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 毫秒
1.
鲍红 《皖西学院学报》2007,23(4):88-91,20
安庆方言疑问代词主要有"哪、么、几、好"等几组,它们的组合形式和语法功能与普通话存在较大差异,本文对此做了较详尽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宗丽 《咸宁学院学报》2013,(10):109-111
长阳方言疑问代词系统在“哪”“洒”“什懑”“几”“好”五个基本疑问词的基础上形成,对长阳方言疑问词的形式与功能进行全面描述和比较,以期呈现长阳方言疑问词系统的全貌。  相似文献   

3.
丰城方言的代词构成方式较为丰富,其功能比较复杂,与宜春话略有不同.1.人称代词.丰城方言人称代词复数的表达法较丰富,显示了其不同的继承的底层.2.表处所的指示代词.其中远指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相对不远或看得见的,第二层次是相对很远或看不见的.远指和近指的不同是通过音长的差异来体现的.3.疑问代词.丰城话"许里、什里"等疑问代词多是由指示代词通过变调来表达的.  相似文献   

4.
个(個,箇)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育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1979年版)中主要有五个义项(见《词典》)。但是,“个”在吉安方言口语中的用法却更丰富,更复杂,除了有《词典》中的第一,二种用法外,还可以用作代词、助词。当它用作代词时,其作用相当于指示代词、程度副词、疑问代词、处所名词等。当它用作助词时,其作用相当于语气助词、结构助诃等。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5.
甘肃省通渭县榜罗方言中代词的分类与普通话一样,可以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但在形式与用法方面与普通话有着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河南沁阳话的人称代词系统比北京话的人称代词系统复杂,有着独特的语法特征.沁阳话中的复数标记"个"相对于北京话中的"们",它不仅可以用作人称代词的后缀表示复数,也可以用作疑问代词的后缀表示复数,沁阳话"数词+个"两个音节同化融合,发生跨音节音变产生合音词,有着明显的地方方言特征.  相似文献   

7.
乐平市与婺源县地理相邻.对乐平话与婺源话的人称代词进行比较,通过方言内部和两地方言之间的比较,可以看出,在人称代词的构成方面,两地方言之间发生的相互影响不明显,在部分人称代词的语音形式上,乐平的涌山和历居山等地移植、仿拟了婺源话的音读.  相似文献   

8.
汉语方言人称代词声调的相互感染致使我、你、他等同调,这是河南、关中以至于许多南方方言比较普遍的现象,如河南等地第三人称单数他字,受我、你两个上声字的感染作用也读作上声。汉语方言的指示代词应当是近指和远指二分,而不应当有所谓近指、中指、远指的三分或其他多分。学术界应当加强对疑问代词等的研究。客家话等南方方言的本字应当是我。  相似文献   

9.
玉林话的代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玉林话是流行于广西玉林市玉州区的一种粤语亚方言,本地称为玉林白话。玉林话的代词除了跟广州粤语的部分以外,还有一些别具特点的词和用法。人称代词有几个合音词,“WO、WO、WO、WO”分别是我屋、你屋、巨屋、人屋”的合音,指“我家、你家、他 家、人家”。处于亲称谓的领格地位时,前面三个可以指单数的“我的、你的、他的”。远指代词“兀”比较特殊,跟近指代词“固”一样,可以构成合成代词“兀搦”(那些)、“兀计”(那里)、“兀哝”(那样)。特殊的疑问代 词有“士律”(什么)、“士也”(什么)、“施里”(哪里)、“路伶”(哪里)、“士哝”(怎样)、“施样”、“施样”(怎样)。  相似文献   

10.
涟源市古塘乡方言疑问句与共同语比较有一定的特色。在表达疑问的手段方面,古塘方言中单纯使用语音手段的疑问句不用于表示有疑而问的形式;表疑问的常用语气词、语气副词和疑问代词与共同语不相同。在疑问句内部小类的划分方面,古塘方言中没有典型的是非问句;选择问句和正反问句内部小类的划分与共同语有差别。在使用频率方面,古塘方言疑问句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正反问省略式。  相似文献   

11.
助词“着”与谓词性成分结合,在普通话中主要用于表示“进行/持续”。西南官话荔浦方言的“着”既可以用来表示“完成”,也可以表示“经历”等“体”意义。在西南、江淮官话,吴语,湘语,闽语等汉语南方方言及一些少数民族语言中,用“着”表示“完成”的比较多见,而同一方言点中“着”既表“完成”又表“经历”的则比较少见。“着”的特殊表“体”功能总体看来,其地域分布较为广泛。  相似文献   

12.
法国语言学家向柏霖教授(Guillaume Jacques),曾在巴黎第五大学语言学系任教,现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东亚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汉语音韵学、嘉绒话茶堡方言、古藏文研究及汉藏语比较研究。一直以来,藏语基础方言与标准音、藏语标准话统一、藏汉双语教育在学术界有较多争议。为更好理解语言改革中共同语与地方方言复杂关系,文章围绕藏语嘉绒方言特点、研究意义、存在问题及未来前景访谈了法国学者向柏霖,希望藉此引发更多人关注语言学家在“唤醒”少数民族地方方言过程中的艰辛努力及其独特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3.
近代汉语中肯定式的测度问句“莫VP?”和否定式的测度问句“莫不VP?”句末均不排斥用否定词neg,“莫VP—neg?”、“莫不VP.neg?”句末的neg均是否定词,并未虚化为语气词。“莫VP.neg?”是测度问句“莫VP?”与正反问句“VP—neg?”糅合的产物,“莫不VP—neg?”是测度问句“莫不VP?”与正反问句“不VP—neg?”糅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汉语史上,“莫”具有无定代词、否定副词、劝戒副词、语气副词四种词性,其演变过程大致上也依此顺序。“莫”继续语法化,变为构词成分,如北方话副词“莫非”中的“莫”。在“莫”的语法化过程中,主语的次类变换、句子结构的复杂化和句式、句子语气的变化诸方面是其主要动因。  相似文献   

15.
《六书故》的作者戴侗是永嘉(今浙江省温州市)人,该书多次提到“温人”、“瓯人”、tt瓯越人”的方言,有对宋代温州方音的如实记录,如[人]“瓯人呼若能”、【母亲]用‘‘莫假切”、[眙】读为“丑吏切”等。这些宋代方音有的仍一直沿用到现代温州方言,在研究温州方言的发展历史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许理和教授《最早的佛经译文中的东汉口语成分》一文认为“佛经译文中表示指代的总共只有三个词:‘是’、‘尔’、‘彼’。‘此’和‘斯’很少见,毫无疑问,在当时的口语中已经不用了。”笔者从统计的数字来看,事实并非如此。文章通过讨论“此”、“斯”、“是”、“彼”、“他”、“他人”等几个指示代词的用法,揭示了东汉汉译佛经中指示代词的语法特点,对许文作了修正和补充。  相似文献   

17.
黄庭坚的“无一字无来处”的实质是教导后学要正确使用语言文字;“点铁成金”的关键在“陶冶万物”;“夺胎换骨”的主旨是在诗意发展的长河中,继往开来,承前启后。阐释“夺胎换骨”的含义,并试图论证“夺胎”乃“脱胎”之讹,“不易”乃“不倚”之误。  相似文献   

18.
靳海涛 《科技信息》2011,(33):397-398
随着日本社会的发展,"いじめ"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甚至于有因为不堪被"いじめ"而自杀的。通过对"いじめ"现象的分析,进一步探讨其背后的历史原因,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19.
余江话中的特殊副词,其特殊主要表现在词形上(当然也表现在读音上),其意义和用法或与普通话中某几个相关副词相当,如□рīаu31;或与普通话中的某个副词的意义大致相当,用法截然不同,如"起"和"凑";或与普通话中的某个副词大同小异——这种情况占绝大多数,如"mаu11、恶、晓得几、扑闪下、□ken554、难话uа24、好在"等。  相似文献   

20.
从词性、成分、句类几个角度分析莆仙方言中“有”和“无”的用法,将一些特殊用法取之与普通话和其他闽方言进行比较,可加深对莆仙方言中这类句式的认识,帮助方言区的人更好地学习普通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