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严立 《科学之友》2002,(1):17-18
就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诺贝尔奖百年盛典的2001年12月10日,在中国,100名科学家发表了致公众的公开信,信中说:“……当初杨振宁、李政道是以中国科学家的身份走上诺贝尔奖的领奖台的,结束了中国人无缘诺贝尔科学奖的历史。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至今,还没有在中国本土诞生的科学成果获得诺贝尔奖,这实在是中国科学界的一件憾事。”科学家们呼吁青少年们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尽早结束这一局面。这里,科学家们所说的“至今,还没有在中国本土诞生的科学成果获得诺贝尔奖”,就是所谓中国本土的“零诺贝尔奖”现象;而科学家们向青少年的呼吁所表达的  相似文献   

2.
正一些科学问题,如气候变化、儿童疫苗、生物技术等,都是公民生活的组成部分,同时也引出了一系列社会、道德和政策问题。近日,齐聚在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年会上的科学家们,对美国公众对科学问题及科学家社会作用的看法进行了调查和综述。  相似文献   

3.
伪科学,当然是骗局一类的闹剧,揭穿了,一文不值。但是,在科学技术发展史上还有一种是地道的以科学“新发现”、“新发明”、“新创造”为幌子的骗局,这就是科学骗局。 科学骗局,确实使一些普通百姓信以为真,而且也使一些科学家受骗。其实,这也不奇怪,科学家也是人。他(她)们在某一研究领域是内行、是权威,但对其他研究领域,他(她)们又是外行,是普通百姓。一旦有经过包装的所谓科学“新发现”、“新发明”、“新创造”,同样也是会欺骗他(她)们的。 在20世纪的100年内,科学骗局出现过不少,有的是用论文发表的形式公…  相似文献   

4.
为什么物理学家或其他领域的科学家竟然花大量时间、精力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呢?这里所说的不仅是向《科学美国人》写文章(它是供科学爱好者和其他领域科学家阅读的),也不仅是教本科生入门课程,而是真正尽力通过报纸、电视、杂志和对一般公众的讲演,来传播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科学研究的资助主要来自公共基金。由此容易得出片面的原因:科学家要向纳税人解释自己所做的工作。若仅以此来看,便会吃惊地发现更多的科学家并不从事科学普及工作。从大的方面来说,存在着大量的重大社会问题,从温室效应和臭氧层洞到核竞赛和艾滋病,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科学。科学的结果导致其中一些问题的产生和恶化,同时很显然,没有深入的科学研究,不可能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我们的真正危险在于构造了一个基本上依赖于科学和技术的社会,而几乎没有人懂科学和技术。这就是“治病”的“良方”(例如,在国会535名议员中,大科学家出身的人屈指可数)。但这里我想要讨论的是普及科学的其他原因,这种科学普及工作是科学家职业日程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5.
研究活动、研究方法、知识体系是掌握科学的三个要素,这也是分析科学与社会的关联性的主要因素。然而,将这些因素统一起来而成为科学的,正是科学活动主体的科学家,即科学是科学家与研究者按照一定的方法创造新的价值的活动。所以,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科学由以下四个部分构成:第一是科学家的研究活动;第二是由科学家所形成的科学共同体;第三是在科学家共有的价值观,使他们的行为方式合法化这一意  相似文献   

6.
李伟 《世界科学》2004,(1):29-30
中国青年学者王磊因其在实验中成功地用人工方法扩充了生物体的遗传密码,获得美国《科学》杂志评出的2003年度“世界杰出青年科学家奖”。这一成果被学术界誉为“将来肯定会获得诺贝尔奖”的基础突破。同时被《科学》评出的5位区域奖荣得者中,中国学者陈清因其在感觉刺激和信号传导方面的新见解而获奖。 王磊是2003年度“世界杰出青年科学家奖”的惟一获得者,是继时松海之后第二个获此殊荣的中国科学家(时松海因其在大脑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于2001年获此大奖)。本刊在介绍王磊及5位区域奖获得者的同时,将王磊发表在《科学》上的“扩展遗传密码”一文摘译给读者,便于对其研究领域及应用前景所了解。  相似文献   

7.
水雷是一种布设于水中,用于毁伤敌舰船或限制其行动的水中兵器。水雷造价低廉,爆炸威力大,被称为“穷国的武器”。然而,尽管水雷易生产,但却难以排除。所以,自从水雷一诞生,军事科学家们就投入全力研制反水雷的兵器,“三伙伴”级猎雷舰(又称“波江座”级)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它是比利时、法国和荷兰三国联合研制的。  相似文献   

8.
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早在公元前就被人们认识了。但海洋中有没有声音,很长时间人们都弄不清。不少人认为水下是无声的世界,鱼是哑的。但是渔民们很早就知道,如果把耳朵贴在船板上,就可以听到水下鱼的叫声。 海洋声学作为近代科学,一般认为是从1826年在日内瓦湖测量出水中的声速开始,当时用的方法很简单。对海洋声应用的第一次大的推动是“冰海沉船”。面对豪华客轮泰坦尼克号触冰山而沉没,科学家提出用声学方法探测水下的冰山。不过最大的推动还是第一次世  相似文献   

9.
让公众理解科学是学术机构及科学组织的一个重要议题。美国科学促进会 (AAAS)不仅已经成为努力加强科学家与大众对话的领导者之一 ,而且在促进公众理解科学方面做出了重要努力。美国科学促进会成立于 1 84 8年 ,它既是一个科学与工程学会的联盟 ,又是一个吸收个人成员的组织。美国科学促进会有近3 0 0个分支机构和超过 1 4 3万名会员 ,是世界上最大的普及科学的组织 ,其目标之一是“提高公众理解和正确评价科学方法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性和前景的能力。”或许《科学》这本出版物是使美国科学促进会出名的最重要的原因 ,《科学》是一…  相似文献   

10.
科学是人类实现梦想的翅膀,是人类到达理想彼岸的航帆。在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科学成就令人目不接的今天,科学带来的一场巨大的革命,正深刻地改变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方式。社会公众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用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武装自己的愿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为此,我们开辟了”科学家平台栏目,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让科学家走近公众.让公众走进科学。这里选载的都是我国著名的专家、学者面向公众所作的专题演讲。这些演讲从不同的角度,以通俗而精妙的话语.向公众讲述了科学知识,传达了科学精神.可让我们读者同科学…  相似文献   

11.
科学家们用科学的方法分析测定古物长期变化的程度和机制,以及它们的贮存与显示处理方法等等,图示3种科学的分析方法。1.核磁共振:核磁共振能够详述分子中的每个碳原子,以致采用这种方法能够发现中世纪印记(如图1)上的“指纹”有机化合物,当对所测物体施加强磁场时,核磁共振取决于原子核吸收射频的能量,对  相似文献   

12.
这个喜人的消息来自一篇最新报道。据英国《泰晤士报》报道,美国科学家最近研制出了一种人工“冬眠”技术,使老鼠进入假死或“冬眠”状态,再在必要时将它们“唤醒”。因此,科学家们相信,这种“冬眠”技术也可以用在人类身上,为人类在冬眠中飞越漫漫星球打开一扇大门。远征星际航行的第二站自人类踏上月球之后,科学家早就把眼睛盯住了火星。这是因为它与地球很相似:同样有昼夜的交替和四季的变化,只不过火星上一个季节的时间差不多是地球上两个季节的时间;同样有大气层,只是比地球上稀薄,大气中含95%的二氧化碳;同样有气候变化;同样有南北两…  相似文献   

13.
瑞士物理学家索斯尤里在1770年制作独特的太阳光收集器(热匣子)和德国物理学家赫兹在1866年首次观察了光电效应,这两位科学家的发明与发现,对太阳能的利用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利用太阳能的第一种方法是根据“热匣子”原理,用透镜、平面镜或凹面镜汇集太阳光,获得高温,用于温室站、烘干室站、水加热器等。第二种方法是利用锅炉站、电站、发动机等设备,获得所需要的能量。各国利用太阳能供暧供热,建筑许多各式各样的“太阳房”,在苏联首批“太阳房”建设于塔斯干,达吉  相似文献   

14.
好喝的水未必对身体有益 水和空气是一切生物赖于生存的两大要素。但是,由于水质不同,不仅口感有别,对健康的影响也大不一样。因此,水有“好喝的水”和“对健康有益的水”之分。 通过对水中的矿物质含量进行分析,以及对“好喝的水”和“对健康有益的水”的水质进行评估,可以看出“好喝的水”中含有钙(Ca)、钾(K)、硅酸(SiO_2)这3种矿物质成  相似文献   

15.
正调查表明,公众渴望科研更透明、更负责。信任是一个容易理解却难以量化的概念。像科学发现一样,公众对于科学的信任也是暂时的和变化的。公众对科学家群体的信任程度是社会大众与科学的关系质量的一项关键指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信任能够量化。调查能评估公众看待科学家的态度,  相似文献   

16.
有句广告格言:“图像就是一切!”随着今年1月欧洲航天局(ESA)的“惠更斯号”探测器在土星最大的卫星——泰坦上的着陆,这一观念不寻常的转变也随之显现。探测器通过“卡西尼号”飞船传送回来的图像令科学家们激动万分、但却很少能打动公众。彼得·哈特劳伯(PeterH artlaub)在《旧金山纪事报》中不无遗憾的写道:从前孩子们在收音机和电视机前挤作一团,他们所等待的是像约翰·格林(John G lenn)和尼尔·阿姆斯特朗(N eilArm strong)这样的航天英雄命运的最新消息。与此不同的是,现代航天任务似乎最终都是一样的结果:橙色岩石的模糊照片,还…  相似文献   

17.
自然信息     
法国科学家发现一维导体液晶最近,一个法国科学家研究组鉴别了他们认为是一维导体液晶的第一个样品.法国施特拉斯堡大分子研究中心的科学家们在雅克·西蒙(Jaques Simon)带领下合成出的这一新型液晶相样品.我们知道液晶分子有“长形的”和“盘状的”两种.长形分子可以形成盘状分子所  相似文献   

18.
分子雕塑     
1966年,科幻大师阿西莫夫在其著名作品《奇妙的航程》里,描写了一个技术上的奇迹:5名技术人员与他们所乘的潜艇一起被微缩100万倍后进入了人体内!这些乘员们看到了各式各样的血细胞,惊心动魄地通过心脏,艰难地在肺部补充氧气……在历经千难万险之后,一行人终于到达脑部,利用激光束切除了脑神经附近的瘀血块。这在当时几乎被看作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奇想——不要说缩小100万倍并进入人体,就是在分子尺度下进行人工操作恐怕都令人难以想象。然而仅仅33年之后的1989年,一家公司的科学家便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和类似小镊子之类的工具,成功地移动了氙原子,并将它们拼成该公司那由3个字母构成的著名商标:IBM。这大概是公众第一次面对纳米技术。而《分子雕塑》中的科学家,则用化学而非物理的方式完成了对微观粒子的“调动”和“安置”,作者借文中科学家之说赞誉道:“是有机合成艺术的大胜利。”可这又有什么用呢?没有什么用。这只是科学与艺术的一次融合,科学家对物质世界探索和好奇的一项美妙结果。但是,这种尝试在一个完全商业化的社会中是很难被认可的——由于这项发明没有任何可资利用的工业价值,文中惟利是图的“我”断然不予投资。这究竟是历史的进步呢,还是文明的异化?  相似文献   

19.
正李政道与杨振宁荣膺诺贝尔奖,迄今整整61年了。这是华人科学家第一次在纯科学领域获得的轰动世界的影响。两位大佬依然健在,且不时成为公众话题,想来也真是有许多说道。不过,让我感到惊讶的是,如果细细追问一句,他们当年究竟取得了怎样的成就,在科学上又有着怎样的意  相似文献   

20.
吴家睿 《科学》2005,57(1):22-24
揭示人类自身所有遗传信息是1990年代国际科学界启动“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根本目标。当2001年初国际人类基因组测序联合体(International Human Genome Sequencing Consortium,IHGSC)和美国的塞莱拉(Celera)公司分别在英国《自然》周刊和美国《科学》周刊上发表人类基因组的“草图”时,科学家们发现,尽管这项工作取得了生命科学上里程碑式的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