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抗战时期,中共土地政策的制定经过了从没收地主土地、不分田给地主到没收地主土地、分田给地主再到不没收地主土地,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过程。,而且,在八年抗战中,中共一边坚决实施该土地政策,一边不断完善它,纠正实施中发生的偏差,终使该政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贵州辛亥革命没有触动土地问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仍然居于统治地位,军阀官僚地主凭借暴力霸占民田十分严重,外国传教士在各县的天主教堂,也倚仗侵略特权,大量地强占、估买农民田土。因此,在贵州军阀统治时期,土地高度集中和农民贫困化的情况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3.
十五世纪中叶,广西古田县(分属今永福、融安两县)爆发了以韦朝威、韦银豹父子及覃万贤、韦朝猛等为领导的壮族农民起义。起义从明季代宗景泰年间至穆宗隆庆五年,坚持达百年之久。起义军推翻了古田县的封建统治,建立了农民政权,废除了官府和地主豪绅强加在农民身上的繁重的赋役和多如牛毛的苛捐杂税;没收了官僚、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和少地的贫苦农民。沉重地打击了地主豪绅阶级和明朝封建统治者。推动广西各族人民反封建统治和民族压迫斗争的向前发展。在中国农民革命战争史上写下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封建社会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长期动乱,到隋又实现了统一。隋末农民大起义沉重地打声了世家豪族地主势力和孔孟之道,使土地集中于豪族地主手中的状况有所改变;唐初,李世民和武则天在农民革命的基础上,顺应历史的发展,采取了维护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和发展农业生产的各种措施,进一步打击了旧有的豪门地主,社会生产得到了发展,建立  相似文献   

5.
本世纪五十年代初,台湾海峡两岸都进行了一场旨在消灭封建剥削制度的土地改革。在大陆新解放区,无偿没收了地主的7亿亩土地,分配给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在台湾,则是有偿的征收地主土地46.6万亩及“公地”162万亩,转卖给19.5万户农民。台湾土地改革的规模简直不能同大陆的土地改革相提并论,改革的彻底性也大不一样。但有些同志以台湾经过土地改革走上“经济  相似文献   

6.
革命前的俄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在俄国个体农民中有65%是贫农,1/3的农民完全没有土地,农村中大部分肥沃的土地掌握在地主和富农手中。在农业中使用的是原始的木犂、木耙等工具,几乎没有拖拉机。生产水平非常低下。  相似文献   

7.
根据李扬的研究,《暴风骤雨》最大的贡献在于写出了农村话语秩序的转变。早在1920年代,共产党就在自己的军事占领区进行过土地改革的尝试,结果并不成功。李扬认为,其原因在于“这种土地制度建立在军事力量的支持上,没有被自然化,因此,一旦共产党离开,农民又只能把土地交还给地主……要进行真正的土地改革就不仅仅是强行将地主的东西分给农民,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定实施了一系列具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农业政策:循序渐进的农地政策既调动了农民阶级的抗日积极性,又保护了地主阶级和其他阶级的抗日积极性;合理负担的农税政策既减轻了农民的负担,照顾了贫苦农民的利益,又照顾了地主和富农的利益;合法减租的农业租佃政策调整了农业租佃关系,在保留地主阶级土地所有权的基础上削弱了封建剥削程度,改善了农民生活。  相似文献   

9.
赞王蒙得恩是广西平南县大鹏花王水马铃村人,壮族。一八○六年生于一个贫农家庭,原名上升,因上字犯上帝讳,改名得天,后为避天王的天字讳,更名得恩。他家境贫寒,没有土地,祖祖辈辈靠种地主土地为生。因受地主残酷剥削,辛苦一年,不得收成的一半,家中五、六口人,衣食无着,难于维持生活,被迫在农闲季节,做些肩挑小贩,以糊口度日。蒙得恩成长的年代,正是帝国主义侵略魔爪伸到中国,清王朝加紧对人民进行搜括的时期。地主、官僚、豪商竞相兼并和掠夺农民土地,当时平南的肥田沃土百分之八十为地主豪强霸占,“江北张其耀,  相似文献   

10.
《醒世姻缘传》故事主要是以山东明水村为背景,描写了大量的农村田园生活、地主奴役佃农、旱涝之际农村受灾的悲惨情况、地主中的明智之士平均分土地、农村乡绅做善事等,虽然小说中并没有出现一个正面的农民形象,但是《醒世姻缘传》仍然称得上古代第一部,甚至是唯一一部农村长篇小说,这在中国古代小说缺乏农村题材的格局下尤为难得,在题材上也是一个开拓.  相似文献   

11.
大资产阶级叛变革命,导致国共合作关系破裂,大革命遭到失败。这与国共两党在土地问题上的分歧有密切联系,大革命时期党的土地革命主张变化多次,其原因在于实行土地革命同建立与国民党合作统一战线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要在维护与国民党合作统一战线的前提下,领导农民开展没收地主土地的土地革命是不可能的事。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土地革命,分步骤地实现了从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向农民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集体土地所有制的变革。80年代,又实现了社会主义集体土地所有制下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完成了亘古未有的历史转变。其间的经验和教训,对推进社会主义农业大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是全国六大根据地之一,是土地革命时期极其富庶的根据地.在方志敏领导下,根据地制定并执行了一系列正确的经济政策:制定的土地政策,使根据地的农民、富农、地主都获得土地,并确立了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制定金融政策,发行货币并确保了币值稳定,率先发行红色股票稳定金融市场;制定税收政策,超低的税率调节了市场货物供需,稳定了物价;制定的贸易政策,保护了贸易自由,沟通了苏区与白区的贸易,保障了根据地人民生活需求.这些经济政策最终赢得人民对革命的大力支持,为闽浙皖赣苏区的建设和中央苏区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为中国革命做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农村中的封建势力美国控制日本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将日本社会中的统治势力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通过他们将魔爪伸入日本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在农业方面,美日反动势力在'农地改革'的名义下,保存与巩固了农村中的封建势力——地主、富农对农民的统治.占日本农村总面积一半以上的山林、原野是在旧皇族、官僚及封建地主手中.正因'农地改革'中不包括山林与原野在内,所以就给农村中的封建势力留下了一个稳固的经济基础.自一九四六年以来,地主不断地夺回农民手中的已被'改革'了的土地.一九五三年,由于吉田政府奉行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扩充军备的结  相似文献   

15.
都铎王朝统治时期,英国社会处于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的历史阶段,即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作为原始积累的方式之一,圈地运动在都铎时代第一次达到高潮.它是14-15世纪英国社会大变动的产物。都铎时代的圈地狂潮具有直接暴力的典型特征,它包括掠夺公共土地、侵占农民份地、没收教会土地等等。圈地运动使耕地减少、牧场增加,这只是一种表面现象,由圈地引起的新旧生产关系的消长,反映了英国农业社会中资本主义成长的实质。就都铎时代圈地运动对封建生产关系的扫荡作用而言,它的历史意义决不在17世纪中叶的政治革命之下。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前期,中国社会开始剧烈而深刻的变迁,乡土社会地权的流转速度在社会转变的过程中逐渐加快,且地权流转的空间范围超越了土地所在的村落社区,不在地主由此开始规模性增加。不在地主群体的异军突起不仅引发了地主阶层的结构性变动,而且该群体的居住空间与所有土地异质社区的特点对当时的华北乡村社会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响,亦是中国城乡背离的重要致因。  相似文献   

17.
土地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无论古今,经济上的一切重大变革都是从土地开始的。农村改革要深化下去,现在看来、首先必须进一步作好土地改革这篇文章,并以此作为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发动点,创造新的发展高潮。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处境及其病因解放以来,我国土地制度发生了三次重大变革。第一次是1949年至1952年间的土地改革。这次改革彻底推翻了封建地主所有制,把土地分给了每一个农户,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极大地调动了全国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第二次是1953年至1980年间的上地合作化运动,即  相似文献   

18.
列文是一个力图保持宗法制经济关系的庄园地主,对造成俄国社会大变动的原因缺乏正确理解。他孜孜不倦地探索振兴农业、抵制新的社会灾难的办法——地主和农民同样以股东的身份参加农业经营是空想的。列文的道路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托尔斯泰70年代的思想和探索。  相似文献   

19.
试析明清以来中国地主城居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地主历来以乡居为主。明清以来,由于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长期动荡、战乱不断,地主或为逐利或为避祸,开始大规模地迁入城市,成为城居地主。地主迁居城市,放松了对佃农的人身控制,促进了地租形态的变化,也加强了城乡经济交流,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由于城市生活的奢靡,他们对农民的剥削更加重了。这是其消极影响。但总的来说,地主城居还是利大于弊的。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巴西几乎所有的政党或政治派别,都在议论有必要进行土地改革,并且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土改方案。巴西广大农民和农业工人日益觉醒,走上了组织起来进行争取土地斗争的道路。土地问题成为巴西当前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大庄园制的土地关系巴西的国情普查十年一届。1960年的一届普查迄今仍未得出最后数字。根据1950年的普查,巴西的土地占有及其利用情况有如附表。附表还没有能够完全反映土地分配不均的情况,因为农庄数目是按自成独立单位的标准来分的,有的地主所有的庄园为数不只一个,而很多小农场又是由没有产权的佃农耕种的。但是,尽管如此,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