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学之友》2003,(10):21-21
南极是世界上最冷的地方。这么冷的地方有生物吗?这儿没有一棵树,没有一丛灌木,但这儿有苔藓、地衣、菌类,还有开着黄花的南极发草和开着红花的厚叶石竹等。然而,使这块大陆显得生气勃勃的则是这儿的动物世界。早在18世纪,西方探险家就已经发现浩瀚的南极海面上生活着一种小虾,后经生物学家鉴定,命名为南极磷虾。磷虾是南极动物的食物,是南极海洋生物链中  相似文献   

2.
南极磷虾     
南极磷虾是一种红色的小虾,它在动物分类中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磷虾目。磷虾在世界各海都有分布,但种类不同。在南极水域的磷虾有11种之多,但数量最多个体最大的一种称之为南极大磷虾,也就是我们平常所称的南极磷虾。它的成年个体通常长5—6厘米,呈半透明的红色,喜欢群居,而且属于嗜冷水性动物。大  相似文献   

3.
编读往来     
《大自然探索》2005,(4):1-1
参加中国第21次南极科考队的王自磐教授,是我们《大自然探索》杂志的资深作者, 他所撰写的《南极海鸟问全球气候》、《南极磷虾》、《南极国际大营救》、《神秘的纳尔逊岛》等文章,为我们撩开了南极的神秘面纱,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个生动有趣甚至惊险的故事,为读者所深深喜爱。2005年1月27日,王自磐教授在南极度过了他的60岁生日, 这也是他在南极度过的第十个生日。  相似文献   

4.
牛乐耕 《科学之友》1997,(10):16-16
磷虾同企鹅一样,都是南极的象征。磷虾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磷虾目。种类约有80余种,其中少数种类属深海磷虾科,多数种类能发光,在其眼柄上和第二、第七对胸足基部有发光器,磷虾体型较小,体长一般10毫米~20毫米,较大的南极磷虾(又称超型磷虾)体长70毫  相似文献   

5.
张青松  王勇 《自然杂志》2008,30(5):252-258
从1980年1月中国派出两名科学工作者到澳大利亚南极Casey站考察,至今已有28年。经过5年(1980-1984)的学习或实习阶段,5年(1984-1989)南极考察站的建设阶段,以及1993年购买“雪龙号”破冰船,中国形成了长期进行南极考察的“一船两站”的保障能力。从1990年代开始,中国实施了4个五年国家南极科学考察计划。中国科学家遵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为和平利用南极作出贡献”的指示精神,从1984年至今,中国已派出24次国家南极考察队,完成了一系列从南大洋到内陆高原的考察计划,在地质、冰川、气象、陨石、极光、磷虾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其中,他们在南极磷虾、南极冰盖、南极气候与环境、南极臭氧洞以及南极陨石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无论是揭示自然奥秘,增进人类对极区的了解,或者探测南极地区自然资源,评估其开发利用前景与风险,都为中国和世界“和平利用南极”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近日,一艘经过改装的“迷你型’潜水艇在南极 洲海冰的边缘地带执行考察任务时,偶然发现了一个数量巨大的有“南极海域天然食品储藏库”之称的磷虾群。磷虾大都喜成群结队浮游于海面,但此次发现 的虾群聚集于深海,且数量巨大。两者矛盾的原因到底是气候变迁导致磷虾习性上的改变还是以前认识上的误差,还有待进一步的论证。  相似文献   

7.
正古老的冰川、呆萌的企鹅、慵懒的海豹……遥远的南极尽情展现着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成为许多游客青睐的旅行目的地。2018—2019年南极旅游季期间,中国赴南极旅游规模突破一万人次,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客源国。根据国际南极旅游组织协会的数据,预计在2022—2023年,中国将成为南极游的最大客源国。与热气腾腾的生命对话寒冷使南极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从浮游生物到磷虾、企鹅、海豹、各种海鸟,再到鲸类,"万类霜天竞自由"。南极最先给人冲击的,恰恰是冰天雪地里"热气腾腾"的生命,那是南极真正的主人。  相似文献   

8.
诱人的南极磷虾磷虾主要分布在南大洋季节性的冰带,密集区多出现在陆波、冰缘和不同水系的交汇带。如接近中国南极长城站的大西洋区沿南设得兰群岛──象岛──南奥克尼群岛──南桑德维奇群岛──南乔治亚岛地带,是目前磷虾渔业的主要渔场。此外,中国南极中山站以西的...  相似文献   

9.
正南极,被人类称为第七大陆,是地球上最后一个被发现,唯一没有人员定居的大陆。遥远而神秘的冰雪大陆,冰封雪藏着气候变迁的自然密码。几百年来,人类对南极的认识经历了从探险时代向科学考察时代的重大转变。中国极地科考走过了30多个春秋。1984年11月20日,中国首次南极考察编队从上海起航赴南极洲;1985年,中国南极长城站的建设全部完成,标志着我  相似文献   

10.
下面是他讲述的建立我国第一个南极大陆站——中山站的一段经历。 为了深入开展南极科学考察,跟上国际上南极科学研究的步伐,我国决定在南极大陆建站。 1988年 11月 20日至 1989年4月10日,116名中华男儿乘“极地号”奔赴南极,在极为艰险的环境下,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南极大陆站——中山站。这段艰难历程,我终生难忘。 “极地号”受困 要把建站物资和仪器运到南极大陆,必须要有破冰船,才能顺利冲破陆缘浮冰,接近大陆。然而,当时我国只有一艘几乎没有破冰能力且超期服役的抗冰船——“极地号”,这给我们此次南极科…  相似文献   

11.
<正>极者,顶也。本指屋栋的顶点,有顶端、最高点之意。南极是地球最南端的一片神奇大陆,遥远、神秘,为皑皑冰雪所覆盖,充满着自然的野性,吸引着人类好奇的目光。南极是平均海拔最高、淡水储量最丰富、蕴藏矿物最多样的大陆;磷虾、海豹、企鹅、鲸鱼,在那片海域自由游弋,世代栖息繁衍;冰架、冰山、冰河,构建了千年不化的白色王国,编织着冰洁世界的神话。南极,从来不缺少刺激探索者的元素。  相似文献   

12.
2005年3月24日,上海民生路码头,彩旗鲜花一片,锣鼓鞭炮阵阵。刚刚结束南极征程的“雪龙号”极地考察船正徐徐靠岸。2004年10月25日,人们也是在这里欢送“雪龙号”出征,转眼150天过去了,“雪尼号”总航程超过26500余海里,破冰累计13海里。其间,“雪龙号”和中国第21次南极科考队的137名考察队员先后6次穿越西风带,经受住了浩瀚大洋的颠簸和西风带最大浪高8米、风速11级以上的南极航行历史上最大的狂风巨浪,战胜了南极冰盖高寒缺氧等恶劣自然环境的严峻考验,除完成了中山站、长城站和南大洋的遥感测绘、两站绝对重力测量、环境监测、特别保护区考察、磷虾资源研究、太平洋-印度洋暖流观测和Argo浮标投放等考察调研项目外,还首次向国际上称为“难以接近之极”的冰盖之巅发起冲顶挑战,由13人组成的中国南极内陆冰盖昆仑科学考察队,最终让鲜艳的五星红旗飘扬在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这次冲顶活动填补了世界南极科学考察史上的一项空白,体现了中华民族勇于探索、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为建设我国第三个南极考察站——“南极内陆考察站”铺平了道路,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3.
1979年以来,就职于加利福尼亚州圣迭戈的国家海洋和大气协会的南极生态系统研究部的海洋生物学家韦恩·特里维尔皮斯(Wayne Trivelpiece)和他的妻子苏珊,每年都冒着寒冷的气温和平均40km/h的风速,追踪考察南极帽带企鹅(chinstrap penguin)和(上接第191页)研究表明,磷虾的大小是一致的,这暗示着经过数年只有极少数的变得成熟的磷虾可供企鹅食用。卫星数据表明在海冰萎缩的区域磷虾数量随之下降。韦恩.特里维尔皮斯说:看着企鹅的减少越来越严重,最终找出其中的相关性是很有意义的工作。特里维尔皮斯认为企鹅种群的萎缩是由于企鹅宝宝的死亡。当它们的父母只顾自己去觅食而离开它们时,年幼的企鹅忐忑不安,但为寻找越来越少的磷虾只好冒险跳入海中。在没有任何指导的情况下,企鹅宝宝很难遇到磷虾,也不知道如何捕获它们。几年中,回来的年幼企鹅数量从20世纪70年代的50%下降到只有10%。相比较,巴布亚企鹅(Gentoopenguin)在觅食途中带着年幼企鹅,因而它们的数量下降得没这么严重。弗雷泽说,全球变暖对地球上物种的危害,企鹅是首当其冲。他说:如果过去35年中我们观察到的变化仅仅是发生在地球上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南极磷虾与南大洋生态系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松  刘永芹 《自然杂志》2009,31(2):88-90
南极磷虾在南极生态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南大洋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的主要消费者,同时又是鱼类、乌贼、海豹、海鸟和鲸类的主要食物。由于其巨大的生物量,使其成为潜在的巨大渔业资源。  相似文献   

15.
南极,在人们的脑海中,是人类留下的最后一块净土。可今年在南极长城站附近并不平静,科学家发现:大批鸟类不顾繁殖大事,弃蛋而去;同时大量磷虾也在海滩死去。这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现象。  相似文献   

16.
雪地奇犬     
颜丽 《科学之友》2002,(7):19-20
1911年11月,挪威探险家阿蒙森和4名考察队员,驾着由52只爱斯基摩狗拉的4副雪橇,向南极点进发。他们一路上遇到许多危险,狂暴的风雪,危险的冰裂缝,都不止一次险些使他们“全军覆没”。但是依靠爱斯基摩狗的帮助,阿蒙森和他的同伴只用了近两个月,于1911年12月14日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征服了南极点。  相似文献   

17.
我的首次南极之行是1971年,那时的南极没有一丝污染,举目而望,一片清新和晶亮闪烁。然而,在主要的科研村——麦克马道站的16年研究后,那里到处有丢弃的废油桶和许多考察队扔掉的杂废。一些学者担心南极的环境已被破坏,并且声称,目前到了采取行动的时侯了,人们必须保护这片科学的“世界乐园”,其因何在? 如果我们丧失了这一“世界乐园”,我们就会丢失许多科学问题的解答。  相似文献   

18.
<正>南极,对于许多人来说,是一片既熟悉又陌生的土地。它是世界第七大陆,到处是冰川。它是企鹅的家,也盛产磷虾;那里气候酷寒,还有美丽的极光;那里资源丰富,但却无人定居……也许许多人都能把这些有关南极的知识倒背如流,但又有多少人真正到过那片可爱又危险的大陆呢?我们对于南极的所有了解,恐怕只限于看过的电影、书籍,或是照片罢了。这片无主地似乎在张开怀抱,  相似文献   

19.
南极生物圈     
正磷虾是南极海域数量最丰富的甲壳类动物,它是企鹅、海豹和鲸类的主要食物。作为食物链底层的一个重要环节,这种微小的生物却"养活"了地球上现存体型最庞大的生物。但是,科学家发现,即使在一个相对很小的生活区域内,磷虾物种内的变异程度仍非常高,它们正在对环境做出适应性的变化。而地球表面的变化正在给海洋和生活在海洋里的生物造成越来越多影响。在南极,冰川加速消融、冰架崩塌,冬季海冰面积缩减,更让生  相似文献   

20.
杨建邺 《自然杂志》2014,36(6):464-466
正《爱因斯坦全集》第九、第十两卷,继2009年5月《爱因斯坦全集》第六、第七、第八(上、下)三卷出版后,于2013年11月出版了。这是学界早就盼着的好消息。这两卷都是爱因斯坦在柏林时期的书信。因为发生的事件太多,这时期的信件也特别多。我已经把第九卷在另文里做了介绍,这儿只介绍第十卷里的463封信。爱因斯坦从1914年4月6日与妻儿来到柏林,到1932年12月离开德国去美国,他在柏林生活工作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