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厦门海域水污染防治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厦门海域的水动力特征、自然地理条件和环境质量目标,将研究海域划分为14个研究区块.根据厦门海域主要入海污染物和海水水质状况,确定环境容量的控制因子为COD、N、DRP.经过调试和验证,建立了水动力模型,对各区块的环境容量进行计算,为厦门现有污水处理厂的改造、新的污水处理厂建设的布局、污水排污口位置的选择及控制陆源污染物入海提供理论依据,最终提出了厦门海域污染控制的重点及方向.  相似文献   

2.
厦门海岸红树林的保护与生态恢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红树林生态系统在维持海湾河口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中起着特殊的作用.由于许多港湾围海造田、围滩(塘)养殖、填滩造陆和码头与道路的建设,厦门海岸红树林面积从60年代初的320hm^2降至现有的21hm^2.红树林的消失严重影响了厦门海湾的生态系统。使得生物多样性和滨海环境质量下降.同时导致外来物种的入侵,红树林的保护和恢复种植已是当前的重要任务,本在红树林引种及栽培技术研究工作以及厦门东西海域红树林宜林地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总结出一套红树林宜林地选择标准.提出厦门红树林造林主要影响因素.并论述厦门海岸红树林的环境保护与生态恢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3.
半个世纪以来,厦门通过围海筑堤、填海造地等海岸工程,极大地改变了海域环境结构,涨域面积、纳潮量和水动力大幅减少,港湾出现淤积,湾口岸线侵蚀。为此,必须尽快扩大高订海堤的过水断面,恢复西海域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4.
基于近年来的监测结果,本文从厦门海域氮、磷含量水平的年际变化趋势入手,结合无机氮、活性磷的平面分布特征,对厦门海域氮、磷的主要来源进行较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从19%年至2003年厦门海域中无机氮和活性磷含量水平均呈上升趋势,并且农村(农业)非点源的输入是其主要来源之一.在此基础上,着重就农村(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的技术措施和相应的管理对策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5.
厦门市区际间海域行政区域界线及其海岸界点界桩 2003年7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厦门区划调整方案。现今的厦门市辖有思明、湖里、集美、海沧、同安和翔安六个区。厦门市共有9条区际间海域行政区域界线,若将思明区与湖里区际间的东、西两条界线分开计算,则实际共有10条区际间海域行政区域界线。详况见表1。  相似文献   

6.
厦门海域生态安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厦门海域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驱动力-状态-响应力(Pressures-States-Responses,PSR)”概念模型,分析了厦门海域生物资源和环境质量中存在的问题、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产生的压力和厦门保护海域生态能力上存在的不足,为厦门海域生态环境保护及海域生态安全的维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厦门西海域岸线和滩涂存在的问题和整治开发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厦门西海域是厦门主要港区集中地,是厦门社会经济的生命线,是厦门构建海湾型城市的重要窗口,但由于历史积累下来的原因,西海域面临着环境恶化的严峻挑战,主要问题是岸线缺乏规划,功能布局不明,建设混乱;水产养殖无序发展造成滩涂大量淤积,影响航道,水质恶化。本文就西海域岸线和滩涂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整治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8.
▲西海域是厦门以港立市的生命线;没有西海域就没有厦门的海上通道. ▲淤积、航道被挤、污染正在使西海域悄悄失去天然优良港湾的魅力. ▲西海域必须整治,整治西海域的重点是水产养殖.  相似文献   

9.
为了这片海的健康和谐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厦门市管辖的海域。尽管海域面积只有390平方公里,海岸线234公里,无居民海岛17个,港口深水岸线31.7公里。但有着厦门持续发展的重要的资源和优势。在这片有限的海域里仅海洋生物就有近2000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厦门文昌鱼等多种珍稀物种,有闻名遐迩的鼓浪屿。有百舸竞航的西海域……  相似文献   

10.
冯小洁 《科技信息》2012,(35):I0178-I0178
厦门海域海洋环境有恶化趋势,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市民的生存空间。为还厦门一片碧海蓝天,开展海洋环境污染治理刻不容缓。本文分析了造成厦门海域海洋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管理建议,以达到防污治污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随着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建设的深入和辽宁五点一线经济带建设步伐的加快,加强保护沿海海域环境质量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辽宁省沿海海域近60年来渔业资源变化状况的调查和近年来近海海域水质环境质量的监测,进而,查明渔业资源衰退的原因,为恢复近海渔业资源的修复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大连地区海域使用存在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大连地区在海域使用中存在的海域所有权和使用权混乱,缺乏海洋综合管理部门等问题.对大连地区海域使用现状及问题进行了全面动态分析.指出维护海域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实现海域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最后提出应采取有效对策,特别是落实海域许可证制度和海域有偿使用制度,加强海域使用的综合管理与监管.推进国家海域使用管理法的立法进程.  相似文献   

13.
基于近年来的监测结果,本文从厦门海域氮、磷含量水平的年际变化趋势入手,结合无机氮、活性磷的平面分布特征,对厦门海域氮、磷的主要来源进行较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从1996年至2003年厦门海域中无机氮和活性磷含量水平均呈上升趋势,并且农村(农业)非点源的输入是其主要来源之一.在此基础上,着重就农村(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的技术措施和相应的管理对策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4.
厦门海岸红树林的保护与生态恢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红树林生态系统在维持海湾河口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中起着特殊的作用.由于许多港湾围海造田、围滩(塘)养殖、填滩造陆和码头与道路的建设,厦门海岸红树林面积从60年代初的320 hm2降至现有的21 hm2.红树林的消失严重影响了厦门海湾的生态系统,使得生物多样性和滨海环境质量下降,同时导致外来物种的入侵,红树林的保护和恢复种植已是当前的重要任务.本文在红树林引种及栽培技术研究工作以及厦门东西海域红树林宜林地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总结出一套红树林宜林地选择标准,提出厦门红树林造林主要影响因素.并论述厦门海岸红树林的环境保护与生态恢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5.
厦门市是国务院明确定位的国际性港口风景旅游城市.提高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是其重要内容。作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厦门目前正面临着新的严峻考验。根据国家环保部2010年制定的《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考核指标及其实施细则》,  相似文献   

16.
提出运用潮汐发电的原理来治理厦门西海域淤积污染的方案。该方案具有11个特点,可获得较佳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7.
农药使用对厦门海域的初步环境风险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厦门地区农药销售使用情况以及气象,耕地,作物等方面的调查,。应用EQC和SoilFug模型对农药的地球化学行为,分布及其产生的结果进行了预测计算,并根据农药的生物毒理学特性及其产生的地球化学行为对沿岸海域环境进行了初步的环境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有机磷农药对厦门海域存在较大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现有法律制度尚不能满足海域使用权流转的实践需要,推进海域使用权流转立法是宁波海洋经济示范区核心区建设的必然需求。宁波已对海域使用权流转进行了立法和实务尝试,可以从一级市场海域使用权流转、二级市场海域使用权流转、海域使用权流转评估与补偿制度、海域使用权流转监管及法律责任等方面进一步完善立法。  相似文献   

19.
厦门港作为福建省的主力港口,在海西港口群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随着上海、深圳、宁波等周边港口的快速发展,厦门港在周边港口群的竞争中一直处于不利的地位,集装箱吞吐量全国排名长期处于"老七"的尴尬地位。福建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将漳州港区整体并入厦门港,明确提出支持厦门建设我国东南沿海国际航运物流中心,为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2006—2007年福建闽江口及附近海域和厦门沿岸海域4个航次的底拖网渔获物中软骨鱼类的种类组成、数量、资源密度及其季节变化.结果表明:4个航次捕获软骨鱼类17种,隶属于5目9科9属,其中鲼形目最多,有9种.在闽江口及附近海域,捕获软骨鱼类12种,优势种类有尖嘴和光,春、夏、秋、冬4个航次分别捕获软骨鱼类5、9、11、6种;捕获的软骨鱼类占该海域鱼类总渔获量的12.31%;平均资源密度和平均栖息密度分别为90.92 kg/km2和210.56 ind/km2,其中夏季最高(平均资源密度和平均栖息密度分别为204.02 kg/km2和403.14 ind/km2);奈氏的资源密度最大,而尖嘴的栖息密度最大.在厦门沿岸海域,捕获软骨鱼类12种,优势种类有条纹斑竹鲨、尖头斜齿鲨和小眼,春、夏、秋、冬4个航次分别捕获软骨鱼类5、8、7、5种;捕获软骨鱼类占该海域鱼类总渔获量的30.18%;平均资源密度和平均栖息密度分别为122.56 kg/km2和592.78 ind/km2;平均资源密度冬季最高(173.13 kg/km2),栖息密度则以秋季最高(1 169.06 ind/km2);条纹斑竹鲨的资源密度和栖息密度均大于其他软骨鱼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