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e, AFM)原位观察, 发现纳米气泡会影响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 BSA)在疏水表面高序热解石墨(highly ordered pyrolytic graphite, HOPG)表面上的吸附. 在水/HOPG界面BSA分子可以均匀吸附并与纳米气泡共存. 注入乙醇除去纳米气泡后, 在原来纳米气泡的位置上BSA吸附层出现圆形空洞. 空洞的深度约8 nm, 直径在数十纳米. 纳米气泡与相应位置上空洞面积间的相关系数达0.88~0.94, 显示这些空洞确为纳米气泡所致. 另外, BSA分子环绕纳米气泡排列成环状, 说明在水/HOPG界面BSA倾向于吸附在接触线区域.  相似文献   

2.
李期斌  蔡守银  刘朝 《科学通报》2020,65(7):633-640
利用流体分子在纳米多孔材料固体表面吸附分离过程中热能与表面能的相互转化,可以提高工质循环吸热量进行储能.采用分子模拟(分子动力学和巨正则蒙特卡罗)方法开展了制冷剂R1234yf, R1234ze(z), R32及其混合工质在金属有机骨架材料Co-MOF-74中的吸附储能特性研究.研究发现,纯工质吸附时,受分子尺寸影响, R32在MOF中的吸附量高于R1234yf和R1234ze(z).而饱和吸附时, R32的解吸附热低于R1234yf和R1234ze(z).在制冷剂中添加Co-MOF-74纳米颗粒形成纳米流体,可以改良纯工质的储能特性,且R1234yf和R1234ze(z)纳米流体的改良效果强于R32纳米流体.在混合工质吸附中, R1234ze(z)和R1234yf的吸附量低于R32,但随着温度上升,由于不同种类工质竞争吸附, R1234ze(z)和R1234yf的吸附量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而R32的吸附量则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3.
利用等温滴定微量热方法研究了疏水链长和温度对六亚甲基-1,6-双(烷基二甲基溴化铵)(C_nC_6C_nBr_2)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_nTAB)这两个系列表面活性剂的自组装以及与牛血清蛋白(BSA)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疏水链增长,表面活性剂胶束化焓值(DH_(mic))变得更负,胶束化自由能(DG_(mic))的变化主要来自于胶束化熵变(DS_(mic)).温度对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影响不大,但对DH_(mic)影响较大,在所研究的温度区间内的DH_(mic)都是负的,而TDS_(mic)是正的,并且TDS_(mic)的绝对值明显大于DH_(mic)的绝对值,证明这些表面活性剂的胶束化过程都是熵驱动为主的.随温度升高,焓对胶束化过程的贡献越来越大,而熵贡献越来越小.多数表面活性剂与BSA相互作用的量热曲线呈现两个吸热过程和两个放热过程.疏水链长的变化会显著影响第二个吸热过程和第二个放热过程.温度会显著影响第二个吸热最大值的出现和强度.相比于单链表面活性剂与BSA之间的相互作用,疏水链长和温度对Gemini表面活性剂与BSA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更显著.  相似文献   

4.
磷溶液浓度与针铁矿表面吸附磷的化学状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刘凡 《科学通报》1994,39(21):1996-1996
磷是植物生长的三要素之一,铁、铝氧化物对磷的固定是可变电荷土壤中磷有效性低的主要原因.对有关机理的研究限于从平衡吸附、追加吸附和解吸等常规的化学分析,结合氧化铁表面羟基类型和测定电荷量进行,认为磷酸盐的浓度影响着铁、铝氧化物对磷吸附的牢固程度及其结合方式,高浓度时,氧化铁与磷形成单核(基)配合物,易于解吸;低浓度时,则形成双核(基)配合物,难以解吸.但就不同浓度磷酸根在铁、铝氧化物表面化学状态的直接  相似文献   

5.
蛋白质在纳米拓扑结构材料表面的吸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巍  陈红 《科学通报》2007,52(23):2701-2704
蛋白质在生物医用材料表面的吸附行为与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密切相关. 长期以来, 大量的研究报道基本上都集中在生物医用材料表面化学组成对蛋白质吸附行为的影响, 而单独考察材料表面拓扑结构对蛋白质吸附行为影响的研究近年来才刚刚开始. 本文介绍了材料表面纳米拓扑结构对蛋白质吸附行为影响的研究进展. 所涉及的材料表面纳米尺度拓扑变量包括粗糙度、曲面曲率和特定几何形状 等, 而蛋白质的吸附行为则包括蛋白质吸附量、吸附后蛋白质的活性和吸附蛋白层的形貌等.  相似文献   

6.
磁性碳纳米管吸附/微波再生处理水中五氯苯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热分解法制备了磁性碳纳米管,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分析仪(XRD)、比表面积分析仪(BET)进行了表征.研究表明,磁性碳纳米管纯度高且孔隙均匀,外径约为50 nm,比表面积为146.7 m2/g;同时加外磁场可以快速其分离.磁性碳纳米管应用于吸附/微波再生处理水中五氯苯酚,结果表明,磁性碳纳米管对五氯苯酚的吸附动力学符合Langergren模型,其平衡吸附量为30.5 mg/g;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模型.吸附饱和磁性碳纳米管经微波再生循环使用5次,再生率均高于100%,且磁性良好.  相似文献   

7.
对二氯苯在泥炭上的吸附和解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冉勇  林峥  王锡莉  闵育顺  盛国英  傅家谟   《科学通报》2000,45(Z1):2737-2742
对二氯苯在含有机质大于92%的泥炭上的吸附和解吸,表现出大的解吸滞后和非线性现象;解吸滞后的程度是:原状泥炭>酸处理泥炭>胡敏素;吸附的二氯苯经过6d解吸的比例低于28%;Freundlish方程较好地拟合对二氯苯的等温吸附或解吸线,1/n 为0.055~0.527解吸线的1/n显著低于吸附线的1/n值,而logK则明显地增加.Langmuir方程能很好地拟合解吸线,其Qm大小次序是:胡敏素>酸处理泥炭>原状泥炭.对二氯苯的分配系数Kp随吸附平衡时间的延长或对二氯苯液相浓度的降低而增加;未处理泥炭的分配系数明显地高于胡敏素或酸处理泥炭.  相似文献   

8.
一种新的蛋白释放载体——水溶性壳聚糖纳米粒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春  扶雄  杨连生 《科学通报》2007,52(1):35-40
以三聚磷酸钠作为交联剂, 采用离子交联法制备了不同构成的水溶性壳聚糖纳米粒子(WSC NP). 以牛血清蛋白(BSA)为模型药物, 所制得的空载及载药WSC NP粒径、Zeta电位分别在35~190 nm和35~42 mV之间. 红外光谱证实了纳米粒子中水溶性壳聚糖的氨基与TPP的磷酸基团发生了交联反应. 考察了WSC NP蛋白药物释放的一些影响因素. BSA浓度的增加(0.05~1 mg /mL)提高了WSC的载药量但同时降低了负载率; 聚乙二醇的添加加速了WSC载体中BSA的释放; WSC的脱乙酰度(72.6%~90%)及分子量(3.5~15.8 kDa)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负载率而降低了释放率. 结果表明, 水溶性壳聚糖是一种极具应用潜力的蛋白药物释放载体.  相似文献   

9.
王利宁  闵敬春 《科学通报》2010,55(13):1281-1287
从非平衡热力学理论出发,指出了有温差存在的非平衡吸附定态存在的可能性和所处的状态,分析得到了非平衡定态下体相和吸附相间的化学势差,并求出了相应的吸附熵和等量吸附热.计算了定态下吸附熵和等量吸附热相对平衡态的改变量,并与用平衡热力学计算得到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用非平衡热力学计算得到的吸附熵和等量吸附热的改变量不仅与温差还与吸附状态有关,而平衡热力学的结果只是温差的函数,与吸附状态无关.主要原因是把吸附和气体温度变化看作一个整体,考虑了两者间的影响,而平衡热力学方法则把定态吸附过程看作两个不相干的过程,未考虑两者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周立幸 《科学通报》1995,40(16):1532-1532
氢在氧化锌上的吸附,一直是一个颇受注意的课题.Dent等曾用红外和H_2-D_2交换及BET方法研究了他们的动力学过程及机理.他们发现当氢在氧化锌上吸附时有两个类型:第一类是快速可逆吸附;第二类是慢速不可逆吸附.Fubini等则用微量量热计研究了氢在氧化锌上的吸附动力学.他们指出,第二类吸附可能是由于氢慢慢向氧化锌体相扩散所引起的.我们在高灵敏的Calve微量量热计上分别用连续进样法和脉冲进样法对氢在氧化锌上的吸附进行了仔细研究.所用试样是由纯  相似文献   

11.
刘付胜聪  肖汉宁  李玉平 《科学通报》2005,50(12):1184-1189
讨论了纳米ZnO颗粒表面吸附阴离子型聚电解质(马来酸酐钠盐聚合物)及其水分散体系的稳定性. FTIR分析表明, ZnO颗粒表面通过氢键和化学键吸附聚电解质. 吸附行为受聚电解质浓度、pH值和离子强度的影响. 随着pH值的增大, 饱和吸附量减小, 而吸附层厚度增大. 饱和吸附量和吸附层厚度随离子强度的增大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 与相同浓度的NaCl溶液相比, 聚电解质在CaCl2溶液中的饱和吸附量较大, 相应的吸附层厚度也较大. pH值的增大, 分散体系吸光度变化缓慢, 分散体系稳定性好. 分散体系吸光度随聚电解质浓度的变化有极大值. 分散体系稳定性的变化规律是由聚电解质在颗粒表面吸附构型变化而引起.  相似文献   

12.
好氧颗粒污泥对Pb2+的吸附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姚磊  叶正芳  王中友  倪晋仁 《科学通报》2007,52(20):2434-2438
研究了好氧颗粒污泥作为一种新型重金属吸附材料对溶液中Pb2+的吸附特性. 实验结果表明, 初始pH, Pb2+浓度(C0)和污泥浓度(X0)是影响吸附的重要因素. Pb2+吸附过程可以由Freundlich和Langmuir等温方程较好地拟合, 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932与0.959. 好氧颗粒污泥吸附Pb2+的动力学过程表现出分阶段吸附的特征, Lagergren二级动力学方程能较好地描述第二阶段的动力学过程. 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ESEM)与X射线能谱(EDX)分析结果表明, 吸附Pb2+后的好氧颗粒污泥表面发生了变化, 同时推断吸附过程为离子交换吸附和金属鳌合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13.
煤吸附甲烷的特征曲线及其在煤层气储集研究中的作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吸附势理论为基础,对4种不同煤级煤在不同温度下的等温吸附数据进行了处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各煤样吸附甲烷的特征曲线是惟一的,并由特征曲线获得了甲烷吸附量和温度、压力之间的关系表达式.根据提出的思路和计算方法,只需凭借一个温度下的吸附数据就可以获得其他平衡条件下的吸附量,研究成果对研究煤层气的储集机理等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应用位置定向自旋标记-电子顺磁共振(SDSL-EPR)技术研究牛血清白蛋白(BSA)的运动性、构象特征及其加入芹菜素(Apigenin)后的变化.采用MTSL对BSA的第34位半胱氨酸(Cys)进行标记;通过EPR检测计算旋转相关时间τc及强弱固定化之比S/W研究运动性的变化;通过功率饱和实验检测该位点的易趋性,研究构象特点及其变化.在BSA溶液中加入Apigenin后,τc及S/W值明显降低,说明其Cys位点运动性变快;易趋性检测结果显示,34位Cys位点位于蛋白质表面,加入Apigenin后,该位点构象发生改变,且微环境由亲水性变为疏水性.实验揭示BSA同Apigenin能够相互结合,且引起BSA自由Cys位点的运动性和构象的改变.  相似文献   

15.
田秦  王蔚  贺晓婷  朱晓翠  黄微  张闯年  袁直  陈学思 《科学通报》2009,54(10):1317-1321
以丁二酸酯为间隔臂制备了甘草次酸修饰壳聚糖的肝靶向药物载体材料(mGA-suc-CTS), 通过IR, NMR及元素分析对产物的结构及取代度进行了表征; 以BSA为药物模型, 离子交联法制备了载药粒子, 初步研究了其体外释放性能. 结果表明, 载体材料中甘草次酸的含量可通过反应温度及投料比进行调控, 最高取代度可达5.19%; 纳米粒子对BSA的负载量为26.3%, 包封率为81.5%; 体外释放表明, 生理条件下(pH 7.4)缓释可达11天.  相似文献   

16.
三油酸甘油酯复合吸附剂去除狄氏剂和异狄氏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制备出了一种能有效去除水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三油酸甘油酯复合吸附剂. 以狄氏剂和异狄氏剂作为目标污染物, 研究了其吸附平衡及吸附过程的影响因素. 实验结果表明, 复合吸附剂对两种目标污染物的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模型, 证明了两种目标污染物在吸附剂-水两相中为分配吸附. 狄氏剂的吸附平衡常数大于异狄氏剂的吸附平衡常数, 其主要原因是狄氏剂的辛醇-水系数大于异狄氏剂的辛醇-水系数. 同时还研究了不同因素(温度, 离子强度, pH, 腐殖酸浓度)对狄氏剂和异狄氏剂吸附速度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 较高的温度、较低的离子强度、较低的pH和较低的腐殖酸浓度有利于提高狄氏剂的吸附速度, 而异狄氏剂的吸附速度则随温度的升高和pH的增加而减慢, 随腐殖酸浓度的增加先加快后减慢, 与离子强度的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7.
刘峰斌  李学敏  汪家道  刘兵  陈大融 《科学通报》2006,51(11):1344-1348
为了阐明氢吸附和氧吸附对掺硼金刚石薄膜电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考查了表面氢化和氧化处理后金刚石薄膜的微观形貌和组分, 并分别以氢吸附和氧吸附掺硼金刚石薄膜作为工作电极, 进行循环伏安特性和交流阻抗谱测试. 结果表明, 氧吸附金刚石薄膜比氢吸附薄膜电导率小, 表面粗糙度大, sp3/sp2值小. 氧吸附金刚石薄膜电极具有更宽的电化学窗口, 其空间电荷层电阻和电容更大, 极化电阻也比氢吸附金刚石薄膜电极要大. 另外, 探讨了表面吸附对金刚石薄膜电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机理, 不同吸附对薄膜电化学性能的影响主要在于吸附改变了表面能带结构.  相似文献   

18.
Cu(Ⅱ)与HSA或BSA相互作用的平衡透析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梁宏 《科学通报》1997,42(22):2395-2399
我们曾用平衡透析方法研究了生理pH(7.43)下Zn(Ⅱ)与HSA(Human serum albumin,人血清白蛋白)或BSA(Bovine serum albumin,牛血清白蛋白)及Ni(Ⅱ)与HSA或BSA的相互作用。本文用平衡透析法结合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研究了生理pH下Cu(Ⅱ)与HSA或BSA的结合情况。由于迄今报道的Cu(Ⅱ)与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常数往往是用Scatchard公式或类似公式计算的,这实际上只反映了某种平均值,尚不足以全面反映结合状况。我们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拟合Jjerrum方程,首次报道了Cu(Ⅱ)与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逐级稳定常数值。结果表明:在相似条件下Cu(Ⅱ)与HSA或BSA结合平衡常数小于Zn(Ⅱ),而与Ni(Ⅱ)的数量级相似;平衡常数数量级为10~4mol~(-1)·dm~3左右;结合位置数HSA和BSA中均约有20个(计量值),分别分为二类和三类结合部位;其优先结合部位是His~3咪唑基N。用平衡透析方法证实在Cu(Ⅱ)-HSA及Cu(Ⅱ)-BSA体系中存在一个强的金属结合部位的推断。  相似文献   

19.
黄丽洁  郑从光  张会旗 《科学通报》2019,64(13):1407-1417
将原子转移自由基沉淀聚合技术、表面锚定糖蛋白策略及表面引发的可控自由基聚合方法相结合,发展了一种简便高效地制备表面具有(由亲水性聚合物刷形成的)非交联结构糖蛋白(卵清蛋白(OVA))识别位点的分子印迹聚合物(MIP)微球的新方法.对所得具有不同非交联印迹壳层厚度的MIP微球的形貌、化学结构、表面亲水性及模板吸附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可高效制备在水溶液中对OVA具有优异识别性能的MIPs.随着MIP微球表面亲水性聚合物刷的引入,其表面亲水性与水相分散稳定性明显提高;同时亲水性聚合物刷的长度亦对MIPs的模板吸附性能有显著影响:只有当亲水性聚合物刷长度与OVA粒径加上微球表面修饰的苯硼酸基的总长度相近时, MIP微球对OVA的吸附容量与专一性吸附方能达到最优;此外,该MIP还具有良好的OVA选择性.  相似文献   

20.
氧气在Al(001)面吸附的第一原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芳英  朱圣龙  滕英元 《科学通报》2004,49(16):1687-1690
采用基于广义梯度近似(GGA)交换关联近似的超软(ultrasoft)赝势和具有三维周期性边界条件的超晶胞模型, 用第一原理计算方法, 计算并分析了氧分子在Al(001)面吸附的价键结构和局域电子结构. 超晶胞表面为2×2原胞, 共有14层原子, 其中铝原子9层, 真空5层. 氧分子层与表面铝原子层的距离为一倍面间距, 选用了几种不同的初始吸附形态. 结果表明, 氧气在Al(001)面时, 分子键平行于铝表面时容易被吸附, 分子键垂直于铝表面时不容易被吸附. 吸附过程中价键的分析表明, 氧分子在O2/Al(001)界面的吸附过程有两种形式: O2→(O2)2−→2O−→2O2−和O2→(O2)−→O2−+O, 吸附过程与氧气在Al(001)面初始吸附形态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