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龙门山逆冲推覆作用的地层标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详细论述了龙门山前陆盆地充填地层中所记录的能反映龙门山冲断带道冲推覆作用的地层标识。根据地层标识,并结合龙门山冲断带构造分带、主干断裂与地层切割关系,以及岩浆岩和变质岩年龄频谱,将龙门山冲断带自诺利克期以来的道冲推覆作用分为6个边冲推覆构造幕和11个逆冲推覆构造事件。龙门山冲断带过冲推覆作用在时间上具多幕性和周期性,在空间上具前展式渐进推覆的特点;逆冲推覆作用的强度具有由北东向南西迁移的特点,并具左旋剪切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贺兰山中卫探区内逆冲推覆构造的特征及其石油地质意义.方法 以ZWl地震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地质踏勘、区域地质资料综合分析,研究中卫探区内地下是否存在逆冲推覆构造.结果 中卫探区Zw1地震剖面上发育大型的逆冲推覆构造,该逆冲推覆构造形成于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时期.在逆冲断裂的下盘,是一套正常沉积层序的地层,分别为侏罗系、三叠系、石炭-二叠系、寒武-奥陶系等地层.石炭-二叠系煤系地层的埋藏深度可达3 800 m以上,有机质热演化已达到成熟阶段,可作为较好的气源岩.结论 对中卫探区ZW1测线构造特征的研究,证实了探区地下发育大型的逆冲推覆构造.中卫探区具有良好的天然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3.
塔里木西北缘NW走向的印干断层为逆冲断层,断层擦痕等指向证据表明其逆冲方向为NE,与柯坪冲断系自南天山向塔里木的SE向推覆明显不同.地层学和断层切割关系等证据显示印干断层形成早于更新世的柯坪冲断系,而主要活动时期为上新世.研究结果表明,柯坪塔格地区晚新生代发育两期方向不同的逆冲推覆构造,印干断层是上新世帕米尔构造结前陆冲断带的前缘冲断层,而柯坪冲断系是更新世以来南天山前陆冲断带.  相似文献   

4.
新疆地区新生代盆-山体制独特,深断裂活动既造山又造盆。活动带集中在山系及山前带,盆地内保存稳定地块区。吐哈盆地北部凹陷不存在大型盖层滑脱型推覆构造带。火焰山构造带受基底逆冲断裂控制,断裂控制背斜圈闭形成。油气沿隐伏断裂伴生的构造圈闭富集成藏。湖-沼相侏罗系含煤系是重要的油气源层,湖相三叠—二叠系亦有含油气远景。  相似文献   

5.
红旗坎地区整体为由北向南的双重逆冲推覆叠瓦构造特征,区内断裂发育。受NW—SE 向挤压应力作用,侏罗系主要发育SW—NE 向主控断裂和与之垂直或斜交的NW—SE 向或近南北向次级断裂。主控断裂由北向南逐次逆冲叠置,形成特有的前展式叠瓦状断裂组合样式和平面彼此平行呈“川”字型展布的断裂分布特征。红旗坎构造带从西向东呈现出叠瓦逆冲—叠瓦堆垛—叠瓦逆冲三段有所差异的双重叠瓦逆冲构造特征,其叠瓦逆冲构造发育期主要为侏罗纪末期,白垩纪末期逆冲推覆构造运动对红旗坎双重逆冲叠瓦构造的发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后经喜马拉雅期大角度逆冲推覆运动改造而定型。  相似文献   

6.
苏南地区逆冲推覆构造的某些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南部地区的逆冲推覆构造广泛发育。这些逆冲推覆构造的产出具多层次性,其形成与该区不同时代地层内的多套由软弱岩层组成的滑动系统有关。关于逆冲推覆构造存在的证据,许多学者已撰文列述了大量地质事实,此外,在地球物理场上亦有明显反映。逆冲推覆构造上覆系统与原地系统间节理裂隙发育程度上有明显差异。逆冲断层带断层岩由浅至深有由脆性—韧脆性—脆韧性—韧性变形的变化规律,在脆性剪切带内的局部地方存在韧性变形。这些变形特征可通过偏光显微镜下变形矿物的一系列光学现象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下石英晶体的位错现象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柴北缘地区逆冲推覆构造的发育背景、发育模式 ,平面、剖面展布特征及其分带性 ,并对主干逆冲断裂带及其间的推覆体带、逆冲席带和低应变区的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 ,同时通过野外观察和室内构造反演来研究推覆构造的发展演变模式及其形成机理 ,指出其逆冲叠瓦扇带和隐伏逆冲前缘带是最有利的油气勘探目标 图 6,参 8  相似文献   

8.
为探求闽西南广平推覆构造的变形特征和形成时代,对闽西南广平推覆构造原地及外来岩系进行构造解析,对卷入推覆构造带的花岗斑岩脉采用LA-ICPMS锆石U-Pb测年方法进行测试。研究结果表明:广平推覆体中外来岩系和原地岩系表现为不同类型的褶皱及断裂等构造变形特征,其中外来岩系总体上为叠瓦式、背形堆垛式等双重逆冲推覆构造样式,而原地岩系则主要为大型倒转向斜,表现为闽西南推覆构造前锋带强烈构造变形特征;卷入推覆构造带的花岗斑岩年龄为(142±1)Ma。结合区域资料得出结论:广平推覆构造主构造开始于早侏罗世末期(183~190.4 Ma),结束于(142±1)Ma。广平推覆构造强烈构造变形样式及年代学特征表明:中国东南部中生代广泛发育的推覆构造可能和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伊佐奈崎板块与欧亚板块的强烈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用运地质观测和构造填图,对宁夏贺兰山中段大水沟地区逆冲推覆构造特征及演化进行综合分析。大水沟逆冲推覆构造系统由汝箕沟-大水沟断层和高沟沟口断层组成,为相同性质低角度叠瓦状逆冲推覆断层,应力方向为NWW。综合分析和总结前人研究成果,认为大水沟逆冲推覆构造形成于形成于燕山期-喜山期,其形成时间与整个贺兰山地区逆冲推覆构造系统形成时间一致。  相似文献   

10.
巢湖北部青苔山推覆构造的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青苔山推覆构造是滁河断裂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覆体主要为震旦系、寒武系的灰岩,由NW→SE推覆掩盖在志留系页岩之上,主滑脱面倾角较小(10°~20°)。推覆体中有多期断层存在:高角度逆冲断层倾角60°至直立,并伴随有较大的碎裂岩带,东强西弱;有2组走滑断层发育:一组是NE向的左行走滑断层,与郯庐断裂带有密切的成因联系;另一组为NW向走滑断层,形成时代较晚,破坏早期逆冲断层和NE向走滑断层。推覆体中最晚一期的低角度逆掩断层以主滑脱面为代表,倾角较小,数量较少。青苔山推覆构造形成于早、中侏罗世,是山前盆地冲断变形的产物。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在中国东部大地构造背景下,表现为左行平移;晚白垩世—早第三纪伸展为主,其西侧发育有K2—E红色沉积物;晚第三纪以来再一次逆冲挤压,沿早期逆冲断层再次活动,最终形成现在的推覆构造,推覆距离大于2k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