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一生致力于思想上的研究,努力想找到人类的终极真理,为人类寻回自己的精神家园.他的哲学对于西方的哲学乃至整个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被喻为所有现代历史主义源泉的黑格尔,对柏拉图推崇备至,称赞柏拉图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人物之一,他说:“他的哲学是世界历史意义的创作之一,它从产生起直到以后各个时代,对于文化和精神的发展,曾有过极为重要的影响”[1].有人甚至断言,二千多年来的西方哲学的发展都只不过是对柏拉图哲学的注解.在柏拉图的哲学中,最主要的是他的理念论.这理念论中又有核心,即善…  相似文献   

2.
柏拉图借"洞穴说"中解放了的囚徒解救洞穴里顽固囚徒失败的故事影射了苏格拉底的悲剧,希望用哲学的启蒙让人们认识理念的真实世界,这和鲁迅对于现代中国而作的关于"铁屋子"的比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从洞穴到铁屋,从苏格拉底到鲁迅,从哲学启蒙到文学启蒙,从被锁囚徒到昏睡者,从自由囚徒到觉醒者,鲁迅以他深刻的思想和忧患的意识赋予"铁屋子"以浓重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3.
"超越"是西方哲学的重要概念之一,学界普遍将其定义为基督教的"上帝"。而在柏拉图的哲学中,"超越"则表现为"转向",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在本体论层面上,它强调的是追求事物背后所得以存在的最终依据,即"理念";在方法论层面上,它强调破除原有的思想界限,以批判性思维建构理论。柏拉图所提出的"转向"理论是西方哲学话语下的"超越"的一种特殊呈现方式,他的理念论及其对"理念世界"的建构,为西方哲学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使西方哲学开始从宇宙论向本体论转型。  相似文献   

4.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各自不同的哲学本体论决定了他们各自不同的文学本质论.他们的哲学本体论是客体性的,其文学本质论因而也是客体性的.西方哲学和文论的这种客体性起点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文学创作论和批评论都从属于各自的文学本质论,并最终从属于各自的哲学本体论.  相似文献   

5.
哲学·论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顾明远 ( 1 )“美育”辨析 陈桂生 ( 1 )开创“道学”研究的新阶段———主持人的话吴 光 ( 2 )道教的性质 龚鹏程 ( 2 )权威的消解与民主的构建———论老子政治哲学中的社会批判思想 朱晓鹏 ( 2 )道是虚无恬淡之心契入天地万物的那片无何有之乡 那 薇 ( 2 )王阳明的道教情结———以晚年生活为主线钱 明 ( 2 )肉眼看道德———尼采生命价值论中的自然主义视角 余 虹 ( 3 )论柏拉图“体、美、智”一体化的教育模式 张之沧 ( 3 )世界的二重建构及其消解———从柏拉图看东西方哲学本体论建构之差…  相似文献   

6.
陈瑶 《甘肃科技》2009,25(7):173-174
柏拉图以相说为核心的主体性思想不仅确立了知识的确定性问题,而且使人的思维方式完成了从“生长论”到“制作论”的发展。当时希腊的城邦社会是柏拉图主体性思想形成的现实基础,也是柏拉图试图用主体性思想加以重塑的领地。柏拉图的主体性思想最终没能逃脱本体论的时代氛围,从而造成了对人的主体性既提倡又抑制的双重困境。  相似文献   

7.
在通常的理解中人们常常把"教化"理解为教育,将"真理"看作是关于世界的现成的知识,因而教化就是将真理作为一种现成的知识传授给他人。但是在西方人文主义的传统中,教化与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化并不是主体对一种客观知识的掌握和传授,它应该在柏拉图的意义上被理解为以某种"理念"为原型的"造形",教化本质上是人的存在状态的本质性的转变。海德格尔在关于柏拉图洞穴喻的生存论解读中,对教化与真理的关系作出了深刻的辨析。  相似文献   

8.
儒学和柏拉图主义对比兴解《诗》和寓意解“经”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由于意象论和理念论的契合,汉儒解《诗》和教父解“经”表现出了共同的倾向:把本文中物质的、感性的世界抽象化为非物质的观念世界。这种倾向一方面流弊纷呈,一方面又给中西文学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柏拉图在《理想国》第七卷专门讲到了洞穴理论。笔者认为洞穴理论谈到了人生的意义在于认清世界的真相,找到生命的"光"。本文从柏拉图《理想国》洞穴理论的蕴涵、束缚我们生活在"洞穴"中的枷锁和如何走出洞穴,找到生命中的"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让人们在当今社会能更好地理解洞穴之喻,更好地把握"善"这一核心,走出洞穴,找到生命中的"光"。  相似文献   

10.
秦彩霞 《科技信息》2012,(35):178-178,249
柏拉图的《理想国》就是一部“正义论”。柏拉图从批判经验的具体正义入手,引出了国家的正义概念。他提出正义就是国家中每一阶层人尽其才、各司其职、互不逾越。本文同时从和谐社会、反腐倡廉和依法治国等角度论述了柏拉图在现实中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猫论”是一种形象的比喻,它反映了邓小平思维方式的一个重要特征。如何认识“猫论”与原则的关系,是正确认识和评价“猫论”的关键。本文从不以原则为出发点和应以原则为指导这两个方面对这一关系进行了探讨,认为奉行“猫论”与坚持原则在理论上是不矛盾的,在实践中应该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12.
"以人为本"提升高校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晓燕 《科技信息》2011,(36):409-410
“以人为本”是高校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本文论述了“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工作中的重大意义和必要性,以及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在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工作中的作用,对高校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工作提出了合理性建议和可行性措施。  相似文献   

13.
柏拉图在《文艺对话集》中以诗体形式阐述了他的“理想国”内涵,言说了理念、摹仿、情感、灵感、迷狂等理论概念。他是站在政治立场上表达此类话语的。由于对话中柏拉图的观点是通过他者的口吻述说的,隐喻、反讽、戏谑表达方式的采用,在“灵感诗人”和“摹仿诗人”地位上的贵族化倾向,使他的美学观点显现出鲜明的悖论色调。  相似文献   

14.
从主体客体关系问题的角度研究哲学史,划分哲学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并以此对中西哲学发展道路之异同进行比较,阐明当今中国哲学发展的价值取向,无疑是哲学史研究中的一个新视角,是一种值得唱和的方法。张世英先生的大作《“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载《哲学研究》1991年第1期)就作了这样的尝试。文中张先生通过对西方哲学史的精湛分析,指出西方哲学围绕主体客体的关系问题经历了柏拉图以前早期自然哲学的“天人合一”,近代  相似文献   

15.
以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胡塞尔(E·HUSSERL,1859—1938)为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的现象学,是现代西方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欧洲危机论”是胡塞尔现象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中地和突出地体现了现象学人道主义的特点:人的意味与科学的根本对立。本文的任务在于通过对胡塞尔现象学的“欧洲危机论”的分析和论述,揭露出现象学人道主义的特点和本质。  相似文献   

16.
尼采、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等人在所谓"后现代哲学"中称得上是举足轻重的人物。尼采曾经把他自己的哲学界定为"颠倒了的柏拉图主义",但尼采对柏扛图的激烈批判与反驳,恰恰证明柏拉图哲学对他的巨大影响;通常认为"意向性理论"是胡塞尔现象学最为重要的一个发现,但实际上柏拉图对这个"发现"早已有所发现;海德格尔认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以后的哲学都遗忘了"存在",因此,重新提出存在的意义问题,就是要回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这一西方哲学的源头上去,以他们已经赢得的东西为基础,将他们未竞的事业推向前进。这表明,柏拉图哲学与后现代哲学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二者之间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  相似文献   

17.
祝尧所论赋体文学咏物之“法”不仅仅是比兴,更确切地说专指自喻——被祝尧奉为咏物赋之典范的作品皆为自喻赋,祝尧在张华《鹪鹩赋》题解中亦明确地指出所咏之物与“我”的比喻关系。祝尧推举自喻赋有三方面原因:比喻赋“以情为本”而较一般咏物赋更富情韵,取喻“切至”,“体物”多有“不粘不脱”之妙。  相似文献   

18.
庄子的玄珠喻与柏拉图的太阳喻都是在人类早期的文明源头以譬喻的形式对形而上学的本源所作的探究。通过对言辞辩论、机智、感官等认识方式的考察,他们认为这些不能够达到最高的道。由于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的差异,他们对于理性、物象、譬喻等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出于对感性事物的排斥和对以逻各斯为代表的辩证方法的推崇,从柏拉图开始,西方哲学逐渐走上理念思维或者说相思维的理性思维道路,而中国哲学则因为"尚象"的传统,逐渐走向以象思维为中心的诗性思维道路。  相似文献   

19.
《尼各马可伦理学》对"最高善"的规定存在着逻辑上的模糊,这种情形进而又使亚里士多德哲学体系中"praxis(实践)"与"theōria(理论)"间的关系趋于复杂。对"最高善"规定的模糊性概源于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的不同叙事风格以及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理念论的质疑。此外,praxis和theōria间的张力使得一种隐秘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开端中实践的哲学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0.
《雪人》讲述的是一个雪人不可救药地爱上火炉的故事。在19世纪,“柏拉图哲学”曾风靡一时,安徒生的爱情观就深深地打上了被伏尔泰称为“形而上学爱情”的柏拉图思想的烙印。这个故事便可清晰地折射出安徒生心目中理想的爱情观,那就是精神至上的“柏拉图式的恋爱”。由于崇尚这种柏拉图式的爱情,安徒生始终无法在精神恋爱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也正缘于此,他终生未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