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分别制备聚己内酯(PCL)、苯丙氨酸基聚酯脲(PBP)/PCL和PBP/PCL/姜黄素(Cur)纳米纤维膜,通过对比分析PCL、PBP/PCL和PBP/PCL/Cur 3种静电纺纳米纤维膜,探究了PBP/PCL/Cur静电纺纳米纤维膜形貌、纤维直径、力学性能、姜黄素释放行为、抗菌性能、细胞毒性.研究表明...  相似文献   

2.
以聚ε-己内酯(PCL)为溶质,二甲基甲酰胺(DMF)和二氯甲烷(DCM)为溶剂,制备静电纺丝溶液.采用正交试验法研究静电纺溶液中PCL质量浓度、溶剂中DMF体积分数和静电纺电压值3个因素对纤维的形态和直径、纤维膜的孔隙率和表面积-体积比的影响,并对纤维膜的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溶剂中DMF体积分数对纤维膜结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是静电纺电压,PCL质量浓度影响最小;PCL质量浓度为0.180g/mL时,静电纺纤维膜中纤维粗细最为均匀;PCL质量浓度、DMF体积分数和静电纺电压的最优水平分别为0.165g/mL、43%、15kV;随着PCL质量浓度增大,PCL大分子链增多,分子间作用力增大,纤维膜拉伸强力增大.  相似文献   

3.
以可生物降解的聚己内酯(PCL)为原料,以三氟乙醇(TFEA)为溶剂,采用改进的静电纺丝(静电纺纱)技术成功制备了PCL取向纳米纤维纱线.研究了不同静电纺纱工艺参数(溶液浓度、电压、纺丝距离)对PCL纳米纤维纱线的制备以及形态的影响.选定较优的纺纱工艺参数:溶液质量浓度为0.10g/mL,纺丝电压为9kV,纺丝距离为20cm,以该纺纱参数制得PCL纳米纤维纱线,其平均直径为180μm,内部纤维的平均直径为600nm,且纳米纤维沿着纱线轴向高度取向排列.将PCL纳米纤维纱线应用于传统纺织技术,以PCL取向纳米纤维纱线为纬纱,以聚乳酸(PLA)微米长丝为经纱,制备平纹织物小样.将该平纹织物和PCL纳米纤维膜的拉伸性能和孔径分布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平纹织物纳米纤维纱线方向的拉伸性能明显高于PCL纳米纤维膜的拉伸性能;另外,与PCL纳米纤维膜相对比,PCL纳米纤维纱线的平纹织物具有大孔径结构,更有利于细胞生长,进一步表明其在组织工程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玉米醇溶蛋白膜的耐水特性,采用低温等离子体辅助制备了玉米醇溶蛋白(zein)/聚己内酯(PCL)复合膜,并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优化PCL的接枝工艺。研究结果表明,PCL的最佳接枝工艺为:等离子体处理电压56.2 V,处理时间26 s, PCL接枝液浓度3.89%,接枝时间30.11 min。在此条件下,PCL接枝率可达到30.35%±0.74%,显著高于未处理的接枝率(12.67%±0.51%),说明低温等离子体预处理可有效提高PCL在zein膜表面的接枝率。对zein/PCL复合膜进行功能性质表征,结果表明:zein/PCL膜吸水率为6.54%±1.81%,显著低于zein膜(22.58%±1.68%)(p0.05);接触角相比zein膜也有显著增加(p0.05),证明等离子体辅助制备的zein/PCL复合膜相比纯zein膜耐水性有显著提高。此外,土壤降解实验显示,PCL膜在土埋四周内表面形貌变化不明显,而zein/PCL膜在土埋第三周时出现了较明显的霉斑,具有相对良好的土壤降解能力。本文结果可为低温等离子体辅助耐水性蛋白膜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利用溶液浇铸法制备了聚己内酯(PCL)/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共混物膜,通过测试膜的表面接触角、吸水率,研究了共混膜的亲水性能;通过测试膜的断裂伸长率和断裂强度,研究了共混膜的力学性能;用XRD对膜进行表征,研究了共混膜的结构.结果表明:PVP的加入对PCL的结晶度有一定影响;随着PVP质量分数的增加,水在PCL/PVP膜的表面接触角逐渐减小,吸水率逐渐增大;适当比例的PVP含量有助于增强PCL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6.
蚕丝纤维作为一种天然材料,是最早被利用的生物材料之一,其中含有的丝素蛋白使其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组织相容性及可降解性,在生物医学领域得到广泛关注.将丝素蛋白从蚕丝中提取出来,制成纳米球,使其负载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并混入聚己内酯(PCL)纺丝液中,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得到纤维内含有丝素纳米球的PCL电纺膜.体外释放表明丝素纳米球及含丝素纳米球的电纺纤维膜都有很好的缓释效果;生物体内评价结果表明负载有VEGF的丝素纳米球混合的PCL电纺支架促进了体内的细胞浸润和周围血管化.  相似文献   

7.
在掺锶磷酸钙骨水泥的基础上,利用多巴胺改性PCL纤维和未改性PCL纤维对其进行增强并表征。制备掺锶磷酸钙骨水泥样条,用多巴胺改性PCL纤维和未改性PCL纤维增强,制得骨水泥样条,对样条的凝固时间和力学性能等特征参数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多巴胺改性纤维增强的骨水泥凝固时间更短,力学强度更高,在一定条件下改善了传统磷酸钙骨水泥的缺点。  相似文献   

8.
以高聚物聚己内酯(PCL)溶解在三氯甲烷中作为油相,水溶性盐酸四环素(Tet)溶解在蒸馏水中作为水相,加入不同质量的失水山梨糖醇单油酸酯(Span 80)作为乳化剂,利用乳液静电纺丝制备皮芯结构的PCL/Tet载药纤维.观察纤维形貌、纤维内部Tet的分布情况和皮芯结构形成,计算纤维载药量和包封率,研究Span 80对纤维担载Tet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加Span 80的乳液制备的PCL/Tet载药纤维膜具有很低的载药量和包封率,Span 80质量分数在0.5%~2.0%内,纤维具有完整的皮芯结构,药物被包裹在纤维芯层;随着Span 80质量分数的增加,纤维的皮层厚度有增加的倾向,芯层的药物减少,纤维的载药量和包封率则下降.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离子水pH值及膜的性能测试,分析各种不同工艺、原料的非织造纤维膜在水的电离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各自特性,及其对水中酸、碱离子的分离效果的影响,实验证明,非织造复合纤维膜具有良好的酸、碱离子分离性能。  相似文献   

10.
中空纤维膜吸收过程多釜串联传质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一个可用于描述中空纤维壳程非理想流动的全混釜多级(多釜)串联传质模型,研究了中空纤维膜吸收器壳程非理想流动对其传质性能的影响,并对中空纤维膜吸收器的总传质系数进行了估算.模型预测与实验结果的比较表明,多釜串联传质模型可以较为准确地预测中空纤维膜吸收器的传质性能,有助于中空纤维膜吸收器的设计与优化.  相似文献   

11.
聚氯乙烯/聚砜共混中空纤维超滤膜的研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聚氯乙烯(PVC)和聚砜(PSF)共混,采用干-湿纺工艺制备了中空纤维超滤膜。通过实验对PVC/PSF共混体系的相容性进行了研究,并讨论了铸膜液的组成、制膜条件对膜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利用静电纺丝方法制备了聚己内酯(PCL)/石墨烯复合纳米纤维,对电纺纳米纤维的表面微观形貌、热性能和力学性能等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石墨烯的加入量、PCL浓度、电纺电压、接收距离等参数对复合纤维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加入石墨烯质量分数为0.27%时,得到的电纺纳米纤维的力学性能提高最大,拉伸强度增加48.6%,杨氏模量增加66.0%;当PCL质量分数为11%,电纺电压为28kV,接收距离为35cm,电纺液流速为6mL/h时,电纺过程稳定,可以得到直径均匀的纳米纤维.  相似文献   

13.
卢胜利 《河南科学》2004,22(1):118-120
通过玻璃纤维滤膜与醋酸硝酸纤维滤膜采集的氟化物对比实验、双膜采样梯度实验,对电解铝业无组织排放的氟化物监测方法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4.
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取向性聚己内酯微纳纤维,通过单因素分析法考察电极距离、溶液喷射速度、电压、针头型号、接收距离和溶液体积对取向性聚己内酯微纳纤维性能的影响。将质量分数为10%的聚己内酯(polycaprolactone,PCL)溶液注入2 mL的注射器,设置静电纺丝机电极距离分别为1,2,3,4,5 cm,喷射速度分别为0.053,0.088,0.106 mL/h,电压分别为18.8,20.8,22.6 kV,针头型号分别为19,21,25,接收距离分别为15,19,21 cm,体积分别为0.3,0.5 mL,制备不同取向分布的PCL纤维。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纤维形貌,并进一步采用接触角测试、力学性能测试、稳定性评价等方法对材料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不同的参数下可以得到不同取向性的PCL纤维分布;当电极距离为4 cm、溶液体积为0.3 mL、电压为18.8kV、喷射速度为0.088 mL/h、接收距离为15 cm、针头型号为19时,静电纺PCL微纳纤维取向性最佳,且具有较好的润湿性能、力学拉伸性能以及良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通过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酰亚胺(PI)与聚丙烯腈(PAN)共混纺制了中空纤维膜,并对该中空纤维膜进行了预氧化处理,分别对共混膜的水通量、预氧膜的表面形态、膜的热行为等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PMMA的加入有利于共混膜水通量的提高,PI的加入有利于共混膜在预氧化过程中保持空洞结构,同时提高了PAN中空纤维膜的热稳定性。这为制备分离性能优良的PAN基预氧化中空纤维膜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采用单因子变量研究法,分别探讨供液速率、纺丝电压、混合溶剂中N,N-二甲基甲酰胺(DMF)的体积分数对静电纺丝所得的磁性聚己内酯(PCL)纳米纤维形貌以及Fe_3O_4与PCL之间复合形式的影响。结果表明,供液速率、纺丝电压、DMF的体积分数对磁性PCL纳米纤维形貌影响显著,但对Fe_3O_4与PCL之间的复合形式无明显影响,二者之间的复合形式为物理复合。  相似文献   

17.
中空纤维多孔膜基气体吸收传质性能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气相传质阻力是中空纤维多孔膜基气体化学吸收过程中的主要传质阻力。文中采用聚丙烯中空纤维膜组件、CO2-空气-水和CO2-空气-NaOH水溶液两种体系对膜基气体吸收过程的传质性能进行了研究。测定了不同气速和液速条件下的总传质系数。根据气液反应理论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由实验和理论计算获得了气相分传质系数。通过进一步的拟合计算获得中空纤维多孔膜管内气相传质数学关联式Sh =0.0038Re0.44Sc0.33.用此关联式计算得到的总传质系数与实验测得的结果进行了比较,一致性良好.  相似文献   

18.
为预测和评价聚偏氟乙烯(PVDF)和聚乙烯二甲基硅氧烷(PVDMS)多孔中空纤维复合膜的气体分离性能,提出了孔分布模型·通过比较模拟和实验结果,证明理论预测和实验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应用干 湿相转化法制备了PVDF多孔中空纤维膜,并且采用浸涂技术在PVDF中空纤维膜上制成厚度约为5~12μm的PVDMS致密膜层·通过气体渗透测试估计PVDF多孔基底膜的结构参数,同时也以氮气/氧气为介质对PVDMS PVDF复合中空纤维膜的分离性能进行了评价·实验结果表明,该复合膜具有较高的分离选择性,要制得致密无缺陷的复合膜,PVDMS致密涂层厚度不应小于5μm·  相似文献   

19.
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在多孔聚乙烯瓶上沉积聚丙烯腈(PAN)纤维膜,制备了具有高效油水分离性能的分离膜装置。利用扫描电镜(SEM)、红外光谱(FITR)和接触角测试对PAN纤维膜的形貌、表面官能团、亲疏水性进行了表征,并通过吸油实验、油水分离实验评价了分离膜装置对不同油类的吸收性能及不同油水混合物的分离能力。结果表明分离膜装置表面的PAN纤维膜具有大量孔结构和表面亲油疏水特性,其赋予该分离膜装置优异的油水分离性能,对多种油水混合物实现近100%分离,且循环分离稳定性好。分离膜装置内部的多孔聚乙烯瓶为分离膜装置表面PAN纤维提供了有效力学支撑,同时可作为收集器存储经膜分离的油或水。分离完成后可利用适宜的除油剂清洗、再生,再生后的分离膜装置结构完整,仍能保持很高分离效率。  相似文献   

20.
通过唯一碳源法从活性污泥中分离了一株降解聚己内酯(PCL)的真菌DSYD05,并从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两方面鉴定该菌株为Penicillium oxalicum,同时对菌株产PCL降解酶的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实验结果显示,在温度为28℃、PCL含量为0.2%、培养基初始pH值为7.0、装液量为50mL、发酵5d时,Penicillium oxalicum DSYD05所产的PCL解聚酶活力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