高,约为600~650℃,地壳厚度小的地区壳幔边界温度相对较低,在510~550℃之间;该地区居里面深度在30km左右,与Moho面的深度近似;计算得到该地区热岩石圈厚度在81-102km之间,其分布形态与莫霍面的分布形态相近.  相似文献   

7.
基于原子绝热布居转移理论和研究方法,研究了和频过程中的绝热和透热物理过程,得到了绝热条件;以绝热和透热过程的新视角阐释了和频过程中能量转换的物理机理,揭示出利用QPM效应实现和频转换过程中能量转换点的位置与透热过程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日子》(倪萍著) 我喜欢这本书里写到的母亲,它像一缕阳光温暖着每个人的心灵。它让我感动和流泪,让我想起自己的妈妈。当我阅读的时候,我就和书里面的故事连在一起,我把自己的感情融汇到里面,“日子”,我也喜欢这个名字,它表达了作者的生活态度,渴望生命,不愧对这两个字。——刘秀丽  相似文献   

9.
强场对C10基振动布居影响的含时波包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笔者采用含时波包方法中的劈裂算符方案研究了强场下C10基电子基态X~2Ⅱ和C~2∑-激发态的不同振动态上粒子数布居.通过模拟得到了激光参数对ClO基不同电子态的振动态上粒子数布居影响的规律.  相似文献   

10.
提起巴西,蓬佩乌先生便侃佩而谈。他是应世界知识出版社邀请来华访问的客人,是我们的同行、巴西发行量最大的《请看》周刊的执行编辑。我们没有向他捕捉球王贝利的趣闻,也没有挖掘“女奴”“伊佐拉”的轶事,而是请他多谈谈巴西的国情,巴西近二十年走过的道路,巴西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等等。巴西是拉美最大的国家,又是西半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它的人口居世界第6位,面积居世界第5位。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它的发展道路。二十多年来,它从一个比较落后的国家迅速崛起而为“新兴工业国”。与工业一度发展较快的南朝鲜和墨西哥相比,它的经济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微扰的方法讨论了极性晶体表面的激子在磁场中的性质。在忽略激子于反冲效应中发射的不同波矢的虚声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近似下,导出了表面激子的自陷能、电子-空穴间的有效作用势、重整化质量以及激子-声子-磁场三者之间的耦合能。我们发现表面激子的自陷能与晶体的电子-空穴质量比有关,但是对于任意的电子-空穴质量比,表面激子都是自陷的。我们还发现:由于表面声子对表面激子运动的影响,使得表面激子在磁场中的抗磁性能移有所减弱。并就磁场不存在时,和其它理论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我们的工作改进了其它理论。  相似文献   

12.
试论曲面权因子对NURBS曲面形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曲面权因子[1]对NURBS曲面形状[2]的影响,并揭示出对曲面权因子的正确运用,可以按预期的目的达到期望的NURBS曲面形状。  相似文献   

13.
快速碳氮共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碳氮共渗用于钢件表面化学热处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它不仅由于碳氮原子的同时渗入,其渗层表面具有比渗碳更高的硬度、耐磨性和疲劳强度,而且有热处理以后变形小的特点。因此,碳氮共渗在国内外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碳氮共渗机理的研究也日益加深。 传统的碳氮共渗工艺概括可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固体碳氮共渗由于生产效率低、劳动条件差,已很少应用。液休碳氮共渗以往常采用氰盐(NaCN、KCN等)作为共渗介质。由于氰盐极毒,易造成公害,因而它已被人们淘汰。目前,正在广泛使用的是气体碳氮共渗(包括软氮化),这朴工艺虽然效果良好,且无毒,但共渗时间仍然太长,生产效率无法再进一步提高。例如,共渗速度较快的软氮化工艺,共渗1~3小时,其渗层深度(包括扩散层)也只有0.1~0.2毫米。因此,国内外热处理工作者都在深入研究碳氮共渗的机理,寻找快速碳氮共渗的新方法、新工艺。 经过几年时间的探索和研究,我们找到了一种在含碳氮有机物的电解液中,用外加高压直流电的方法,把钢件作为阴极,促使碳氮原子从碳氮有机物中释放,并成为离子。碳氮离子在高压电场的作用下向钢件冲击;从而在短时间内使钢件表层的含碳量达到0.8%以上,含氮量达到0.45%以上。这已经达到了一般认为的气体碳氮共渗表层最佳碳氮浓度。大量实  相似文献   

14.
趋势面方程与地质变量空间曲面之间存在两种误差:数据信息模型误差——主要由原始数据来自不同地质曲面和数据点太稀未能使地质曲面保凸所引起;数学模型误差——主要由趋势面方程的逼近特性所引起.所以趋势面方程不宜作为精确计算的工具.通常的拟合度仅反映了数学模型误差.趋势面分析中突出地质变量的主要变化规律,是由忽略相对次要因素或次级变化的影响,即由趋势面的相对平滑来实现的.要使趋势面分析获得好的效果,要明确它的适用条件并遵循数学地质一般模式.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经典力学、统计力学的观点出发,对液滴表面张力的成因,进行了剖析,並在此基础上认定:促成液滴缩小表面的力,是沿着球形液滴表面法向、指向球形液滴几何中心的表面紧缩力。  相似文献   

16.
现行《电磁学》教材认为场源面上的场值是不存在的。本文通过论述、分析与计算,证明场源面上的场值不但存在,而且还是确定的。因此,在写场的函数式及画场的分布曲线时,应把场源面上的场值表示出来。  相似文献   

17.
利用morse相互作用势,计算了原子作非简谐振动情况下晶体铜的热力学函数和表面能、表面张力;讨论了它的表面能、表面张力随温度变化的规律和非简谐振动对它们的影响.理论计算与经验公式的形式一致,与实验数值相近.  相似文献   

18.
AutoCAD标注表面粗糙度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计算机辅助设计中标注表面粗糙度的方法,该方法首先建立带属性的图块,然后将其插入到设计图中去。这样不但可节省存储空间和设计者的工作量,还可加快绘图速度。这种简单的方法非常有效实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半导体材料表面吸附分子的表面增强喇曼散射(SERS)研究工作.至今,人们主要在二类半导体材料表面进行了SERS 实验:一类是半导体材料表面吸附分子的SERS 实验;另一类是被银修饰了的(silver-modified)半导体材料表面吸附分子的SERS 实验.文章还简单介绍了对半导体材料表面SERS效应所作的理论解释.最后对半导体材料表面SERS 研究的发展和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表面等离子体激元是局域在金属表面的一种由自由电子和光子相互作用形成的混合激发态.改变金属表面的结构,SPPs与光相互作用的特性也会随之改变.所以,SPPs在光存储、光激发、显微技术和生物光子学等领域的应用受到日益关注.首先,介绍了SPPs的基本特性和表面等离子体亚波长光学研究热点,然后用微加工的手段制备了亚波长的环形和分形结构的样品,并用实验测量和传输矩阵的方法得出两级cross dipole分形结构在近红外和中红外的透过曲线,在1.72μm和5.2μm的波长处有两个强的透过峰,其透过率分别为36%和49%,理论和实验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