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将分形几何结合渗流力学建立了一类组合分形油藏非达西低速渗流的数学模型,即在两个同心圆柱或同心球地层中,中心一口生产井生产时内域为分形油藏非达西低速渗流,外域为分形油藏的达西渗流。讨论了内边界定流量和内边界定压两种情况,并利用拉普拉斯变换求出了两种情况在两个区域内压力分布的精确解.  相似文献   

2.
将非线性分形几何理论应用于渗流力学,建立分形油藏低速非达西渗流问题的组合模型。该模型由两个同心圆(圆中心为一口定产量的生产井)的分形油藏组成,内域为低速非达西渗流的分形油藏,外域为达西渗流的分形油藏。在内边界定流量和考虑井筒储存、表皮效应影响情况下,建立了分形油藏低速非达西渗流问题的有效井径组合数学模型,应用拉普拉斯变换方法求出了在两区域内压力分布的解析解,应用Stehfest数值反演方法求得井底的无因次压力,并分析了井底压力动态特征和参数影响。  相似文献   

3.
从石油渗流的非达西状况的基本规律和分形科学两个方面,研究了渗流力学中的非有序问题,对现代油藏渗流力学的新发展进行了论述,提出油藏渗流力学理论在其它横断学科中将有更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非达西渗流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非达西渗流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而且这种现象对某些实际工程的影响不可忽略,必须对其进行总结和研究.针对非达西渗流的两个研究领域--低速非达西渗流和高.速非达西渗流的运动方程等研究成果分别总结;对低速非达西渗流试验方法以及启动压力梯度、拟启动压力梯度和临界压力梯度的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进行了论述,且分类介绍了其运动方程;简要介绍了高速非达西渗流的试验方法,并讨论了通过实验曲线建立其运动方程的一般过程,并分类介绍了运动方程;最后概述目前非达西渗流研究的各种问题.  相似文献   

5.
低渗透非达西渗流临界点及临界参数判别法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临界点作为低渗透非达西渗流由非线性渗流区向拟线性渗流区转变的标志,它界定了两种不同的渗流规律。它的确定对于准描述低渗透非达西渗流具有重要意义。为确定低渗油田开发渗流计算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前对于多孔介质孔隙结构与非达西渗流参数的关系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基于分形理论和渗流试验,建立了多孔介质颗粒分形维数与非达西渗流参数的回归方程.研究结果表明,柴油在多孔介质中的渗流表现出了非线性特征,可用Forchheimer方程描述;多孔介质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分形维数值的范围在2.444~2.713之间;分形维数值...  相似文献   

7.
低速非达西渗流现象的实验论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大量实验研究的基础上,笔者针对低速非达西渗流曲线普遍近似于线性通过坐标原点的表观现象,采用实验数据特征分析的方法,进一步论证了存在渗流启动压力和低速渗流时出现非线性的低速非达西渗流规律.  相似文献   

8.
临界点作为低渗透非达西渗流由非线性渗流区向拟线性渗流区转变的标志,它界定了两种不同的渗流规律.它的确定对于准确描述低渗透非达西渗流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低渗非达西渗流曲线上临界点的难确定以及什么条件下出现非达西渗流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在大量实验研究的基础上,采用蒙特卡洛数值解法来确定临界点,克服了早期利用图板法确定临界点的不足.同时,提出一种临界参数判别法,用于判定低渗透多孔介质中的渗流形式.为确定低渗透油田开发渗流计算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粗糙多孔保温层内部的热质耦合传递过程广泛存在于能源利用、机械隔热等工程中,为了更加真实地体现该热质耦合传递过程,将粗糙的孔隙通道描述为短周期正弦变化的毛细管道,根据达西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和牛顿冷却定律,同时考虑粗糙度和粗糙密集度两个影响因素,提出了粗糙毛细管道的渗流系数和对流换热系数模型,分析了粗糙表面对渗流系数和对流换热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渗流系数模型的理论预测值与实验数据相吻合;渗流系数与面积分形维数、粗糙密集度呈正相关,与迂曲分形维数、粗糙度呈负相关;对流换热系数与渗流系数、粗糙度和粗糙密集度呈正相关,与面积分形维数、迂曲分形维数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前数值模拟方法均基于达西渗流,无法对致密油藏非达西渗流进行有效模拟。致密油藏内在复杂,为实现致密油藏非达西渗流的科学模拟,建立了油水2相微可压缩非达西流的油藏数值模拟数学模型。同时考虑到致密油藏渗透率低、非均质性强的特点并兼顾模拟精度采用有限单元法进行离散,从而建立了有限元数值模型,形成了新的致密油藏数值模拟方法,最后将该方法进行实例检验,验证了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1.
将非线性分形理论应用于描述油藏非均质渗流中,通过分析和考虑油藏的实际渗流情况,引入分形维数Df和分形指数θ来描述油藏的分形特征和油藏非均质性,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双渗分形油藏的渗流数学模型,通过正交变换方法得到模型的精确解。  相似文献   

12.
石油渗流新的运动形态及其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过大量的室内实验研究,发现石油渗流除了通常的线性达西流和高速紊流外,还有3种新的运动形态,他们分别是亚高速、低速及超低速,并且在无因次关系曲线上找到这5种流态相互转化的临界值.这五种流态的数学表达式为:v=c(△p/△l)1/n.综合运用边界层等理论对这些特殊渗流现象从物理和力学角度进行分析,结果与实验完全一致.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稳定、不稳定及油水两相所对应的非达西渗流模型,分析出非达西对地下油气渗流的影响.本研究对于油田的开发及发展渗流力学均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针对目前并没有一个有理论基础的低渗透油藏非线性渗流模型,同时两相非线性渗流理论研究存在误区问题,结合边界层理论,利用毛管模型推导出了一个低速非线性渗流模型,通过实验数据验证发现该模型能够很好的反映出低渗透油藏的实际渗流特征。结合达西定律推广到两相的过程,深入的分析了相对渗透率引入的基本假设以及相对渗透率曲线所反映出的信息,将建立的单相非线性渗流新模型推广到两相体系,得到了两相非线性渗流新模型,并指出了现在两相非线性渗流理论研究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指出现有的非达西渗流模型相关的非达西参数应该取单相时测量值。  相似文献   

14.
低渗油藏油气两相渗流的理论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已有的实验结果 ,建立了低渗油藏油气两相渗流的理论模型 .分析表明 ,当启动压力梯度为零时 ,就得到中高渗流油气两相渗流表达式 ,因此统一了油气两相达西流和非达西流的渗流方程 .启动压力梯度的存在是影响低渗油藏开采率低的主要因素 ,当其达到一定值时产量会特别低  相似文献   

15.
用差分扫描热分析仪、偏光显微镜观察了香蕉形液晶在结晶过程中星形、草状两种分形结构的形成规律。采用计盒维数的方法,计算了这两种分形体的分形维数大约为1.9。用计算机模拟,重现了它的结晶过程,分形理论说明这种香蕉形液晶的结晶过程属于渗流生长模型。  相似文献   

16.
基于分形理论及广义达西定律研究了非牛顿流体Bingham流体在各向同性多孔介质中球向渗流问题,推导了Bingham流体球向渗透率和启动压力梯度的解析表达式.研究结果表明球向渗透率随径向距离和迂曲度分形维数的增大而减小,随孔隙率的增大而增大;启动压力梯度随径向距离、屈服应力和迂曲度分形维数的增大而增大,同时也随毛细管最大直径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17.
微观物理模拟水驱油实验及残余油分布分形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制作了能真实反映岩石孔隙结构的微观仿真孔隙模型,应用微观渗流物理实验模拟技术和图像分析技术,开展了微观模型水驱油物理模拟实验,对水驱油过程及微观物理模型中残余油的形成和分布进行了观察,模拟了不同驱替速度、孔隙结构、粘度比等条件下的水驱过程。应用分形几何学的基本理论,给出了数盒子法和R/S分析法定量研究微观残余油分形特征的关系式,结合水驱油残余油分布图像,建立了用分形维数定量表征残余油及空间分布的测定方法。研究结果表明,随驱替速度增大,形成的残余油量减少;随原油粘度增大,形成的残余油量增多。容量维数表征了残余油的多少,它与残余油饱和度、孔隙结构有关;分形维数则表征了残余油空间分布的非均质性,分形维数越大,残余油空间分布的非均质性越强。  相似文献   

18.
在对任意的 m , A0 为 m - good 的意义下建立了一个弱分形渗流模型,且由弱分形渗流模型产生过程的自相似性, 给出了其对应的临界概率的值  相似文献   

19.
动边界复合油藏低速非达西渗流试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渗透油气藏中常出现低速非达西渗流现象.各种增产措施的实施,使得该类油气藏的近井与远井区域的岩石和流体的性质有很大不同,因此,可以把低渗透油藏的渗流区域看作复合油藏.充分考虑启动压力梯度与动边界的影响,建立了均质复合油藏低速非达西渗流试井的数学模型,进行数值求解,并绘制了有界油藏定压条件下的典型曲线,得到了动边界的传播...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非达西二项式渗流方程推导,建立了计算高速非达西渗透率的方法,并结合400块岩心的气体单相渗流实验结果,明确了不同渗透率计算方法的适用范围:储层渗透率小于10×10-3μm2时,滑脱效应对气体渗流产生了较大影响,应进行克氏渗透率校正计算;大于50×10-3μm2时,高速非达西渗流对气体渗流产生了较大影响,达西定律不再适用,应采用高速非达西渗透率的计算方法;介于(10~50)×10-3μm2时,需要同时考虑两种渗流规律的影响而采用复合计算方法。经与岩心分析资料对比,用此计算方法得到的渗透率值更加接近实际地层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