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彤  周启星  欧阳少虎 《科学通报》2023,(24):3155-3171
植物不仅为细菌等土壤微生物提供了丰富的生态位,还通过光合作用等固碳途径和合成代谢过程最终转化为土壤有机质,成为微生物可利用的碳源.相反,土壤微生物可以作为去除污染物的生物催化剂,也能帮助植物吸收氮、磷等营养物质.因此,植物-微生物共生系统具有降污固碳双重作用.本文围绕植物-微生物共生系统降解污染物和固定二氧化碳的两大生态功能,系统梳理了共生系统三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从植物、微生物和二者共生关系三个角度归纳了共生系统的污染修复途径,总结了植物和微生物的固碳机制.同时也分析了土壤中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对植物固碳过程造成的不利影响.本文最后对未来植物和土壤微生物在降污和固碳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展望,旨在促进土壤污染的研究与治理,改善土壤生态系统的固碳功能.  相似文献   

2.
苏小东  李梅 《自然杂志》2021,43(3):165-175
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通过位于叶绿体中类囊体膜上的光系统II和光系统I及其他蛋白复合物将吸收的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并释放氧气。两个光系统均是由各自的核心复合物和外周捕光天线组成的多亚基膜蛋白色素复合体,并参与植物在不同光照环境的适应调节过程,了解这些复合物的结构有助于对光合作用分子机制的深入理解。文章系统总结了近期高等植物光系统II和光系统I及相关蛋白复合物的结构生物学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光合作用是生物体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绿色植物、藻类和兰细菌通过光合作用———利用太阳能,将水和二氧化碳转变为有机化合物并放出氧气。光合作用是自然界最重要的化学反应,是包括人类在内的生命体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基础。全球绿色植物等生物体每年通过光合作用能将太阳能转化为2200亿吨生物能源,相当于全球每年能耗的10倍。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捕光系统和光反应中心共同完成,植物捕光系统中的捕光蛋白复合物,就像一块块太阳能板,负责接受太阳能并将其传给光反应中心,而LHC-II则是绿色植物中含量最丰富的捕光复合物,是“捕捉”…  相似文献   

4.
章立民 《科学通报》1988,33(14):1105-1105
光合作用中许多光化过程,例如原初光化学反应、电子传递反应、酶催化反应等均受到温度的影响。温度可以改变高等植物体内上述各反应之间的平衡,严重影响光合作用的进行。在自然的生态环境里,由于植物叶片组织内两个光合系统对已吸收的激活能的可逆变化,自动调节由于温度变化造成的各种反应之间的差别,使碳循环反应、能量传递和电子传递各反应之间维持平衡,促进光合作用的有效进行。  相似文献   

5.
曹淑芬 《世界科学》2001,(12):44-44
氢气很可能会成为未来的“绿色”能源。尽管氢元素在自然界普遍存在 ,但它却常常与其他物质混合在一起。美国田纳西大学环境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和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研究人员论证了通过改变光合作用(植物利用阳光生产“食物”的过程 )的方向来生产氢气的可能性。他们从菠菜中提取了完整的光合综合体 (光合系统Ⅰ )并给每个分离出来的光合综合体的一侧涂上一层铂原子。在加入电子载体后 ,这种“镀铂综合体”就可利用可见光生产氢气了。光合作用是两个光合系统 (称为光合系统Ⅰ和光合系统Ⅱ )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两个光合系统存在于植物的叶绿体…  相似文献   

6.
<正>二氧化碳能人工合成淀粉?这听着是个天方夜谭的问题,但我国科学家经过6年多的研发,给出了肯定的答案——不依赖植物光合作用,以二氧化碳、电解产生的氢气为原料,成功生产出淀粉。这使淀粉生产从传统农业种植模式向工业车间生产模式转变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7.
叶绿体基因     
叶绿体是植物细胞内的迭层结构,它们负担着光合作用。除了具有进行光合作用和生产蛋白质的化学机构之外,每个叶绿体还含有与植物细胞的遗传物质不同的DNA。玉米叶绿体染色体大得足以含有100个通常大小的基因,但是只有很少几个基因已经被鉴定。现在正采用和分析细胞核中DNA同样的  相似文献   

8.
《大自然探索》2007,(1):8-9
食肉植物又称食虫植物.这种植物能借助特殊的结构捕捉昆虫或其他小动物,靠消化酶、细菌或两者的作用将猎物分解、吸收.许多食肉植物不仅能进行光合作用,还能消化动物蛋白质,因此能适应一些极端环境.  相似文献   

9.
由于大气臭氧层变薄,使更多的紫外线照射到地球表面,这将使某些蛋白质包括植物光合作用生成的某种蛋白质受到破坏。美国农业部一位科学家奥塔·马顿(A·Mattoo)认为,过多的紫外线照射会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最终将导致世界范围的作物减产。遭受损害的植物蛋白质通常是32KDA蛋白,它是植物光合作用某一时期(通称为“光系统2”)的四种蛋白质中的一种。马顿认为植物不断合成蛋白质,然后在光合作用的化学反应中消耗。马顿等研究了浮萍中的32KDA,他们所以选择研究浮萍,是由于浮萍能够在洁净的水中生长,也就是说,这种植物不受土壤中  相似文献   

10.
绿色植物依靠自己的绿叶、通过光合作用来制造养料,以维持生命。因此,绿色植物是自然界的生产者,而动物是消费者,因为它不能自己制造养料。不过,植物世界也有奇事,一些特殊的植物虽然有绿叶,也能进行光合作用,但除此以外,它们还要靠吃部分功能性食物——昆虫,以增加所缺的营养,因而被称为食虫植物。 根据植物学家统计,全世界共有食虫植物500多种,隶属于几个科。  相似文献   

11.
光合作用是植物赖以把太阳光转变成化学能的过程。布朗大学电子显微镜专家Miller揭示了光合作用膜的三维结构。密契根大学教授H. Ti Tien的研究小组模拟了光合作用中最重要的电荷分离阶段。这个阶段产生光激发的电子,这些电子最终会使二氧化碳被生物合成为碳水化合物。  相似文献   

12.
植物叶片最大羧化速率对多因子响应的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彦敏  周广胜 《科学通报》2012,(13):1112-1118,1183,1186
植物叶片最大羧化速率是表征植物光合能力的重要参数,建立植物叶片最大羧化速率的模拟模型将有助于准确预测植物的光合作用和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植物叶片最大羧化速率与环境因子之间存在诸多相关性,分析植物叶片最大羧化速率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是建立植物叶片最大羧化速率模拟模型的有效途径.对来自104篇文献的植物叶片最大羧化速率数据及其对应的环境因子进行整理和分析发现,植物叶片最大羧化速率受温度、土壤含水量、CO2浓度以及土壤含氮量的显著影响.其中,温度、土壤含水量和CO2浓度均与植物叶片最大羧化速率呈单峰型曲线关系,土壤含氮量与植物叶片最大羧化速率呈显著的线性关系.据此,建立了温度、土壤含水量、CO2浓度以及土壤含氮量综合影响的植物叶片最大羧化速率模型.验证表明,该模型能较好地模拟不同环境条件下植物叶片的最大羧化速率,为陆地生态系统模型准确模拟植物光合作用提供了参数依据.  相似文献   

13.
王向东 《科学通报》1991,36(24):1862-1862
人工模拟光合作用引起了人们越来越浓厚的兴趣。随着各种现代光谱手段的发展,科学家们已基本搞清了植物及细菌体内光合作用的关键步骤为光敏电子转移,即叶绿素分子受光照激发后,其第一单重激发态将电子传给周围的醌酮分子.为了更有效地模拟光合作用,实  相似文献   

14.
《科学通报》2021,66(9):994-1001
气孔作为植物与外界进行碳、水交换的重要器官,将光合作用所需要的二氧化碳导入植物体内,并且通过蒸腾作用将水分散失到大气中.因此,深入了解气孔行为、有效调控气孔开度,对于提高植物的光合作用和水分利用效率具有深远的意义.气孔运动是由离子的运输、积累和释放所驱动的保卫细胞体积变化所引起的.然而,复杂的离子交换机制阻碍了人们对气孔运作机制的深入了解.定量系统的计算生物学分析方法为探索微观离子运输与宏观气孔生理活动之间的联系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研究手段.通过系统整合保卫细胞离子运输、信号传导和离子稳态平衡等相关信息建立定量动态保卫细胞模型,可以为研究者在细胞和分子层面上对保卫细胞离子运输和气孔行为的研究工作提供有效的指导.本文通过回顾气孔建模工作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比较了传统经验、半经验的气孔模型和新式计算生物学模型,提出进一步发展气孔计算生物学促进计算生物学在我国农业领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所有进行放氧光合作用的生物都具有两个光系统-- 光系统Ⅰ和光系统Ⅱ. 目前所分离到的最小的有光化学活性的光系统Ⅱ含3个亚基: D1, D2和细胞色素b-559. 细胞色素b-559在光系统Ⅱ中的作用至今不明. 利用基因重组方法, 将Synechococcus sp PCC7002的psbF基因以融合基因形式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 获得有氧化还原活性的细胞色素b-559. 用凝血酶处理除去N末端谷胱甘肽氧化还原酶后获得的PsbF亚基仍有氧化还原活性, 说明PsbF可在大肠杆菌中形成二聚体. 不论是融合蛋白还是PsbF二聚体, 其氧化态吸收光谱、还原态吸收光谱和二者的差示光谱同分离到的高等植物细胞色素b-559光谱相同. 氧化还原滴定显示,二者的氧化还原电位在50 mV左右. 上述结果对确定细胞色素b-559的亚基组成和蛋白在膜上的定位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6.
高等植物叶绿体DNA提纯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5  
龚小松 《科学通报》1991,36(6):467-467
高梁是C_4植物的一种,它具有较高的光合作用效率以及很高的产量.高梁叶绿体DNA-(ctDNA)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对于了解其在光合作用方面的显著特点无疑是很有帮助的. 叶绿体DNA的提取是进行这项研究的前提.目前常用提取高等植物ctDNA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研究光合作用及水分肥料等影响作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而植物的高度是衡量其生长状态指标之一.文章以差动变压器为主要测试器件,将植物的生长高度转换成电压,从而实现了测试植株生长快慢的定量化.  相似文献   

18.
<正>人类对量子物理学的研究仅有百年左右,但是科学家近日发现,植物可能也懂得量子物理学,它们已经"研究"量子物理学25亿年了,并通过这一原理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光合作用一直被认为是地球拥有生命的标志性反应。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可"收获"大约95%的太阳光照,并将其转换为化学能,该过程反应时间仅为千万亿分之一秒,甚至更少。植物可以通过量子物理学来实现这个近乎完美的高效反应。当一个光子在细胞中"激发"分子作用后,会通过最有效的途径参与  相似文献   

19.
许卫东 《科学通报》1991,36(22):1741-1741
近年来光合作用基因工程的研究进展十分迅速,许多重要的编码光合作用反应中心的蛋白质及酶的基因,已在多种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及核基因组上定位并测定了其碱基序列,杉浦昌弘等先后完成了烟草、水稻等高等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全序列分析,但是C_4植物除玉米外,叶绿体基因的研究较少,高粱是主要的C_4植物,其叶绿体光系统基因的研究国内外均  相似文献   

20.
Tien  HT 毕只初 《世界科学》1991,13(12):37-38
1972年日本的Fujishima和Honda以半导体二氧化钛作光电极的光电化学电池分解水制氢,开创了太阳能制氢的研究工作。但效率和成本是太阳能制氢的两个制约因素,Honda的制氢电池其能量转换效率不到1%,离实用要求相差甚远。我们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根据对在绿色植物光合作用里光致电子传递的研究,构筑一个完全人工的系统来利用太阳能分解水制氢。在自然界的光合作用里,有两个光系统(即光系统工和光系统Ⅱ),它们处在叫做类囊体膜的光合作用膜里,在吸收太阳光的能量后从水分子里夺取电子;电子通过这两个光系统传递到膜的另一侧去还原电子受体。由于膜很薄(厚度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