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李梦皋所撰道光《拉萨厅志》是清代西藏唯一的一部厅志,《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等已著录.文章对民族文化宫抄本、中央民大抄本及几种版本进行比较,分析了道光《拉萨厅志·杂记》内容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指出通过对《杂记》内容及资源来源的分析,可发现其作伪证据,证明其应为后人伪作.  相似文献   

2.
在人们的思维定势中,狼是阴险、狡诈的同义词,恶狼的传说在人们的口头语言和书面文字中广为流传。狼真的一无是处,该赶尽杀绝吗?人教版中《鹿和狼的故事》向我们描述了狼在生态平衡中的重要地位;《狼图腾》从另一个角度向我们展示了狼性的另一面;深圳南山区的一所学校在校园立起一组狼的雕像,提出要培养狼性的孩子……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认识狼?基于这些思考,我设计了校本课程《狼的世界》,就是通过课内的精读带动略读联动课外泛读的方法,结合丰富的视频资料,让学生全面、科学地了解狼。  相似文献   

3.
电影《狼图腾》从生态美学的视角反思了狼群的生存环境,展现了草原狼身上所蕴含的性格风采,唤起了受众对于狼的性格特征的文化学思考,颠覆了以往汉民族意识中狼的阴险、狡诈的负性情感,英勇、执着、团结、协作的狼性精神不断为人们所开掘和生发,形成了对狼性的新认知.  相似文献   

4.
《狼图腾》与《藏獒》中塑造的狼形象与獒形象有各自不同的推崇者,因此引发了中国文坛上的狼文化与獒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对抗。狼文化与獒文化引起巨大轰动的原因在于,狼文化代表了强者的呼喊,而獒文化则代表了弱者的反抗。狼性与獒性之争与大众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它们之间的对抗实质上也是一场精英与平民的对抗。  相似文献   

5.
《与狼共度》是一种生态意识关照下的动物叙事。作者法利·莫厄特通过对狼的书写以及为狼的"正名",完成了狼形象从"象征符号"到"生命的主体"的华丽转变,通过对狼与人类社会的对比,由此引发人类对于生态的的思考以及深深的反思。  相似文献   

6.
狈与猫     
狈依照《新华字典》里的解释:“狈是传说中的一种兽。”现行本《辞海》“狼狈”条的解释:“按:旧说,狼狈两兽名,狈前腿绝短,每行必驾两狼,失狼则不能动。”以上字典、辞书的解释是否准确,大自然中有没有狈这种动物呢?狼和狈是“两兽名”吗?《康熙字典》中“狈”字的解释是:“狈,兽名,狼属也。生子或欠一足二足者。相附而行,离则颠。”这种解释比较合乎科学道理:第一,狈并非传说中的兽,自然界里有狈;第二,狈就是狼生下的畸形后代,一条腿或两条腿发育不全,走起路来要趴在健全的狼身上。一离开,就要跌倒。  相似文献   

7.
本文就贾平凹的几部长篇小说来分析他的创作风格的演变,作一个简单的陈述。贾平凹从第一部长篇《商州》到长篇《怀念狼》,逐步体现出由写实到“以实写虚”的转变。这一变化是由作家自己的文化底蕴的积累和文字驾驭能力的增强而逐步完成的,本文着重分析了《浮躁》《高老庄》《怀念狼》三部作品,从中看出贾平凹创作风格转变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8.
景志强 《长春大学学报》2012,(11):1377-1379
通过对《狼孩》、《狼图腾》和《怀念狼》母题、主旨、背景、叙事结构与艺术手法等方面的比较,不难发现,尽管作家们的生活背景、文化背景和创作倾向同中有异,但最终他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生态这片热土,表现出在不同的文化中存在共同的诉求——怀念"狼"。  相似文献   

9.
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语言的概念元功能为理论基础,对《小红斗篷》和《与狼为伴》两个故事性语篇中的参与者进行对比研究,从而体现出英国作家安吉拉.卡特在对经典童话戏拟的过程中所注入的现代思想。  相似文献   

10.
简介加拿大作家法利·莫厄特在其作品《与狼共度》中表现出的积极关注狼的生存状态,通过介绍作者的亲历,指出作品以写实的手法讲述了作者与狼共度的难忘时光,给读者塑造了一个崭新的狼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呼吁人们关注“生态意识”的心声。  相似文献   

11.
《宠儿》是托妮·莫里森的代表作之一,从问世到现在,这部小说一直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从新历史主义批评的角度出发来分析小说的历史资料来源、小说写作时的社会背景,可揭露黑人奴隶历史的真相,实现对美国奴隶制的批判。  相似文献   

12.
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传播了它所创作的那个时代占主导地位的自我奋斗者的话语:美国任何贫穷的男孩,只要他有良好的个人品质,就都能够到达经济世界的顶峰。同时,《了不起的盖茨比》包含自我奋斗者话语中的一个核心矛盾:自我奋斗者的话语声称向所有有抱负和毅力的人打开美国历史的史册,使其“榜上有名”,然而同时却弥漫着“逃逸”历史、超越时间、地点和人类局限等历史现实的欲望。  相似文献   

13.
《格萨尔王》开拓了史诗小说的表现空间,可以称之为一部"新史诗小说"。它将世俗性与神性,宏大叙事与日常生活结合为一体,将欲望的日常生活化与宗教的拯救意识糅合为一体,从独特的角度处理了格萨尔王这样的史诗题材,并试图找寻摆脱后现代语境中人类生存困境的途径。小说中的人物执着地追寻生命的意义和寻找战胜欲望之魔的力量,也让我们在这个日益物质化的时代,感受到遥远的神性召唤。  相似文献   

14.
英国现代主义作家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中,用看似愉悦、美丽的笔调描写了一个实则充满讽刺、批判与幻灭的世界.工业社会的发展,形成一个为科学技术所控制的世界,人成为非人,消费主义盛行使人忘了幸福的真正内涵.  相似文献   

15.
周超波 《科技信息》2013,(14):167-167
As the first African American female Nobel laureate for literature, Toni Morrison is one of the most outstanding black writers in contemporary American literature. Her first novel The Bluest Eye, vividly depicts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trauma of black people from slavery and the internalization of the white values with the loss of their own identity. The New Criticism advocates the application of tension, irony and paradox in works to generate a resonant effect. This essay intends to explore the strategy of irony used in The Bluest Eye by adopting the New Critic approach. It digs out the various manifestations of irony and investigates its contributions to highlighting the theme and its contextual significance.  相似文献   

16.
武端理  张焕珍 《科技信息》2011,(13):21-21,303
丹.布朗具有明显后现代悬疑的小说《达.芬奇密码》极受读者欢迎,但是由于被归为通俗小说,其隐藏在作品之中的许多值得我们认真研读的东西却没有得到重视。作为一部典型的晚期后现代主义小说,它的内外充满了诉求和谐的思想,尤其是在开放式结尾上。这一特色与作者丹.布朗有着莫大的关系,并展示了生于二战后新一代作家的特色。本文分析了小说开放式结尾,揭示了其体现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和谐性的作者因素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瞿佑的文言小说集《剪灯新话》问世后便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正统七年国子监祭酒李时勉以“假托怪异之事,饰以无根之言”为由请求禁毁,因此,《剪灯新话》便成为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被禁毁的小说。其语言华丽,多为艳语,部分情节过于怪诞以及小说的“诲淫”倾向则是其被禁毁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分析新疆盐湖嗜盐古菌资源,从艾丁湖中分离筛选出一批嗜盐古菌,对其进行了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研究和分子鉴定。发现其中1株菌(D -20)的生理生化特性和产淀粉酶特性比较突出,经不同温度,不同pH,不同温度下的研究以及16S rDNA 序列的系统发育学研究表明:该菌株为革兰氏染色阴性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7℃,最适生长pH8.0,最适盐浓度15%,能产过氧化氢酶、尿酶,淀粉酶,硝酸盐还原为阳性,不产 H2S ,对青霉素,氯四环素,红霉素,新霉素具有抗性,能利用赖氨酸,蛋氨酸,精氨酸,以果糖,蔗糖和核糖作为碳源。经分子鉴定该菌是 Natrinema属的新成员,定名为 Natrinema aidingensis D -20,Gene Bank登录号为 AY298734。菌株保藏号为12.657。  相似文献   

19.
作为新写实作家的代表人物,方方和池莉的小说中刻画了众多的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在其平凡的故事里蕴涵着对知识分子生存处境的深切关怀。方方的小说建构了一个知识分子的家族谱系,探讨三代知识分子的精神蜕变历程,竭力表现出对理想的坚执和守望。池莉把目光聚焦于当下,站在市民价值的立场上来关照知识分子,以市民文化来贬抑知识分子文化,表现知识分子的某些消极病态因素。她们共同为中国当代文学纷繁多彩异趣迭起的知识分子形象构筑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20.
作为西方反乌托邦三部曲之一的《美丽新世界》,对极权主义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和讽刺。致力于维护极权主义的权力机制运作于阶级、种族和性别之中,并通过意识形态的灌输使人在习焉不察之中屈从于权力机制,从而造成人性的缺失。通过对权力运作方式的分析,指出反对极权主义、唤醒人性关怀是作者创作这部小说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