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从小说的文本叙事分析可知,《水浒传》对于儒释道的宗教态度是一种既不批判也不歌颂的实用态度。这种实用态度主要表现在水浒英雄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小说叙事结构框架的架构上以及主题思想借助于神道设教进行表达等。当代在对《水浒传》的解读过程中,如果过于强调小说的宗教性,则容易得出一些似是而非的、牵强附会的结论来。  相似文献   

2.
阿来在写作《尘埃落定》时,试图唤醒沉淀于民族历史中的文化碎片,从而编织出他心目中的原乡神话.由于小说文本对原乡想象与狂欢化书写之间张力的精彩呈现,这种神话建构并未如愿以偿.然而,这种张力叙事不仅使自然丰富的人性得以从文本中浮现出来,也从文学史的角度重写了乡土小说的传统叙事机制。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五个方面解读关于“意象叙事”在鲁迅小说文本中的运用,试图探求中国叙事言说背景下的鲁迅叙 事方略,在其小说文本中如何体现意象的双构或多构性,从而寻找到了以意象为中介,那种作者或隐含作者,与读 者或隐含读者间的深层对话。  相似文献   

4.
从语用学角度,运用会话中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对乔治·奥威尔小说《一九八四》的模糊语言进行语用分析,通过分析小说文本中的人物会话,揭示了会话中模糊语言的深层含义.  相似文献   

5.
卡尔维诺的《寒冬夜行人》自问世以来,一直被视为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典范之作.卡尔维诺在这部小说中熟练地运用各种小说技巧,使得这部小说被称为“小说中的小说”.小说中十部残本小说和十二个章节构成了叙事的两大层次.这十个看似残缺的故事却在整个文本的运作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形式上的残缺并不代表意义上的残缺,尤其是对于体现卡尔维诺的艺术个性和创作用心至关重要.本文主要论述这十部残篇在整部小说的构造和成形过程中的轴心作用.  相似文献   

6.
《半生缘》小说与电影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以后,大量优秀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小说《半生缘》文本中的全知全能视角及女性主义立场在其同名电影中以交叉视角出现,其立场的变化也导致了女性批判力度的削弱。  相似文献   

7.
微观地理空间是由标示里坊街巷等较小范围的地名建构的地理空间。本文重点关注古代小说中的一种独特的叙事技巧——微观地理空间叙事,对其在唐传奇中的相关例证做了重点解读,进而总结出这一技巧的基本功能,分析了其在小说史上的渊源与成因,并且梳理了其在宋元小说中的演变,在此基础上指出:唐传奇中微观地理空间的基本功能是以其真实的地理方位增强小说的真实感,部分作品中运用的微观地理空间链则承担了推动情节发展和增强叙事合理性的双重功能;唐传奇微观地理空间链叙事,可能与文本写定前的口述需要、作者本人的长安空间经验以及“长安想象”这三个因素有密切关系。由于作者与读者不再具备同城化的空间默契,宋元传奇小说中的微观地理空间呈现式微之态;反之,由于“说——听”环节上的同城性,宋元话本小说中继续运用微观地理空间叙事。  相似文献   

8.
《在细雨中呼喊》是余华小说创作的回归——回归传统,小说用记忆逻辑来叙事,将形式纳入意义之中。作品中大量运用了时间错置,文本中的时间被注入了叙述者的心理情绪,体现了叙事的魅力。  相似文献   

9.
列锦修辞文本的创造最早见于《诗经》,在汉语修辞发展史上可谓源远流长。但是,列锦出现于小说中,则是始于唐代。就像唐人有意为小说一样,唐代小说中出现列锦也是有鲜明的刻意为之的迹象。小说包括唐代开始的传奇,都是以叙事记人为主,写景的文字相当少。因此,以名词铺排形式写景的列锦文本,也就不易见到。但是,出人意料的是在唐代小说中却出现了很多不同结构形式的列锦。这些刻意而为之的列锦文本出现于小说中,鲜明地体现了唐人小说创作的审美倾向。  相似文献   

10.
鬼子作为一名以书写“人民当下的苦难”见长的作家,其小说中蕴藏着丰富的情感情绪。从小说文本的语言入手,分析研究鬼子蕴藏在小说语言中的情感情绪及其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1.
稼轩词[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序中,明确提出了"壮词"这一体例。"壮词",乃稼轩军人意识的凸现,在情绪由喜而悲的两极化落差中,最终表现为慷慨生哀的悲剧崇高美。  相似文献   

12.
“山”作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特有的审美意象,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曹操诗歌中“山”意象的内涵包括王者之气的象征、壮志豪情的表现和生命意识的抒发,这些描写体现了他超拔伟岸的英雄气质以及对政治理想的追求和对生命意识的慨叹。  相似文献   

13.
吴均军事诗歌中塑造了一群英雄侠士形象。在诗作中,他将自我形象融入其中,从而加强了军事诗歌的个人抒情色彩;在抒情模式上借助人物形象将内在情感与外在描摹相统一,体现了文人军事诗作的一大进步。  相似文献   

14.
曾卓是“七月派”的代表诗人,又是共和国初期文坛悲壮的受难者。在遭受厄运的20多年间,在诗神逃遁的时代,在诗意枯竭的地方,他以坚韧的意志,顽强地进行着“潜在写作”。他以自己独特的言说方式,为我们留下了那个荒诞时代严肃的精神证词;他以富有个性的艺术创造,在一片诗歌的荒漠中为我们贡献了丰硕的果实。  相似文献   

15.
麦家创作的小说近几年频繁获得多种文学奖项并被搬上荧屏,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在其智性写作形式的外衣下,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丰满的英雄形象,他们在拥有天才式的卓越才能的同时,也存在着人性的缺陷。文章以麦家笔下这些英雄人物为研究重点,分析他们类型化的特点,探索他们复杂的人性,解读他们独特的命运。  相似文献   

16.
作为我国古代英雄传奇小说的代表作,《水浒传》在1998年被中央电视台改编拍摄成为同名电视剧。该剧主创者在尊重原著精神的基础上对李逵这一形象进行了相对深入的塑造,并通过人物嗜杀色彩的有意淡化、喜剧色彩的特意强化及女性形象的独特烘托等不同方面来使该形象更显丰满、立体,较好地体现了改编创作中忠实性与创新性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7.
着眼于音乐主题所作的思想分析,指出贯穿于贝氏交响曲创作始末的英雄性和革命性气质是其创作始终如一的追求。通过思想背景的分析、音乐主题动机的剖析,提出第九交响曲在总结前八部作品的基础上,在革命激情的内在理念的指导下,为表达其革命的理想、英雄的气质做了“曲体结构”、“和声色彩”、“配器风格”方面的极大发展;指出我们在欣赏这部恢弘巨作时,深入作者思想情感内涵对全面理解《贝九》及贝氏其它交响曲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南昌深厚的文化底蕴、众多的革命遗址和优美的自然风光,是南昌城市建设与发展的一种不可替代的特有资源和优势。在现有的基础上,南昌抓住“山江湖”工程,从建设江西名人园,拓展滕王阁文化,筹建“铁军广场”,规划以名人命名的道路,挖掘万寿宫历史价值等七方面着手,就能进一步挖掘历史与革命文物的丰富内涵,提升其文化品位,从而使南昌这座花园英雄城市更具特色,以更加亮丽的新形象展示在广大市民乃至国内外过往宾客面前。  相似文献   

19.
屈原诗歌的艺术力量来源于诗人那深刻地体验所产生的壮烈而激越的情感,其旨大都在于寻求精神的情感解脱。屈原的人格特征恰恰表现在儒、道所不屑为的执着。他表现主体情思时主要运用比兴象征和寓情于景两种方法。意象描绘更倾心于主观欲求的理想成分的渲染。形成了“惊采绝艳”和“铺采Chi”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东山词》中具有浓郁的感伤审美特征,感伤的内涵有对历史的追问与对生命的追问,对历史的感伤体现在咏史怀古词中,是词人对现实失望与政治理想失落的产物;对生命的感伤是词人的生活伤心史的写照。贺铸感伤心态形成的原因除了官场的不得志外,还与词人的任侠却多情的特殊个性气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