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王晓辉 《科技信息》2009,(14):103-103,99
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运用其“冰山理论”的创作原则,处理人与自然斗争的这一重大题材,赋予这一题材以丰富的象征意义.使小说表现出的主题远远超出题材本身的内涵,表现了更广大的思想空间。小说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精湛的写作技巧,生动的描写.把无限的意蕴寓于有限的表象形式中,使作品充满着对有限的超越,对无限的神往,本文主要探讨这部小说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2.
浅析《老人与海》的艺术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秋薇 《科技信息》2009,(13):258-259
海明威《老人与海》通过讲述一个老渔人与一条大鱼搏斗的故事,表达了自己在残酷的社会现实和命运中应面对一切痛苦和磨难,并同其做斗争,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人生观。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体现了他的“冰山”的创作原理,即用简洁的语言和文字塑造出个性鲜明的形象,赋予这一题材以丰富的象征意义。小说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精湛的写作技巧、生动的描写,把无限的意蕴寓于有限的表象形式中,充分体现了海明威的艺术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3.
汪曾祺小说折射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精神和审美特征,他的出现,连续了现代文学中断的"抒情小说传统"。汪曾祺的小说使小说自身固有的审美价值得到了回归,作品中处处出现的和谐和诗性给人以一种审美的愉悦和快感,让人沉浸在其中,品赏欢娱。汪曾祺的创作引起了小说创作观念和叙述方式上的巨大变化,小说模式中的主题的功利性、题材的重大性都逐渐被消解。作品无论在题材的探索、写法的革新方面,还是在语言观念、体裁特色方面都体现出显著的现代性,并对八十年代以后的现代小说高峰的到来有着潜在的影响,对新时期的寻根派小说起着一定的先导作用。使表现特定地域的民风民俗和普通人日常生活,成了八十年代小说创作中最为流行的方式和观念。  相似文献   

4.
海明威的作品都具有丰富的"潜台词",产生"意在言外"、"余音不散"的艺术效果.《老人与海》是海明威一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总结,他的"冰山"原则在这里发挥得淋漓尽致.作者充分调动了"潜台词"的作用,赋予这一"纯自然"的题材以象征意义,使作品的主题思想远远超出题材本身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著名短篇小说《一小时的故事》中女性追求平等和自由的主题,分析了门在小说中的象征意义以及它在小说中的象征作用。文章认为门在小说中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从不同方面表现了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6.
论张爱玲小说时空结合的叙事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擅写短篇小说,在有限的篇幅里,要通过简约的文字表现尽可能丰富的内容,画面感强、镜头感强、时空变换自如就成为其小说写作的内在追求。张的小说明显增加了空间化的叙述成分,不单纯以时间线索来组织故事。与之相配合,特别突出人物的语言描写及心理刻画,特别关注生命中那些短暂而又永恒的瞬间。这一叙述方式是成功的,使其小说既兼顾了故事性,又具有感染人的力量。  相似文献   

7.
海明威在写作中所遵循的"冰山原理",使小说形成了简洁流畅、清新、含蓄而富有张力的独特风格.这一风格,得益于海明威小说所采用的以退为进有限叙事模式,精当的省略、重叠等叙述手法,以及以日常词汇、口语为主的生动活泼的叙述语言等艺术手段的综合运用,产生了丰富、深邃的意蕴,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上,老舍的小说可以被概括为"京味"小说.这种小说不仅以北京市民及其文化作为题材对象,而且着力于从文化心理视角对北京市民生活进行审美开拓,从而将他小说特有的喜剧性幽默与悲剧性、抒情性、世俗性等多种因素融合起来,并以"原味儿"的北京市民白话表现出来,构成一种独特的文学类型.当然,"京味"小说在老舍小说中也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成熟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海明威的作品都具有丰富的"潜台词",产生"意在言外"、"余音不散"的艺术效果。《老人与海》是海明威一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总结,他的"冰山"原则在这里发挥得淋漓尽致。作者充分调动了"潜台词"的作用,赋予这一"纯自然"的题材以象征意义,使作品的主题思想远远超出题材本身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的文革题材小说创作中,绝大多数作家都热衷于从权威的政治视角出发,批判"文革"时期的错误路线,叙述范式较为单一.阎连科在他的近作<坚硬如水>中提供了另一种审美表现方式,作品摆脱了以往道德审判的惯例,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诠释"文革"那场动乱的原因,也为小说的文革叙述开启了一个新的视野.作品消弭了早期文革题材作品的悲痛,消弭了小说叙述者过多的情绪,进入到一种智者的叙述、理性的思索和历史哲学式的观照中.  相似文献   

11.
对反思小说起源、发展、作家、作品、题材等方面的分析和研究,进一步对反思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新质进行总结,由此得出结论:反思小说在文学精神发挥、主题展示、知识分子地位改变及艺术表现等方面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但反思小说的历史局限也是客观存在的,表现出超越性不强、批判性不彻底,前瞻性有限等特点,从而导致了反思小说思潮的逐渐消退。  相似文献   

12.
在<雨中猫>这一短篇小说中,海明威运用大量的象征手法反映一对一战后美国夫妻的感情裂痕.本文通过分析开篇场景描写中的多重象征意义,解读海明威"冰山原则"在创作实践中应用的手法之一--象征.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以“边城”为代表的湘西题材小说,表现了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然而,湘西题材创作的审美意蕴,不仅表现这一人生理想上外化的生活、自为的性爱使这一形式获得了定性,而作家对湘西民族历经磨难的历史和生存危机的现实的感叹揉进这一人生形式中,更使作品获得了更耐人寻味的审美效果,达到了作家提出的“美丽总令人忧愁”这一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4.
丛林小说《进步前哨》作为康拉德刚果之行的产物,揭示了西方文明的伪善,及其对人性的异化。通过对小说中几个重要意象——"进步前哨"、"十字架"、董事及其他的象征意义的分析,可以看出康拉德在这部小说中,独巨匠心地运用了象征手法,丰富了小说的内涵和意蕴,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15.
孙亚超 《科技信息》2007,(24):220-220
纳撒尼尔·霍桑的小说《红字》是美国以及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本文主要通过对小说中的人物、场景以及具有象征意义事物的分析和介绍来阐述象征主义表现手法在这篇作品中所起到的功能和作用。其中主要阐述具有象征意义的红字"A"、珍珠、颜色、刑台、玫瑰丛、流星和树林,以及它们在小说中所起到的功能和作用。进而思考象征手法在小说中的运用,并对它的功能作进一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在美国,爱伦.坡是19世纪初的一位文学怪才,其小说、诗歌和文学批评理论都已成为全世界珍贵的文学宝库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他的哥特式小说至今风行于世,他因而被誉为"美国恐怖小说之父"。在中国,蒲松龄的志怪小说《聊斋志异》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300多年来经久不衰。两位文学巨匠举世瞩目,都表现出对超现实的鬼怪题材的偏嗜。  相似文献   

17.
谢继春 《科技信息》2006,(2):266-267
汉英语言中表示各种不同颜色的词语都很丰富.由于使用汉语和英语的民族、国家各有其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使得相同的颜色词蕴含着不同的象征意义.我们不仅要注意观察它们本身的基本意义,更要留心它们含义深广的象征意义.文章着重从汉、英两种语言出发对"红""白""黑"三种颜色词进行分析,探讨其含义深广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以“边城”为代表的湘西题材小说,表现了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然而,湘西题材创作的审美意蕴,不仅表现这一人生理想上外化的生活、自为的性爱使这一形式获得了定性,而作家对湘西民族历经磨难的历史和生存危机的现实的感叹揉进这一人生形式中,更使作品获得了更耐人寻味的审美效果,达到了作家提出的“美丽总令人忧愁”这一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9.
“红色”(red)在中英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和翻译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琼 《科技信息》2010,(9):230-231
人类生活在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各种各样的颜色随处可见。颜色作为一种视觉效果,从理论上讲人们对它的感知是一致的,因此不难发现“红色”这一颜色词在中英文化中有相同的象征意义。但是由于语言本身的因素和语言本身以外的因素(如民族因素和习俗因素),“红色”这一颜色词在中英文化中又有不相同的象征意义。本文主要探讨了“红色”这一颜色词在中英文化中相同的象征意义,不同的象征意义以及象征意义的异同对中英文中翻译互译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在对事件进行叙述时,即使是同一个叙述者,如果采用不同的视角方式,事件也会变得不同.传统小说多采用零视角,现代小说更普遍运用内视角.福克纳则根据不同的题材、主题,灵活地选择不同的视角方式.在表现重大的题材、对历史作纵深方面的探索时,他采用零视角,可以不受视野的限制,充分发挥全知全能的作用.在对人的心灵进行刻画,探究人类的共性时,他使用内视角,因为内视角是一种有限视角,意味着叙事的非全知性,有利于人物的自我展现,读者可以直接切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