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徐玉诺“月亮女神”型的诗歌散发着“爱”和“美”的梦幻、浪漫气息,游离于文学研究会倡导的写实风格之外。诗人称自已有一颗“遇见悲哀便美化了的心”,但与王统照、谢冰心对“爱”和“美”的玄想相比,他笔下的“爱”与“美”浸透着更多的苦涩意味。诗文中的“她”意象则是诗人将悲哀愁苦之情美化、浪漫化的载体。  相似文献   

2.
吴国伦在后“七子”中享有盛名,其诗文集《甔甀洞稿》、《甔甀洞续稿》曾多次刊刻,因卷数多、版本复杂,故历来述者或失之笼统,或失之讹误,故此,有必要对其诗文集版本情况予以考察。  相似文献   

3.
徐玉诺“月亮女神”型的诗歌散发着“爱”和“美”的梦幻、浪漫气息,游离于文学研究会倡导的写实风格之外。诗人称自已有一颗“遇见悲哀便美化了的心”,但与王统照、谢冰心对“爱”和“美”的玄想相比,他笔下的“爱”与“美”浸透着更多的苦涩意味。诗文中的“她”意象则是诗人将悲哀愁苦之情美化、浪漫化的载体。  相似文献   

4.
2、兰花诗文与兰花绘画 歌咏兰花的诗词歌文,始自春秋晚期的孔子与战国末期的爱国诗人屈原。此后,咏兰诗文绵延不绝。东汉科学家张衡写了中国最早的完整的咏兰诗《怨篇》:“猗猗秋兰,植彼中阿。有馥其芳,有黄其花。虽曰幽深,厥美弥嘉。之子云远,我劳如何甲”其大意是:多么美好的秋兰啊,种植于合适的场所。那芳香何等浓郁,那花色何等金黄。人说其幽香深远,那美好的品位前人已论述得非常透辟,我还能说什么呢?区区32字,着力赞美秋兰的香(见诗中的“馥”、“芳”、“幽”)、色(“黄”)、品位(“厥美”),写得情景交融。  相似文献   

5.
唐朝阔老教授于学术研究之余,偶有雅趣,便乘兴而作,集腋成裘,不觉诗文已达数百首之多,其近日出版的《西山苦吟》(珠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一书便是其各个时段的诗文选录。《西山苦吟》共计120余篇(首)。他打破常规的“诗”、“词”、“联”的传统归类法则,而别有趣味地将其分为五言、七言、不等言、对等言四  相似文献   

6.
严羽《沧浪诗话》用“羚羊挂角”、“香象渡河”和“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来描画诗文艺术境界和风格“透彻玲珑,不可凑泊”的审美特质,确是深得个中三昧之谈。但他以禅喻诗,以“妙悟”求风格,则又令人迷离恍惚,如坠五里云雾。揭开神秘的轻纱,我们看到:文学风格不论它有多么高妙都并非“无迹可求”,总要在作品中留下自己的凿凿印痕。风格美在作家创作活动——认识生活和反映生活的全过程中产生,并且稳定地表现和依存于内容与形式高度融合的文学作品之中。没有作品美就没有风格美。  相似文献   

7.
《青楼集》是一部记述元代戏曲演员的生平事迹、演出情况及表演风格特点的专著。书中载录的演员特别是女性演员的身上,亦寄寓着夏庭芝丰厚的戏曲美学观,其主要表现为容之“妍”美、学之“实”美、品之“雅”美、唱之“音”美、舞之“韵”美、白之“谑”美等。夏庭芝的戏曲美学观丰富了我国古代戏曲的表演及美学蕴涵,在中国古代戏曲美学史中产生着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8.
不同于中国传统古典文论的概念,王国维的“古雅”以西方美学范畴为基础。在《古雅之在关学上之位置》一文中,王国维区别了“第一形式”和“第二形式”。其“古雅”概念主要是指“第二形式”,是对美的对象的表现形式,是双重形式,也就是“形式之美之形式之美”,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古雅”和“优美”、“崇高”的互补性。对“古雅”的判断是经验的、后天的,个人和时代的不同也同样制约着对“古雅”的判定。而这种判定同时又需要一种“修养力”。  相似文献   

9.
三峡的风景之美、人文景观之美举世公认。本文从五个方面探讨、分析了历代三峡诗文中三峡景物的美学特征——雄伟奇险、缥渺神奇、阔大高远、高峻清秀、以及久远丰富的人文之美;进一步就三峡大坝建成后的新景观建设,如何继承和发扬历代三峡诗文中的审美体验与审美反映,提出了相应的构想。  相似文献   

10.
吴国伦诗文集版本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国伦在后“七子”中享有盛名,其诗文集《甔甀洞稿》、《甔甀洞续稿》曾多次刊刻,因卷数多、版本复杂,故历来述者或失之笼统,或失之讹误,故此,有必要对其诗文集版本情况予以考察。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千古妙喻──以味喻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味喻诗”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的一种特有现象,是古代文论之千古妙喻。先秦时期,人们发现了“食味”与艺术“余味”之间的关系:西晋时期,将“大羹遗味”引入诗文评论,渐次形成“以味喻诗”的传统。经梁之钟嵘首倡而产生文艺理论流派──“滋味说”。唐之司空图以“味”为衡量诗歌艺术标准,重视诗歌艺术规律──“醇美”。宋之杨万里“以味不以形”而论“江西宗派诗”。今人周振甫解答了诗歌评论中数百年的悬案,钱钟书以“中国诗文有一种描写手法”──“通感”,阐明了“以味喻诗”长盛不衰的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2.
自来撰写明清文学史者,罕及杨龙友,殊不知他在明季是一位名噪大江南北的大画家、诗人、书法家、杰出的爱国者。崇祯十五年(1642)龙友刻《询美堂诗集》,陈立政为其诗集所题“小引”云:“今海内梦寐奔走,无论诗不诗,靡不知有龙友先生者。”《康熙通志》亦云:龙友“博学能诗文,尤精于书画,虽片楮尺幅,人争宝之。”“旧  相似文献   

13.
贺贻孙是明末清初爱国诗文家,诗歌美学十分丰富。一方面,他从诗歌所肩负的社会道义和时代使命出发,认为诗歌是源于一种“不平之气”,应当陶写“哀怨”之情,进而主张在诗歌中呈现出“吹沙崩石,掣雷走电”的气势美,使“不平之气”一吐而后快;另一方面,贺贻孙又能自觉从诗之本体出发,主张诗歌的“神厚”、“气厚”,高扬主体之神,使诗歌呈现出浓郁、深远、蕴藉美感。同时,贻孙还承续了庄子的“神化”思想,结合自唐以来的境界理论,用“化境”这一范畴标示他心目中的最高的审美理想。贺贻孙是诗学史上丰富论述“化境”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14.
在宋代文学史上,欧阳修是开风气的大家,他领导了诗文革新运动,前人多方之韩愈。然细审其文学观,则不完全相同。他认为诗文应本于人情,反映现实,兴于怨剌,穷而后工;而词则应”聊佐清欢”,娱宾遣兴。这两种文学观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它正说明了创作主体之文本认识构成的复杂性和诗词风格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5.
南宋文谠注、王俦补注《新刊经进详注昌黎先生文集》断定卢汀是韩愈的外兄。这一说法丈书不载,也不见于其他韩集传本。全面考察唐人与卢汀的交游诗,可知文谠对卢汀的描述颇多错漏。卢汀崇尚怪奇,其诗文在唐代已有不传之虞,文谠的断语并无直接的史料来源,可能是因为韩愈诗称卢汀为“吾兄”,对卢汀的拜访,韩愈又用了“省”字。然而,韩愈诗文中的“吾兄”大都是对友人的尊称;“省”也可用于省师、省友。故而所谓卢汀为韩愈外兄的说法,不足为据。  相似文献   

16.
说“黄鹤”     
说“黄鹤”严军“黄鹤”一词多见于古代诗文之中。北周庚信《小国赋》有“黄鹤戒露,非有意于轮轩,爱居避风,本无情于钟鼓”之句;唐李白《蜀道难》亦有“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猱欲度愁攀援”之感叹;唐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  相似文献   

17.
《青楼集》是一部记述元代戏曲演员的生平事迹、演出情况及表演风格特点的专著。书中载录的演员特别是女性演员的身上,亦寄寓着夏庭芝丰厚的戏曲美学观,其主要表现为容之“妍”美、学之“实”美、品之“雅”美、唱之“音”美、舞之“韵”美、白之“谑”美等。夏庭芝的戏曲美学观丰富了我国古代戏曲的表演及美学蕴涵,在中国古代戏曲美学史中产生着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8.
书法与诗歌,是南北朝两朵瑰丽的奇葩,二者关系甚密。南北朝书法兴起于秦汉魏晋书法的基础上,其创作,北朝尚碑,故碑书尤兴;南朝禁碑,文人习书,仅在尺素之间,故隶草盛行。其书法之美趣为“力”、“韵”、“意”,这既是他们书法创作的追求,也是他们用来衡量书法优劣的标准。南北朝诗人得此美趣之后,致力于诗歌理论的研究和艺术关的创造,并灵活处理了三者之关系,打通了书法同诗歌之关节。  相似文献   

19.
“人本”思想在柯岩的文学创作中体现为两个大的层面,即“人民”与“人”。这种以“人”为介体和载体的生活之美与时代之美,永远都是谍智与道德的结合、表象与本质的统一、过程与结果的变绎。所以,柯岩对“美”的发掘和表现,也总是自觉地从这个基本点出发,最后又笃定要落脚在这个基本点上的。柯岩的“人本”思想已经在其文学追求与审美取向中扬励和体现得十分深广,是实实在在的创作实践和真真灼灼的目标追求。这也正是柯岩文学创作的潜力、活力、引力与魅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20.
张耒诗歌特点及优劣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张耒从学于苏轼兄弟,与黄庭坚,晁补之,秦观一起“以文彩风流为一时冠”。[1]张耒的成就主要在文艺理论与诗文创作两方面。理论上,他提倡“文以明理”,[2]主张作家遵循“天理之自然”和“情性之道”[3]进行创作,倡导充实自然的文风;创作上,他努力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