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正>有关部门的资料统计显示,近年来,我国每年由于地质灾害而引起的经济损失占当年全部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的1/4~1/5。环境破坏是造成地质灾害的一大原因。因此,减少或防治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对于预防和治理地质灾害具有重要意义。一、我国地质灾害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建设工程地灾评估是防治地质灾害重要环节之一,为建设场地防灾减灾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避免或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从而达到为工程建设服务和保护地质环境,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吴锦文 《甘肃科学学报》2003,15(Z1):178-182
以甘肃省礼县为例,选用了岩土体性质、岩土体结构、地形坡度、降水量、植被覆盖率和人口密度等6个地质灾害活动要素,利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计算了礼县各乡镇地质灾害危险度,并用危险度等级结合区域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按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小将礼县划分为四个区:东北中南地质灾害极危险区、北部地质灾害高危险区、西南部地质灾害中危险区和西部地质灾害低危险区,为建设用地地质灾害评价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朱洪生  余松辉  李昕  姚津 《河南科技》2013,(14):198-199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一项为解决华北地区太行山前地带大中城市(尤其是北京、天津)日趋严重的缺水状况而规划的跨流域调水工程。总干渠在河南境内自南阳市淅川县陶岔渠首引水,沿已建成的8km渠道延伸,在伏牛山南麓山前岗垅与平原相间的地带,向东北行进,经南阳过白河后跨江淮分水岭方城垭口入淮河流域。经宝丰、禹州、新郑西,在郑州西北孤柏咀处穿越黄河。然后沿太行山东麓山前平原,京广铁路西侧北上,至漳河结束,全长731km。总干渠沿线局部地段地质灾害比较发育,干渠建设将引起地质环境的变化,可能引发新的地质灾害或加剧现有地质灾害,干渠本身还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的危害。因此,采取适当的预防或治理措施,对干渠的顺利建设和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随着我国地震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和规模不断增加,其已成为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因素,提升地震地质灾害预报的准确性、及时性显得尤为重要。【方法】在分析我国地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国家、省级和市级等三个层面提出了地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共享机制建设思路与建议,并设计出一种地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共享机制。【结果】通过对建设地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络基础设施、完善地震地质灾害数据采集与处理软件系统、搭建地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保障措施等进行研究,从而形成完整的地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共享机制体系。【结论】该体系的应用能提高数据采集和处理能力及数据分析和决策水平,为我国地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建设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6.
地质灾害作为一种自然灾害,它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社会经济活动带来严重威胁。水文地质的灾害包括:地质灾害和洪水、台风、风暴潮等自然灾害。地质灾害评估在建设工程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主要是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方法和思路进行分析和研究,希望可以起到防灾减难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高速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对工程建设可能引发、加剧地质灾害及可能遭受地质灾害进行评估,提出防治措施,为公路合理选址和政府土地主管部门对用地的审批提供依据。本文以上武高速公路南阳至西坪段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为例,介绍了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塌陷、河流塌岸、地裂缝、路基坍塌等地质灾害及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关键技术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中关于现状评估与预测评估的关系、地质灾害体规模划分、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地质灾害体的稳定性评价和地质灾害危险区划分等关键技术问题开展讨论.  相似文献   

9.
通过野外实际调查,结合MAPGIS处理统计手段,应用地质灾害综合危险性指数法,以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条件、气候植被条件、人为条件和灾害点密度评价因子,对舒兰市各乡镇进行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划分,共划分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1个,中易发区3个,低易发区8个。此次地质灾害调查及易发区的划分成果,将为舒兰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河南科技》2021,(1):150-152
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频繁、受灾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具有分布广、时段集中、损失严重等特点。近年来,受全球生态环境改变、极端天气、城市建设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地质灾害发生更为频繁,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威胁和严重损失。地质灾害具体表现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因为地质灾害具有隐蔽性、突发性和破坏性强等特点,所以防范难度较大。为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护与治理,必须综合采取防治措施,有效预警和规避各类地质灾害,为群众生产生活提供良好保障。  相似文献   

11.
《甘肃科学学报》2007,19(4):F0003-F0003
本刊讯:甘肃是地质灾害较严重的地区之一,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力度,出台了一系列预防措施,按照《甘肃省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对突发地质灾害提出了明确的应急对策,逐步建立起"汛前检查、汛期抽查、突发地质灾害应急调查、灾后及时救援总结"的工作机制.兰州市是甘肃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根据《兰州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全市分布有地质灾害754处,预测直接威胁55万余人和203亿多元财产的安全.近几年,兰州市在逐步完善管理机构,落实防治责任和加强管理力度的同时,积极争取中央和省上的支持,加大了地质灾害防治力度,2005年以来,每年地质灾害防治投入资金2000万元左右,有效地保障了危险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大大支持了城市建设快速安全发展的步伐.  相似文献   

12.
水利工程项目对地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人们在工程建设和使用过程中要重视地质灾害预防工作。通过对水利工程建设区域进行野外调查,本文详细分析了地形、地貌、区域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等,综合评估了南部地区某水利工程项目的地质灾害危险性,并根据评估结果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地质灾害评估结果可信度高,可以为类似条件下的其他项目地质灾害评估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3.
以海南岛中部山区主要地质灾害为研究对象,运用现场、室内研究和实验的方法,针对该地山区地质灾害的分布及其危害进行探讨,对地质灾害点的水源条件、下垫面条件(地形、地质、土壤、植被等)、人为因素进行现场调查、采样、记录.在实地踏勘的基础上,利用遥感技术、现代灾害学研究方法,确定海南岛中部山区地质灾害的分布特征和危害程度.  相似文献   

14.
通过查明宁波市东钱湖金童山石料矿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基本特征,分析论证了矿山开采区各种现有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并进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对矿山开采过程中可能引发、加剧和遭受的地质灾害和矿山开采后引发和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及危险性做出评价,提出预防和治理地质灾害的措施和建议,并做出场地适宜性评价结论。  相似文献   

15.
在研究分析舟曲县地质灾害发育特点的基础上,选取植被、降水、坡度、岩土体性质、距断层距离、灾害点密度等6个评价因子建立递阶评价因子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判断矩阵并求出各因子综合权重值,在GIS平台中进行运算,得到舟曲县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图,将研究区划分为不易发区、低易发区、中易发区、高易发区。结果显示,舟曲县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主要沿白龙江分布,面积占全区的26.23%,地质灾害中易发区主要分布于北部白龙江沿岸和南部拱坝河沿岸。通过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可为区域地质灾害预警预报、防灾减灾提供依据,基于遥感的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方法可为其他地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本文指出青藏高原地块的不断隆升作用所导致的大陆地质、地形和气候环境的变化,亦是甘肃地质灾害成生的主导性自然环境,并制约了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和活动特点。同时,讨论了人文活动对地质灾害的影响与甘肃地质灾害分区。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连霍国道主干线(GZ45)临泽至清水段高速公路沿线泥石流(洪水冲刷)、风蚀沙埋、冻胀融陷、盐胀变形和路基塌陷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实例,介绍了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技术在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中的应用,并对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技术提出了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8.
礼县至罗家堡断裂带是西秦岭活动块体内部的一条相对活动断裂,区内地震活动性强,地质灾害较发育。采用信息量法和Newmark累积位移法分别计算区内地质灾害的易发程度,并辅助定性分析法综合评估区内地质灾害的易发性,评估结果既考虑了地质灾害形成条件的各项综合指标,又考虑了力学分析法计算得出的地震动力学参数,使得评估结果与地质灾害实际分布情况更为接近,这在地震地质灾害多发区制图和地质灾害预测中具有一定的探索意义,为在同类区域开展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通过研究地质灾害体的特征、稳定状态、易发程度和发展演化趋势等,结合拟建工程的特点,进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论证地质灾害防治的可行性,并对防治工程效益进行了分析评价,为实施工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岩石工程施工中会遇到一定的地质灾害问题,严重的地质灾害会给岩石工程施工造成较大影响,因此,需要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本文通过对岩石工程中的地质灾害进行详细分析,探讨了防治岩石工程地质灾害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